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491.21KB ,
资源ID:1193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9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上海市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上海市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ocx

1、上海市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上海市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目 录摘要2关键词21 引言22 上海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22.1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适度人口理论 22.2 适用于上海市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人口理论33 上海市近10年来的人口变化特征与问题分析43.1 上海市人口变化主要特征41.上海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户籍人口增长缓慢2.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3.常住人口性别比略微升高,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4.人口素质快速提高3.2 上海市人口主要问题7 1.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与分布状况对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2.人口过于集中于市中心,近郊区承担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功能需加强 3.

2、人户分离”增加,人口管理难度增大 4.户籍人口老龄化加剧,向高龄化方向发展,不利于人口均衡发展4 上海人口问题解决对策10 4.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12 4.2通过发展卫星城镇并采取正确的政策降低市区大口密度124.3实施以居住地为立足点的属地化管理,着力解决人户分离问题134.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13参考文献15摘要: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是当今全球的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兼顾当前与未来,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

3、发展战略。因此,为了促进上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民素质,同时统筹人口布局,促进人口流动,提高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关键字: 上海市 适度人口 可持续发展 分析 解决方案1 引言上海,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经济经融中心,集聚全国最高人口密度以及高经济水平于一体,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被重视。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数据167377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281414人,增长37.53%。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

4、的346492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512078人,增长159.08%。面对以上人口现状,上海市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迫在眉睫。以下主要对上海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上海市近10年来的人口变化特征与问题分析以及针对此问题的上海人口问题解决对策进行探讨。2 上海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2.1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适度人口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的人口经济理论已经创立了100 多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巨大系统, 人口是其中的一个构成要素, 是联接两个系统的桥梁和纽带, 是整个世界系统的组织者,也是唯一

5、的能主动参与和调整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生命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系统供给的基本生命物质、栖息场所以及物质产品, 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系统提供的精神产品和智力支持。因此, 科学发展理论要求人口生产、社会环境生产和自然环境生产等多种生产的之间的和谐, 和谐的本身就蕴含着适度人口的理念, 即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要素众多, 涉及领域广泛, 构成一个复杂的超巨系统, 具有以人为本、层次性、适度调控等特性, 可在人的有意识的调控下, 向更加适合人类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演化。适度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也是可持续发展系统得以

6、顺利演化的重要前提。一般说来,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 在人均生活水平不下降甚至上升的前提下, 必然会导致物质总需求的急剧增加, 进而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 并最终会对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上进行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在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人是可持续发展控制系统的构成主体,人口要素是可持续发展基础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人口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系统的重要衡量因子,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的中心目标2。2.2 适用于上海市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人口理论上海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量增长迅速,对于上海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人口与环境的承载力,同时,在合理控制人口的前提下,如何保障

7、经济的平稳运行也是不可忽略的。对此,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借鉴:1.控制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度人口的重要手段。从现实出发, 实现适度人口的第一步应该是达到稳定人口(即实现人口零增长), 由于现有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最佳供养能力, 所以我们只有在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基础上, 才能使人口的发展逐步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步, 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2.人口优化状态不仅仅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的适度, 还包括人口结构的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是实现稳定人口的基础, 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是过去人口变动的结果, 也是将来人口发展的起点, 人口的年龄结构轻, 意

8、味着未来的人口绝对数还会大幅度增长, 只有人口年龄结构转为稳定性, 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进一步增长的规律和速度。3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适度人口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尤其是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和未来, 对于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的身体是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载体,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会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存量。再者,坚持人力资本的投入是提高人口的科学技术素质的客观需要。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源泉, 劳动力作为异质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技术的变革、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完善等措施来提高劳动者自身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3。对于上海市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

