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8 ,大小:1.57MB ,
资源ID:1159524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5952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docx

1、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知道植物病害的危害性。列举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病原的种类,比较形态特征及所致病害特点。 分析植物病害发生原因,设计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 指出病原物分离培养与人工接种在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中的作用。能力目标:区别植物病害的病状与病征,判断植物病害的病原类型。初步鉴定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识别常见园艺植物病害。养基根据病原物类型正确选择、制作培养基,按技术规范灭菌。熟练运用病原物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诊断植物病害。植物健康生长并正常发育,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农产品。植物 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微生物的影响超过

2、其忍耐限度时,都可能导致植物的生 长与发育出现异常状态一一病害, 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带来灾害性后果。虽然根据植物表现的异常状态可以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但必须进一步 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有害微生物,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 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建议:先入为主一一引岀“植物病害”的概念,既可承前启后,而 51页的“概念”也不显突然和滞后)第一节植物病害症状识别植物发生病害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可以 观察到的异常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的 症状。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 主要是从症状观察开始,许多病害的名称与其典 型症状特点、受害部位或危害性相联系, 因此而言症状是描述、命

3、名和识别病害 的主要依据。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 病状和病征组成。根据病状和病征的特征,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植物病害,达到初步诊断病害的目的。一、病状识别病状是发病植物在病变过程中的不正常表现,其特征比较稳定且具有特异性。 常见病状可归纳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表 1.1.1)。表1.1.1 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病状类型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特点变色植物被侵染后细 胞色素发生变化 而引起的表观变 色,其细胞未死亡褪绿叶绿素减少使整个植株或叶片均匀褪色而呈浅绿黄化整株或部分叶片叶绿素很少或不能形成,形成较多叶黄素,色泽变黄白化整株或叶片不能形成叶绿素和其他色素,表现白色,多

4、是遗传原因造成红叶叶片红色花青素积累过多而表现红或紫红色银叶叶表皮与叶肉细胞间发生空隙,叶色呈均匀银白色花叶叶片色泽浓淡不均,呈嵌镶状,变色部分轮廓清晰,形状不规则斑驳变色同花叶,但变色斑较大,轮廓不清楚。发生在花朵上称碎色, 发生在果 实上称花脸明脉叶肉绿色,主脉与支脉退绿呈明显半透明状沿脉变色沿叶脉两侧一定宽度色泽变浅、变深或变黄色条纹、线纹、条点多为单子叶植物的脉间花叶。与叶脉平行呈长条形变色称条纹,短条形变色 称线纹,虚线状变色称条点环斑、环纹在植物表面形成单环或同心环状变色称环斑,不成全环状变色称环纹坏死植物被害后其细 胞和组织死亡后, 仍保持原有细胞 和组织的外形轮 廓病斑(斑点)

5、根据颜色可分为褐斑、灰斑、黑斑、白斑和紫斑等,根据形状可分为角斑、 圆斑、梭形斑、条斑、不规则形斑等,根据大小可分为大斑、小斑,根据 表面花纹可分为轮纹斑、环斑、网斑蚀纹叶片表皮组织出现的类似环斑、环纹或不规则线纹状坏死纹穿孔叶片的局部组织坏死后脱落枯焦早期发生的斑点迅速扩大或愈合成片,最后使局部或全部组织或器官死亡叶枯叶片上较大面积的枯死、变褐叶烧叶尖和叶缘大面积枯死、变褐日烧由于太阳辐射而引起植株局部死亡变褐疮痂病斑上增生木栓层使表面粗糙,或病斑死后因生长不平衡而发生龟裂溃疡木本植物枝干皮层坏死,病部凹陷,周围木栓化组织增生,使木质部外露梢枯木本植物茎的顶部坏死,多发生在枝条上顶尖坏死草本

