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3.01MB ,
资源ID:119630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19630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docx

1、端子压接工艺规程端子压接工艺规范修改记录 1目 录 2参考文件 41 目的 52 适用范围 53 适用人员 54 名词术语 55 工艺 55.1 工艺流程 55.1.1 备线工艺流程 55.1.2 压接工艺流程 65.2 工艺原理 65.3 工艺要求 65.4 工作环境 65.5 设备、工具及要求 65.5.1 工具及要求 65.5.2 压接工具的校准 75.5.3 检验装置 76 质量控制 76.1 控制点 76.2 控制方法 86.2.1 备线的检验 86.2.2 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 86.2.3 压接完成后的目检 86.3 备线 86.3.1 普通导线备线 86.3.2 同轴及双轴线

2、缆备线 116.4 压接 126.4.1 6.4.1.普通导线端子压接 126.4.2 同轴及双轴线缆中心导体端子压接 246.4.3 屏蔽层压接 256.5 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 276.5.1 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应包括的信息 276.5.2 检验记录保存期限 28附录1. 拉力实验验收表 29参考文件1620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2610D 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1 目的1.1.1.1 本工艺规程作为端子压接的工艺标准。2 适用范围2.1.1.1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产品的端子压接及检验。3 适用人员3.1.1.1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电子装联操作人员、质量检查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4 名词术语4.

3、1.1.1 美国线标()标明导线直径的标准规格,主要用于美国。4.1.1.2 鸟笼形:导线股线与导线原状分离。4.1.1.3 密尔圆( ):直径为1密尔即0.001英寸的圆的面积。用以表达导线的横截面积。4.1.1.4 料带残耳( ):接线柱在被压接后仍留在其前端和后端的小凸出片。5 工艺5.1 工艺流程5.1.1 备线工艺流程5.1.2 压接工艺流程注:拉力实验后的端子及导线不能再用于产品。5.2 工艺原理5.2.1.1 通过机械压接线柱和导线而形成的机械及电气联接的最终结构。5.3 工艺要求5.3.1.1 导线的长度、剥线长度及使用的剥线工具必须严格按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操作。5.3.1.2

4、导线的线径、压接端子、压接工具三者的组合必须正确。5.3.1.3 导线在压接端子内的位置必须正确,具体标准参照6.3.2。5.4 工作环境5.4.1.1 温度:1830。5.4.1.2 .相对湿度百分比:3070。5.5 设备、工具及要求5.5.1 工具及要求5.5.1.1 使用文件规定的工具型号进行剥线、压接、配线、测量和准备工作;在工作现场禁止使用未经许可的、有缺陷的或是未校准的工具。5.5.1.2 .清洁和妥善维护所有工具和设备。5.5.1.3 .检查工具所有零件是否有损坏。5.5.1.4 保留工具和设备的校准及功能测试记录。5.5.2 压接工具的校准5.5.2.1 压接工具的校准周期一

5、般为半年,特殊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5.5.2.2 压接工具的校准可通过做拉力实验的方法进行校准,要求每件压接工具每种线径压接三个端子,首先进行目检,目检通过后进行拉力实验,如果全部通过可认为压接工具合格。5.5.2.3 压接过程中,每压接200根,对压接工具的钳口进行校验,比如:使用塞规进行钳口校验。5.5.2.4 维护好校准文件的记录。5.5.2.5 工具上加贴标签,至少要注明:校准的有效日期。5.5.3 检验装置5.5.3.1 放大装置:当目检判定为不可接受但又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使用4倍的放大装置进行仲裁检验。5.5.3.2 拉力实验设备:拉力实验设备要每半年进行一次计量以保证能

6、够对测试的拉力进行准确的计量。6 质量控制6.1 控制点6.1.1.1 备线的检验。6.1.1.2 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注:本规程中的拉力实验只适用于机制连接器接头和冲压接头和接线片的压接。6.1.1.3 压接完成后的目检。6.2 控制方法6.2.1 备线的检验参照6.3.16.2.2 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6.2.2.1 .如果当天压接批量小于等于50根,可在当天早上,压接三个端子进行拉力实验,准备做拉力实验的压接导线在压接前要把绝缘皮特意剥长些,使绝缘压接翼压不到绝缘皮,消除绝缘皮压接的机械效力。6.2.2.2 如果当天压接批量大于50根,则每200个端子作为一个批次,不足200按20

