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9.71KB ,
资源ID:121543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1543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1、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25矛和盾的结合学习目标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矛和盾的图片。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第一课时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质疑提问,初步释疑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座交流交流。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指导写字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

3、么不同。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实践活动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第二课时复习问题,揭示目标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感悟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全班交流。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

4、生朗读有关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师出示课文的结尾。齐读这段话。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字抄词练习其他7个生字。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实践活动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26科利亚的木匣一、素质教学目标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

5、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二、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四、教学疑点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七、课时安排三课时。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

6、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3简介卫国战争。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

7、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5分段归纳。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第四至第

8、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五)讲读课文第一段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讨论思考题。(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

9、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3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六)布

10、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2讨论思考题。(1)讨论思考题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2)讨论思考题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3)妈妈说

11、的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4)讨论思考题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12、。“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这回科利亚量了五

13、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来量十挖不到木匣。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板书: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

14、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三)布置作业1填空。(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15、()。(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一)复习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

16、。”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

17、真正读懂课文。(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2领会课文写法。(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18、(四)指导朗的读课文(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六)指导造句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

19、,明白了道理。(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七)布置作业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九、板书设计15科利亚的木匣(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27陶罐和铁罐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三)练习

20、归纳段意。(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本课生字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生字、新词。2采取一字多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因为把字放在词中易理解。逝(流逝)(逝世)(去逝)耻(羞耻)(可耻)(不耻下问

21、)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义。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羞耻不光彩,不体面。理会理睬。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以上词语如果有同学提出来,就出示出来,如果学生不提,就不必出示。(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1小声读全文: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说的是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认真地读,边读边思考,只要搞清楚写的是件什么事,那末对分段就有所启示。并且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指名汇报。本文写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

22、氧化不存在了。3分段。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经常奚落陶罐?哪部分是写两个罐埋在地下之后的情况呢?请给课文分成两段。(1)学生默读分段。(2)汇报分段情况。(四)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1)提示: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陶罐的态度是怎样的?要求带着以上三个思考题,细读第一段,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你理解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2)同学之间互相读课文,读自己的理解。(3)指名读。在汇报过程中,要指名学生朗读,要读出铁罐那种傲慢,不讲理的语气,读出陶罐那种自尊、善良、和蔼的语气。老师适当范读。本课是阅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只要读出了语气,说明就已经读懂了。

23、(4)归纳段落大意:根据前两课总结的方法:写人的文章,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归纳段意。写事的文章,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归纳段意。本文是寓言,把铁罐和陶罐拟人化。本段段意是: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经常奚落陶罐。2细读第二段:想:多少年之后(当铁罐和陶罐埋在地下)两个罐发生什么变化?(1)用以上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2)出示句子:“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从这句话看出什么?虽然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还经常奚落陶罐,但是陶罐不和铁罐计较,它很善良,对铁罐很友好。我们要向陶罐学习,宽厚待人。(3)归纳第二段的段意。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组

24、汇报,最后指名回答。段意: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五)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出两种罐的不同语气。(六)讨论寓意。1自己默读全文,想想寓意。2小组讨论寓意,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指名汇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七)学习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谈体会。28狮子和鹿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

25、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头饰,课件等。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展示: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2、鹿姐姐

26、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2、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3、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找找。、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