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56.84KB ,
资源ID:116730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6730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好学校每所皆可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docx

1、好学校每所皆可能好学校,每所皆可能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扫描本刊记者 赖配根 刘然2006年,一个可能预示着基础教育新发展之路的教育改革实验,在重庆悄然拉开帷幕。这就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一时间,重庆的中小学以“特色”为旗帜,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百舸争流、百花齐放。4年后,我们来到重庆,走访重庆的一些区县,走进特色学校,去发现一种理想的坚守,去寻找教育新的方向。选择“特色”,就有希望沙坪坝区的金沙街小学(以下简称金小)和北碚区的中山路小学(以下简称中小),是典型的薄弱学校。几年前,两校都因招生困难,差一点“关门歇业”。但天无绝人之路。特色建设,让它们起死回生。金小:“让所有读我们学校的孩子不后悔

2、”穿过狭长的山洞,终于看见光。在两堵灰色破败的墙前,有一小块空地,停车。下车,眼前是许多待拆迁的破旧房子。金小就蜗居在拆迁房中间。教室是水泥地,楼道里的灯开着,但还是有点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腥味。很难想象,教室外面不远处,就是繁华的都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啊,只要有教育精神在闪光,房子再陈旧、设施再简陋,也一样是令人起敬的好学校。2001年郭琇任金小校长,当时的金小,一切都黯然无光。创办于1983年的金小,不久就陷入生源困境,苦撑待变。1999年,当地的一个丝纺厂破产,金小与其子弟校合并。这是弱弱联合,两校合起来才330个学生,7个班。“我来的时候,金小只剩下6个班了。学校可用3个

3、字概括,就是脏、乱、差。”郭琇说,“包括幼儿园,学生才270人,差一点被撤了。”金小面临生死存亡。郭琇没有退缩。她想,再差的学校,也可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她拿着放大镜,寻找金小的闪光点。寻寻觅觅,她终于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金小就开展了集邮活动。只是,二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深入下去。“2002年,我们进入新课程。区教委鼓励学校挖掘自己的潜力,开发校本课程。”这就给了郭琇机会。“我和一些参加集邮活动的老师思考:能不能把集邮与教学结合起来?”于是,集邮从一种兴趣活动,开始走进金小的学科课堂。这还只是小范围的实验。2年后,郭琇想把实验全面铺开。“2004年4月,我们向区里申请了课题,准备全校做。

4、但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郭琇说,“当时有两派,一派支持,认为这符合课改精神;另一派反对,认为上课就上课,拿邮票进来干什么?”经过反复研讨,沙小形成了共识:让邮票进课堂,把金小做亮。科学教师徐俐辉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次郭校长开会,要进行集邮与教学的研究,她说我们就是要抢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把我们学校做得有特色,做亮。我很感动,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校长还这么有激情!”郭琇的执著与激情源自一个朴素的信念:“让所有读金小的孩子不后悔!”这样又继续做了2年,金小逐渐有了起色。但是,金小教育质量的飞跃,是2006年后通过特色学校创建才实现。之前,金小的集邮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还是散点而非系统的,浅表的而非

5、深入的。进入特色学校建设之后,金小开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他们围绕邮票特色,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方寸修身”,校训“方正为人,寸草春晖”,实施“三品”(邮品学品人品)教育。“三品教育,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应该正直、诚实,说真心话,追求真理,也就是如邮票一样方正。有了良好的人品,才谈得上邮品、学品。”这就把集邮教育上升到了学校的精神文化。由此,金小的路越走越宽。“244”教育模式产生了。“2”指两个渠道:一是课内集邮知识渗透,二是课外集邮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一个“4”指四个培养目标:育德、启智、怡情、健体;第二个“4”指四项内容:一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集邮活动,二是组织编写集邮教材,三是积极探索有效的

