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9.41KB ,
资源ID:125134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5134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1、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

2、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

3、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

4、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

5、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教师出示重点字音:刿(gu) 鄙(b) 孚(f) 间(jin) 循(bin) 靡(m)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

6、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实

7、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8、。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一、检查背诵: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

9、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

10、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

11、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四、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

12、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13、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14、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15、教师补充注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5、“旦日”:课本注释为

16、“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17、。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四、布置作业。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二、课堂自测(20

18、分钟)。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徐公何能及君也 臣之妻私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孰视之(仔细地,副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B向C对D比E跟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皆以美于(D)徐公皆朝于(A)齐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于是(A)入朝见威王。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

19、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三、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邹忌的人品,我们认为他勇敢谏言的行为值得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有这种勇气。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23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

20、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

21、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 杂然相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2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

23、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

24、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

25、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

26、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

27、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德育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28、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3、通过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

29、,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老师紧接着翻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