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0.41KB ,
资源ID:118034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8034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docx

1、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并且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会的,人文环境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将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其创造力的高低。关键词 科学技术 人文环境 人文素养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 等诸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对影响科学技术

2、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一论述。一、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等。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必然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2)民族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必然会打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深深烙印。(3)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其创造

3、能力的大小,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科学知识及其素养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二、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三种基本张力:社会张力、文化张力和科学张力。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是构成这三种张力产生的基本目素。就开放性的文化结构而言,必然表现为人文诸学科,如哲学、文学、法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的蓬勃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纳,

4、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张力,这种文化张力与社会张力、科学张力一道就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文化动力及其内在动力,人文诸学科的普遍繁茂就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文环境之一。2.1、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障碍,起到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近代科学的孕育,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扫清各种思想障碍的基础上完成的。“文艺复兴运动把宗教神学所编织的僧侣主义、信仰主义、禁欲主义这些束缚近代科学发展的思想网罗冲击得百孔千疮 从而使被作为婢女的科学获得最初的思想解放”。科学技术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扫清思想障碍,特别需要哲学的繁荣和昌盛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生机勃勃的哲学之树必然会结出丰硕的

5、科学技术之果。2.2、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提供了思想基础。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借鉴人文学科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在寻求科学技术新的生长点的过程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近代科学革命最先是从天文学和人体解剖学这两个领域兴起的,而这正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密切相关。人文主义思潮的伟大思想成果是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正是由于自然与人这两大发现,奠定了天文学与解剖学领先发展的直接思想基础。 2.3、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促进新学科诞生的酵母。人文学科蓬勃发展的影响,并不会仅仅囿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圈子,而会广泛地渗透到文明所及的各个领域

6、。譬如医学、数学,等等,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分化、迅速综合的时期,人文学科同样渗透到了文明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新学科诞生的酵母。譬如,伦理学向自然科学的广泛渗透,就催生了诸如医学伦理学、计算机伦理学等一大批新的边缘学科。人文知识向地理学的渗透,催生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新学科。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和新的契机。总之,由于文人知识的渗透,许多古老的学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会催生一大批新的边缘、综合学科。三、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民族文化传统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7、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象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在科学的历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而各具特色的科学传统,这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科学传统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崇尚人伦关系的处理是君臣父子,江山社稷;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重历史经验、轻逻辑推理。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就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传统在顺应自然基础上的重实用、轻理论、重历史、轻逻辑重整体功能、轻内部结构的特点。这种科学传统在

8、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尚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但却无法促使近代科学的诞生。明清以来,中国曾有三次孕育、产生近代科学的机缘, 但都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所直接决定的科学传统缺乏近代科学精神而丧失掉。希腊人崇尚理性,把智力放在首位,以探索自然的奥秘,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他们把思想、知识凌驾于信仰之上,把逻辑和科学凌驾于权势、迷信之上。与希腊的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产生了自由探索、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善于理论概括、量的抽象、理论化和体系化的研究艺术等科学传统。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使希腊科学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张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求实精神和理性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地阐扬,近代

9、科学不可避免地孕育、产生于欧洲。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传统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对科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任何民族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随着新的文化形态的涌现,随着外来文化的融人,民族文化传统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事实上,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我们相信,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在当代,当它融人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后,必将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未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巨大作用。四、科技人员自身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4.1、人文

10、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从事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影响科技工作者世界观的形成和改变进而影响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方式,并最终对科学研究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实现的。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思维方式。一般地说,个人思维方式是包含于个人的世界观之中的。而世界观的形成和改变具有多种途径:有的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生的、有的则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通过潜移默化来实现的。而不自觉地、无意识地、通过潜移默化形成和改变世界观的途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而,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从哲学的历史形态中吸取营养,就有助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并同人类整体思维方式相吻合。历史经验证实,

11、任何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和哲学的发展与普及相一致。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现已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即使在西方,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哲学和科技史专家也承认这一点。譬如,英国物理学家、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尔纳就曾写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认识科学在历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可能还只是关于宇宙以及控制宇宙的有效秘诀这类有趣的资料的不断堆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P.莫兰地说,“直至到了今天,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自然辩证法)引者注)对于认识思维范畴的辩证关系和运用辩证法来探讨自然科学的各种问题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可见,思维方式对于一个科学技术工作

12、者来说是何等重要。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变又同每个人的人文索养,特别是哲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2、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一个通晓历史和哲学的科学家和一个对历史和哲学不甚了解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不一样的。通晓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本学科研究时,特别是在思维通道受阻时,他就能不同于本学科的限制,而具有开阔的视野,善于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4.3、人文素养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激发各种非逻辑思维的产生。渊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激发各种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产生,如灵感、顿悟、想象等等。例如凯

13、库勒发现苯分子的六边形环状结构的戏剧性过程是大家熟知的事情,但是,我们考察一下这一戏剧性过程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凯库勒为什么会出现灵感和顿悟了。有两件事情是不能不注意的。一是他曾进入吉森大学学建筑,建筑艺术的容间结构美的熏陶不能不对他的研究产生影响,二是他年轻时曾当过法庭陪审官,见过许多作为物证的首饰,其中不少是蛇形手镯。是梦这种下意识的活动将沉积在大脑几十年的经历调动出来与苯的结构式产生联想,导致了灵感和顿悟的产生。同时,对人文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磨炼人的意志,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4.4、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状况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我们的科学

14、技术工作者受文理分割大环境的影响,对哲学、对人文科学不屑一顾。这实际造成了这两部分人在思想、思维方式上的分离,这是否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两种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这种分离似乎并不鲜见。何亚军等人在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中写道:“现在理工科大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即接受文理分家教育,到大学后又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写不出文章,写不好论文的已非个别,这样的学生怎能为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呢?这种分离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可怕的,这就是在我国造就不出爱因斯坦式的世界级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可以说正是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促使他成为世界大师级的科学

15、家。一般而言,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应该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诸如牛顿、笛卡尔、莱布尼兹、马赫、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 在我国则缺少这类科学家,即缺少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巨匠。其实,我国涉足于哲学领域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但他们是在在本专业、本学科领域再也无所建树后才涉足哲学领域的,而一旦涉足哲学领域,他们就几乎切断了与科学界的联系,再也不去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因而,他们无法成为科学巨匠,也不能为后来者树立榜样。因此,要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造就爱因斯坦式的世界级科学家,就必须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而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全民族文化教育

16、水平的提高和全民族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五、人文环境是这时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十一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人文环境表现的愈来愈重要。但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表现为学科专一化,阻碍了人们思维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理论的创新与技术的转化。因此,我们要想保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那就得从新审视哲学、伦理学、艺术、教育学、法学等,在我们这个年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因为,哲学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科学技术的酵母;伦理学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道德基础;艺术,似乎同科学相距甚远,但正是艺术丰富的想

17、象力,为科学研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教育学及近代兴起的大学教育,则为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现代大学是科学与技术人才成长当之无愧的摇篮;法学科技与技术的发展提提供了外部环境的保障。总之,人文环境是这时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参考文献1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58.2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145、118、147、155、122、265.3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6、20722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44.5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51、253.6刘磊等编著.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66.7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589.8杨春时编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浅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218.9宋子良主编.理论科技史.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363.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