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1 ,大小:280.15KB ,
资源ID:121370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137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2级和3级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2级和3级标准.docx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4一、 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4二、 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4三、 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4四、 结果完善性原则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 级)5一、 技术目标5二、 管理目标6第四章测评内容9一、 资料审查10二、 核查测试10三、 综合评估10第五章项目实施12一、 实施流程12二、 测评工具132.1 调查问卷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13三、 测评方法14第六章项目管理15一、 项目组织计划15二、 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15三、 项目沟通163.1 日常沟通,

2、记录和备忘录163.2 报告163.3 正式会议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19一、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191.1 基本要求191.2 评估测评准则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88基本要求88评估测评准则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

3、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等级保护测评和等级保护安全整改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虽然测评工作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张或判断,但测评人员应当没

4、有偏见,在最小主观判断情形下,按照测评双方相互认可的测评方案,基于明确定义的测评方式和解释,实施测评活动。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基于测评成本和工作复杂性考虑,鼓励测评工作重用以前的测评结果,包括商业安全产品测评结果和信息系统先前的安全测评结果。所有重用的结果,都应基于结果适用于目前的系统,并且能够反映出目前系统的安全状态基础之上。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不论谁执行测评,依照同样的要求,使用同样的测评方式,对每个测评实施过程的重复执行应该得到同样的结果。可再现性和可重复性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不同测评者测评结果的一致性有关,后者与同一测评者测评结果的一致性有关。四、结果完善性原则测评所产生的结果

5、应当证明是良好的判断和对测评项的正确理解。测评过程和结果应当服从正确的测评方法以确保其满足了测评项的要求。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 级)一、技术目标O2-1.应具有抵抗一般强度地震、台风等自然灾难造成破坏的能力O2-2.应具有控制接触重要设备、介质的能力O2-3.应具有对通信线路进行物理保护的能力O2-4.应具有控制机房进出的能力O2-5.应具有防止设备、介质等丢失的能力O2-6.应具有控制机房内人员活动的能力O2-7.应具有防止雷击事件导致重要设备被破坏的能力O2-8.应具有灭火的能力O2-9.应具有检测火灾和报警的能力O2-10. 应具有防水和防潮的能力O2-11. 应具有防止静电导致重要设

6、备被破坏的能力O2-12. 应具有温湿度自动检测和控制的能力O2-13. 应具有防止电压波动的能力O2-14. 应具有对抗短时间断电的能力O2-15. 具有基本的抗电磁干扰能力O2-16. 应具有限制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资源使用的能力O2-17. 应具有能够检测对网络的各种攻击并记录其活动的能力O2-18. 应具有网络边界完整性检测能力O2-19. 应具有对传输和存储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的能力O2-20. 应具有对硬件故障产品进行替换的能力O2-21. 应具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容错的能力O2-22. 应具有软件故障分析的能力O2-23. 应具有合理使用和控制系统资源的能力O2-24. 应具有

7、记录用户操作行为的能力O2-25. 应具有对用户的误操作行为进行检测和报警的能力O2-26. 应具有对传输和存储中的信息进行保密性保护的能力O2-27. 应具有发现所有已知漏洞并及时修补的能力O2-28. 应具有对网络、系统和应用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能力O2-29. 应具有对数据、文件或其他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能力O2-30. 应具有对资源访问的行为进行记录的能力O2-31. 应具有对用户进行唯一标识的能力O2-32. 应具有对用户产生复杂鉴别信息并进行鉴别的能力O2-33. 应具有对恶意代码的检测、阻止和清除能力O2-34. 应具有防止恶意代码在网络中扩散的能力O2-35. 应具有对恶意代码库和

8、搜索引擎及时更新的能力O2-36. 应具有保证鉴别数据传输和存储保密性的能力O2-37. 应具有对存储介质中的残余信息进行删除的能力O2-38. 应具有非活动状态一段时间后自动切断连接的能力O2-39. 应具有重要数据恢复的能力二、管理目标O2-40. 应确保建立了安全职能部门,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支持信息安全管理工作O2-41. 应确保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运行维护O2-42. 应确保对主要的管理活动进行了制度化管理O2-43. 应确保建立并不断完善、健全安全管理制度O2-44. 应确保能协调信息安全工作在各功能部门的实施O2-45. 应确保能控制信息安全相关事件的授权与审批O

9、2-46. 应确保建立恰当可靠的联络渠道,以便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得到支持O2-47. 应确保对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O2-48. 应确保对人员的管理活动进行了指导O2-49. 应确保安全策略的正确性和安全措施的合理性O2-50. 应确保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定级O2-51. 应确保安全产品的可信度和产品质量O2-52. 应确保自行开发过程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O2-53. 应确保能顺利地接管和维护信息系统O2-54. 应确保安全工程的实施质量和安全功能的准确实现O2-55. 应确保机房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O2-56. 应确保对信息资产进行标识管理O2-57. 应确保对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发放、使用

