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0.38KB ,
资源ID:125513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5513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

1、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发心,所以要学自心不舍有情。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学心不舍有情这一条,在道炬论和发心仪轨里,说学处的时候虽然没有谈及,道炬论注释里说到: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以及菩提心的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和不忘的缘故,应当守护。在此时把它也数在里面,与道炬论颂的文义也没有相违之处。因此对这不舍有情也应当修学。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

2、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内心弃舍有情的量,是依某个有情所作的某个非理事等,作为因缘,便起了这样的心念:从今以后终究不对他作利益。这样下至对于一个有情这样想,就是弃舍了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所谓修学积集福慧二种资粮,就是从依靠仪轨受了愿心以后,应当每天供养三宝等勤积资粮,这是能增上菩提心的正因。这一条除了先觉即噶当诸大德传述之外,并没有在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发心仪轨道炬论释等的教典中见到清净的根据,然而它是有大利益的,因此也列为学处。以上对修学此生

3、不退发心正因的引导作了解释。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接着要修学未来生世中不离发菩提心的正因,又从断和行两分上把握。“断”要断掉能失坏菩提心的四种黑法,“行”要行持不失坏菩提心的四种白法。由于断和行两分因素具足,未来世将不离发菩提心。今初(断除能失四种黑法)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在大宝积经迦叶问品里说,成就四种黑法,将在其它的生世里忘失发菩提心或者不现行菩提心。又成就四种白法,乃至未证得大菩提的期间,不忘失菩提之心或者能现行菩提心。这就是愿心的学处

4、。宝积经中是这样说的:“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等为四?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以下解释四黑法的内容:一、欺诳亲教等;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一、欺诳亲教等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一境,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境;二、于

5、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境有四个,亲教师和阿阇黎容易了知,第三的尊重是指欲作饶益者,福田是指虽然不是师长,但具有功德。这是坚慧论师在迦叶问品释论里所讲的。第二、对于此等境由作什么事而成黑法呢?就是对于以上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四者当中的任何一个,明明知道而作欺诳,就成了黑法。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欺诳的道理或者说恶行的相状,坚慧论师在释论里解释说:这些师长等对境以悲愍心举发了自己的所犯,然而以虚妄之语去蒙骗迷惑他。总而言之,凡是以欺诳的心作蒙蔽师长等的方便,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欺诳的恶行。然谄诳非妄者,如

6、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但是欺诳不是这里说的妄语,这个原因下面会说到。这第一个黑法必须是“虚妄”,因为在集学论里讲到,断除黑法就是白法。能对治这第一黑法的就是四种白法里的第一白法。而那里说到乃至遇到失命的因缘,下至戏笑也应当断除对师长说妄语。其中明显说到要断妄语,所以所谓断第一黑法即是第一白法,当然要断的就是妄语。以这个根据就知道谄诳不属于这里所说的妄语。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假使在尊长前禀白了这件事,背后又另外议论另一件事,却谎称善知识已经真正答应了、同意了等等,这也是弟子欺蒙师长。二、于他

7、无悔令生追悔于他无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第二黑法,于他无悔令生追悔,有两个方面,境是指其他修诸善事本来没有追悔之心的人。对于此境做什么事而成黑法呢?就是自己有一种要让他对此善事生起忧悔的意乐,而让他对本不应该追悔之处生起忧悔。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释论里说,同梵行的道友正安住学处的时候,以谄诳的心使他对于学处生起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以上这两法,指欺诳亲教师等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不管亲教师等是不是真的被骗到了,或者同梵

8、行的道友等是不是真的生起了追悔心,都同属犯罪。释论里也是按照这样说的,但是释论对第二罪又说到“作后使他蒙昧”,就是以方便使这个人对于那些善事生起了蒙昧,这样就属于犯罪。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第三黑法说正趣大乘的诸有情的恶名、恶称、恶誉、恶赞。这里要认识境和作何事而成黑法两个方面。境:有的说是已经由仪轨真实受了发心而具足的人,有的说是先前曾经发心,现在虽然不具发心,但也成为境。这和经的意思相违,不合道

9、理。在宝积经迦叶问品的释论里只说“菩萨”,其余没有明说,但是余处也多说到具菩萨律仪学处的具戒者。这里认为正趣大乘的士夫应当是具足发心的人。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对于此境作了什么事而成黑法呢?就是说他的恶名等。由嗔恚心发起而说,这和释论相同。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然了义者即可。对于什么境宣说呢?释论里说:如果那位菩萨有欲乐要求法,信解大乘或者想修学大乘,为了遮止他的缘故,对他说了恶名等。只要对方了知了所讲的意思就算是犯了。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恶称,比如说“你本性暴恶”,没有明说是哪种

10、过失。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恶名,比如说“你行非梵行,作了邪淫”等,这样分别说到恶行的差别。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恶誉,比如说“你是以这样这样的行相或者做法、方式来行非梵行的”,是广为分别,详细地说到了其中的细节。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恶赞,通于前三恶称、恶名、恶誉之后,再说呵斥之语。是释论解。以上是释论中的解释。总之,恶称是笼统地说,恶名是说到所行的种类,恶誉是具体详细地说,恶赞是说呵斥。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这个罪业对我们来说最容易现行,过失深重,前面在讲业的时候已经简略地说过。也就是在业的轻重上面,有一个门径叫福田门,其中特别指出