6、集邮与学科教学结合模式,四是努力建设集邮校园文化。其中做得最深入最有特色的还是集邮与教学的结合。“邮票进入课堂要体现四育人的功能。”郭琇说,“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可以以情育人、以史育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可以以美育人,数学、科学等学科可以以理育人。”这是充分挖掘邮票的育人功能。但邮票对教学还有更多的作用可发挥。金小这样的“穷”学校,许多教具和教学辅助设备不足,而正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让他们的课堂变得广阔而精彩起来。“关于教学与邮票的结合,我们提出四不限:不限学科,不限教学形式,不限课型。”郭琇说,“我们研究,邮票进入课堂可以实现四大教学辅助功能:创设情境、补充教学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

7、点。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师展示庐山邮票,4枚,恰好是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看的,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知道该怎么欣赏庐山了。”徐俐辉是金小最早进行邮票教学的教师之一。“我现在是科学课老师。从我的实践看,80%的邮票都能进入科学课。比如教拱桥的力量,我就引进有关赵州桥等古代石桥的邮票,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看了邮票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这些桥要设计成拱形?就这样引入课题,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区里搞过一次活动:研究什么样的纸桥最能够承重。最后是我们的学生得了冠军。”徐俐辉说,“为什么呢?得益于邮票。做纸桥之前,孩子要研究,什么结构的桥最结实,于是调查、设计、实验。我们

8、孩子就是通过邮票,发现古代石桥都是拱形。他们就以赵州桥为例,按照其结构,并照其尺寸比例设计、制作了纸桥。结果,评委说,任何学校学生做的纸桥都比不上金小的能承重。”一枚枚邮票,让金小的课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金小还建立了少年邮局,在瓷器口设立流动服务工作点,并组织学生参观邮政人员工作流水线,了解邮件流通的整个过程。每年举办金小集邮节。“这一天学生不做作业,上午有学生的表演、演讲,下午是跳蚤市场。”郭琇说。虽然至今只举办了两届,但已经声名远播。“2010年4月30日,第二届如期举行,重庆市及其他地区的集邮爱好者,有的甚至不远万里,都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到我们学校盖一个纪念邮戳,并把对邮票的热爱

9、传递给孩子。对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大邮友牵小邮友起步走主题活动,让大邮友给小邮友们讲自己集邮的故事,讲邮票背后的故事,讲集邮的常识,等等。”小小的邮票,托起了金小的希望。自从围绕集邮开展特色学校创建之后,4年来,金小一年一个样。“从硬件到校园环境、教师队伍,我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有学生500多人,12个班,比4年前翻了一番。”郭琇骄傲地说,“区里还在我们周围征地,壮大沙小,准备把我们发展成为30个班!”金小成了当地的一个教育品牌,它的影响正在向外一圈圈扩散。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学校、重庆市“留守儿童”示范学校、课改实验先进校在金小的带动下,沙坪坝区的天星小学、黔江

10、的新华小学、南区的南区学校和向家湾小学,都走进了“小学教学与集邮结合的研究”。特色,挽救了金小,成就了金小。中小:为尊严而战斗中小走过了与沙小几乎同样的路。中小的前身是朝阳书院,有140多年的历史。但2002年邓薇任校长时,中小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几个学校合并在一起,教师多,学生少,一年级招生才70几个。辖区内的学生留不住,学校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有的家长告诉邓薇:“自己孩子上了中小,在外面头都抬不起来。”中小的生路在哪里?“我就找班子成员、老师了解情况,看学校哪些能够做亮。”邓薇说,“首先,我们发现学校的历史有亮点,朝阳书院的院训读书立品,讲求实学,以图上进,以益身心,重视人文,重视