9、要结合实际问题具体分析。3 上海市近10年来的人口变化特征与问题分析3.1 上海市人口变化主要特征1.上海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户籍人口增长缓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 万人,户籍人口为1418.5 万人。“六普”常住人口数与“五普”时的1673.8 万人相比,增加了628.1 万人,增长率为37.5%,年增加62.8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2%。而19902000 年10 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339.6 万人,增长25.5, 年均增长1.7%(见图1)。“五普”时户籍人口数为1321.6 万人11,近10 年来户籍人口数只增加了96.9 万人, 增长率为7.3,年

10、增加9.7 万人。由此可见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速度极其缓慢。从全国范围来看,10 年来人口总数增加了近7390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7%。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从北京的增长情况来看,10 年常住人口共增加604.3 万人,增长44.5%, 年均增加60.4 万人, 年平均增长率为3.8%。因此,上海常住人口增长高于北京常住人口增长人数,但增长速度略微低于北京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常住人口数的基数较北京大12。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的迅速增加。“六普”数据显示,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 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3

11、9%,而“五普”时只有346.5 万人,10 年间共增加551.2 万人,增长159.1%。平均每年增加55.1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近10%。从常住人口总数的角度看,10 年来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的增加数占常住人口增加数的87.8%。户籍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市人口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并存。目前上海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在世界上处于超低水平。1978 年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2,1990 年为1.3,2000 年为0.96,2003 年为0.64,2008 年为0.88,2009 年为0.83,当前生育仍然维持这一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维持人口新老更替的生育

12、率水平2.1。注: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2.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由于研究的学科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上海的地域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约定,本研究采用的是行政区划法中的地域范围。全市常住人口的区县分布情况如下(见图2):排名前五的是浦东新区(504.4 万)、闵行区(242.9万)、宝山区(190.5 万)、松江区(158.2 万)、嘉定区(147.1

13、万)。人数最少的区县是静安区(24.7 万)、卢湾区(24.9 万)、黄浦区(43.0 万)、长宁区(69.1 万)、崇明县(70.4 万)。从区县增幅的角度看,增幅超过一半的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松江区、闵行区、嘉定区、青浦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宝山区。这些区都是位于郊区。增幅减少的区县共有5 个依次为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虹口区、长宁区。这五个区都位于中心城区。通过对区县人口数量的分布变动分析,上海市常住人口分布重心由中心城区转移到近郊地带并且逐步向远郊区转移。3.常住人口性别比略微升高,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上海常住人口中,常住人口性别比由“五普”时的105.7 上升为106.2。“六普”时,男

14、性人口为1185.5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51.5%;女性人口为1116.4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8.5%。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市常住人口性别比的上升幅度不大。全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18.06,比“五普”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 提高了1.2 个百分点, 而上海市性别比只提高了0.5 个百分点。上海市常住人口性别比的上升与来沪流动人口性别比过高有重要关系。“六普”时来沪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18.7,严重超出正常水平范围值。上海市流动人口的导入规模庞大,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是年轻人口且多处于生育阶段, 生育意愿较强,而且流动性大、文化水平较低、法制观念相对薄弱,因此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较

15、大。“六普”与“五普”数据相比较,10 年来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六普” 时0-14岁的人口为198.6 万人, 占总人口的8.6%;“五普”时为12.2%,比重下降3.6 个百分点。“六普”时15-64 岁的人口为1870.4 万人,占总人口的81.3%;“五普”时为76.3%,比重上升5 个百分点。“六普”时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3 万人, 占总人口的10.1%;“五普”时为11.5%,比重下降1.4 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沪常住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劳动力人口,这部分人口的年龄大部分是19-45 岁之间,这有利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正常化,同时也

16、大大缓解了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态势。但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婴儿出生率的持续偏低,上海市老龄化的趋势仍然不容乐观,上海市有逐渐进入“高龄社会”的趋势。 4.人口素质快速提高10 年来,上海人口素质快速提高,“六普”时,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5.3 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2.6 万人,占总人口的21.0%。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39.3 万人,占总人口的36.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11.6 万人, 占总人口的13.5%。同“五普”相比,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0940 人上升为

