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5.91KB ,
资源ID:120714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0714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 自动保存的.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 自动保存的.docx

1、美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 自动保存的 美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之三(第三章现实美)一、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建议 学习目标:了解现实美的主要形态,理解产生现实美的根源,重点掌握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美的种类、社会美的主要内容,能够结合审美实践阐述各类自然美、社会美的特点和审美意义。 总起来讲,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确立对客观事物和社会事物的基本审美观念,形成对自然美、社会美的初步认识,为不断提高对现实美的审美辨析能力奠定基础。 学习方法建议: 本章内容共包括两小节。第一节“自然美”主要阐释了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产生的根源、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的种类、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以及应该如何

2、欣赏自然美。第二节“社会美”主要阐释了什么是社会美、人的美、劳动产品与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的主要特征、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学习本章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结合身边的美学现象和亲身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掌握自然美、社会美和有关的美学基本概念,以及不同种类现实美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进行审美,在审美实践中体悟关于自然美、社会美的知识和理论,领会现实美的审美意义,提高审美能力。 二、重点内容提示 1 自然美的概念 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

3、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自然美的产生及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人改造自然,使大自然逐渐成为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了的自然;另一方面人自身也得到了改造,经过数百万年的生产劳动,人逐渐锻炼出了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以及人所独具的道德感和美感这样一些高级情感。直到这个时候,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才开始成为审美的对象。 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

4、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的。 总之,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3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

5、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第二,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 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

6、变易性。 4自然美的种类 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5自然美的审美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第四,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6社会美的概念 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7社会美的主要特征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感性显现。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

7、量的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社会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事物中的直接体现。社会美和人类实践有着明显的直接联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的。 第二,社会美突出体现为美与善的统一,它与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社会美内容重于形式。 第三,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认识社会美,主要不是通过对某一社会事物的联想去把握它的社会意义,而是去通过社会事物本身去感受其固有的社会意义。而且,社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明确的、稳定的,不像自然美的事物一样,具有朦胧不定的社会意义。 第四,社会美同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等相联系,政

8、治立场、伦理和道德观念的不同,影响对社会事物的审美判断。 8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会风尚。 9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第二,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9、 第三,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社会美向人们揭示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揭示人生的丰富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促使人们去想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三、难点问题补充说明 1怎样结合理论学习提高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自然美是丰富多采的,千姿百态的,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学会在生活中欣赏自然美,能够增加我们的生活情趣,丰富我们精神生活,有益于提高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通过学习美学理论,我们应该明确,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的社会实践。人之所以能够从自然中体验

10、到美感,是因为自然特征中蕴涵着人生哲理和社会生活的某种特质。因此,只有用心体验生活的人,才能够欣赏自然美;越是具有丰富生活阅历、越是勤于思考的人,越能够欣赏自然美。同时,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知识修养的人更能领略自然景观的深刻内涵。因此,我们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和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1)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不断追求美,创造美;才善于捕捉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大自然的美。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它,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美好事物,让每一天的生活更有意义。一个经常乐观向上态度用心体会生命和生活意义的人,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

11、自然景物能够引发人的美好情感,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清晨日出朝霞、傍晚落日余晖、上班路上车流、平日街头小景、大学校园的宁静、假日公园的喧哗、青山绿水、公路桥梁、花草树木,无不蕴涵着人的影象、情感,因为它们无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只要我们去发现。会生活的人,能够从欣赏自然美中得到享受、休息、慰藉、力量、勇气,同时,欣赏自然美,也能反过来促使人树立达观、乐观的生活态度。 2)从多方面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自然美是以其鲜明的自然特征引起人的美感的,但是,面对同一自然事物,有时甚至是面对世界著名的名胜古迹,有的人能够引发出丰富现象,从而产生极大审美愉悦,而有些人却会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美的根源