11、品德,这个理念现在看起来也非常先进。我们必须把这一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起来。”接着,她又发现了学校的第二个优势,“我们有2个英语老师在全区非常拔尖,区教研员说应该好好发挥他们的作用”。邓薇又深入思考,“我们周边的学校有什么优势?中小必须在别人的空白处、缝隙处求生存、求发展”。她一研究,发现“英语教学大家都不怎么重视”。如果中小把英语做好了,肯定一枝独秀。且慢,这于学生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邓薇继续思索。“我们做教育的人不但要立足眼前,更要思考未来。未来需要什么人?需要能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卓越的人,需要有国际视野、有多元文化知识的人。”学校越“卑微”,就越要有超前的眼光。好!突破口有了,就是“双语教

12、学”。什么是“双语教学”?就是不仅要开好英语课,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渗透英语教学,比如用英语来上科学课、音乐课。好家伙,这样的教学在上海那样发达的城市,当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个薄弱校,竟想一举占天下先!邓薇的“野心”还不止此。她又进一步研究朝阳书院文化,发现书院“原来有一个纪念堂,专门纪念先贤,祭拜先辈,学生读四书五经来立体”。她突然悟到:中小应该是传播、践行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她提出:让国学进校园。双语、国学,比翼齐飞,“我们就是要把它们作为切入点,把学校做亮”。然而,这个设想遭到不小的阻力。做“双语”,“上层”有意见,分管教学的区教委副主任劝邓薇放弃,明摆着,中小是什么基础、什么条件嘛。做

13、“国学”,“基层”有意见,老师们有的说这不是“复古”吗?有的说“语数教学质量还没搞好呢,折腾什么国学”。但邓薇没有妥协。对“上层”意见,她的态度是,“领导暂时不理解不要紧,我做出效果来让他理解”。对“基层”意见,她耐心解释沟通。“我跟老师们交流,说,只要对学校发展、对学生发展有利的事,我们就应该做。我们冷静分析分析,做国学诵读经典,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有的说学生会有积淀,有的说学生语文素养会提高,有的说还可以熏陶学生的品格。我说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做呢?”邓薇进一步与大家交心:“老师们,我们做这些为什么?为了我们的尊严。如果我们再不发展,中小再不前进,我们就会被人遗忘、抛弃!”老师们的思想

14、通了。在争议当中,双语、国学悄然起步。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中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2006年,中小开始进行特色学校创建。“什么是中小的特色?双语、国学只是我们的两个点,还没有形成特色。”中小的特色之路是融合。“怎么融合?我们思考,应该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融合。语言只是一个工具,要把双语、国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一个是中国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就是建设中小的中西人文教育。”于是,中小的特色办学之路明晰了:国学立品,双语达人,建设中西人文教育特色。基本框架是,以“培养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为办学目标,以“国学教育,双语教育”为特色教育平台,以“立品、治心、达人”为育人方式。邓薇开始对中小

15、的课程进行改造。第一,每天开设30分钟的国学课,并分年级编写国学教材翰林小书院;第二,从3年级开始,每周开设5节英语课。“外籍教师的口语课2节,在夯实学生英语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开设音乐、数学、健康等各1节双语课”。这是中小教育特色的核心工程。然后精心做好特色活动。“我们的活动做得很精致。我的理念是,要么就做好,要么就别做,否则就是浪费学生的生命。”中小的特色活动主要有三种:一是展示英语西方文化的,如“双语的天空,绚丽的彩虹”语言文化活动;二是国学方面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经典、走进经典,如“演弟子规”、“千人诵读”等,每个孩子都参与;三是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如中秋节、中国年活动。在活动中

16、,中小特别注重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比如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有外国学生来,我们学生就向他们传播中国文化,用英语讲解中国的节日、经典。”这就是中小,根植传统,面向世界,而首要的是培养有中国根的人。理念有了,课程设计好了,但是,谁来做?尤其是双语,没有任何现成经验。“有的学校挂双语的牌,实际上就只有英语课。教师一开始不愿意,说:双语太难了,我就上英语课。”邓薇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你们现在上英语课是很容易,但你上得再好,也就是一个好的英语老师。双语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上好了你的路会越走越宽。”年轻教师听进去了,就去尝试,慢慢地就尝到了甜头。“后来有一个老师,代表中小在广州上了一节全国

