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7.10KB ,
资源ID:12469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469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辩证论治.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辩证论治.docx

1、辩证论治辩证论治什么是辨证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

2、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学习时定要细习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学习辨证的另一方面是要认清证与病的区别。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古代,对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认识与当代相近,如疟疾,早在二干年前就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的认识显得不确切,把目前认为的一类证候指为病。现代,对人类的常见病基本都有相当的认识,尤其大量的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已认识到了分子水平。既然这样,

3、辨证还有没有意义,有。这是因为病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病的特点、人体的反应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治疗的方法也应有差异的,一方一法包治一病,不是最佳的方案。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叫异法方宜,即由于各人禀赋不同、强弱不一、居处环境、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年龄性别、经受治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同一种疾病,表现千差万别,再合理的治疗方法都难适应这样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患者身上,往往就不是最佳治疗方法。因而,辨证就是针对每个具体的患者,抓住证给予论治,提供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这样诊治方法,可以达到疗法合理,疗效显著,病期缩短,病痛减轻,生活质量提高,无疑该归功于辨证。 中医诊断

4、之常见症状鉴别 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古代医家认为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发热感,或医生在诊察病人过程中觉察有发热,现在还包括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不管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均可出现发热。 发热热型及伴有的其他临床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病证。 【发热恶寒】 是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即发热恶寒同时并见(恶寒与恶风都是怕冷的症状,性质相同,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分,恶寒重,恶风轻),它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发热恶寒常见于外感热病中,凡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体表,人体卫气受邪,卫气被遏,温煦功能减弱则恶寒或恶风,卫气抗邪,邪正相争则发热。根据发热恶寒这一热型伴有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诊察辨别不同

5、的表证。 发热恶寒伴头痛,自汗,脉浮缓者,是太阳中风证,八纲辨证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发热恶寒伴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者,是太阳伤寒证,八纲辨证亦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阴郁滞所致。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头痛,口渴,咳嗽,咽红肿痛,舌边尖红,脉浮数者,是卫分证。八纲辨证属表热证。为温热之邪袭表,肺卫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身重,胸闷不舒,苔白腻,脉儒缓者,是湿遏卫分证。为湿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作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口渴,咽干,舌红苔白,脉数,发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表证。为燥邪侵袭,肺卫受邪所致,有温燥与凉燥之区

6、别。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身重,疼痛,汗出,口渴,脉弦细芤迟,发于夏季者,是暑邪犯表证。为暑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壮热】 又称高热。是指发热较高,热势较甚.常不伴恶寒而反恶热,又称“但热不寒”,或“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是里实热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邪正斗争激烈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 壮热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M,rN.9P7脉洪大或滑数者,是阳明经证及气分证。为阳明气分热盛所致。 一壮热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证。为热陷心包,心神被扰所致。 壮热伴头痛头胀,手足躁动,口干唇燥,甚则抽搐神昏,舌红苔黄燥,脉弦数者,是热盛动风证。 为热盛心神被扰,津

7、伤筋脉失养所致。 壮热夜甚,伴头痛,口渴,肌肤斑疹隐隐或显露,或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者,是气血两燔证。为里热炽盛,营血被扰,血热妄行所致。 壮热伴胸痛,胸闷,咳嗽,痰多色黄或粘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是邪热壅肺证。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所致。 【潮热】 是指发热有定时现象,或发热的病人,到了一定的时间其热势升高。为邪正斗争所致,既可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内伤杂病。 潮热日前而发,伴有腹胀腹痛,便秘,或下利,心烦,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阳明腑证。为阳明热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 午后潮热,身热不扬,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泛恶,舌苔厚腻,脉濡数者,是湿

8、热留恋气分证。为湿热留恋气分,湿遏热伏所致。 午后潮热,伴颧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疲乏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为余热未尽,阴虚内热所致。 午后潮热,伴干咳少痰,失眠,盗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证。为肺肾阴虚,津液亏损所致。 【往来寒热】 是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即发热时不觉恶寒,恶寒时不觉发热,两者交替出现。为邪正斗争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中。 往来寒热,伴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是少阳病证。为邪人少阳,正邪分争所致。 往来寒热,甚则高热寒战,休作有时,肢体酸痛,周身乏力,头痛,口渴引饮,

