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7.62KB ,
资源ID:122762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2762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师理论培训讲稿.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师理论培训讲稿.docx

1、新教师理论培训讲稿新教师理论培训讲稿 课标解读及教学评价授课人:金光华 二九年一月八日【教学主要内容】1、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意义2、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3、学生综合评价4、课堂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结合本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撰写适用于本学校的学生评价方案【教学主要内容】一、学习课标的意义2000年,教育部已正式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小学基础必修课,并于2001年秋季开始执行。教育部于2000年11月14日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是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作用、地位、目的、任务、内容等编写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信息技术是中小学必修的基础工具课

2、程。二、严格执行课标指导纲要是教学的依据和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依靠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指导纲要的学习,在工作中要遵循指导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通读、研究,理解和掌握纲要精神,明确纲要是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和基本要求,教学工作不能偏离纲要的要求。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情况,重点研究纲要中教学内容和说明,并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的尝试和广度,确定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制定好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3、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时,要结合教材分析研

3、究,要根据纲要的要求,确定每节课的教学要求、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要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图把纲要的实质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去,这就要求老师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艺术化的教学。4、在布置作业、上机操作和考试命题时,必须根据纲要所规定的范围和要求进行,不能偏离纲要精神。5、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的评估,要根据纲要的要求进行,把对纲要的执行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标准。三、课标具体内容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在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附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

5、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

6、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初中阶段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2、 初步了解计

7、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

8、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1) 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 了

9、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 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 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 汉字输入。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 绘图工具的使用。(2) 图形的制作。(3) 图形的着色。(4)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1)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10、 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 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初中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 信息与信息社会。(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4)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汉字输入。(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修改。(2) 版式的设计。*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1) 电

11、子表格的基本知识。(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3) 数据的表格处理。(4) 数据图表的创建。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 网络的基本概念。(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 电子邮件的使用。*(5)网页制作。*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 多媒体介绍。(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4)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 计算机安全。(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

12、未来。 四、课程改革的补充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13、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

14、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3、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15、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五、学生综合评价(如何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包括了各种用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预期的学习目标的程度的方法,既包括测验又包括多种表现性评价方法。知识测验回答的是学生对要操作的技能“知道了多少”,表现性评价回答的则是学生“实际能做的如何”。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干预下,对预期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学

16、习效果;随时自我调节,促进教学,检查教学效果,为教师提供实践效果和效率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价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因材施教;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二、通过教学全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对学生评价应该从教学前、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精心规划的评价程序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状况进行判断并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1、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规范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

17、析。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对开展新的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到了何种程度?对计划进行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学生已经具备到何种程度?(1)准备状态前测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家里是否有电脑,父母是否允许使用电脑,一般一周使用多长时间)、学习基础(对于开、关电脑了解情况,使用操作系统的掌握情况)、学习习惯(坐姿是否正确、在微机教室学习的行为规范)及班级情况(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基础差,哪些尤其对计算机感兴趣)等。小学四年级尤其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初中、高中阶段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情况(打字能力如何,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掌握程度,常用

18、软件掌握程度,网络掌握程度)、已具备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学习行为养成情况(在微机教室学习的行为规范)及班级情况(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基础差,哪些尤其对计算机感兴趣)。初中七年级、高中一年级尤其需要进行学情分析。(2)安置性前测了解学生是否在教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内容。此项前测用的比较少,受教材、教学进度等因素影响。2、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卢主任负责教学3、教学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需要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学习任务情况如何,是否可以进行后续学习? 三、根据不同信息技术评价内容、评价目的选择和合理运用评价方法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

19、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信息技术课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的评价量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要熟悉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将评价标准分解为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构建规范的评价量规。(2)通过日常观察、档案袋或表现性评价任务搜集评价资料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典型作品设计和项目型作

20、业或实践活动为主。(3)评价结果的处理评价结论既可以针对某一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计分和全面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分别计分和分析。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请该、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四、学生成长记录袋(档案袋)的使用1、简介是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汇集成的作品集,主要用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或展示学生最佳作品样本。记录袋评价包括学生独立创作的各种作品以及采用各种形式对这些作品进行的评价,包括书面评论、检核表评价、等级量表评价、测验分数和会议报告等。2、意义(1)利用记录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例:某学生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因

