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4 ,大小:55.42KB ,
资源ID:1234171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3417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教案.docx

1、最新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教案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

2、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方法。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7、感受科学

3、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2、初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教学重点: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

4、变化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弹力螺旋弹簧、小球活动二:弹力与形变螺旋弹簧、实验小车、尺活动三:力的测量测力计、钩码活动四:弹力的应用配套投影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弹力(P1)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将一小球放在弹簧部,用手捏住小球两侧向下挤压弹簧,然后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向上弹起?3小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通过小球弹起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激发学生认识

5、弹力的兴趣。活动二:弹力与形变(P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和它产生弹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2设计:在教师引导下,设计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实验方案。3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4实验: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使弹簧的压缩程度不同,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的行驶距离。5记录: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页上。6交流:实验结果和得到的结论。7小结: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有关。弹簧压缩得越短,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这是一组比较实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小车实验来探

6、究吗?弹簧的弹力大小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实验中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不需要改变?*对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应加以鼓励,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方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其付诸实施。*实验中,可以选择车尾的位置作为每次小车的起始位置,这样小车运动结束后仍须以车尾位置作为终止位置。选择车头位置,处理方法与此相同。可以提醒学生思考怎样选择测量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才科学。活动三:力的测量(P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力的大小?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不一样?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

7、方法和注意事项。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方法不同,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观察:教材上的四种物品,哪里应用了弹力?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3小结: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有机联系。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

8、积的大小有关。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教学难点: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重力小球、纸飞机、毽子、羽毛球、帽子、缎带等各种耐摔的小物件活动二:重力与承重沙盘、砖块、尺活动三:生活中的承重现象双肩背包、坦克照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重力(P3)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将小球、毽子、纸飞机、羽毛球、缎带、帽子等小物件抛向空中,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9、 3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地球表面。4阅读:教材第3页关于“小苹果和大发现”的资料。*学生以往通过各种渠道可能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但是他们一般不会把生活中物体掉落的现象和重力的概念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像力,为本课的教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活动二:重力与承重(P4)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思考: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的形状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2、预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3

10、、实验: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观察沙面的变化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4、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一样?5、小结: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会对与它接触的地面产生压力。接触面积相同时,物体越重,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物体越轻,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6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7、实验: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观察沙面的变化,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8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度不同?9小结:当物体的重量相同时,物体与

11、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小,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10、总结: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大小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和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施重物体越重,两者的接触面积越小,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这个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两组比较实验组成。实验前应提醒学生把砖块放入沙盘中时必须轻轻放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验结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用语的统一,这样学生易得出结论。* 物体的重和轻即指物体的重量,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由于本活动只涉及重力的大小。此在教学时可用“重量”一词代替重力。活动三:生活中的承现象(P4)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2、1观察: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2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带?双肩背包的背带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类似的法?*激发学生将关于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2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

13、准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结构与形变带弯管的塑料吸管、大头针 活动二:搭支架木条、橡筋活动三:三角形结构配套投影片【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结构与形变(P5)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脚手架的投影片。2讨论:为什么脚手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量却不倒塌?3实验:将吸管搭接成不同的形状,挤压它们,测试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将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的表格中。4讨论:不易变形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把结论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5小结:当物体的形状中出现三角形的结构时会比较稳固,不易变形。*用吸管搭接不同的形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器材要求,鼓励学生多

14、设计一些形状。对学生的作品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事先搭接一些难度较大的形状,辅助学生实验,开阔学生思路。活动二:搭支架(P6)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如果用木条和橡筋搭建支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支架的结构,把结构图画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3交流:展示结构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4讲解:比赛要求。(1)规定时间:20分钟。(2)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3)以支架能承受书本册数的多少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5制作:搭支架。6交流:作品展示,并以支架能承受的书本册数对支架的稳固程度进行测试,评出“最稳固支架”。7交流:请“最稳固支架”的制作者

15、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8讨论:找找“最稳固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9小结:三角形的结构是最稳固的,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容易改变。所以,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结构经常出现在各种物体上。*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制作活动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把制作活动设计成比赛的形式,明确比赛要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比赛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参与。以支架能承受的书本册数来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人教学活动,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三:三角形结构(P6)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桥梁、晾衣架、树木支架、蜘蛛网、照相机架等物体的投影片。2思考:这

16、些物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讨论:结合投影片,讨论在我们的身边哪里能找到三角形。4考察:进一步寻找身边的三角形。*与本课的开头呼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揭开脚手架的秘密。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教学目标: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3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初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7、。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玻璃板、表面粗糙的木板、毛巾、测力计、木块活动三:改变摩擦力洗洁精、机油、滑石粉、镁粉、水、松香、蜡烛、测力计、木块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配套投影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摩擦力(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用手单向摩擦粗糙的桌面和双手相互摩擦,说一说手的什么感觉。2小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移动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这是一个导人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引出下面的活动。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18、 要 点1思考:接触面不一样摩擦力一样吗?2实验:用测力计分别在光滑的玻璃板、粗糙的木板和毛巾三个平面上缓慢匀速地拉动木块前行,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3交流:实验现象。4小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本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把多个环节控制好,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比如:三次实验过程中测力计拉动的角度、拉动的速度、测力计的读数时间等,都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教师应提醒学生控制这些环节。*如果学生有其他好的实验方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则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活动三:改变摩擦力(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怎样才