9、汗后热退身凉,反复发作,脉弦者,是疟疾病证。为疟邪侵入,邪正相争所致。 【烦热】 是指发热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可出现。 烦热伴胸膈灼热,心中懊(忄农),烦躁不安,口干欲饮,舌红苔黄燥,脉数者,是热扰胸膈证。为热邪留扰胸隔所致。 烦热伴身热不得卧,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细数者,是阴虚火旺证。为肾阴虚,心火亢所致。 【微热】 是指发热不高,热势不甚。常见于外感热病恢复期或内伤杂病。 身有微热,伴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虚者,是外感病恢复期,肺胃阴伤证。为邪热未.尽,肺胃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长期不退,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红绛,少苔,脉虚数者,是外感热病后

10、期,肝肾阴伤证。为余邪未尽,肝肾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劳累后加剧,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心烦,少气懒言,自汗,食少,舌淡,脉虚者,是气虚发热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其它常见症状鉴别:出汗 咳嗽 气喘 出血 疼痛 呕吐 泄泻与便秘 小便不利与水肿 黄疸 眩晕 心悸 不寐 抽搐 昏迷 噎膈与积聚 臌胀 痿躄 中医诊断之辨证与病案 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辨证与论治是两个密切相联的步骤,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辨证为论治提供依据,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就要有一个正确的辨证。所谓辨证就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四诊八纲及各种辨证方法,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

11、行分析、比较、综合,从而揭示疾病本质的过程。那末,在辨证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 辨主要症状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症状组成的,在这些众多的症状中有的具有定性意义,有的具有定位意义,有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有的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辨主要症状就是围绕对这些主症的辨别,明确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如发热是外感热病的主要症状,不同的热型代表了不同的病证。以六经辨证为例,发热恶寒是病在太阳,往来寒热是病在少阳,但热不寒是病在阳明,无热恶寒是病在少阴,潮热是阳明腑实证。通过对热型的辨别就可明确是什么病。如果进一步对伴有症状的辨别可以明确疾病的证型,如发热恶寒伴有无汗、脉浮紧的是太阳病伤寒证

12、,伴有汗出、脉浮缓者是太阳病中风证,但热不寒伴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的是阳明经证,潮热伴心烦、谵语、便秘、腹满硬痛、脉沉实的是阳明腑证。因此,围绕主要症状辨证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 辨疾病的发展变化 每一种疾病都有发生发展的规律,从疾病的发生到痊愈,可以经过不同的阶段,整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同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患者体质及治疗的不同,在各个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医生要用动态的观点去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是温病四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型,反映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临床上遇到温病的患者,要考虑到有上述四个阶段传变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到有不循一般规律传变的可能,如

13、卫分证虽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一般传变规律,也有“逆传心包”的特殊传变。而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中,既有按一般发展规律的循经传,也有不按一般规律的越经传,更有合病、并病的出现。也就是说既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知常达变。这样就能举一反三,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 辨病机 伤寒论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要求医生在辨证中审证求因.辨明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其中辨病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有不同的病机,如咳喘一证,既可以是外邪犯肺所致,也可以由肾不纳气引起。其治疗方法显然就不一样,前者需要祛邪宣肺,后者则需要益肾摄纳。不同的病证可以

14、有相同的病机,如脱肛与子宫下垂是两种不同的病证,但如果其病机均是中气下陷的话,就都可以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因”,辨病机是重要的一环。 ? 辨邪正斗争形势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乃成病。邪正斗争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如病邪盛,正气具有抗邪能力坝U表现为实证。如果病邪盛,正气抗邪能力不足,则表现为邪盛正虚。如病邪已减弱,正气抗邪能力也在衰退,这时就表现为正虚邪恋。如果病邪已尽,而正气亦受损,则是邪去正虚。邪正斗争的形势,可以通过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为多种证候。 临床要辨明邪正斗争的形势,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疾病向好的方面发展。 ? 八纲辨证与

