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1.89KB ,
资源ID:1255135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5513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国有企业第二次改革的路径探讨公共经济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国有企业第二次改革的路径探讨公共经济学.docx

1、我国国有企业第二次改革的路径探讨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论文题 目 我国国有企业第二轮改革路径探讨学院(部) 经济学院 专 业 国民经济管理 学生姓名 董博 学 号 20141209 年 级 14国民(2)班 2016年6月12日 目录1.摘要。2.内容。 一、国企改革历程。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三、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三、我国国有企业第二轮改革路径建议。 3参考文献。 我国国有企业第二轮改革路径探讨摘要: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瓶颈”,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国有企业在探索中前进。然而我国国企目前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关于我国国企现状,杨伟民总结为:尽管中国国企改革取得明显

2、进展,但依然存在国有资本“一股独大”、多腿经营导致部分国企负债率过高、垄断部分行业挤压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空间等问题。国有企业第二轮改革迫在眉睫,要着重进行体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关键词:国有企业;问题;改革;abstract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been the bottleneck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nd we are pleased to see the progres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3、explor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Yang Weimin summed up as: 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till the single large shar

4、es of state-owned capital, multi leg operation lead to par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debt rate is too high, the monopoly of some industries extrusion other system of ownership economy development space. Second round of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imminent, to focus on institutional ref

5、orm, improve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Key words: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achievements; problems; reform;一、国企改革历程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根据中央政策,ZF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提出过度的方式是股

6、份制,股份制改革,根本目的是要改变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使国有企业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优化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为实施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制约。第三阶段:1992200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造,使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在现代企业组织框架中,从发展上看,ZF的意志是递减的,而股东的意愿则可得到组织和制度的保证。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国资委信息中心披露:2007年前三季度,418户国有重点企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销售、利润持续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保值增值能力、资金

7、使用效率同比均有所提高。实现营业收入91308.2亿元,同比增长19.8%;累计成本费用总额79941.3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总额增速开始慢于收入增速;实现利润8786.9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9个百分点。2006年中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再创造历史最好记录,实现利润76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报酬率7.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22.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1.7%;从业人员人均利润7万元/人,

8、比上年提高9.9%;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2.0次,比上年加快0.1次;平均资产负债率55.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与2002年相比,全国国有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了4.36万户,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和20.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另外,国有企业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国有企业慢慢转变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通过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利改税、承包责任制改革,将国有企业从政府机关的附属生产单位,转变为真正的市场

9、竞争主体。2.国有企业慢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抓大放小、攻坚脱困、股份制改造、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将国有企业改革从两权分离下的放权让利,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3.实现国有资产的布局调整。通过有进有退、优化布局、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改革措施,将国有企业改革从单个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向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三、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入,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经营必将遭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挑战。国家的扶持政策也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一旦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完成,一些政策因素也将逐渐退出市场。国有企业将被公平和平等地推向市场,这将

10、是下一时期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一)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存在弊端1.产权关系模糊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各种财产权上没有明确的界线,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等在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划分是不清楚的,产权划分的不清,使得各种产权的行使无法规范,使得各种产权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2.政企不分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下,政府不仅行使着所有权的职能,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行使着企业的经营权,政府往往取代企业该做的事情,而企业又在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做着许多本应由政府来做的事情。3.政企职责不分导致的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无限责任因为企业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中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和可能,也就无法对生产经营的结

11、果负责。4.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由于国家统负盈亏,国家统一规定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和升级幅度和比例,就形成了工人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的局面。(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我国的现行立法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和规范,为建立科学立法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现行的国有资产监管立法,相当部分是在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定前制定的,有其历史局限性,已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第一,没很好区分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没很好区分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和行政监管。第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由多个部门行使,没有一个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监管部门。第三,没有很好理顺产权关系,

12、并依据科学的产权关系链条,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管。第四,有些法规确定的国有资产监管基本制度具体规则的合理性系统性协调性不够,不能适应监管需要,既保证监管到位,又有利于国有资产的运营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三)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不力、职工生活和精神面貌不佳,企业缺乏凝聚力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人才则是企业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公司一些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负责人,一方面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其责权利不明确,因此决策不果断,管理松驰,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另一方面,也许是个人能力问题,或者是自身存在的其他

13、问题,因而缺乏主见,往往对职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怕管事,怕得罪人。(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高投入与能力不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购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但是,我国无法筹措巨大的资金投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技术专利越来越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要购买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二是引进技术,生产再引进,往往形成了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等一些技术专利的依赖,而始终走不出反复引进的怪

14、圈。从体制角度讲,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完全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专家不能走上经营者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第二

15、,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霸行。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截止到2003年4月底,全国1124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有890家,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65。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提出改制500强目标或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

16、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我国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第三,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使得国有企业改制后仍然存在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

17、问题;而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国企治理结构错位、企业产权未能多元化、监督约束手段失灵等现实情况下,内部人侵蚀所有者利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第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在: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很难判断国有资产是保值增值还是贬值流失,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内外勾结,低估贱卖国有资