17、示范课,得了第一,深圳、成都的学校要挖她走。但她说,我不走,我感恩中小。消息传回来,老师们震动了,都想:我要把双语上好了,不但在重庆能立足,在全国也能立足。”为了尽快出队伍,邓薇舍得花血本。“我们一年的办公经费就几十万,但花在老师培训身上的就40万。有人说中小真有钱。不是我们有钱,而是我们把钱花在了刀刃上。”现在,中小拥有了8个专职英语教师,其中6个能上双语课,“基本上够用了”。不但如此,双语还带动了全体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北碚区搞说课竞赛,10个一等奖我们就占据了5个。另外,很多老师在市里、全国获奖。”教师起飞了,双语、国学起飞了,中小也起飞了。如今,邓薇再也不用为生源发愁。“原来一个年级

18、2个班,现在是4个班。不但吸引住了辖区内的学生,辖区外的也开始选择我们。家长说,只要你们学校做国学、双语,我就要把孩子送来。”她说,“现在我们是北碚区首批特色学校,区里来了什么任务,都叫我们承担。”特色,为中小赢得了尊严,赢得了未来。从边缘走向中心汇龙小学(以下简称汇龙)位于永川区城乡接合部,生源三分之一来自农村,三分之二来自城镇,这样的生源结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使学校走向薄弱。与汇龙同样艰难的是九龙坡区的杨家坪小学(以下简称杨小)和南岸区的江南小学(以下简称江南),两校都经过合并之“痛”。杨小历经三次合校、两次搬迁,已元气大伤,处于薄弱学校边缘;江南也是由两校整合而成,生源又呈现出二元结构

19、,内涵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通过特色学校建设,3所学校都获得了新生命。汇龙:“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作为城乡接合部学校,汇龙不像一些名校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特色发展似乎无从做起。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学校的走向。2003年,他们请重庆市儿童文学作家钟代华帮忙写校歌。钟代华痛快地答应了。“你是龙,他是龙,我们都是小汇龙;你天真,他烂漫,颗颗童心映彩虹今天是快乐的小汇龙,明天腾飞就是中华龙。”钟代华一挥而就。没想到,这首充满童心的校歌,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孩子们在校园里唱,在校外也爱唱。”这引起了汇龙人的思考。“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校长张中纯说。于是,“尊重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

20、童”的办学理念产生了。理念有了,然而从何处切入?“我们分析了自己的地域特点,重庆在文学方面,优势是儿童文学,钟代华是我们永川人,他就获得过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张中纯说,“另外,孩子特别需要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可以为孩子奠定人格、人性的基础,这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替代的。你看,我们请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校歌,学生就很喜欢。我们就想,是不是从孩子立场出发,把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校园?”一个想法就此诞生:建立儿童文学校园。2003年4月,经重庆市作协授牌,汇龙成为全国首家“儿童文学校园”。“但是,当时我们只知道儿童需要阅读,阅读需要从儿童出发,学生需要儿童文学,并没想到要建成特色。”2006年,重庆市特色学校建

21、设项目启动。汇龙搭上了这股“东风”。在特色学校的创办中,汇龙建立起了“一三一”模式,即建设“一种人文环境”儿童文学校园;建设三个环境儿童文学校园物化环境、儿童文学活动环境和儿童文学课程环境;形成“一种人文素养”具有儿童本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最重要的是特色课程的建设。学校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儿童文学阅读与欣赏”课,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开发了校本教材。开儿童文学课,汇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课怎么上,教师们没谱。2006年,汇龙提出,设置专职儿童文学教师,面向全区“海选”教师。报告打到区人事部门和区教委,很快就批了。“为了创特色,就需要特色师资,行政就无条件给我们配备,经费也给予倾斜。”张中纯说,

