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35.60KB ,
资源ID:125066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5066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二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练习题无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二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练习题无答案.docx

1、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二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练习题无答案第13课练习题一、单选题1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2关于右图的认识,正确的是是自汉代之后犁耕发展的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犁壁出现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A. B. C. D. 3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

2、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 保障小农经济发展 B. 引导纺织业的进步C. 强化官营手工业管理 D. 严格限制服饰穿着4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A. 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 加强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5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选项

3、描述所指对象A“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翻车B“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灌钢法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白瓷D“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海上丝绸之路6右图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 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 B. 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C. 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D. 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7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

4、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8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A. 汉朝 B. 宋朝 C. 唐朝 D. 明朝9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中心在西汉、唐代以陕西为多,东汉以河南最多。此外,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宋元以后,重灾区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江

5、浙一带。这反映了A. 政治动荡易引发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制约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C.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变动 D. 自然灾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0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1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己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

6、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 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2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天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说明A.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B.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C.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02

7、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2080957963.5613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A.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B.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4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A. 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 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 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 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15明代后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迅速在全国各地扩展,就右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 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

8、重心南移 B. 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C. 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 D. 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16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期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中书门下、通判、草市尚书省、节度使、曲辕犁郡国制、氾胜之书、耧车中书省、宣政院、农书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18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

9、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19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铁农具和农耕的推广 B. 奴隶集体劳动效率低下C. 阶级矛盾的激化 D. 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20促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 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 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中心地位北方战乱频仍 南方统治者励精图治,鼓励农耕 南方相对安定A. B. C. D. 21宋真宗在位期间(99

10、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A.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22总的来说,每个王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就土地面言,初期土地较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B. 就税收而

11、言,初期自耕农少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多税收多C. 就机构而言,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下降D. 就统治者而言,初期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23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这反映了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强了人身依附的控制2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 天子赐予的井田 B. 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 租

12、种的诸侯土地 D. 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2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A. 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B. 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 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26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这反映出了清代A. 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 B.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C. 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 D. 农村贫富差距加大27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强调:“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

13、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由此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物质文明的标志性成果是A. 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C. 百家争鸣,私学出现 D. 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28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 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 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 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

14、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29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出现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A. B. C. D. 30下列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不相适应的是 A.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B.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C.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D.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15、。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楼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1)依据材料一和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农业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

16、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B【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高考常考点,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2D【解析】图示为曲辕犁,隋唐时期出现,安装了犁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是自汉代之后犁耕发展的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17、。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东汉时,耦犁的牛耕方法就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A、B、C项。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所学可知,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并非是在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安装犁壁之后,而是在东汉时期的耦犁就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从而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选项。3A【解析】根据题干“农衣绸、纱、绢、布” “商贾止(通只)衣绢、布”“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等信息可知实行对商人的限制,商人的地位比农民低,体现了国家重农抑商的政策,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重农抑商,保障小

18、农经济,而不是引导纺织业发展和强化官营手工业,排除BC。D项是材料的现象,与设问目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4A【解析】据材料“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免赴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导致白银的货币地位日益突出,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纳银代役保证了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能体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故B选项错误;纳银代役使工匠可以摆脱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故C选项错误;纳银代役虽然使政府有了财政收入,但这部分收入需要雇人赋役,故政府财政收入没有增加,故D选项错误。故选A。5B【解析】A描述的是筒车用于山地灌溉,排除;B项描述的灌钢法正确的,故选B;C描述的是

19、古代浙江的青瓷,排除;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6B【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是关于“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的内容,与农业商品化无关,故A项排除;结合表格中全国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以及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土地面积的不断增多,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增多,据此可以得出耕地增多推动了人口的不断增长,故B项正确;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方与南方耕地面积有差距,但也不至于严重失衡,故C项排除;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的缓解,故D项排除。7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总结出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强调“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耕种土地宁愿耕种

20、面积小而成果精良,也不能追求面积大而成果恶劣,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收益最大化,D选项与材料相符,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耕作模式的转变,A错误。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并不冲突,B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但材料论述的是小农经济的另一特点精耕细作,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模式。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精耕细作强调追求单位面积内的土地的产量和收益,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其他三个选项。8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存制,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了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也是均适合