19、能改变摩擦力?2实验:在木板上分别涂上教材呈现的不同材料,如滑石粉、洗洁精、松香等,然后在这些材料上拖动木块前行,观察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力怎样变化。3记录:把材料名按照要求填写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4小结: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光滑,从而减小摩擦力;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粗糙,从而增大摩擦力。*可以由每个小组试验12种材料,全班共同交流。*本实验的注意事项类似活动二。*可以增大摩擦力的材料是:镁粉、松香,可以减小摩擦力的材料是:滑石粉、水、洗洁精、机油、蜡。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P8)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教材上的四幅图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摩擦力的?2讨论:图中的方法是为了增大还是减

20、小摩擦力?3调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利,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害。第二单元 物质的溶解单元概述: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

21、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第一课时:溶解(P10P1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教学难点: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溶解现象清水、食盐、蔗糖、沙

22、、搅棒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面粉、高锰酸钾、藕粉、食用油、酒精、麦片、味精、黏土、清水、小烧杯若干、搅棒、小匙、吸水纸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相关投影片或者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溶解现象(P10)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实验: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盐、 蔗糖、沙,充分搅拌,观察静置后的现象。2记录:把搅拌后和静置后的现象画在活动作业第8页上。3讨论:三种现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小结:食盐、蔗糖与水充分混合后,液体澄请而透明,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沙与水充分混合后,液体混浊,说明沙不能溶解于水。*注意学生在水中加入食盐、蔗糖、沙的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导致食盐溶液饱和,干扰观察效

23、果。*可以提醒学生在每一次使用搅棒之前,先在清水中冲洗一下,以防干扰实验现象。食盐、蔗糖与水搅拌后,好像消失了一样,静置片刻后,没有下沉、分层现象;沙与水搅拌后,液体里悬浮着很多沙粒,静置片刻后,沙粒下沉。*建议设置两个大广口瓶,贴好标签,分别回收食盐水和蔗糖水,在后面两课的活动中加以利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 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P11)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思考:哪些物质像食盐一样能溶解在水中?2讨论: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3实验:把面粉、食用油等各种固体和液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作业第9页上。*可以提供教材上显示的物质,也可以鼓励学生选用他们感

24、兴趣的物质。*在学生讨论判断的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能够发生溶解的是:味精与水、酒精与水、高锰酸钾与水。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P11)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力的大小?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不一样?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方法不同,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阅

25、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教师还可呈现其他一些图文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同时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溶解实例的兴趣。 第二课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P12P13)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2初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3初步了解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4提高实验、比较的探究能力。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比较溶解的量托盘天平蔗糖、食盐、清水、小烧杯若干、搅棒

26、、小匙、吸水纸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蔗糖、水、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搅棒活动三:加快糖果的溶解糖果(硬糖)、冷水、热水、小锤子、搅棒教学过程:活动一:比较溶解的量(P1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猜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哪个溶解得多?把猜测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2讨论:怎样比较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操作时应该注意什么?3实验: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量,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实验之前,可参看活动作业第10页,鼓励学生展开猜测、设计实验步骤。室温下,蔗糖在水中要比食盐溶解得多(见参考资料)。 *在加入食盐和蔗糖时,水的量要相同,每一次加的量要相同。课前可用天

27、平称好质量相同的食盐和蔗糖若干份备用。在加入更多的食盐和蔗糖之前,应搅拌至完全溶解。此外,还要注意每一次加的量不能太多。*教学中不需要出现饱和溶液的概念。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P1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猜测:加热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有什么影响?2实验:向水中加入蔗糖,直至不能溶解,加热蔗糖溶液,观察蔗糖的变化。3小结:温度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会发生变化。*本活动中的实验为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要在冷水中加入足够的蔗糖,直至不再溶解为止。*在使用酒精灯时,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使用要点。*可以告诉学生,温度升高时,不是所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都会提高。活动三:加快糖果的溶解

28、(P13)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糖果在水中的溶解?2设想:各小组设想自己的实验方法。3实验:尝试加热、搅拌、敲碎等实验方法,并进 行对比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应关注学生交流的各种方法,有可能的话,都给与实践机会。*在学生实验之前,宜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设想实验步骤。*在学生设想实验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应进行对比实验。*宜选用形状、大小相同的硬糖,也可以用方糖。第三课时:食盐的提取(P14P15)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是怎样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2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3初步发现有些变化过程是可逆的。4进一步了解温度对

29、物质溶解的影响。教学重点:是设想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发现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设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相关的投影片或者图片活动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食盐、清水、蒸发皿、搅棒、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放大镜活动三:制作美丽的盐花食盐、热水、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搅棒、竹筷、细铁丝、棉线或毛线【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设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P14)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阅读:教材第14页关于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资料。2设想: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把想法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1页上。3交流:各自的设想。*可以准备关于“煮海为盐”的精彩图文资料。*允许学生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电风扇(或扇子、电吹风)吹风可代替海风,酒精灯(或煤气灶等)可代替日晒,小烧杯(或蒸发皿等)可代替晒盐场。*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