12、在于社会实践,在于社会生活。只有当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类特性和社会内容时,才能引发人的美感。对于那些生活阅历很浅或生活内容贫乏、缺乏基本知识修养的人来说,故宫只是过去皇家住的地方,不过是一个较大的院子里有一些房子;天坛就是有一个回音壁和祈年殿的公园,园明圆里只剩下几根残梁断柱,没什么可看的了。当它们参观这些地方时,不会引起美感,也不可能得到审美享受。而对于生活阅历丰富,文化知识修养较高的人来说,他们或者能够透过这些名胜古迹看到历史的沧桑巨变,相见斑斓的历史文化;或者能够感悟人生的种种境界,引发出影响自己精神和生活态度的情感和理性思索;或者能够发现体现劳动者智慧与高超技艺的美的精华,从中得到进行美

13、的创造的启示。总之,他们能够通过观赏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 因此,丰富欣赏自然美的想象力的基础是不断学习、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加强艺术修养和美学理论修养,并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生活体验;提高想象能力的关键是在实践中把握自然事物与生活体验的联系,多观察,勤思索,学会发现自然事物中与人类生活情理相关或类似之处,学会与自然事物“交流”,切记作为生活环境存在的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学会在自然事物中发现我们的“朋友”具有自然美特质的事物,并尽可能地“拜访”它们,与它们进行情感、思想等“交流”。 此外,还有一个提高想象能力的方面,就是在自己游览名胜古迹、参观自然景观景观时,注意阅读导游材料,增强对自然景观的了

14、解和认识,通过借鉴别人的想象,体会审美感受,领悟如何通过想象欣赏自然美。 2关于自然美的形态与自然美的类型 自然美的形态包括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另一种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现实,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是直接的,明显的。因此,我们较容易理解这种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 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其根源也在于人的社会实践。虽然它们没有直接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但它们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仍然是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发生联系。这类联系包括几种情况: 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或者是为

15、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2)与社会生活发生以形式美为中介的间接联系。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的是美的形式,经过千百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到美的事物的形式而不必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于是,人们看到那些与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形式的事物时,也年产生美感。正因如此,未经劳动改造的一些自然景物,以其形式美为中介,与社会生活发生了间接的联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3)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的品质、个性具有相似之处,于是常常赋予客观对象

16、以人的某些特性,借以激发斗志,抒发情怀,寄托理想、情思,从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自然事物与社会属性的联系有时还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同一自然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中,有的会使人产生美感,有的不能,甚至有的是丑的属性和特征。二是自然事物的同一属性或特征,在不同条件下引发人们对不同生活实践的联想,因而可以成为美的,也可以成为丑的。 自然美的主要类型是指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 自然美重在形式,虽然自然事物能够给人美感的根源在于自然事物与人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但人是通过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产生美感的。尽管具有不同社会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人对同一自然事物的感受不同,引发的思情、美

17、感有许多具体差异,但人们对自然美现象也有基本认同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文化修养相当、生活阅历相近的人,更容易对同一自然事物产生相近的美感。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把自然美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壮美。也可以称为雄伟美。构成壮美的基本条件是景色壮丽、体积巨大且气势磅礴。如我国的泰山、三峡的夔门、万里长城、惊涛骇浪。对壮美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在自然事物中直观自身巨大创造力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巨大热情和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 2)奇美。构成奇美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端,离奇曲折,令人感到惊异,玩味无穷。如被誉为“天下奇”的我国黄山,其奇美主要表现为峰奇、石奇、松奇、云奇“四

18、绝”上。人们对“奇美”自然景观的欣赏体现了人类对创造新的、独特的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同时,奇美景观的变换无穷,还使人产生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联想,使热爱生活的人对这类景物也产生热爱之情。 3)秀美。构成秀美的的基本条件是景色清新、柔和、恬淡、秀丽。如我国的峨眉山、漓江、西湖等。人们之所以对这类自然景观产生美感,是因为这类自然景观与美好的和平社会生活、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充满生命活力的姣好人物形象等具有相似之处,从而使人们在欣赏中产生愉快的美感。 4)幽美。构成幽美的基本自然特征是丛山深谷,古木浓荫,寂静幽深。幽美的景观一般视域狭窄,光亮微弱,景

