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44KB ,
资源ID:119586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9586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跨文化交际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跨文化交际复习.docx

1、跨文化交际复习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跨文化交际复习 题型:1、填空 15个 2、名词解释25分5个 3、论述(理论举例)30分 2个 4、分析应用题 30分 3个小问题 基本概念类:要求掌握定义,能够举例1、交际 交际是一种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2、文化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就是文

2、化。 3、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指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对外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4、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交际行为、交际过程、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交叉性和应用型的学科。 5、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至少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行为。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

3、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 言语交际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想法并告知给对方的一种方式。 6、非言语交际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即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其交际方式包括了眼神、表情、身势、手势、体距、沉默、服饰、时空利用、副语言等。 7、影响交际的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又分为积极心理因素和消极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起着促进作用,在交际中主体应当具备平等意识,双方应当具备宽容意思和顺应意识;消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阻碍作用,消极因素包括定式和认知偏

4、见、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普遍性假设。环境因素包括因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环境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无处不在。 8、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协调工作。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指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宽容性是指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处理文化的差异的灵活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交际者根据对方文化的背景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 使交际取得预期效果的能力,二是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交际冲突的

5、能力。 9、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文化休克又称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症。即当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在试图理解或适应不同文化群体时,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信念和习惯。会出现不舒服、无助以及不知所措的感觉。 10、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发展而来的。构成三分模式: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

6、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一模式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确定了方向。行为中心模式: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为中心,其关注的焦点是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该模式是以具体目标为基础的,在短期内可以获得成效。知识中心模式: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关注中心的,在学校情景中比较受欢迎,这种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 11、语言的理性意义,感性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

7、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12、数字文化(1-10常见数字文化词)数字是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汉英数字词在使用上的区别主要有:1.人名称谓中的数字词2.反映宗教信仰和历史渊源的数字词3.反映思维方式和性格的数字词4.反映审美心理的数字词5.反映生活方式的数字词6反映一些巧合事件的数字词。 一团和气、一品、一甲、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二泉映月、两

8、情相悦,三皇、三甲、三教、三从,四德、四书、四大皆空,五金、五帝、五味、五色,六根、六腑、六欲,七宗罪、七情、七星,八卦、八仙、八股,九州、九流、九阴、九阳,十方、十恶、十问。 13、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话者陈述句子的表面意;言外行为,指表达语义时隐含的意图和目的;言外行为,指听话者听完话后产生的效果。14、一元时间,多元时间霍尔根据人们利用时间的不同方式,

9、提出一元时间(亦译为“单向记时制”)和多元时间(亦译为“多向记时制”)两大系统。前者是一种强调日程、期限、讲究效率、倾向于做短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时间习惯, 而后者讲究时间使用的灵活性,倾向于做长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允许做多种事情的时间习惯。霍尔还指出包括美国、德国、瑞士等欧美国家属于一元时间国家, 而包括非洲、阿拉伯和希腊等属于多元时间家。 15、空间利用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空间观念,空间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人际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反映社会态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空间运用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领域性、个人空间和体距、对

10、拥挤的态度和位置安排和空间反应人们对隐私的态度等方面。合理的空间语言更能够思维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也能使跨文化交际进行得更为顺畅。比如:西方人不喜欢拥挤的空间,不愿意在拥挤的小餐馆,而中国人就不同;西方人喜欢与人面对面的谈话,而中国人则觉得疏远和不自在,更喜欢坐在别人旁边。16、接触文化,非接触文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候会产生身体接触,即触摸对方的行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身体接触的多少,可以将文化划分为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性文化。接触性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身体接触较多的文化,身体接触较少的或者甚至没有接触的是低接触文化。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产生是受气候、范围、场合、对象、形式的影响的。比如:在西

11、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见面习惯亲吻朋友,有很多亲密的身体接触。而在亚洲国家,比如日本,人们习惯见面鞠躬,很少去触摸朋友或者伙伴等,属于低接触文化的代表。17、文化超越文化的“超越”有三重含义:1.意识到文化差异或定型的存在,但不为所束缚2.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3.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构建自我认同。高一虹认为,文化超越的一个主要理论是基础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fromm的“生产性倾向”和“生产性人格”,用以表达互动双方相互增强,相得益彰的关系。总的来说,“超越”是高于“跨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文化超越的概念中,文化是经验和自我认同建构的可能性,其疆界是“软的

12、”“活的”,文化学习是整体的个人成长,并且以意识和态度作为中心简单应用。需要论述,先说明理论,然后根据理论用实例说明。1、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并根据价值观的差异来解释语言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一)价值观核心之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国传统价值观是重集体轻个人。西方价值理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大于集体,在两者关系中,个人高于一切。 (二)价值观目标之差异:道