6、植物茎的顶部坏死立枯植株幼苗茎基部组织坏死,上部表现萎蔫以至死亡后立而不倒猝倒植株幼苗茎基部组织坏死,上部表现萎蔫以至死亡后迅速倒伏腐烂植物患病组织较 大面积的分解和 破坏,细胞死亡干腐组织解体较慢,水分能及时蒸发使病部组织干缩湿腐组织解体较快,水分未能及时蒸发使病部保持潮湿状态软腐中胶层受到破坏,组织的细胞离析后又发生细胞的消解萎蔫植物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害或水分供应不足而发生生理性萎蔫植物因失水量大于吸水量时引起的枝、叶萎垂,吸水量增加时可恢复青枯植物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害而发生的全株或局部迅速失水,但仍保持绿色枯萎植物因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害而发生的凋萎现象,重者枯死的枝、叶凋萎现象黄萎植物因根茎

7、维管束组织受害而发生的凋萎现象,叶片变黄,重者枯死畸形植物不同组织、器 官发生增生性或 抑制性病变增生徒长植株局部细胞体积增大,生长较正常的植株生长高大发根根系分支明显增多,形如发状丛枝整株茎节缩短,枝条过度分枝,如扫帚状,俗称疯枝瘤瘿发病组织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型的畸形肿大减生矮缩节间生长发育受阻使植株不成比例地变小、变矮矮化植株各器官生长发育受阻,生长成比例地受抑,整株矮缩而株型保持不变变态卷叶叶片两侧沿主脉平行方向向上或向下卷曲,叶片较厚,硬而脆缩叶叶片沿主脉垂直方向向上或向下卷曲皱缩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正常生长,使叶片凹凸不平蕨叶叶片发育不均衡,细长、狭小,形似蕨类植物叶形花变叶

8、花的各部分变形变色,花瓣变为绿色,呈叶片状缩果果面凹凸不平袋果果实变长呈袋状,膨大中空,果肉肥厚呈海绵状S Sw F 5 r 555X555 VVVWW F 5 wxgvwr WVV F 55 vs wi - - . .- 资料卡: ; 植物病害曾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如 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 兰大流行,使以马铃薯为食的 800多万居民中,数十万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V: 100多万人背井离乡逃往美洲;19世纪7080年代,葡萄霜霉病在欧洲大流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1904年传入美国的板栗疫病,席卷美国东部天然栗树林,致使 :目前美国栗树所剩无几。二、病征识别病征是由生长在植物

9、病部的病原微生物群体或器官构成。病征出现与否和明显程度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即相当稳定。常见病征可分为 6种类型(表 1.1.2 )。表1.1.2 园艺植物病害常见病征类型病征类型表现形式特点病原霉状物霜霉生于叶片背病斑内或茎、叶病组织上,下部较稀疏,上部密集 交叉的白色至紫灰色霉状物霜霉菌绵霉在高湿条件下于病部产生的白色、疏松、棉絮状霉状物茄绵疫病菌霉层除霜霉和绵霉外的霉状物,按色泽不同分别称为灰霉、青霉、 绿霉、黑霉、赤霉等灰霉病菌、 青霉病菌粉状物锈粉病部表皮下形成的隆起病斑破裂后散出的铁锈状或灰白色粉末锈菌、白锈菌白粉植物表面长出灰白色绒状霉层后产生的大量白色粉状物白粉菌黑粉在

10、植物被破坏的组织或肿瘤内部产生的大量黑色粉末状物:黑粉菌点状物黑或褐色小点植物表皮下产生的大小、色泽、排列各不相同的点状结构,突 破或不突破表皮,多为黑或褐色,也有其他颜色菌物的繁殖体核状物和线状物菌核、菌索在植物体表或茎秆内髓腔中产生的似鼠粪、菜籽或植物根系状 物,多黑褐色紫纹羽病菌、菌核病菌伞状物和马蹄状物伞或马蹄状植物病根或病枝干上长出的伞状或马蹄状结构,常有多种颜色桃木腐病菌溢脓脓状物植物病部溢出的含有细菌菌体的脓状黏液,多呈露珠状,或散 布为菌液层,白或黄色,干燥时形成菌膜或菌胶粒桃细菌性穿孔病菌三、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一种植物发生一种病害后,通常表现一种常见的症状,