22、“现在学校有3位专职教师,语文教师兼职的也有30多个。”刘扬华老师原来在区文联工作,由于热爱儿童文学,有较好的文学功底,通过招聘来到汇龙。“踏上汇龙这片土地,我就深深爱上了这里,立志要做一名真正理解孩子的儿童文学教师。”她说。有了师资保障,儿童文学校园建设便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很快,汇龙就推出了小学生分级阅读评星活动。根据儿童阅读素养,依次分为阅读快乐星、阅读美丽星、阅读灵秀星、阅读智慧星、阅读博雅星。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实际,提出评星申请,经专门的评星小组老师通过谈话交流、文学沙龙等活动考察后,获得相应“星”级,成为闪亮的阅读之星。班级阅读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每个班级都有读书会,

23、并有自己的“阅读宣言”。班主任每个月都要给学生推荐一本儿童文学书籍,每班每个月推出一名班级阅读之星,并将其照片张贴在年级的活动牌上。儿童文学老师、班主任冯斌组织的班级读书会就很有特色。“我一般先调查孩子家里有什么样的藏书,在家长的帮助下,建立每个家庭的藏书目录,目的是保护孩子阅读的个性。”冯老师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和个性,有的偏于理科,有的偏于文科,有的是医学,有的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上,我再一组一组地对孩子提出阅读建议,告诉他们家里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不可以读,还应该读哪些。之后,我向家长发布班级阅读书目。”她还重视亲子阅读。但是,“我们班很多是农村孩子或留守儿童,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非

24、常困难。那么是不是放弃呢?不。解决的办法就是一个家长带多个孩子。比如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是重庆文理学院的,她就带了很多孩子一起阅读,结果,她学院的图书馆都成了我们班的图书室了。还有一个办法,如果老人是文盲,不能和孩子一起读,就让孩子读给老人听。”儿童文学阅读还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活动之中。2005年起,汇龙每年都举办一次读书节,每次长达一个月,至今已举办6届。“我们组成了一个儿童文学专家组,有搞理论的,有搞创作的,让他们开出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书目。”张中纯说,“读书节期间,我们根据这个书目,邀请新华书店来学校摆摊,帮助家长、孩子选好书、买好书。”“我们还搞2+2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有2项体育技能,1项科

25、技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张中纯说,“我们就把这些活动巧妙地与儿童文学结合起来。比如每年3月3日,学校举办风筝节,我们不是简单地放风筝,而是设计了很多环节,邀请家长参与,有亲子风筝,让学生们诵读有关风筝的诗,写一写放风筝的体验,等等。”“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最后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因为儿童文学,孩子们变得美丽了,从心灵到外表。“以前常听到社会上对汇龙孩子不好的评价,现在走出校门,听到的是我们的学生懂得遵守公德,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冯斌说:“读书的孩子气质太好了,就是跟别的学生不一样。我们班的孩子都特洋气,别人都说我们班美女多、帅哥多!”因为儿童文学,汇龙变成了“巨

26、龙”。现在,汇龙有3000多名学生,150余名教师,“从一所条件不好、招生困难的学校,变成了永川最亮的特色学校!”江南:国际象棋的“蝶变”江南和杨小校情类似,特色发展的思路也类似。这就是由一个特色项目,转化、升华成照亮学校前行的文化之光,从而使学校完成脱胎换骨的变化。2008年7月,田琪就任江南校长。当时江南生源是典型的二元结构:主体部分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农转非家庭,另有20%左右来自周边高校的高知群体。“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怎么把来自不同层面家庭的孩子融合好、教育好。”2年多过去了,江南走出了一条新路。其中“秘诀”,就是他们“融入到了特色学校建设之中”。其实江南一直不乏特色。“我们学