11、菩萨是极具大力的能发生善不善果报的境田。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比如抢劫南赡部洲一切有情的所有财物,虽然罪业很大,但是相比之下,轻毁任何一个菩萨的罪业超过前者无量倍。假使有人造了烧毁恒河沙数那么多诸佛塔庙的大罪,又有人对胜解大乘的菩萨起了损害之心,以嗔心宣说这位菩萨的种种恶称,那么他的罪业超过前者无量倍。在人群中、僧团中会有非常多的菩萨,凡夫的肉眼是不认识的,如果放纵烦恼随便轻毁、损害他们,那就不知道会造多少堕落地狱或者恶趣的罪业,非常可怕。因此要极其小心谨慎,不能造罪。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又像菩萨对于正趣大乘者起了毁訾之心,那么这位菩萨随着他起了多少这种恶心就会经历这么

12、多的劫数,长时间住在地狱里。寂静决定神变经说,惟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寂静决定神变经里说:除了毁谤菩萨之外,其它业不能使诸菩萨堕于恶趣。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般若摄颂里说:如果那些没有得记的菩萨,以忿恚之心斗诤、轻毁一位已经得记的菩萨,那么随着他所起恶心的刹那的数量,就需要经历那么多的劫数,重新擐甲而起精进。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意思是说:随你生起这样的忿恚之心有多少,就需要经过这么多的劫数再来重新修道,因此使得与菩提极为遥远。这就极

13、大的延缓了成佛的时间。所以在一切情境下,都要灭除忿恚之心。假使有现起,应当立即励力悔除和加以防护。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这就是前经般若摄颂中所说:你们要想到,这样的忿恚之心不是善妙的,而是极坏的,应当悔除从前造下的罪业,并且防护以后不要再造。不要爱乐自己的这种嗔恚之心,应当学习诸佛传授的真正法要。若有瞋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嗔恚是慈悲菩提心最大的违品,它直接跟与乐拔苦的慈悲之心相违,而且跟为救度无边有情而发心成佛的菩提心直接相违。假使有嗔恚,那慈悲心先前有的会变薄

14、弱,先前没有的虽然经过长久的修习也难以发生,这是断菩提心的根本。如果我们能灭除菩提心的违缘嗔恚,按照前面开示的七种因果和自他相换等的修法来真实修习,那么慈悲心和菩提心会渐渐地增长以至达到无量。因此要注重菩提心的发展,为了能在发了心以后,一直到未来他世中都不离开,能够现行、能够增长,要着重断除它的违品嗔恚。以断除它的缘故,心中本有的悲心的种子就会逐渐增长。而悲心又是菩提心的根本,由此就在缘起的势力上可以预断它将会保持得住,而且能逐渐地增长出来,最终转成大悲的体性。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释量论里说:假使没有嗔恚等违品的损害,心就可以转成大悲的本性。这也是由于自身法尔具有这样的种性,

15、假使没有违品作阻碍,当然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最终就成为那样的体性。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释量论里又说:由先前的等流或同类种子渐次增长的缘故,这些悲心等的体性,如果修了怎么会停住而不增长呢?一定会得以增长的。就像种子,如果有了违缘就会削弱它的功能,不能出生苗芽。但是如果没有违品,又有水等的助缘不断地滋润,种子怎么会停住不动呢?一定会不断地增长起来的。因此励力地除灭慈悲菩提心的违品嗔恚,并且在正面不断地修习能生能长的因缘,相续中的悲心定将不断地增长,菩提心会不断地增长。应当了解此缘起上的道理。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境者,谓他随一

16、有情。于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第四黑法,就是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这也要认识境和作何事两个方面。境指任何一个其他有情。对于此境作什么事而成了黑法呢?就是做了谄诳的恶行。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增上心,在释论里解释为“没有经过谄诳的本来的心态”。谄诳是加了一道虚伪的心,使得表现出的不是自己本来的想法。谄诳者,谓于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垅,后彼自愿往惹玛。谄诳举例来说,比如说做生意时,在秤斗上短斤少两、以劣充好等等,作虚伪诈骗的行为。“等”字包括各个方面会出现的谄诳的行为。又像胜智生论师说过一个例子,比如为自身的利益实际想派这个人去惹玛,但口里却说我准备派你

17、去垛垅,而且说去垛垅的路多么遥远等,使他感觉为难。然后又转变话题说,还是可以派你去惹玛,使得他愿意去惹玛。这样的心行是不正直的,心口不一,所说的跟心里所想的不同,有各种的矫饰、欺诳等等。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着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集论里说,谄和诳这两者都是因为贪著利养的增上力而起的,属于贪痴一分。其中诳是指虚假地现出不实的功德,也就是本来没有这种功德,却装作有功德。谄指矫饰、隐藏自己真实有的过恶。矫隐是指对于自己的过失,虚伪设立各种方便,而使得它不显露。以上讲的这四种黑法就是来世现前菩提心的障碍,所以应当修学断除之法。就像为了使芽果顺利生长,应当提前遣除生长的障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