11、称为典 型症状。多数病害的症状表现相对稳定,可以根据典型症状特点识别病害,初步 确定病害类型和病因。但有时不同植物病害可以表现相同的症状;有时同一病害 会在 植物发育 不同阶段、不同部位、不同抗性品种或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类 型的症状,此外,症状表现还可以发生多种变化。有害微生物侵染植物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不表现症状,环境适宜时表现症 状,一旦表现症状后不再消失的现象称为潜伏侵染;病害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 条件改变或使用农药治疗后,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 作用消失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的现象称为隐症现象;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 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即

12、同一种病原在植物的不同的发 育期可引起不同症状类型的现象称为综合症;两种或多种病害在同一株植物上发 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症状的现象称为并发症,可能发生彼此干扰只出现 一种症状或很轻的症状的颉颃现象,或出现互相促进加重症状的协生现象,甚至 出现完全不同于原有两种各自症状的第三种类型的症状。因此,仅凭症状识别病 害, 有时并不完全可靠,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病原物,才能 对具体病害 做出比较准确地诊断。实训 1-1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一、目的要求区别并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 认识 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多样 性及其在病害识别中的作用,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二、材料及器具

13、 植物病害病状类型、病征类型及其表现形式的田间发病植物、新鲜标本、液 浸标本、盒装标本、照片、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解剖显微镜、多媒体教学设备、放大镜、镊子、挑针等。三、内容与方法田间观察发病现场、实训室内观察各类标本、图片或幻灯片,区分植物病害病状及病征类型,注意相关特征。1病状类型(1)变色 类型、部位及分布形式,变色细胞和组织的成活及畸形状况。(2) 坏死 发生部位,病部位 细胞和组织的成活状况,病部的大小、颜色、 形状和表面有无轮纹等特点。(3)腐烂 发生的部位、颜色、程度及危害。(4)萎蔫 发生的类型、部位,茎部维管束组织褐变情况。(5)畸形 发生的组织、器官及表现形式。2病征类型(1

14、)霉状物观察植物疫病、霜霉病、青霉病和灰霉病等霉层的颜色和状态。(2)粉状物 观察植物锈病、白锈病、白粉病和黑粉病等粉状物的颜色、质 地和着生状况。(3)点状物 观察苹果树腐烂病、瓜类炭疽病、芹菜斑枯病和茄子褐纹病等 病部点状物的大小、颜色、着生情况(埋生、半埋生或表生)及排列状况等。(4)线状物和核状物 植物菌核病、紫纹羽病等菌核或菌索的大小、形状、 质地和颜色,菌核萌发状况。(5)溢脓 观察白菜软腐病、桃李细菌性穿孔病等溢脓的颜色、出现位置。四、作业记载并扼要描述10种植物病害症状观察结果,填入下表。植物病害症状观察记录表受害植物 病害名称 危害部位 病状描述 病状类型 病症描述五、思考题

15、1.植物病害是否都能 观察到病状和病征?为什么?2.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训 1-2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一、目的要求了解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 的基本 要求,能正确选取、采集、记载、整理具有典 型症状的病害材料 , 制作并保存干燥、浸渍植物病害标本,熟悉当地常见病害种 类的症状特点和发生危害情况。二、材料、器具及药品采集标本器具 :采集箱、塑料包(袋) 、标本夹、吸水纸、捆夹绳、枝剪、手 锯、小刀、手铲、镊子、放大镜、塑料袋、小纸袋、标本签、铅笔、采集记录本 和数码相机等。制作标本用具及药品:剪刀、标签、标本瓶、玻璃瓶、玻璃板、塑料绳、水 浴锅( 或简单的加热装置 )

16、 、水、大烧杯、量杯或量筒、醋酸铜、硫酸酮、明胶和 石蜡等。三、内容与方法(一)标本采集1. 采集要求( 1)病状典型 每种标本上的病害种类要单一;不仅要采集某一发病部位的 典型病状,还应采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和各种变异的病状。( 2)病征完整 尽量采集带有病征的标本,一些病害可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 期或枯枝落叶上分别采集,以便对病害做进一步鉴定。( 3)标本完整 标本完整可以保证鉴定的准确性和标本制作的质量。采集时 应注意标本完整,避免损坏;对不认识的植物,应注意采集枝、叶、花、果等部 分;每种标本采集的数量不能太少,一般叶斑病类标本应在 10 份以上;用数码相 机真实记载和准确反映病害的症状