7、0计算。每批次压接完成后进行一次钳口校验,并压接三个端子进行拉力实验,准备做拉力实验的压接导线在压接前要把绝缘皮特意剥长些,使绝缘压接翼压不到绝缘皮,消除绝缘皮压接的机械效力。6.2.2.3 .拉力实验方法:逐渐增加连接处的轴向力,直到接线柱与导线分开或导线断裂,记录拉力测试值;压接的拉力验收值见附录一。实际拉力测试值应大于或等于拉力验收值。6.2.3 压接完成后的目检参照6.4。6.3 备线6.3.1 普通导线备线6.3.1.1 股线损伤和切线 一根导线内被损伤(刮伤、刻痕或断开)的股线不应当超出表6-1规定范围目标 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垂直于导线纵轴线。 所有股线长度一致。 导线没有刮伤、刻痕

8、、断开、压扁或其他损伤。可接受 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大致垂直于导线纵轴线。 所有股线长度大约一致。 存在的毛刺不会在后续加工和装配期间脱落。不可接受 线股中各股线长度不一而妨碍了导线压接区全深度安装。 作为表7-1的例外,股线的部分或不完全切口处于压接区域。 损伤的股线超出了表7-1的范围。表6-1 股线允许的损伤范围股线根数3级允许的最多刮伤、刻痕或已切断的股线根数(安装前不需要上锡)3级允许的最多刮伤、刻痕或已切断的股线根数(安装需要上锡)7007-150116-250226-403341-604461-120551215%5%注: 对于有镀层的导线,未暴露金属基材的视觉异常不看作是损伤。6.

9、3.1.2 导体变形/呈鸟笼状目标 股线没有压扁、散开、弯折、打结或其它形变。 股线原状未受干扰。可接受 股线散开(图中箭头鸟笼形),但未超过1倍股线直径或绝缘皮外径。 剥绝缘外皮时被拉直的股线被大致恢复至原来的螺旋状。 股线未打结。不可接受 股线散开超过了一倍股线直径,但未超过导线绝缘皮的外径(图)。 股线的螺旋状不再保持。 股线打结。6.3.1.3 绝缘皮损伤目标 加工后的绝缘皮切口整洁,没有任何刺穿、拉伸、磨损、变色。可接受 机械剥线器在绝缘皮上留下轻微而规则的压痕。不可接受 绝缘皮上任何切痕、破裂、裂口或开裂(无图示)。 绝缘皮厚度减少超过20%(图)。 绝缘皮不整齐或粗糙(磨损、拖尾

10、、以及突出)的部分大于绝缘皮外径的50%或1(0.039),取其较大者(图)。6.3.2 同轴及双轴线缆备线6.3.2.1 屏蔽层或股线损伤。屏蔽层结构容许的缺失股数取决于所要求的屏蔽层覆盖百分比。表62列出了屏蔽层损伤或缺失的股数允许范围。表6-2 同轴线屏蔽层和中心导体损伤的允许值最大允许刮伤、刻痕、切断股数屏蔽层编织物中心导体压接7007151016253026404341605461120651216%5%目标 切口平整、干净;无锯齿状边缘。 绝缘皮或介质没有炼焦的痕迹或损伤。 编织物/屏蔽层切割一致;无长出的股线。 编织线切割后平滑整齐,没有损伤或松散的股线。可接受 介质上有轻微的伤

11、痕。 编织股线极少散开。不可接受 编织股线扭曲/鸟笼状(图1)。 缺失或损伤的编织股线超过表72允许值(图2,4)。 外被出现任何切口或损伤(无力求)。 外被厚度减少超过20%(图3)。 外被不平整或粗糙部分长度超过外被厚度的50%或1,取二者中较大者。 内部介质损伤(图5)。 编织物切口不平整,有长出的股线(图6)。 中心导体上出现可辨识的刻痕或切痕(无图示)。 中心介质受损使绝缘直径减少10%以上(无图示)。6.4 压接6.4.1 6.4.1.普通导线端子压接6.4.1.1 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典型的冲压成形开口连接筒式接线柱的组成部分1. 绝缘皮检查窗2. 入端钟形压口(后喇叭口)3.