19、深而有层次,空气清新,气氛凝重。如位于我国四川的青城山,当游客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茂林掩映的狭长小路中,或坐在听寒亭小憩时,会不由得被周围的幽静氛围所感染,以致于放轻脚步,轻言慢语,浑然一种欲静心松之感。这是由于这种自然的幽深仿佛一种使人大彻大悟的深奥的人生哲理,仿佛人在安然沉睡时刻的美好。因此,置身于幽美的大自然之中,能够抚慰心灵的创痛,启发人们对生活哲理的遐思,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5)旷美。构成旷美基本自然条件是视域开阔,美景无边。比如我国云南的滇池,一眼望去,水面坦荡浩淼,微波荡漾,云水相结;乘舟其上,如在天空。这种景观能够直观人的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能够直观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因此,欣赏

20、这种自然美,能够使人顿感心胸开阔,意志高昂,激发人们去尽情驰骋。 6)险峻美。构成险峻美的一般自然特征是危崖峭壁耸立,只有险道比邻绝壑深渊。如华山。人类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不断绝处逢生地战胜似乎难以战胜的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就仿佛攀登了无数次看起来难于登顶险峻山峰。人们欣赏自然的险峻美,攀登险峻的山峰,能够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胜利的喜悦。 3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虽然也有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虽然需要通过人的外在形象及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与内容相比,以内容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

21、的特征,使得我们不能仅凭感官的感知进行审美评价,而必须在运用感官感知的同时运用理想思维,去深入把握社会美的内容。 关于社会美的具体特点,主教材讲了四点,也是与自然美的四个特点相区别的。1)社会美具有直接的实践性。一切美都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但联系的方式有不同。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社会美就无从产生和体现。而自然美以自然事物的形式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的,与人类生活实践的联系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2)社会美是美与善的统一,重在内容,与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人们认为合功利性就是善,合功利性就是指合乎人类实践的目的和想达到的要求,对人有利、有益、有

22、用。社会美不同于善,但与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集中表现为人的利益需要;社会美以善为前提,但功利的直接性已消融在感性的形式中,是对人在社会实践表现的对人类有益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形象体现。因此,社会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重在内容。自然美虽然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美的内容与善的联系是间接的,有时与自然事物的功利性是不一致的。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而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从而使得自然美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具有朦胧不定性。而人们认识社会美,主要不是通过对某一社会事物的联想去把握

23、它的社会意义,而是去通过社会事物本身去感受其固有的社会意义,社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明确的、稳定的。 此外,社会美的特征还可以从时代、民族、地域、阶级等因素来分析理解。 社会美的时代性是指社会美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美观念往往不同。这一点是由社会美直接体现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社会美的内容和形式随着人们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历史条件、科学水平、文化技术水平等条件影响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使每个时代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图景、社会风尚与习俗,从而也使直接反映社会实践现实的社会美具有了时代特征。比如我国人民对女性美的认识,因时代不同就有“

24、以纤瘦为美”(南北朝以前大部分时期)和“以丰腴为美”(唐宋时期)的不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保存下来的美术作品中看出其鲜明区别,也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得到证明。这种差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女性地位等多种实践因素。 社会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是指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社会美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这是由于不同民族、地区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历史和具体内容不同决定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习惯、文化传统、宗教意识等,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美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旧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女性“裹小脚”为美,在缅甸北部的一个部落,以女性脖子长为美。 社会美的阶级性是指处于不同社会阶层

25、、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因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思想的不同,对社会美的观念也不同。比如鲁迅讲红楼梦中的焦大绝不会认为林黛玉美,就是指出了社会美的阶级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通过各种比较发现这一点,比如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农民对男性形象美的认识和一般城市市民对男性形象美的认识是不同的。 4关于技术美学 什么是技术美?技术美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指通过工业技术在劳动产品中体现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技术美学是以美学原理为指导,研究技术领域的美和美感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和统一,是美学的一个实用性分支学科。 最初,一些国家提出了