13、义与功利中国人往往以道义为重,将个人荣辱得失放在次位,为了保全道义,必须压抑个体的自然欲求、功利欲望。西方人的价值目标是重功利,追求个人幸福,重视道德的功利性,把道德作为实现利益的工具,即道德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 (三)价值观实现之差异:求稳与求变中国人求稳,强调“天人合一”、 “以和为贵”等。西方人具有强调“主客二分”,具有很强冒险精神、独立和竞争的意识 。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对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颇大。语言观上的差异: 由于价值观的核心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崇尚和张扬“利他”价值与集体利益的语辞;而西方则语

14、言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工具。 由于价值观的目标的差异造成了中国的言语观是治世的旨在通过治世达到和合;而西方的语言观是创世的,旨在创造世界。 由于价值观现实的差异造成了中国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种感情纽带,其作用是进行人际交流和表达感情;而西方则更为理性的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一种媒介,是获得知识的手段,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而非单纯 影响人际关系的一种因素。 2、文化休克的现象及解决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休克现象主要表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大方面。(1)言语行为中的文化休克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和冲突并不鲜见,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亲属称谓上中西

15、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汉语中清晰地区分兄和弟、姐和妹 ,而英语中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词。( 二)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休克非言语行为可能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在跨文化交往中, 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非言语行为的冲突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例如:看到OK 这一手势, 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零,日本人想到的是钱,美国人想到的是顺利、许可、不错等,而在希腊和巴西等国家则认为是一种卑鄙下流令人作呕的污秽行为。解决的方法: 首先,通过跨文化培训的方式了解不同背景的文化。 其次,通过自我调节来减轻文化休克给自己心理带来的压

16、力。 最后,实践互动,互相渗透。总之,通过主管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文化休克现象,甚至使文化休克产生促使人们主动了解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3、跨文化适应的两个W模式文化适应一词最初由赫斯考维斯在1948年提出,是指把个人培养成其文化或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一个W模式:Levin与Adelman的文化适应五段论,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蜜月阶段:对新事物的期待,到新的文化环境感到兴奋不已。文化休克阶段:生活上的事情开始开始成为困扰,尤其是语言困难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初步适应阶段:上述的日常生活阶段的困难基本克服,语言虽还不流利,但基本的日常会话没问题。孤独阶段:久别

17、故乡,孤独无助油然而生,为自己不能自如运用第二语言而沮丧,失去信心。很多 人难跳出这一阶段。结合阶段: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走上正轨,已经适应或接受新文化生活习惯、风俗和人们的文 化特征,语言也已习惯,与朋友同事之前也相处比较自然。第二个W模式:重归适应过程结合阶段:已经适应新的文化回归惶恐:不少人对即将离开已经长期旅居的文化感到惶恐,为即将失去已经交上的朋友感到痛苦, 现在要回国,心中惶恐不安。 ( 这两个阶段是返回祖国之前的心情)回归蜜月:刚回到阔别的祖国感到兴奋不已。重归休克:发现祖国和故乡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变化,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国外经历难以理解和认同, 自己颇有“落后于时代”之感。重归结

18、合:与家庭和亲友的重新熟悉,刚到又重新融入祖国社会。许多人在这一阶段认识到自己的 国家和曾经旅居的国家各有长处和短处,对自己两种文化的经历产生了心里平衡的感觉。4、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的表现及根源表现:一元时间:一段时间做一件事情,按自己需要把时间分为各个日程,已定日程不会轻易改变,工作时间和社交时间泾渭分明,各不相扰,重视效率,重视个人隐私,日程安排和约会,例如,美国人邀请需要提前预约。多元时间:没有严格的计划性,同一时间做几件事情,讲究水到渠成,工作时间和社交时间没严格区分,重视人际关系,重视时间安排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例如埃及人。根源:、时间期限:期限在不同的文化中, 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19、,一元时间国家具有期限的概念,是时间的奴隶,会对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 制订时间表, 并针对事情的重要性作好精确的打算。而多元时间国家则没具有期限的概念,希望有多余的时间完成事情。、钟点时间与合适时间:一元时间国家人们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 并且能够用时钟和日历来衡量,人们普遍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时间流逝的紧张心理,他们的时间就是钟点时间。多元时间国家一般采用合适时间,按照事情发生的合理时间进行, 比较注重做事的合适时机, 但对时间的要求不像钟点时间那样苛刻, 需要精确到每分每秒。、效率上:一元时间国家喜欢作短期的计划, 人际关系变化快, 重视短期的目标, 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20、而多元时间国家们倾向于制订长期的计划, 希冀维护长期的人际关系, 把坚持和耐心作为一种美德。、思维方式:一元时间国家的思维方式是线性思维,用一元一维思维处理各种问题。而多元时间国家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一元时间多产生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文化区域,多元时间多产生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5、邀请言语行为的中外差异 “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性(言语)行为。然而如何发出“邀请”,对其如何解释,如何反应等却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汉语文化模式:开端身份确认发出邀请推迟一再邀请再推迟邀请结果结尾美国文化模式:开端身份确认寒暄问候前置邀请发出邀请邀请结果结尾 在美国社会,相互邀请是重要的社