15、其他辨证方法的运用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但都可以用八纲来分析和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深浅,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正邪的盛衰,可分为虚证与实证。但它只是一种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远远不能表达脏腑经络受邪以后的病理变化。这就需要运用其他辨证方法.并使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反映疾病的病理变化。如黄疸一证,后世分为阳黄与阴黄,以八纲辨证,阳黄属里热实证,阴黄一般认为属里虚寒证。但这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还须结合脏腑辨证来分析其本质。按脏腑辨证,阳黄属肝胆湿热,而阴黄属肝胆寒湿,这样方为全面。因而临床辨证要灵活掌握,根据病证选择

16、辨证方法,更要多种辨证方法联合运用,完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病理变化。 ? 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 从广义上讲疾病分为外感病与杂病两大类,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邪辨证等。适用于杂病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等。但所有的辨证方法可结合运用,即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也可用于杂病,杂病的辨证方法也可用于外感病.不必截然分离。外感病辨邪正斗争形势为主,但要注意不同辨证方法中证型异同的区别。如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中焦证,要领会并融会贯通。杂病辨证在辩邪正斗争的同时,要注重脏腑阴阳盛衰的辨别,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病邪辨证等辨

17、证方法,找出阴阳偏盛偏衰的主要方面,为调整阴阳的盛衰提供依据。 病案 病案,古代称“诊籍”,又称“脉案”,目前称“医案”,是医生治疗疾病的客观记录。病案记录了病人的详细病情,包括现病史、过去史、家族史,以及辨证、诊断、治疗的全过程。是复诊、转诊或讨论病例的原始资料,也是统计疾病与研究疾病的重要资料。而且还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 病案源远流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仓公二十多个病案,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这些病案记录了病情、诊断依据、治疗经过以及结果、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以后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病案的记录,从而使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 病案内容 根据中

18、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病案的内容应以四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等为重点部分。 1.四诊部分 应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具体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些资料是辨证诊断的依据。要善于抓住病人的主要症状,有重点、有系统的记录,避免主次不分,轻重不分。对于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阴性症状或体征也要记录,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辨证部分 将四诊收集得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指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涉及的脏腑经络,阴阳虚实盛衰等,进一步辨明属何病何证,必要时还当与相似病证作鉴别,为治疗提供依据。 3.立法部分 根据辨证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提出治法。立法必须与辨证结论相符合,病证有主次,或有兼证者,立法也要主次

19、分明,务必与辨证丝丝入扣,为处方用药确立法则。 4.处方用药部分 根据确立的治疗法则,进一步明确用何方治疗,或以某方为主加减治疗,或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方剂可以成方加减,也可自己组方,制定新方。并写上每一味药物及剂量,先煎或后下等煎服法。用针灸治疗的要写明穴位,用推拿治疗的要写明手法。上述四个部分,务必做到理、法、方、药贯通。 ? 病案要求 1.书写病案态度要认真,内容要正确,时间要及时。住院病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门诊病案必须当时完成。 2.临床表现的描写要具体详细,内容要完整,精炼,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3.文字要通顺,字迹要端正,不得涂改、挖补、剪贴,一律要用钢笔书写。 4

20、.要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中医术语的表述一定要规范,要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 5.病案结束时,医生一定要签全名,以示负责。 ? 病案格式 住院病案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否 民族 籍贯 职业 工作单位 家庭住址 入院日期 病史陈述者 病史采集时间 发病节气 家属姓名 1.问诊 (1)主诉:用简炼的文字,记录病人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症状,及其部位、性质、特点、时间等。 (2)现病史:详细记录本次发病的时间、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伴有的其他症状,治疗经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既往史:记录以往患病情况。 (4)个人史:个人的嗜好、喜恶、居住条件、妇女还应记录月经、婚育情况。 (5)家