26、“工业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概念,本世纪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首先提出了“技术美学”这一概念,以后开始广泛流行。 我国对技术美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国际上,技术美学已得到了普遍重视和推广,而且,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技术美学也在迅速发展。本世纪初,德国第一个成立了“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该组织集中了许多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家,专门研究从艺术上改进工业产品的设计问题。十月革命后,1919年,苏联成立了“艺术工业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业品设计中的艺术问题。1920年,列宁亲自签署命令,批准在首都莫斯科建立“国立高等工艺美术学校”,专门培养高级熟练的工艺技师,但是

27、,由于国内战争的爆发,这一计划被中断。美国从3040年代开始注意技术美学,1950年正式成立技术美学组织,并在全国43所学校开设技术美学课程,还建立了“迪扎克”即工业艺术设计之家。日本在50年代初成立了“工业艺术科学研究会”,在东京和大坂成立了“迪扎因”,还出版了工业艺术设计杂志。由于日本特别注意技术美的设计和应用,使得日本汽车在物美价廉方面超过美国,并迅速打入和占领美国市场。日本“松下”公司提出:要大干,必须艺术设计第一。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苏联长期中断和忽视技术美的研究与应用,使得苏联工业产品大多“傻大黑粗”,产品声誉下降,在国际上逐渐丧失竞争力。进入60年代后,苏联才恢复了对技术美

28、的研究和应用。从1957年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技术美学协会”以来,已召开了14次国际会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8个国家在440多所学校开设了技术美学课程。 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技术美学是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一门新兴应用性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材料学、工艺学、价值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消费心理学、产品造型和美学,它主要研究技术生产领域和社会消费领域中产品质量和审美要求的关系和规律问题,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将生产与消费、物质和精神、实用和审美有机的结合起来。概况起来讲,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从全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着重研究产品的

29、全面质量问题。所谓全面质量,一方面包括产品的内在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包括产品的外在审美价值。现代技术美学就是要研究如何使人们在使用美一件工业产品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2)从产品的设计入手,着重研究产品的艺术美问题。现代工业生产,都是从产品的设计开始的,大到一座建筑物、一艘航空母舰,小到一只手表、一个发卡,在设计时都要考虑产品的美观问题,考虑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这就是设计中的艺术美问题。设计师把美的艺术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的过程,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 (3)从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出发,研究如何使生产工具、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对象与劳动者实现优化结合的问题。 5关于环境

30、美 环境美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休息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宏观环境美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美,具体环境美是指人们生活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的美。环境美体现个人、家庭、工作集体、和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人们的精神面貌。环境美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环境美的内涵是指环境有益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优美、舒适、清新等特征,指环境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特质。环境美的一般要求是“卫生、整洁、绿化”。 卫生,就是指个人、家庭、单位、学校、工作场地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整洁,是指物料用品摆放规整有序,不杂乱无章,不随便堆放;街道、建筑规划合理,整

31、洁美观。绿化是指在生活环境内有计划地种植花草树木,消灭白地,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美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之四(第四章艺术美) 一、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建议 本章的学习目标: 了解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艺术美的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理解并掌握绘画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影视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学习方法建议: 本章内容包括五小节。第一节是“艺术美的特点”。现实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两个主要领域,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艺术美和现实美的联系和区别,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概括出了艺术美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至第五节,分别介绍了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美主要通过艺术作品来体现。本章内容没有过多讲解艺术理论,而是通过结合作品介绍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美的主要特点。学习过程中应从增强对艺术美的感性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和掌握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 此外,与主教材配套的光盘收集了各种艺术种类的经典作品,并提供了作品的简要文字介绍,可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学习本章内容时,一定要赏析大量艺术作品,而且不仅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欣赏艺术作品,还要有意识、有学习目的的欣赏艺术作品。学习时可重点结合对这些作品的赏析理解教材主要内容,同时要调动平时对艺术美的赏析经历和认识积累,加深对艺术美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艺术美的审美实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