17、21952 人,增幅11.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3018 人下降为20966 人,降幅2.1%。每10 万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803 人下降为36461 人,降幅0.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8934 人下降为13535 人13,降幅5.4%。从每十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增幅情况看,高学历的人口增加较快。文盲率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文盲人口的自然死亡,因此,文盲率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素质的状况。“六普”时全市常住人口中, 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631018 人,同“五普”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62600 人,文盲率由5.3%下降为2.7%,下降了

18、2.6 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从各个角度地反映了上海的人口现状,人口的规模、质量、结构、分布等特征是制定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是明确上海市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只有对上海的人口状况和基本特征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才能制定符合上海发展方向的政策和策略。3.2 上海市人口主要问题1.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与分布状况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实现“市民化”城市化带来巨大挑战。 “六普”数据显示,10 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增加551 万,外来流动人口给上海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也给上海的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生产、城市社会综合治理等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当

19、前,聚众斗殴案件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案件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上聚众斗殴案件也时有发生。影响了地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不管怎样,如果缺少了这几百万的流动人口,将给上海的经济建设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目前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分布有情况如下:外来流动人口分布排名前五名的区县是浦东新区(202.4 万)、闵行区(120.4 万)、松江区(93.7 万)、嘉定区(82.8 万)、宝山区(76.6 万);外来流动人口分布较少少的区县是卢湾区(5.4 万)、静安区(5.7 万)、黄浦区(13.3 万)。可见,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

20、以外的地区,而上海市的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相对比较薄弱,这对上海市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另外,外来人口总体上的居住“生态”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居住分布大分散、小集中,主要零星点布在整个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些“角落”。这些城市“角落”,基本上都是一些市区尚待改造的“城中村”或郊区临时搭建的危简、违章“棚户区”,多位处僻壤,环境条件欠佳,低价嫌贵便宜,在社区关系上一般多游离于城市本地居民,形成城市社区中的“孤岛”。外来人口集居于此成本较低,且靠近工作地,生活相对比较方便;二是居住形式以“租赁房屋”和寄住“宿舍、工棚

21、”为主,居住条件很差。“大分散”分布特征,使外来人口基本呈与本市户籍人口相似的空间分布模式,这一特征将使外来人口与城市本地居民之间形成最大的接触“界面”,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居住、就业等全方位的显著差异,这样更多地“面对面”无疑会激化双方矛盾、增加摩擦机会,因而不利于两者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共生”。“小集中”分布特征,使外来人口集居场所多形成游离于城市居民社会的“孤岛”,因而也不利于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因而也不利于实现“市民化“城市化。2.人口过于集中于市中心,近郊区承担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功能需加强从人口密度的角度看,市中心人口密度很高,郊区人口密度很低。中心城核心区的密度高达34483人/

22、k,特别是虹口区人口密度达到36306人/k。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密度为21895人/k,远郊区人口密度最低为1388 人/k(见表1),特别是崇明县的人口密度最低,为594 人/k。不仅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而且郊区人口密度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 人的数值。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人口密度3630人/k居于全国首位, 中心城区人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大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上海常住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仍然具有良好的交通设施、投资环境、教育水平、发展空间等,尽管近年来随着郊区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但在郊区人口总

23、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口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上海郊区“旧貌换新颜”,以基础设施为约束的人口容量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人户分离”增加,人口管理难度增大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生产要素的加快流动,跨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上海“人户分离” 现象也越来越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人户分离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人在户不在”,即居住在某地地而户口不在该地,另一种是“户在人不在”,即户口属于该地而居住于它处。根据“六普”跨区县人户分离数据,2010 年上海市人户分离人数为211.6 万, 占户籍总人口的15.1%, 这说明上海市的人户分离现象已经十

24、分显著。中心城边缘区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最多,高达84.7 万人,占总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的40.0%。中心城核心区,“户在人不在”人口为78.4 万人,占总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的37.1%,两地区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比重就占到77.1%。近郊区“户在人不在”人口为28.8 万人,占总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的13.6%。远郊区“户在人不在”人口为19.7 万人, 占总跨区县“户在人不在” 人口的9.3%。这说明,中心城边缘区、中心城核心区是上海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主要迁出地(见图5)。近郊区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最多,高达107.7 万人, 占总跨区县“人在户不在” 人口的