27、校有几个特色项目,一是国际象棋;二是足球,我们是重庆第一批少年儿童足球俱乐部的学校,今年还获得重庆市11岁组冠军;三是科技,比如航模、海模、车模,在重庆都处于领先水平。”田琪说。问题是,它们仅仅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再好,也只是少数精英学生的小圈子“游戏”。怎么从特色项目学校转变为特色学校?江南人进行了苦苦思考和周密论证。最后他们选择了以国际象棋为突破口。“以国际象棋为特色,是基于我们对特色学校的理解和我校现实情况的考虑。”田琪解释,“第一,我们做国际象棋20多年,已经形成了风格;另外,以国际象棋为特色的学校很少,有也多是依托少年宫来做,我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属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我们还

28、有优质的教育成果,培养出了章钟、黄茜两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第二,国际象棋是智力体操,大多数学生可能不会走向运动之路,但通过国际象棋的启智养德,最后他们都将成为国家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国际象棋可以普惠更多的孩子。第三,作为体育项目,国际象棋可以成为国际性人才交流的一种手段,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第四,可以从国际象棋棋理中提炼出思想,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但要把特色项目上升为学校特色,还必须对之进行抽象、提炼,从而把特色项目升华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田琪没有“唯我独尊”,而是发动全校老师一起参与、思考。“我和学校管理层都认为,学校建设不光是领导层的事,更不光是

29、校长一个人的事。一定要有广大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高度参与、高度认同,这样才能把学校发展好。”田琪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开展全校演讲比赛,主题就是:把国际象棋定位为学校特色建设突破口之后,学校的整体特色内涵是什么?校训是什么?这次演讲让田琪非常感动。学校规定每个年级一个人主讲,但是,自始至终,演讲都不是主讲者的“独角戏”,而是他在台上讲,“台下就有许多人互动,有的举着牌,把演讲人提出的口号、校训的具体内容演示在上面,或者随声附和。大家就像是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出谋划策。”老师们提出的校训多姿多彩:“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健康、快乐、博爱、勤奋”不一而足。田琪作为参与者一员,也走上讲台

30、与老师们PK,提出自己的思考:“走好每一步”。结果,大家都认为这个寓意深刻,又简单明了,就确立为校训了。从此,“走好每一步”就上升为江南的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为了“走好每一步”,江南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在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象棋课,所有学生都参加,由特招的专业教练进行普及培训,目的是保证每一个人都会下。每周三中午,是特色活动课,不光是下国际象棋,还把国际象棋运用到别的方面,比如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把国际象棋的元素运用到舞蹈、唱歌中。”田琪说,“我们还研究,通过棋理,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发挥启智养德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找到了数学与国际象棋的相通之处,找到国际象棋与语文教学

31、的结合点。”但是,更重要的是,“走好每一步”作为一种理念,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生活的血液中。比如,他们提出,在学校发展层面,要走好“两步”:立足实际,高瞻远瞩。“立足实际才能使我们更加清醒,走好每一步;高瞻远瞩才会不畏浮云,走远每一步。”在教师发展层面,“要术业专攻,因材施教”。术业专攻,是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做到人有我优,在成长过程中走好每一步;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潜力得到最佳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走优每一步。在学生发展层面,则要顾及三个方面:在德育方面,倡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走实每一步;在智育方面,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多元发展,走活每一步;在体育方面,要以兴趣为导向,坚持锻

32、炼,走强每一步。由此出发,江南由国际象棋特色学校真正转变为有追求、有文化的特色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家长们说:“江南小学,我的孩子爱着她,我们家长爱着她!”2010年4月,著名国际象棋大师、时任北京棋院院长的谢军受邀到江南参加活动,看了学校的特色建设成果后,竟然感动得“不想走了”,欣然答应担任学校的顾问。她说:“我在全国看了那么多开展国际象棋活动的学校,但像你们这样热爱国际象棋,并从棋理中提炼出校训,让孩子踏实做人、快乐成长的,我还没发现。”她还表示:江南给我发顾问证了,“以后学校什么时候要我来,我就来,我将尽力为江南小学走好每一步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江南,今后的“每一步”将更精彩。杨小:源于书法,超越书法杨小也经历了类似的“蝶变”。杨小有着辉煌的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