12、 刷尾钟形压口(前喇叭口)4. 刷尾检查窗5. 锁紧翼/锁紧舌6. 绝缘皮压接区7. 导体压接区8. 接线柱配接区9. 料带残耳(接线柱两端可能都有)10. 接线柱挡耳6.4.1.1.1.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支撑压接目标 绝缘皮全部进入并伸过绝缘皮压接翼。 如使用多根导线,所有导线的伸过绝缘皮压接翼。 绝缘皮压接不能切断或损坏绝缘皮。 绝缘皮压接翼要全部包覆并夹紧绝缘皮。可接受 绝缘皮表面有轻微的变形,只要绝缘皮压接翼没有切入、割破、穿入、或刺入绝缘皮表面。 绝缘皮压接翼压住绝缘皮至少达180,并且两个压接翼都接触到了导线绝缘皮顶部。 绝缘皮压接翼没有在顶部会合,但包围了大部分导线,顶

13、部留下的开口只有45或更小。不可接受 绝缘皮压接翼刺破绝缘皮(图)。 绝缘皮压接翼对绝缘皮的支撑不够180。 两个压接翼都没有接触绝缘皮的顶部(图)。 绝缘皮压接翼内夹有导体(图)。 绝缘皮压接翼包围导体,但在顶端留下的开口大于45(图)。6.4.1.1.2.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检查窗目标 绝缘皮和导体的界线位于检查窗的中间。可接受 在检查窗内可同时看到绝缘皮和导体。不不可接受 绝缘皮进入导体压接区域(图,箭头所指绝缘皮的末端在压接区域内)。 绝缘皮和导体分界线在绝缘皮压接区域内(图,箭头所指绝缘皮的末端在绝缘皮压接区域内)。6.4.1.1.3.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导体压接目标 导体

14、压接区域内没有绝缘皮。 导体伸到刷尾检查窗的中间。 没有破损的导体股线,没有折返进入压接区的导体股线,没有未被导体压接翼夹住的导体股线。 压接点位于压接区中央,形成完好的钟形压口。 压痕均匀并能满足/加工制造商的要求。 压接后接头没有如香蕉形的变形。 锁紧翼位置正常,没有变形或损坏。 导体股线没有被扭曲、切断或改变,以适合与接线柱的配接。不可接受 绝缘皮伸到了导体压接区域内(图,箭头所指为压接区内的绝缘皮)。 导体末端未从导体压接末端伸出。 接头/接线柱的变形(香蕉形)影响了外形、装配、功能或可靠性(图)。 在压接区外有松散的导体股线、截留的股线和折返的股线(图)。6.4.1.1.4.冲压成形

15、接头开口连接筒钟形压口目标 导体压接区两端都有钟形压口。 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高度是接头/接线柱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 图中:1、入口端钟形压口。2、刷尾端钟形压口。可接受 导体压接区只在导体入口端有钟形压口,导体刷尾没有钟形压口。 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可辨认,但其高度小于接头/接线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不可接受 压接区导体入端没有钟形压口(图1)。 由于压接过度或规格过小导致钟形压口过大(图2)。6.4.1.1.5.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导体刷目标 导体股线从导体压接端稍微伸出一点,形成一个“导体刷”。 导体股线形成的导体刷聚集在一起,没有向外张开。导体刷的位置可接受 导体末端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

16、端(图)。 导体股线没有伸入到接线柱的配接区。 导体股线张开但没有伸出超过压接筒的外周边。缺不可接受 导线末端没有伸出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 任何导体股线伸出超过了压接筒的外周边(图)。 导体股线伸入到接头配接区。6.4.1.1.6.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料带残耳本节同样适用于冲压成形闭合连接筒接线柱接头/接线柱必须满足外形、装配、功能和可靠性的要求。可接受 接头或接线柱没有损伤。 残耳不妨碍接头/接线柱的配接。右图标出了在导线入口端的料带残耳的位置。某些类型接线柱的残耳位于配接端。不可接受 去掉残耳时损坏了接头或接线柱。 接头插入连接器后,残耳露在连接本体外。 配接端残耳妨碍了配接。 接头/

17、接线柱已被损坏。6.4.1.2 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本节同样适用于带绝缘和不带绝缘的闭合连接筒冲压接线柱。对压接连接进行焊接通常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方法。然而,为保证电气线路正常工作而需要用到低电阻连接时,可能要求焊接。只有当工程文件有规定时,才可以在压接连接处实施焊接。当压接连接被要求焊接时,压接过程前股线不应当上锡。要求填塞时,导体的折返或填塞应当在刷尾检查窗中可见并且切口末端应当在钟形压口处可见。典型的预绝缘接线柱的组成部分1. 入端钟形压口2. 刷尾压口3. 刷尾检查窗4. 绝缘皮压接区5. 导体压接区6. 接线柱配接区6.4.1.2.1.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绝缘皮支撑压接目标 导线绝