21、会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开展社交,利用别人,广交朋友,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目的行为。邀请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们之间进行,从亲朋好友到完全不相识的人,不分等级、地位、职业、性别。中国人际间的邀请则一般在相对小的圈子中进行,多在亲朋好友之间,而且多数场合采取聚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讲,中国人相互间邀请是为了达到叙旧或重温友谊目的,是以情感为中心。因为习惯不同,邀请的方法也不同。 在实施邀请的过程中,中国人不太考虑受邀请者有怎样的不方便或者难言之隐,反而认为,推辞是期待你的执着,反复邀请有如诚意之举。而美国人则认为尽管邀请是一种礼貌行为,但是还是多少影响了受邀请者的支配时间的自由。 在美国文化中,正

22、式的邀请必须明确地点,时间和活动方式或内容,而且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通常以书面形式为妥,提前一周时间,给对方充足的时间考虑。而中国,很多正式邀请并没有如此复杂的礼节和步骤,经常是电话口头进行邀请,甚至使临时邀请,导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分辨正式邀请和非正式邀请。5、中英句法层面的差异英语是形态语,汉语是非形态语。所谓形态,是指在一些语言中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时的不同的变化聚合。英语的形态变化丰富,很多动词可以有五种形式变化,如“take”有“take,takes、took、taken、taking”,而汉语这没有多少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

23、。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是英语组织法的主要手段。这种“显性”的特点使得英语从构词、构语、构句到语段中的连接都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态因素。汉语更多的是让语义本身来体现句法关系,意合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成汉语组织法的主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时空顺序处理上存在差异。语言中有两种语序: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自然语序是依照事件发生顺序叙事;特异语序不依靠时间顺序组句,而是负载着说话人的语义重点,兴趣所在,语气轻重等信息。英语中两种语序兼有,汉语则往往是自然语序。从叙事和说明事物的顺序看,英语习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汉语则与此相反。这种

24、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从个体入手和从整体入手的不同思维方式。英汉句法差异除了以上四种,还有英汉被动结构的比较,英汉定语状语的位置比较,英汉假设条件句的比较,英汉进行体比较,英汉形态比较,语法范畴的比较等等。 7、通过中英文俗语、谚语解释两种文化的差异所在首先,从不同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看,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其谚 语中就有许多和航海有关的内容。例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 中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千百来以农业为主,滋生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谚语,例如:庄稼一 枝花,全靠肥当家。其次,从历史文化的差异来看,对比中日两国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历史中蕴涵

25、的文化也尽不相同,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典故、寓言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上。再次,从民俗文化的差异来看,中西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的态度 狗在汉语中是卑微的动物,大多数具有贬义,例如:狐朋狗友。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 人类忠诚的朋友,大部分具有褒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出头之日)最后,从宗教信仰带来的文化差异来看,以中德两国为例,中国信奉佛教,有“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德国信奉基督教,圣经被尊奉为经典,很多谚语就直接取材 于圣经 8、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差异的具体表现(1)理性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

26、然相反。如在汉语中“龙”一词,在汉语中表示高贵、神圣 权力的象征,中国人都自豪的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 却表示邪恶,令人感 到恐怖。(2)理性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如羊一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弱小的意思,但各自又有 其他的意义。“羊”在汉语中还有吉祥的意思,如“三羊开泰”;在英语中则又有懦弱的意思。(3)理性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里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如玫瑰在汉文 中没有太多的联想意义,但在英美国家却有丰富的玫瑰文化,是爱情象征。(4)词汇并行,即对于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两种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如“black tea” 不是黑茶而是红茶。还有很多表示亲属和动物的词,两种语言在词汇的选取上差异很大。如“aunt”则对应汉语的阿姨、姑妈、姨妈、婶婶等。汉语里的表示动物“鸡”,在英语中有“chicken” “hen”“cock”等。(5)词汇空缺。一种文化里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文化里找不到对应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一般 来说,这些空缺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和生活经验差异、历史社会风俗和民俗习惯差异、历史文化 和价值观念差异、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差异引起的。如汉语中的“旗袍、功夫”等词,在英语 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通常一种语言中的典故是其独有的,如英语中的“Helen”指美貌女 子;汉语中“诸葛亮”指智慧超群者。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