17、特点和现场环境。2. 采集记载 每份标本都要附有完整的采集记录,其主要内容是:寄主名称、品种及生育期,病害名称、受害部位、症状与危害,米集地点、栽培环境、米集日期、米集人 姓名和标本编号等项目(记载项目可参考表 1.1.3 )。标本应挂有标签,标签上的编号与同一份标本在记录本上的编号必须相符。填写采集记录本和标签必须用铅 笔,以避免日久或遇水时褪色。表1.1.3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记录表寄主名称:品种: 生育期:病害名称:受害部位:根口 茎口叶口花口果实口其他口发生情况:普遍口 不普遍口轻口中口重口症状与危害:生态环境:坡地口平地口 砂土口 壤土口粘土口备注:采集地点:采集日期:年月 日米集人:

18、标本编号:3.携带整理(1)临时保存 田间米集茎或叶片类标本先将每一种标本装入一个小米集 袋内,再分别放入大采集袋内;不易损坏的标本如木质化的枝条、枝干等,可以 暂时放在标本箱中。(2) 防止混杂病症是霉状物和粉状物等容易混淆污染的标本要分别用纸夹 (包)好,以免相互混杂影响对病原的鉴定和病害的诊断。(3) 避免变形 叶片较薄,容易迅速失水、干燥卷缩的标本,应随采随压, 或用湿布包好,以免叶片干缩卷曲;腐烂类或多汁的病果,可先用标本纸分别包 好,然后放在采集箱中,避免因相互挤压变形或玷污。(4) 及时整理 田间采集的标本需每天及时进行整理、取舍,选择叶片或果 实完整、带有典型症状和病征的标本,

19、尽量使标本形状舒展自然。整理比较柔嫩 的植物标本时应多加注意,以免破损。对于采集到的症状不典型或暂时观察不到 症状稀有标本,不要舍弃,以备日后采取措施进行鉴定。(二)干制标本制作与保存干制法适用于一般植物的茎、叶、花及去掉果肉的果皮,制成的标本通常称 为蜡叶标本,可以长期保存。1.压制适于压制的标本应随采随压或需经过整理后立即压制, 以保持标本原形;对含 水量大、叶片较厚、不易失水的甘蓝、白菜、马铃薯等叶片标本,应经过 12d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叶片将要卷曲但还未卷曲时再进行压制;茎或枝条过粗或叶片过多的标本,应先将枝条劈去一半或去掉部分叶片再压制,以免标本因受压不匀或叶片重叠过多而变形;有些需

20、全株采集的标本过长,可将其折成“ N或“ V字形后压制。将需要压制的标本分层放在标本夹中,一层标本,一层吸水纸 ,一般每层34张,多汁或较厚的标本可多加几张,以利吸收标本中的水分。每个标本夹的总厚 度以10cm左右为宜,夹好用绳扎紧。压制标本时应附有用铅笔记录的记载寄主和 编号的临时标签。2.干燥干制标本干燥愈快,标本保持原色的效果愈好。为使其尽快干燥,避免发霉变质,标本夹应放在阳光充足,通风干燥处自然干燥,同时要勤换标本纸,一般是前34d每天至少换干燥的标本纸1次,以后视干燥情况每23d换1次,直 到标本彻底干燥为止。在换纸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混用已经污染了的纸张,同时 要注意保留临时标签。在

