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690.61KB ,
资源ID:12491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491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1、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0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考向解读】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3)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4)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命题热点突破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洋务运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

2、大。(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耕”与“织”的分离。(3)影响: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

3、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4)性质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5)内容类别旗号活动军事工业“自强”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求富”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培养人才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6)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

4、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例1、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 【变式探究】 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

5、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析:材料中倡导办洋务的奕 、丁日昌被称为“鬼子六”“丁鬼奴”,郭嵩焘出使西方受到冷嘲热讽,说明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是传统观念与洋务运动冲突的体现,A项正确。答案:A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及影响、洋务运动的评价等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近年高考考查题目较多。复习备考时仍要重视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抓住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影响等。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评价(1)中国自然经

6、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3)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过程。【命题热点突破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原因和影响发展阶段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刺激推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

7、;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国民政府前期较快发展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抗日战争期间日益萎缩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支持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独占中国市场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国民党决裂例2、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

8、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解析:抓题眼:民国初期。关键信息: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答案:B【变式探究】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383.58104.9219152097.3493.3019162062.0741.4219171559.4385.4719181334.0830.66192

9、0848.43239.67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答案:C一直以来,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原因影响及对各种经济形态的认识都是高考考查重点。1从五个角度深度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2)三个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3)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

10、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5)四个阶段:“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2近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在近代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

11、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命题热点突破三】中

12、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项目表现物质生活(衣食住)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社会习俗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交通工具19世纪60年代轮船出现;19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世纪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通信工具1877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年电话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出现;21世纪手机用户激增大众传媒1873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20世纪20年代广播开始出现于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1993年互联网在中国接通,目

13、前用户总数已达世界前列例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变法改制,不是改变对外形象,排除C项;不能武断地说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答案:B【变式探究】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

14、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都有所考查。命题大都通过设置微观历史情境,主要集中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服饰、婚丧嫁娶、社会交往习俗的变化等方面。复习备考时,一要准确记忆近代生活变迁的有关史实及影响,同时结合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综合分析其影响、特点

15、;二要以征婚启事、婚俗记载、民谣、打油诗、新闻报道等为背景,结合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三要运用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等。全面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关键时间: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

16、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

17、着自己的民族特色。【高考真题解读】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 【解析】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

18、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B项和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

19、经济经济重心南移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4.(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5.(2016年全国新

20、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

21、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

22、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拥有者依然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的。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23、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 B C D【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汉时出现了州,州下是郡,郡下是县,在南北朝到隋唐时逐渐演变成州县,故错误;唐代的私营手工业,是大量个体农民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在自用和纳税有剩余时,也拿到市场去卖。当时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作坊,诸如织锦坊

24、、纸坊、染坊、冶成坊(冶铸手工业)、铜坊(铸造铜器)等,比以前有显著增加,私营作坊有的规模相当大,定州(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正确;宋代定州的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为主,以制瓷业闻名天下,故正确;元代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故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定州丝织业、制瓷业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

25、、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

26、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

27、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第(2)问是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考查,通过研读材料可得到相关信息。由“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进行人口迁移,严复则主张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可知,还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主张的评价的考查,则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对于这些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开单独评价。但无论如何评价都要

28、注意考虑到这些主张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2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传入中国最早是在西汉,故A项、B项和C项错误;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此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从西域传入中原,因此这面铜镜的制作应当是在唐代,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 C D【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4.

30、(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