25、50.9%。中心城边缘区“人在户不在”人口为65.6 万人,占总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的31.0%。中心城核心区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为21.5 万人,占总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的10.2%。远郊区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最少,为16.8 万人,占总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的7.9%。这说明,近郊区、中心城边缘区是上海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主要迁居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五普”时“户在人不在”人口最多的区域是中心城核心区,而“六普”时“户在人不在”最多的区域是中心城边缘区,同时中心城边缘区也是“人在户不在”较多的区域,这种变化和近年来中心城边缘区改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大量人口的迁出

26、,同时又有大量人口导入。人户分离是上海旧城改造、折迁换居及中心城人口郊区化扩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迁移形式。“十二五”期间,上海着重新城的建设将引发人口空间分布重构,“人户分离”现象将比“十一五”时期更趋严重,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人户分离”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到户籍管理和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人口统计管理。大量外来人口的集聚,不仅给街道、镇等的小区治安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而且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等。4.户籍人口老龄化加剧,向高龄化方向发展,不利于人口均衡发展按照联合国关于老年型人口结构划分类型标准,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

27、占总人口的10%, 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按照此标准来衡量,上海早已步入了老年型人口结构的行列。“六普”时,户籍人口中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很高,达到23.1%,远远大于联合国定义老龄社会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户籍人口中80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57.6 万, 比重达到4.7%。通过对上海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比较,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老年人口总体的增长速度,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在总的老年人口中比例上升。从2002 到2010 年,80 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在6以上,这说明上海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向高龄化的趋势发展。户籍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数为12

28、1.7 万人, 比重为8.7%。15-59 岁人口达959.0 万人, 占户籍人口总数68.3%,但考察户籍人口年龄金字塔,发现44 岁至66 岁年龄段人口明显堆积, 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严重。从2004 年开始,上海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到2006 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仅有002,并在2007 年开始负增长。而老年人口从2002 年开始增长率一路上升。2007 年来,上海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使得老年抚养系数逐年递增。十年后,44-66 岁之间的人口大都已经步入老年人口甚至高龄人口,上海户籍人口严重老龄化,而且将步入高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增多将对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带来

29、巨大压力,财政负担增加;人口老龄化将对上海市现有家庭结构模式带来变化,年轻人负担将越来越重;本地劳动力就业人口减少、随着大规模的外来劳动力人口进沪,上海市社会政策体系面临重新调整;户籍人口日益老龄化,阻滞上海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注: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4 上海人口问题解决对策上海应该高度重视人口的调控和素质的提高。由于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全局性、基础性和复杂性, 上海的人口发展一定要把长期和近期、全局和局部以及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进行总体分析研究, 在市中心区空间范围内,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同时有计划地把市中心区人口扩散到新

30、扩大市区和卫星城镇, 鼓励人口的合理流动, 调整人口布局与人口结构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取得较为合理而有效的结果。4.1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特别是在制度上下功夫,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们进出上海的环境首先,在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场所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地带,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在流动人口居住地实行集中建设和集中管理,最终达到“以房管人”的目的。其次,对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流动人口为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流动人口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之间是不对等的, 应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做到寓调控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4.2 通过发展卫星城镇并采取正确的政策,中心城区从紧,郊区从宽,增强吸引力把市区人口有计划地扩散出去, 降低市区大口密度。首先,大力加强卫星城镇建设,扩散市区人口随上海的重工业,石化工业, 汽车工业基地大多在卫星城。卫星城的发展对促进生产,调整城市布局,控制中心城市规模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长期来在卫星城镇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扩散市区人口缺少吸引力。主要是各种生活设施不配套,经济部门结构比例失调, 及随之而来的青年性比例失调和交通不够便捷等。因此在卫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