18、缘皮伸入到绝缘压接筒内(A、B)。 绝缘压接被均匀地成形并且接触导线绝缘皮,起到支撑作用并未损坏导线绝缘皮(A)。 接线柱的绝缘套仍然牢固地包住接线柱,无图示。 接线柱绝缘套的外表面没有损坏(C)。可接受 不规则形状的绝缘压接接触导线绝缘皮,起到支撑作用(A、B、C)。 导线绝缘皮没有损伤。 接线柱的绝缘套仍然牢固地包住接线柱。 填充的导线(D)在绝缘压接区内并没有伸出接线片绝缘套。不可接受 导线绝缘皮不在绝缘压接区域内(A)。 接线柱的绝缘套没有牢固地包住接线柱(C)。 填充导线伸出了接线柱绝缘套(D)。 绝缘皮支撑压接(包括金属支撑)不能支撑导线(E)。 导线股线折回或可见于绝缘压接区(F

19、)。6.4.1.2.2.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导体压接和钟形压口目标: 导体股线(及需要时所加的填充)略微突出导体压接的末端。 所有导体的股线被包容在导体压接区域内。 压接点位于导体压接区域的中心。 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 接线柱绝缘套没有损坏。 伸出钟形压口的多根导线是平齐的。可接受 导体(及需要时所加的填充)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 导体股线没有伸入到接线柱的配接区。 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 多根导线伸过钟形压口但长度不等。不可接受 导线末端没有伸出至齐平钟形压口的末端。 当意预加工成钟形压口时,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没有明显的钟形压口。 接线柱绝缘套损坏露出金

20、属(A)。 导体伸入到接线柱配接区(B)。6.4.1.3 6.4.1.3.机制接头1. 绝缘间隙2. 导体压接区域3. 检查窗6.4.1.3.1.机制接头绝缘间隙目标 导线绝缘皮与接线筒之间的间隙(C)小于导线外径的50%。可接受 在绝缘皮和接线筒之间可看到导体,但不大于1倍导线的直径。不不可接受 绝缘皮与接线筒末端之间的距离大于2倍线径。 暴露的导体违反了最小电气间隙。 绝缘皮伸进了接线筒内。6.4.1.3.2.机制接头绝缘皮支撑(绝缘皮支撑型接头)1. 绝缘皮支撑筒2. 绝缘皮(漏斗形)承口3. 检查窗目标 导线绝缘皮落在绝缘皮支撑漏斗承口上。可接受 导线绝缘皮进入绝缘皮支撑筒。不可接受

21、导线的绝缘皮没有进入接头的绝缘皮支撑筒。6.4.1.3.3.机制接头导体定位目标 导体伸到接头的底部。 导体股线占满检查窗。 接头没有导体股线。可接受 导体只占了检查窗的一部分。 接头外没有导体股线。不可接受不可接受缺陷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看不到导体股线。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看到绝缘皮。 在插入接头之前,导体已扭绞到了一起。 在导体压接区域外有导体股线。6.4.1.3.4.机制接头压接目标 压痕位于压接区的中心。 接线筒四周的压痕分布均匀且深度一致。 导线股线没有松散。 接头上看不到裂纹、裂缝或暴露的金属基材。可接受 压接不在中间,但检查窗没有变形。 接线筒在导线入口边缘没有由于压接而变形。不可接

22、受 接线筒的导线入口边缘由于压接而变形(图)。 压痕位于压接区以外(图)。 压接使检查窗变形(图)。 接头暴露金属基材。 导线没有压紧。 接头上可见到裂纹、裂缝(图)。 接线筒变形或弯曲。 电气端子或连接器接头经过两次压接,除非有特殊规定(图)。6.4.1.3.5.机制接头填塞压接目标 导体的密尔圆()区域被填塞,以满足接头最小值和最大值范围的要求。 使用下列任一方法填塞:1 折返或对折导线以获得正确的填塞。2 使用裸(非绝缘)导体作为填塞物。3 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法。4 按照文件的规定,使用特殊的“适配衬”。(使用这类适配衬通常要求外加专用的绝缘包封)。 在接线筒的导线入口端可看到填塞物。可

