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9.15KB ,
资源ID:116932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6932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docx

1、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

2、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

3、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二)讲授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问题探究一:(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

4、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

5、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1、传统习俗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

6、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探究二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2、传统建筑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蒙古族的蒙古包,

7、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3、传统文艺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4、传统思想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

8、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二、传统文化在今天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问题探究四: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中国传统

9、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10、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

11、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

12、、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以传统思想“孝”为例。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

13、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问题探究六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

14、看唱的那样。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课堂小结: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

15、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传统习俗北京故宫、长城张家界自然风景区论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延安宝塔A、 B、C、 D、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

16、不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打上历史的烙印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 )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1)、具有民族特色 2)、一旦形成永不变3)、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4)、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感A、124 B、234 C、134 D、1235.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6、2005年4月,5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

17、陆民众的热烈欢迎。大陆民众最感动的句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A、讲这一句话就能实现中国统一B、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C、国民党、亲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台湾所有的政党都是承认一个中国的课后作业: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

18、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因有人说我们应该取消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你赞同吗?并说明你的理由。 补充资料:1、京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2、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

19、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3、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修改稿)

20、高兴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

21、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

22、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二)讲授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问题探究一:(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

23、历史的烙印;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1、传统习俗师问:我

24、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5、问题探究二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2、传统建筑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

26、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3、传统文艺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4、传统思想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

27、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二、传统文化在今天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问题探究四: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

28、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

29、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

31、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以传统思想“孝”为例。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问题探究六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