21、第一次换纸时,趁标本变软,应加以整理,使其保持一 定的“姿势”-“状态” ?。对于完全干燥的标本,要小心移动,以防破碎。除了自然干燥外,必要时也可进行人工加温快速干燥, 将标本放在烘箱或土炕 上,温度可提高到3550C,但换纸要更勤,至少2h换一次纸,对某些容易变黑 的叶片标本(如梨叶)可平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热沙中,使其迅速干燥,以达到保持 原色的目的。此外,多汁或大型不好压制的标本,还可装挂在通风良好处风干或 晒干。3保存图1.1.1植物病害标本纸袋折叠方法(1)纸套保存 用胶版印刷纸(或牛皮纸、报纸)叠成15X 33cm的 纸套,将标本装入纸套内,并在纸套 上贴好标签(图1.1.1 )。(2

22、)玻面标本盒保存教学及示范用病害标本,用玻面标本盒保存比较方便。 玻面标本盒的规格不一,一般适宜大小为28cmX 20cmX 3cm。标本和标签粘标本盒 底部,在标本盒侧面注明病害的种类和编号,以便于存放和查找。通常一个标本 室内的标本盒应统一规格,整齐美观且便于整理。干制标本装入标本纸套和玻面标本盒后,可按寄主种类或病原类别分类在标 本室和标本柜中长期保存。标本室和标本柜应保持干燥以防生霉,同时可将樟脑 放于标本袋和盒中并定期更换 , 以防虫蛀。(二)浸渍法与浸渍标本保存1. 浸渍法浸渍法适用于保存多汁的病害标本, 如果实、 块根或担子菌的子实体等, 易保 持原来的形态和色泽,但保存的时间有

23、限,且需占用比较大的空间,一般用于制 作教学和示范标本。浸渍液种类很多,有防腐的,有防腐兼保持标本原色的。( 1)防腐浸渍法 此法仅能防腐而无保色作用,将不要求保色的标本,洗净 后直接浸于以下溶液中。普通防腐浸渍液:福尔马林 50ml, 95%酉精300 ml,加水至2000 ml。 (2)保持绿色标本的浸渍液及浸泡法醋酸铜保 (绿)色浸渍法 将结晶醋酸铜逐渐加到 50%的醋酸溶液中至饱 和为止(每1000ml约加15g),将原液加水稀释34倍后使用。溶液稀释浓度因 标本的颜色深浅而不同,浅色的标本用较稀的稀释液,深色标本用较浓的稀释液。 将稀释后的溶液加热至沸腾,投入标本,标本的绿色最初会褪

24、去,经 34min,至绿色恢复后,将标本取出,用清水漂净,保存于 5%的福尔马林中,或压制成干燥标本亦可。醋酸铜浸渍液反复用多次后保色能力会逐渐减弱, 重复使用时需补加适量的醋 酸铜。另外,用此法保存标本的颜色稍带蓝色,与植物的绿色略有不同。硫酸铜保(绿)色浸渍法 将洗净标本在5%勺硫酸铜浸渍液中浸624h,取出后用清水漂洗34h,然后保存于亚硫酸液中。亚硫酸液的配法有两种:一种 是用含56%勺SO的亚硫酸溶液45ml加水1000ml,另一种是将浓硫酸20ml,稀 释于1000ml水中,然后加16g亚硫酸钠。配成的溶液在密圭寸条件下可以贮藏。本法保持叶片及绿色果实等颜色比醋酸铜法自然,是常用的

25、浸渍标本保存方 法。应用本法保存标本应密圭瓶口,每年更换一次亚硫酸浸渍液。(3)保存黄色和橘红色标本的浸渍液 将亚硫酸(含SQ5%6%)配成4%10%的水溶液,可保存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果实如杏、梨、柿、黄苹果、柑橘 和红辣椒等标本。亚硫酸有漂白作用,浓度过高会使果皮褪色,但浓度过低能力 不足,因此对各种标本的适宜浓度要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使用较低浓度时,可加 少量酒精增加防腐能力。在浸渍液中加少许甘油,可以防止标本开裂。( 4)保存红色标本的浸渍液 保存标本红色较难,因为红色是水溶性的花青素,很难保存。常用Hesler浸渍液保存,成分是:氯化锌 50g,福尔马林25ml, 甘油25ml,水1