10、和保管等过程进行控制O2-58. 应确保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器正确使用和维护O2-59. 应确保对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管理O2-60. 应确保用户具有鉴别信息使用的安全意识O2-61. 应确保定期地对通信线路进行检查和维护O2-62. 应确保硬件设备、存储介质存放环境安全,并对其的使用进行控制和保护O2-63. 应确保对支撑设施、硬件设备、存储介质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O2-64. 应确保系统中使用的硬件、软件产品的质量O2-65. 应确保各类人员具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技术能力O2-66. 应确保对各类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O2-67. 应确保提供的足够的使用手册、维护指南

11、等资料O2-68. 应确保内部人员具有安全方面的常识和意识O2-69. 应确保具有设计合理、安全网络结构的能力O2-70. 应确保密码算法和密钥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O2-71. 应确保任何变更控制和设备重用要申报和审批,并对其实行制度化的管理O2-72. 应确保在事件发生后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策略和措施O2-73. 应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实行分等级响应、处置第四章测评内容当根据信息系统的业务重要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对信息系统进行划分,确定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后,需要了解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或子系统当前的安全保护与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是一种安全需求,是进行

12、安全方案设计的基础。传统的安全需求分析方法有很多,如风险分析法,但是作为了解信息系统或子系统当前的安全保护状况与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的简便方法,莫过于等级评估测评法。 活动目标:本活动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对已经完成等级保护建设的信息系统定期进行等级测评,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符合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 参与角色:甲方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活动输入:信息系统详细描述文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报告,信息系统测评计划,信息系统测评方案。 活动描述:参见有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测评的规范或标准。 活动输出:安全等级测评评估报告。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包括资料审查、核

13、查测试、综合评估如下三个部分内容:一、资料审查a) 测评机构接受用户提供的测评委托书和测评资料;b) 测评机构对用户提供的测评委托书和测评资料进行形式化审查,判断是否需要补充相关资料;二、核查测试a) 测评机构依据用户提供的资料、评估机构实地调研资料及定级报告等,制定系统安全评估测评计划;b) 依据系统安全测评计划制定系统安全评估测评方案;c) 依据系统安全测评方案实施现场核查测试;d) 对核查测试结果进行数据整理记录,并形成核查测试报告。三、综合评估a) 对用户资料,评估机构实地调研资料和测试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分析意见;b) 就分析意见与用户沟通确认,最终形成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c

14、) 对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进行审定;d) 出具最终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 测评数据处理a) 对信息系统现场核查记录进行汇总分析,完成信息系统现场核查报告;b) 对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得到的被测单位提供的申请资料、方案的形式化审查报告、信息系统现;c) 场核查记录、现场核查报告以及测试过程中所有的书面记录,经分析整理后,形成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d) 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记录、资料应归档管理;e) 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记录、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露;f) 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记录、资料的处置应符合相关法令法规的规定。 测评结论

15、a) 信息系统经测评机构安全测评后,向被测评单位出具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b)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是客观反映被测单位信息系统在管理方面及技术方面的安全状况,其中包括了信息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漏洞、潜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建议性改进意见。第五章项目实施一、实施流程二、测评工具2.1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现场核查的方法之一。调查问卷根据本规范制定,其调查内容应涵盖被测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利用调查问卷对系统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等进行逐项审核,将调查结果记录在相应的问卷上,供现场核查分析之用。2.2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典型的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有以下几种:a) Web 应用安全扫描器

16、:主要扫描 Web 应用安全中存在的危险函数调用、软件陷门;b) 基于主机的扫描器:检测主机操作系统中与系统密切相关的安装配置问题及其他系统目标的安全策略漏洞情况;c) 基于网络的扫描器:通过网络扫描确定系统的状态及收集信息,判断网络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操作系统类型、开放的端口及服务、安全漏洞及木马程序等。检测范围包括所有的信息系设备:服务器、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中所有设备;d) 网络协议分析仪:分析信息系统传输数据流,检测信息系统异常现象;e) 入侵检测工具:分析系统外部或内部的入侵行为及其行为特征(根据用户需求);f) 其它检查工具。2.3测评工具使用原则a) 根据信息系统安全

17、要求配置测评工具,选择适用的、针对性强的测评工具;b) 应优先选用性能较好,由国内开发的测评工具或经过测评认证确认安全的测评工具;c) 对已经投入运行的系统不得使用攻击性测试工具,防止系统崩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d) 使用攻击性测试工具要经过被测评用户授权。三、测评方法图 6.1测评流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中心将在不同阶段派遣不同人员参与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角色:管理人员,项目启动会、计划、监督、协调组织项目验收等管理性工作。安全工程师,会议、座谈、现场走访、问卷调查、调查和收集现有单位相关材料。咨询师,交流安全需求、安全策略分析、网络规划、安全建议。攻防人员,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技术类指标的评定