21、为:事件1:数学作业,只要全对,教师就会给个100分,并会有奖状、红旗等奖励,而信息技术课,虽然付出很多、很努力,却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事件2:课堂上时间太短,很多好的想法还没有开始实施,课就结束了,就开始学习新的内容了。(2)利用记录袋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责任心3、收录的内容(1)具体的条目操作系统应用能力、使用办公软件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等)、网络操作能力等。每项条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2)综合条目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材料,如:查找信息的记录、研究方案、素材、制作的作品等(3)学生的反思可以使用学案(4)其他学生的测验分数、行为检查表、等级量表、评价结果等4、保存

22、的形式及收录方法针对记录袋的缺点(耗费时间、耗费精力、耗费物质),建议使用电子档案,充分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课堂、后几分钟填充信息。由学生协助管理记录袋,定期向学生反馈,向家长反馈。五、思考的问题1、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有激励作用?2、综合任务的完成时间设置是否合适?3、评价结果都应当向谁反馈?反馈对象都对哪些感兴趣?4、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程度如何?学生综合学业评价量规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权重得分日常学习表现(20分)情感态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探究,乐于思考;敢于质疑5合作交流能够与同学协作;乐于帮助同学;能听取同学意见;有一定组织能力;5学习技能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10测验(

23、60分)课堂测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完成学习任务情况20质量检测市统一检测;县区、校检测成绩40综合任务(20)每学期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20其它(加分项)参加竞赛获奖等四、课堂教学评价课程改革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自评和互评我们教师往往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等学生开口,教师就口若悬河,说个是是非非。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

24、绪,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因此,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成才。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由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事前,先就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做出说明,提出明确要求。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

25、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一级指标四个维度的表现,用“”作为标准,4颗星以上为“优秀”, 3颗星为 “良好”,2颗星为“中”,颗星为“还要加倍努力”。最后写出自己对本章的学习心得,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在四个维度确定1个分数。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以46人为一组,采取任务驱动法,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并对完成作业的小组用一级指标的四个维度进行登记,作为学期总评的依据之一,学生为每一个同学在四个维度确定一个分数。最后由教师计算出平均得分,作为学生互评的最终得分。学生通过自评及互评,了解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写出学习心得,总结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

26、议。附表1:作品考试辅导PowerPoint评价表: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自评互评师评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设计模板的使用添加背景插入艺术字文本的输入和编辑插入图片、声音设置文本动画播放插入超级链接幻灯片的放映与切换效果自省友情提醒附表2:日常课堂评价表:自评互评师评参与学习的态度参与学习的行为小组合作情况所获的体会学习成果学生经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决定进一步学习的进度和策略。调动了学生本人的积极性。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则使学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在网络教学中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能力,提升对学习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7、。实时网络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在网络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审视学生逐渐发展变化的学习状况。教师利用网络BBS提出某个问题,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提出问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成功的经验、遇到的困难写下来和老师、同学分享。其他学生针对此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学习者所看到。教师则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心态,并批改作业,了解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

28、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正确地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将优秀的作品放到校园网上展示,以此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极投入学习。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的一环,通过“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的作业主要指的是学生的作品,包括电脑小报、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评价,对发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适时给学生进

29、行讲评和指点。在讲评和指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进行积极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但还需努力”,对优秀作品进行及时的展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给学生打上的“等级”也应该是鼓励性的,对学生的“错误”应该是“宽容”的。总之,教师应该从帮助者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从鼓励者的角度来给予“评语”,让学生觉得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建立学生个人博客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上许多教师喜欢采用成长记录袋来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展过程,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正面临着互联网飞快发展的新挑战。纸质的成长记录袋已经无法适应日

30、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而博客(blog)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已经逐渐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理念。当今不少学生都拥有个人Q空间,而且不少空间的版面和内容都相当精美和丰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博客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电子档案,由此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它作为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1、学生注册的分类首先,学校可在相关博客网站中进行注册,然后按其入学时间和班级分别注册,例如,初一1班就可按其入学时间定为2007级1班,初二1班就是2006级1班,依此类推,每一届新生都可以选择到相应班级注册,避免了网上学生分类的尴尬,也方便了日后对学生的综合考评。2、日志的分类既可以在整个博客中将日志分为几个大类,如作业提交、学习日志、网文摘录、个性收藏等栏目,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专题来管理自己的博客。3、日志的发布学生在博客中可以自由上传或添加博客日志,如作业、学习心得、文摘、甚至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得教师可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