23、接受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可看到填塞的导体和/或本身的导体。 填塞导体与压接在导体内的导体类型相同。(线规可以不同,但金属基材和表面镀层,如果有则须相同)。不可接受 用硬导体填塞。 填塞的导体过长,超出了主导线的绝缘皮末端(图)。 填塞或折返的导体在导线进入端不可见。 检查窗内看不到填塞的导体和/或本身的导体。(图) 填塞导体和主导体类型不同(图)。6.4.1.4 金属环压接目标 导体完全填满金属环腔。 导体绝缘皮完全置于绝缘套中。 压接形状是对称的。不可接受 金属环导体上有裂纹或裂痕。 个别的导线从绝缘套中突出。 导体绝缘皮没有在绝缘套中。 金属环弯曲。 压接的侧面边缘有残耳。 绝缘套损坏。6.

24、4.2 同轴及双轴线缆中心导体端子压接6.4.2.1中心导体端子压接目标 压接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 接线柱或介质没有损伤。 所有压接面压缩均等。可接受 压接没有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但是没有导致接线柱损伤。 介质未进入接线柱筒内。 介质层和接线柱的间隙满足制造商的要求。不可接受 压接没有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并且导致接线柱损伤。 导体股线没有全部压接在接线柱内。 接线柱压接后损伤。 接线柱压接后有“狗耳状”。 压接不牢固没有固定住接线柱。 编织股线压入接线柱。 接线柱与介质之间的间隙超过制造商的要求。6.4.3 屏蔽层压接6.4.3.1.屏蔽端子压接环目标 环上的压接

25、紧靠连接器本体。 压接环紧靠连接器的本体。 压接后连接器和/或压接环不会在线缆上转动或移动。可接受 连接器体与压接环之间的间隙小于0.75(0.030)。 连接器体与压接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0.75(0.030)。不可接受 压接延伸至线缆外被。 双重压接。 压接环与连接器本体的间隙超过0.75(0.030)。 连接器本体距压接起始点的距离大于0.75(0.030)。 由于材料过多压接环呈现“狗耳状”。6.4.3.2.屏蔽端子收缩环目标 可收缩环已收缩(A)。收缩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环已失去其原有的颜色。) 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 屏蔽层距后壳体约3(0.12)。 屏蔽层

26、编织纹路完整。可接受 可收缩环已收缩(A)。收缩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环已失去其原有的颜色。) 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 屏蔽层编织纹路受扰(无图示)。 屏蔽层紧靠后壳体,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不可接受 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看不到屏蔽层。 可收缩环未收缩,环或屏蔽层有明显的移动。(收缩环仍保持原有的颜色)6.4.3.3.屏蔽端子压接环目标 屏蔽线夹缠绕屏蔽层两圈并卡紧(A)。压接环和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 已去除屏蔽线夹的锋利边缘(B),或用环氧树脂将其覆盖。 屏蔽层距后壳体约3(0.12)(C)。 绑带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D)。 屏蔽层编织纹路完整。可接受 屏

27、蔽层织物纹路受扰;织物纹路之间有间隙。 在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 压接环已压接。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 未压接到压接环内的屏蔽层股线已修整且未超过股线总数的10%。不可接受不可接受 伸出后壳体的压接环长度大于后壳体上压接环长度的10%(A)。 屏蔽层伸过后壳体压接区域(A)。 屏蔽层夹有锋利边缘(B)。 未修整没有压接在压接环内的屏蔽层股线(C)。 屏蔽线夹未缠绕后壳体屏蔽层两圈。 断裂的编织层股线达10%或更多。 后壳体损伤(A)。 压接环边缘看不到屏蔽层(B)。本规程中图表中的文字描述及图片摘自620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6.5 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6.5.1 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应包括的信息6.5.1.1 产品批次。6.5.1.2 操作人员的基本信息。6.5.1.3 试验数量。6.5.1.4 试验数值。6.5.1.5 结果确认。6.5.1.6 试验时间。6.5.1.7 试验的端子型号、压线钳型号、线径等。6.5.2 检验记录保存期限6.5.2.1 检验部门要根据本规程制定相应的检验记录表,记录保存期限为2年。附录1. 拉力实验验收表导体尺寸机制连接器接头冲压接头和接线片2镀银/锡导线镀镍导线磅牛顿磅牛顿磅牛顿300.0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