18、,对指标验证后提出建议。文档人员,整理文档、书写报告。第六章项目管理一、项目组织计划根据我方在多个大型安全服务工程项目实施中总结的实践经验,为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建议将系统实施的组织机构进行如下划分: 项目管理层主要由我方和贵方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他们主要完成整个评估测评过程的规划,管理和控制整个测评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进度; 项目实施层主要由本中心的中层技术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和技术实施人员(技术文档编写部、项目实施部、风险评估部)完成评估计划,评估方案,现场测评等过程;用户应派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实施。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部门职位相关资格主要工作任务技术服务部门组长网络安全专家工作分配、检

19、查、进度控制,文件审核负责技术评估测评工作,技术服务部门技术评估测评员技术安全工程师完成相关等级保护评估测评工作的技术文档的编写工作。负责管理评估测评工作,技术服务部门管理评估测评员管理安全工程师完成相关等级保护评估测评工作的管理文档的编写工作。三、项目沟通在本项目中,将采用一些正规的项目沟通程序,保证参与项目的各方能够保持对项目的了解和支持。这些管理和沟通措施将对项目过程的质量和结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3.1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鼓励项目参加各方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随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沟通。所有重要的、有主题的日常沟通活动都应留下记录或形成备忘录。日常沟通的主要渠道包括: 非

20、正式会议 电话 电子邮件 传真等。3.2报告各种报告是项目各方互相沟通的最正式的渠道和证据。一些必备的项目报告包括: 项目计划和进展报告 项目总结报告 以及在各个阶段输出的项目成果文本等3.3正式会议会议是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形式,是项目各方进行正式沟通的渠道。3.3.1周例会为确保项目正常进行,双方项目经理每 1 周举行一次项目例会,汇报项目进展状况、出现的问题和本周的工作计划。参加人员主要是双方的项目经理或项目执行经理,可以根据情况邀请其他项目成员参加。会议可以是正式的面对面会议,也可以是电话会议、网络会议等形式。此例会每周召开一次,主要内容: 项目完成情况汇报,每日主要工作成果汇报 存在的

21、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 本周的工作计划 对可能的配置管理和变更控制签署相应的文件3.3.2项目评审会议在每个项目阶段结束时,都会召开一个正式的项目阶段评审会议。该会议对前一个阶段进行总结和评审,对下一个阶段进行计划确认和沟通。参加人员是双方的项目经理或项目执行经理,以及项目的关键成员。会议是正式的面对面会议。主要内容: 项目完成情况汇报 阶段工作成果评审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 对可能的配置管理和变更控制签署相应的文件 项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评审在项目的后期,会安排项目的各方参加对整个项目的成果和过程的评审工作。建议此评审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介入。3.3.3质量保证3.3.3.1 项目管理方法学根

22、据项目的具体需要,本项目的整个管理过程将参考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I 提出的项目管理方法学,以及一些顾问管理规范实施。通过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保证项目进程的质量。3.3.3.2 配置管理在项目进程中的项目组将维护一个项目文档输出的 BASELINE。所有的文档的版本修改和更新将在配置管理的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之下,并将所有文档的最新版本维护在 BASELINE 中。3.3.3.3 变更控制管理不受控制的项目变更,包括目标变更、范围变更、人员变更、环境变更、文档修改等等是对项目质量的重大威胁。在项目中,将围绕工程实施计划的维护为核心,对工程实施计划及其衍生文档进行正规的变更控制管理。3.3.3.4

23、参考的信息安全标准和规范为了保证本项目实施的质量,本项目将参考一些国际上最新的信息安全标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如:ISO15408 / CC2.1ISO17799 / BS7799SSE CMMRFC2196 等。第七章 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1.1基本要求1.1.1技术要求1.1.1.1物理安全1.1.1.1.1物理位置的选择(G2)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1.1.1.1.2物理访问控制(G2)本项要求包括:a) 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b) 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

24、和监控其活动范围。1.1.1.1.3防盗窃和防破坏(G2)本项要求包括:a) 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b)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c)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d) 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e) 主机房应安装必要的防盗报警设施。1.1.1.1.4防雷击(G2)本项要求包括:a) 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b) 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1.1.1.1.5防火(G2)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1.1.1.6防水和防潮(G2)本项要求包括:a) 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b)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

25、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c)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1.1.1.1.7防静电(G2)关键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1.1.1.1.8温湿度控制(G2)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1.1.1.1.9电力供应(A2)本项要求包括:a)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b)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关键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1.1.1.1.10电磁防护(S2)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1.1.1.2网络安全1.1.1.2.1结构安全(G2)本项要求包括:a

26、)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b) 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c) 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d) 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1.1.1.2.2访问控制(G2)本项要求包括:a) 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b)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网段级。c) 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d) 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1.1.1.2.3安全审计(G2)本项要求包括:a) 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1.1.1.2.4边界完整性检查(S2)应能够对内部网络中出现的内部用户未通过准许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1.1.1.2.5入侵防范(G2)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 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1.1.1.2.6网络设备防护(G2)本项要求包括:a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