21、汉朝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朝代是汉朝而非宋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未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是汉朝而非明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宋元以后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因此自然灾害多发区随之发生了转移,故C项正确;自然灾害的多发是因为过渡的开垦,和政治动荡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住户要是阶级矛盾,不是自然灾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反映说明类

22、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元以前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北方,宋元以后多发生在南方,这实质上反映出南方农业开发超过了北方,即经济重心的南移。10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就是精耕细作。古代中国一直重视农业灌溉、农具的改进及耕作技术的提高,故导致古代中国农业的收获量远远高于播种量的现象的出现,D正确;AB两项缺乏材料依据;C项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概括,而不是分析原因。11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西周末期至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说明先秦时期的土地变革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展开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D项正确。铁犁牛耕提

23、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瓦解,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但材料并未提及铁犁牛耕的作用,排除A。商鞅变法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制度,但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B。题干并未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2C【解析】无论是私人之间的文契还是国家的产权证明文件,都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选 C。A 项错在“耕者有其田”;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相当频繁”,排除B; D 项错在“完 全”,当时还存在自耕农经济。13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清代人地矛盾,这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缓解人地矛盾,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

24、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C项错误;清代之前铁犁牛耕已经在江南推广,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是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得出清代人地矛盾的结论。再从人地矛盾与精耕细作农业之间的关系,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4C【解析】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5C【解析】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

25、开辟之后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以及明朝中后期以来人口的变化情况。从图中不能看出湖广地区的农田垦殖情况与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明清之际人口在图中并未持续增长,所以B项错误;玉米、甘薯的大量扩展可以带来农作物结构的变化。玉米、甘薯对土地肥力的要求较低,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所以C项正确;农作物传入中国会只会扩充中国的农耕文明,而不是冲击。所以D项错误。16A【解析】据材料“永佃制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这有利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

26、正确;永佃制下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故B项错误;当时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故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受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存在买卖田骨和田皮的现象,但不能说明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永佃制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学生应该正确理解永佃制的含义,认识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7C【解析】“中书门下、通判、草市”属于北宋时期,“尚书省、节度使、曲辕犁”是唐朝时期,“郡国制、氾胜之书、耧车”是西汉时期,“中书省、宣政院、农书”是元朝时期,因此正确排列顺序是,故答案为C

27、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18C【解析】“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等字眼足以证明这一现象会加速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拖欠地租说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减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并未瓦解,农民也尚未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选项B、D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19A【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农耕的推广,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小农经济出现,故A项正确;奴隶集体劳动属于井田制的

28、特点,不属于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阶级矛盾也不属于小农经济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没有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20B【解析】虽然南方经济发展,北方仍然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排除,其他均是促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选择B正确。21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要知,土地兼并的现象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必然影响社会和谐,故可排除A;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的问题,故可排除B;材料中的“市民阶层壮大”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固化,故可排除C;“宋真宗在位期间,土地兼并严重”,反映了农民只能更

29、多的租种地主的土地,“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反映了这种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故本题选D。22A【解析】每个朝代开始,统治阶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土地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故A正确;每个朝代初期自耕农多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少税收多,故B错误;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不一定下降,是腐化堕落,故C错误;初期统治者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并不是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故D错误。23B【解析】东汉豪强庄园经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题干信息“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说明了庄园经济有利于防止农民叛乱,安抚

30、流民,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威胁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人身依附的信息,故D项错误。24B【解析】根据题干“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该田制可以起到限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作用,故该田制为均田制,B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不存在土地兼并,排除AC。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可以进行土地买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2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展,雇工生产的方式已经出现,包买商进入生产领域,故可知具有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A项正确;自然经济的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C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26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了清代土地所有者更换的频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土地私有制发展导致土地买卖频繁从而引起土地主人更换频繁,故C项正确;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后,土地兼并就已经合法,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频繁、土地易主频繁,与农业生产是否衰退无关,且农业衰退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农村贫富差距加大,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材料背景逻辑是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主人更换频繁,由此排除和判定答案即可。27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些都属于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