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5.75KB ,
资源ID:1210256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1025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docx

1、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

2、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

3、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4、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二、知识结构:三、单元导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

5、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

6、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

7、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

8、规律的现象。五、【课文导语】: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第十七课时)(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

9、缩、凝聚而形成的。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2什么是物质。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

10、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1、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

12、,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课堂练习:物质是不依

13、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人脑基本路线生产关系思想观念国家辩证唯物主义A R C D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都是主观的,符合题意。(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

14、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课堂练习: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5、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A B C D答案:B 解析:的观点不符合题意。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

16、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

17、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

18、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课堂练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此回答12题。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

19、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答案:1C 2B解析:第1题,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B。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二、认

20、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十八课时)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课堂探究:(1)能不能

21、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1)不能。 (2)没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

22、的。课堂练习: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23、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B、C项都是片面的,故选D。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没有。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

24、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状态,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体分析如下: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

25、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座位,身体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静止状态等。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虽然仍属于量变阶

26、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几十年中,尽管由儿童一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不断变化,但由于仍是处于他本身,所以,这个人在死亡之前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此处,教材在相关链接栏目中批判了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专家点评栏目,批判了将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导致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静止论,如飞矢不动说。课堂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探究提示:欧布里德

27、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课堂练习: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A、 B、 C、 D、答案:D 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承认了相对静止,又承认了绝对运动,既静又动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二)、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十九课时)1规律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

28、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1)规律的含义。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有的唯心主义者宣称,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还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他们说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了规律。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也

29、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着作用。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

30、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课堂练习: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答案:B 解析:题干的中心意思主要反映了自然界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着确定不移的;规律,故选B。2规律具有客观性。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探究提示: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