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0.22KB ,
资源ID:122793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2793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高一历史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高一历史教案.docx

1、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高一历史教案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_高一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

2、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

3、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题”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在意义上有重复之感,将题目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意图在于强调时代变革与思想活跃的因果和互动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以变革的时代为背景的,反过来百家争鸣也促进和加剧了时代的变革。另外,这样改动还能与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相互照应,使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2、将课文 “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

4、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3、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 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4、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

5、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课前准备: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

6、论准备。 3、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器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 (同时放映相关录像片) 二、教学内容:1、孔子: 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 教师活动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历史和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

8、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 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

9、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讨论分析儒、法、道三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法、道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1、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

10、(课后作业)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附二、学以致用: 以儒、道、法三家的观点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课后作业选)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班级:初一(8)班) 1、 课间短剧A、 孔 子 讲 学(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孔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 弟子: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

11、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捋胡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天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B、因 材 施 教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

12、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13、。 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加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2、 课间辩论: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学生甲: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乙:治国之道,不可柔,

14、也不可松。治国,治国,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死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吗?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制度规章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相对应了吗? 学生丙: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在两个极端

15、内:儒家处于礼教极端,而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丁: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中原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因为毕竟人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的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再说说道家。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不12下一页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什么叫北洋军阀,袁世凯是如

16、何排斥革命党人和任用北洋系亲信建立其统治的。宋教仁等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和竞选活动。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的发动和迅速失败。袁世凯是怎样加强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孙中山号召讨袁,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可耻下场。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二、思想教育目标:1.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它集反动没落阶级专制、卖国、凶残、狡诈于一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2.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结果总是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三、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综合分析孙中山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

17、斗争及其结局,提高综合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本课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本课难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和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教师介绍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反动封建军事政治集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对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两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时打了下去。孙中山等企图以临时约法、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搞专制独裁。袁世凯表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在拟定各部部长名单时,却竭力排斥革命党人,结果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不久,唐绍仪内阁倒台。2、掌握内阁实权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

18、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严重挫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标志:孙中山宣布解职(1912年4月1日)教师指出: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权,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二、二次革命1、原因(学生看书总结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宋案”使国民党人开始认清袁世凯专职独裁的真面目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为筹集反革命战争经费,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1913年4月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独裁卖国的野心暴露无遗。善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野心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

19、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赣粤皖三省国民党籍都督国民党人被迫应战。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黄兴在南京响应,随后,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2、“二次革命”(1913年)教师讲述: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而遭到失败。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

20、。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三、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1、原因(学生看书后总结回答)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总统独裁和总统世袭制的建立教师总结: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独裁专制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袁世凯不仅成为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传子孙,这时的中国只剩下“民国”一块招牌了。2、袁世凯空前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洪宪帝制的丑剧,使一些原来对他还抱有幻想的人也认清了他的真面目。反帝制复辟的怒火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3、孙中山号召讨武力袁过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告

21、云南独立,组织讨袁的“护国军”。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发布讨袁檄文。蔡锷率军出兵四川、李烈钧出兵两广、唐继尧留守云南。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1916年23月间,继贵州独立后广西、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先后独立。其他各省如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江苏等地也有革命党人在活动。结果:护国战争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袁世凯,还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但胜利果实最终落入段祺瑞得手中,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四、护法运动(1917年1918年)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发动:孙中山响应:滇、桂军

22、阀(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威胁)为保护被孙中山视作民主共和象征的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的旗帜,因为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威胁到了西南滇、桂军阀的利益,所以滇、桂军阀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但是随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展开和段祺瑞的失势,武力统一的威胁消除,南北军阀串通一气,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十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敦克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

23、和“自由法国运动”,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通过课内的思考题,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通过慕尼黑协定的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示例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复习提问】 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的战争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统治,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

24、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提问: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讲授新课】一、慕尼黑阴谋大战的爆发1慕尼黑阴谋(使用电脑地图软件,通过大屏幕展现二战前夕欧洲形势图。教师操作电脑)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屏幕显示奥地利疆域并变成与德国同色。以下地图演示同理)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相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教师用电脑显示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位置。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

25、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德国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但是,英法不支持盟国,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资料慕尼黑协定,在播放前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培养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的讨论进行准备。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我们刚才看到的最后一幅画面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回到伦敦,挥舞着几张纸片说:我把和平从

26、德国带回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是纵容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师

2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英法所推行的纵容政策,不仅损坏了弱小国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法国战败被德国占领,英国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狂轰乱炸。 2德军突袭波兰(19399)(教师用电脑演示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引导学生了解二战爆发的时间、标志)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提问: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一行径是英法纵容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应用。二、德国占领西欧 1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教师用地图软件显示德军占领北欧两国和西欧三国,引导学生思考英法的纵容政策是否能避免战争)学生通过地图掌握德军进

28、攻西线的时间、结果,并思考上述问题。2法国的溃败(19406)教师用地图软件显示法国地图,播放马其诺防线的视频资料学生对防线内部的各种精巧设施称赞不已。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马其诺防线真的是固若金汤吗?它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提示:马其诺防线再坚固,也是消极的防御体系。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演示课件。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占色当,造成了英法几十万大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元气大伤失去抵抗能力,最终在1940年6月,巴黎沦陷,德军直接控制法国北部,南部由维希傀儡政府管辖。拥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法国仅仅六个星期就宣告灭亡,令人深思呀!西方大国推

29、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当德军进攻西线时,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走上了与法国不同的道路。3英国坚持抗战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邱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纵观西欧战事,北欧被占,法国沦陷,英国损失惨重,这是英法长期推行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三、苏德战争的爆发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教师用地图软件演示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引导学生了解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大战开始扩大化。2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用精锐部队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引导学生看

30、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录像。录像内容可以选择: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时莫斯科红场依;日举行阅兵式,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接开赴前线。也可以选择根据史料拍摄的电影。录像内容应强调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精神。教师通过具体感人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的认识。明确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1珍珠港事件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情节,结合教材,

31、l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进一步解释: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至此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是什么呢?将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个阵营,用明确的红方和篮方的标记和选出红方和篮方司令的办法,模拟战场气氛,创设浓厚的战争气氛,使学生入境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战争(或战役)得失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红方:1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部分国家国力弱小,难以抵抗德日的进攻。 2 英法等国长期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使法西斯力量迅速发展。 3 反法西斯国家各自为战,并未形成一只战斗的铁拳。 蓝方: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