21、属史:家属成员中的健康情况及已故成员的死亡原因。 2.望诊 记录神志、气色、形态、舌象、发泽、排泄物等状况。 3.闻诊 记录听到的异常声音与嗅到的异常气味等。 4.切诊 记录脉象、皮肤的温度、压痛,触摸到的肿块,水肿压痕等。 5.专科所做的检查 如外科、妇科等所作的特殊检查。 6.辨证论治 (1)中医辨证之依据。 (2)分析病因病机。 (3)治疗原则与基本方药,或其他治法,如针灸、推拿等。 (4)护理等医嘱。 7.诊断 病证名(或兼夹证)。 医生签名(全名): 年 月 日 时 8.住院病程录 每天记录患者的病情与治疗,包括病情的变化以及辨证论治的变动。 门诊病案门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22、 工作单位 就诊时间 问诊: 主诉: 病史: 望、闻、切诊: 辨证分析: 诊断;(病名后的括号内写证型)治法: 方药:(方名、药物及剂量) 医嘱: 医生签名(全名): 年 月 日 时 病因辨证 六淫】 【疫疠】 【七情】 【饮食劳逸】 【房室所伤】 【外伤】 形成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和外伤等。病因辨证就是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参照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来识别疾病诱发于何种致病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六淫 六淫属于外感病因,六淫指异常的引起人类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之气。 火证 【收藏】 火与热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常混称。进一步比

23、较,火与热仍有所区别。一般说来,热轻而火重。温为热之渐,火是热之极。由于温邪也是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温热又常并称。火、热、温邪致病,常有易伤阴津,动风、动血等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眠,神昏谵语,甚则躁扰发狂。或生疮疡疗毒,或吐血,衄血,发斑疹。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病机分析:火、热、温邪入气分则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入营血,则烦躁不眠,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疹;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甚至躁扰发狂;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则生疮疡疗毒;舌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候。 燥证 【收藏】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为娇脏,最易伤肺

24、。燥邪致病常有凉燥、温燥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烦,舌干苦黄,脉浮数。凉燥: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舌白而干,脉弦涩。 病机分析:温燥多因初秋气候炎热、干燥,燥与热相合迫于肺卫,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证。燥伤津液,则见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心烦;燥伤肺系,可见干咳少痰;舌干苦黄,脉浮数,都为燥热之象。凉燥多因深秋气候变凉,寒邪与燥邪相合而致病。燥寒侵袭肺卫,故既有恶寒、无汗、头微痛等类似风寒表证的现象,又可见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等燥而兼寒的症状;舌白而干,脉弦涩都为凉燥之证。 湿证 【收藏

25、】 湿邪重着,粘滞,易耗伤阳气,阻遏气机,其病变常缠绵难愈。湿邪致病有伤湿、冒湿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闷,口不渴,身体困重而疼痛,发热,身体倦怠,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头重如裹,四肢懈怠,遍体不舒,脉濡弱。如果侵犯关节,则关节屈伸不利,酸痛重着,活动受限。 病机分析:伤湿,是湿邪侵犯肌表之证。湿邪重着、粘滞,伤人后,阻遏气机,当清阳被遏时,就会出现头胀头痛,胸闷不适,身重疼痛,倦怠乏力等症状;湿困肌表,卫阳被郁,故见发热,湿为阴邪,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乃湿邪为患之象。冒湿,多指行居于云瘴山岚,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故头重

26、如裹;湿性重着故四肢懈怠,遍体不舒;湿邪侵入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暑证 【收藏】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为病多见热象,暑邪易耗气伤津,且多夹湿,与湿邪相合为病。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伤暑则恶热,口渴,汗出,身体疲乏,小便黄,舌红,苔黄,脉虚数。中暑则出现卒然昏倒,发热,大汗淋漓,口渴,气急,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病机分析;感受暑湿之邪、耗伤津气则为伤暑。暑性炎热,迫津外泄,出现恶热、口渴、汗出、尿黄;气随汗泄,则身体疲乏,脉虚数;暑热炽盛,可见舌红、苔黄。中暑多为夏季人在烈日或高温下劳作过久所致。暑热炎蒸,