26、000ml。将氯化锌溶于热水中,加入福尔马林,如有沉淀,用其澄 清液。此溶液适用于由于花青素而显红色的标本,如苹果、番茄等。2.浸渍标本保存制成的浸渍标本应存放于标本瓶中或试管中,为了防止标本下沉和上浮,可 绑在玻璃条上然后再放入标本瓶,贴好标签保存。因为浸渍液所用药品多数具有 挥发性或易氧化,浸渍标本最好置于暗处,以减缓药液的氧化。瓶口一般需要密 封,方法如下:( 1 )临时封口法 用蜂蜡和松香各 1 份,分别熔化后混合,加少量凡士林油 调成胶状,涂于瓶盖边缘,将瓶盖压紧封口;或用明胶 4份在水中浸34h,滤去 多余水分后加热熔化,加石蜡 1 份,继续熔化后即成为胶状物,趁热封闭瓶口。( 2

27、)永久封口法 胶和熟石灰各 1 份混合,加水调成糊状物后封口。干燥后 因酪酸钙硬化而密封;也可将明胶 28g在水中浸34h,滤去水分后加热熔化,再 加重铬酸钾 0.324g 和适量的熟石膏调成糊状即可封口。四、作业1.采集制作 10 种以上病害标本并作采集记录。2.制作合格干制标本三份,液浸标本一份。3.列举植物病害标本采集过程中认识的植物病害种类、症状特点及其危害性。五、思考题1.为什么要尽量采集症状典型和带有病征的植物病害标本 ?2.哪些标本适合制成干燥标本 ?哪些标本适合制成浸渍标本 ?为什么?3.植物病害标本是否必须压制或浸渍保存?第二节 植物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引起植物病害的生

28、物因子 称为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种类较多,主要有菌物、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这些病原物在形态上有很大的 差异。一、植物病原菌物菌物过去叫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核、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和作用、以吸 收为营养方式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 分枝的菌丝体,无根茎叶的分化, 通过产生各种类型抱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1.菌物的形态(1)营养体 菌物的营养体是指菌物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菌物典型 的营养体是细小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许多菌丝集聚在一起,称为菌 丝体。菌丝呈管状,无色或有色,多数直径在 56 ym之间。高等菌物的菌丝有 隔膜,称为有隔菌丝(彩版1.1 )。

29、低等菌物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菌物除典型的菌丝体外,有的营养体是多核、无细胞壁、形态多变的原生质 团,低等类别的营养体为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有的产生芽抱子相互连接成链状, 与菌丝相似。菌物的营养体具有吸收、输送和储存养分的功能。菌丝的每一部分都潜在有 生长的能力,在适宜条件下其顶端部分可以无限生长并不断产生分枝。菌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其菌丝为适应外 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具有多种特殊功能 的变态。有些寄生菌物的菌丝在寄主植物表面 或细胞间生长,从菌丝上产生吸收养分的特殊 机构 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吸器的形状可因菌物种类而各不相同 (图 1.2.1 )。菌丝还可形成附

30、着胞、菌环、匍匐 菌丝和假根等变态类型。此外,有些菌物为了适应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其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密 集疏松或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 等变态结构。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结构,同时也是营养物质的贮藏体。菌核 通常圆形、鼠粪形或不规则形,多呈黑褐色或黑色,一般较坚硬,大小各异(彩 版4、5、6)。当环境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形成产生抱子的机构。完全 由菌丝形成的菌核为真菌核;由菌丝与寄主组织形成的菌核称为假菌核。子座 既是菌物的休眠机构,又是产抱机构。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 的垫状、柱状、头状或棍棒状等的结构,有时可与寄主组织结合组成。子座成熟 后,在其内部或上面形成产生抱子的机构。菌丝束和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 成的束状或绳索状结构,具有营养输导作用。菌索结构较菌丝束复杂,外形与高 等植物的根相似,顶端有生长点,又称根状菌索,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有时能沿寄主根部表面或地表延伸,起蔓延和侵入作用。(2)繁殖体 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称为繁殖体。抱子 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菌物产生抱子的结构称为子实 体,子实体和抱子的形式多样,其形态是菌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菌物不经过两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