18、产;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正是由于这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据统计,国有企业2004年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亿元(人民币,下同)。这就相当于国企92000元亿资产总额的4左右,32000亿净资产的9.9。加上中国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亿元损失,国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万亿元。另外,由于驻外企业决策人员失误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境外国有资产流失呈上升趋势。第五,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重。国有企业需要改革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和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由于

19、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还面临其他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短缺;当一部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仍然低下;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批劣势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企业富余人员多,办社会负担重的矛盾仍然很突出,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四、我国国有企业第二轮改革路径建议未来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建立实质性的“委托代理”关系。目前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与真正意义上“淡马锡”一臂之距的股东角色还相去甚远,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依旧需要秉承“明确方向、抓大放小

20、、依法授权、理顺关系”的理念,实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以管资本为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进行国资国企改革是今后改革的方向,但不是设立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投资公司、实行了股权多元化,现行国资系统“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解决了。各级政府及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该适时转变观念,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将管资本作为真正履行淡马锡“一臂之距”股东职责的契机,认真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本质问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的设立,将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公益型、战略性、环保性、科技性”的投向,同时也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拉开了适当的距离,进一步防止“政策之手”干预企业正常

21、经营。 2.国有企业垄断改革。 (1)更深入、更彻底的市场化。首先,对于行政垄断,根据各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依据,都是一定要打破的,打破的方法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我们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把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一个一个的上市公司,让市场去检验他们的存在是否合理,价格是否公正,市场即是消费者,这样才能由消费者去决定企业是否该生存。另外,国有企业由于是政府所有,不存在竞争对手,所以存在着不求上进,维持原有生产水平、经营方式的风险,难以在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只有更深入、彻底的市场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国企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提升自身实力,创造出新技术。其次,对自然垄

22、断采取经济性规制。大部分人认为,垄断就意味着低效率,对社会公平有害,更有甚者提出“一切垄断都应当坚决反对和打破”。但是并不是一切垄断都必须要打破,例如水力、电力、供热、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行业,他们的垄断经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都对自然垄断予以豁免权。对于这些自然垄断行业,就世界各地的经验来说,政府要对它们采取经济性规制,允许它们的存在,但是在定价、利润及税收等方面采取全民福利最大化原则的规制措施,不能允许垄断企业肆无忌惮追求利润。最后,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必不可少。由于垄断行业具有控制市场、支配市场的特性,消费者就不可能自由、自主选择他们所提供的服务

23、。消费者自然成了弱势群体,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对这些垄断行业进行监管和监督,以此来保障消费者权益。只有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才能促使垄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维护消费者利益。 (2)将国企、民企同等对待,修改和完善法律体系。民营企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出巨大的力量。但是民营企业相对于国营企业的地位却不如它对我国经济做出的贡献那样对等。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物权法规定了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的平等保护。但在宪法中,却又规定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两者之间,相互矛盾。应该逐步对其加以修改和完善,这也是国企改革中必要的一个步骤。 3.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24、,发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抓大放小、依法授权”。在理顺“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以董事会为核心,进一步构建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普遍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加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突破: (1)增强董事会独立性,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OECD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国际实践概述中明确指出,董事会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起核心作用,并应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但是从国内普遍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各级国有企业董事会本身的独立性较弱,并且没有被赋予应有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对经理层的任免权和部分事权,国有企业董事会拥有总

25、经理独立聘任权的情况更是凤毛麟角,应尽快赋予其合法权力,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要求,“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此外,董事尤其是外部董事的选择决定了董事会的独立性,然而目前很多地方依然没有赋予国资监管机构选择董事的权力,尤其是外部董事往往成为“退休领导俱乐部”和荣誉勋章,因此外部董事过半数依然要继续推进,更重要的是外部董事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需要进一步提升。(2)信息披露,实行分类监管。要将以前“能做不能说”的事情说清楚,将以往通过口头或默认形成的规则予以文字化、显形化和程序化。国资委成立至今,在公司治理方面仍处于一刀切的粗放型局面,无

26、论企业规模大小、是何类型,都是一把尺子、一杆称、一锅粥,以统一标准来衡量,国有企业分类治理模式尚未形成。分类监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国资、国企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在实践中,中央和部分地方国资委在国资监管时已有分类的意识和初步做法,例如分类干部管理、分类业绩考核,但在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所谓的顶层设计方面尚属空缺。即便如此,分类也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使属性相同的企业具有可比性,使属性不同的企业具有差异性和区别性,从而才能更加客观、实际、公正地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监管。(3)是构建量化评价体系。目前,董事会量化评价尚未普及。各国资委在受理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制度创新,但这种评价模式更大程度上属于定性的方式。虽然个别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上海国资委)初步探索建立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但也没有针对每一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评价。 参考文献:1郑志国.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进展和趋势.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22李俊杰.我国垄断国企改革研究.中央财经大学.2008.3周学东.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武汉大学. 2013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