27、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热伤及筋脉,筋脉拘急,故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暑热灼伤营阴,则舌绛干燥,脉濡数。 寒证 【收藏】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阻碍人体气血运行,导致各种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喘促,苔薄白,脉浮紧。或见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见腹痛肠鸣,腹泻,呕吐。 病机分析:寒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络,则头身疼痛;皮毛受邪,内含于肺,肺宣降失司,出现咳嗽,喘促,寒袭肌表则脉浮紧,苔薄白;寒邪凝结,郁结经脉,阳气受损,阻遏气机,则肢体拘急,关节冷痛;寒邪入里,损伤脾胃之阳

28、,升降失司,运化不利,故见腹痛肠呜,腹泻,呕吐等症。 风证 【收藏】 风性轻扬开泄,易侵犯机体的体表;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具有起病迅速、变化多端、游走不定的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疼痛,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或见肢体关节疼痛,或见颜面麻木,口眼歪斜。 病机分析:风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伤人卫气,卫气不固则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疼痛;肺合皮毛,肺卫受邪,故咳嗽;风邪犯卫未及深入故见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于肌肤,故可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风袭经络阻滞于经脉关节则肢体关节疼痛,颜面麻木,甚至口眼斜。 疫疠 疫疠与六淫同属于外感

29、病因,是一种毒性与传染性极强的致病因素,致病后称作疫疠,或叫瘟疫。 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险恶,传染性强等。疫疠所致之病证种类很多,但临床常见的主要有瘟疫、疫疹、瘟黄等证候。 瘟黄 【收藏】 是因感受瘟毒夹有湿热而引起的卒然发病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全身皮肤、齿垢、眼白黄色深,名急黄。疫毒深重则变证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难以挽救。 病机分析:瘟毒夹有湿热,湿热与瘟毒郁于皮肤、肌腠之间,故发热恶寒,卒然发黄。全身皮肤、齿垢、眼白黄色深为热毒炽盛之症;疫毒内伏五脏,阴阳格拒而不相顺接,则四肢逆冷;热毒内陷心包,心神被扰

30、故神昏谵语;疫邪上扰清空,故直视;下犯肝肾,下焦失固,则遗尿,甚则囊缩;少阴精气脱绝,故见舌卷循衣摸床。这些都是疫毒内锢于五脏,精气耗竭之危候。 疫疹 【收藏】 疫疹是指在瘟疫过程中热毒侵入血分,迫血外溢而出现发疹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初起发热遍体炎热,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脉数。如果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头痛如劈,腹内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为闷疫。 病机分析:疫疹之外发斑疹,是因为外感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外发于肌肤所致;疫毒之邪充斥表里,故初起见发热,遍体炎热,头痛如劈;疫疹脉数,为毒热郁蒸之象。如果脉浮大而数,表明邪不太深,正能

31、胜邪,可驱邪外出;如果脉沉细数,表明邪毒深入,正不能胜邪,邪热闹伏于里;如果脉不浮不沉而数者,表明为热毒陷于半表半里之间的证候。如热毒深伏于里,不能发露于外,则见闷疫之证;疫毒不外达,故见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热盛神昏,故昏债如迷,热深厥亦深,故四肢逆冷,火毒上攻,故头汗如雨,头痛如劈,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甚则摇头鼓颔等症,皆为疫毒伏于里,不能畅达于外之象。 瘟疫 【收藏】 是感受疫疠之气而发生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初起憎寒而后发热,头身疼痛,胸痞呕恶,日后但热而不憎寒,昼夜发热,日哺益甚,苔白如积粉,脉数。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 病机分析:疫毒伏于膜原,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故初起憎寒而后发热,头身疼痛。瘟疫病毒,秽浊蕴积于内,气机壅滞,故见胸痞呕恶,苔白如积粉等症状;疫邪日久,化热入里,故见但热而不憎寒,昼夜发热,脉数等症状。 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化五气,以生七情,因此,当外来的刺激过于强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人自身的调节能力,便可伤及五脏,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致病有以下几个特点:?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所影响的脏腑也不同。但是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