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2.22KB ,
资源ID:1256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5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docx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 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 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 变革人才培养模

2、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 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1. 经济全球化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 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现在 10 多年的

3、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 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 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 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 国家和不同民族的

4、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良好 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 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为了应对 21 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

5、,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 年3 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本内容领域之一(另三个学习领域是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日本高中学习 指导纲要则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英国面向21 世纪的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应对世界发展的需要,提出基础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六种基本技能,其中,把“交往技能”放在首位。美国各州制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也不约而同地把交往技能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来设计。美国经济与教育中心研制的中小学应用学习标准把交

6、往作为五大目标 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于1994 年 10 月召开了“第 44 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主题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大会发表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强调国际理解教育, 注重“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而对课程的具体要求是:(1)必须设置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不能局限于专门的科目与知识,应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2)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并尊重国家内和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并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3)应该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别国教材,鼓励教材编写方面展开有成效的国际合作4)教科书应该就某一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

7、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科书的内容则应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5)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认其他文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6)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行动以及学校的政策方针必须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既成为一种日常实践又是一项学习内容;(7)应该促进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大中小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定期交流;(8)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权。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多元价值观以及全球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不仅仅是在学科课程和课堂教 学中培养起来的,

8、更需要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培养。因此,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埃及、印度等国家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综合实践类课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2. 信息时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意味着信息技术已经由原先的一种纯粹的手段逐步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 要素、生产要素,并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离开了信息技术,人类的现代生活似乎是难 以维系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对每位

9、社会成 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它要求人们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一系列认识和观念。在信息时代面前,一方面要认识 到信息是一种资源,信息就是价值。信息是人们的生活、生产、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 源。人们应时时处处注重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到信息是无处 不在的。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 能力结构的核心,美国图书馆学会“信息能力”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将信息能力的内容结构分为“定位(locate)”、“评价(evaluate)”和“有效利用(use effectively)

10、”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信息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是信息利用的前提。信息收集不仅仅是随机浏览信息,它首先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的把握能力,不仅能够从图书馆获取所需信息而且能够从档案馆、专利局等其他社会信息机构获取信息,还能 够从亲朋好友、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其次应该包括对各种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能够利用 这些信息设备获取信息。第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以任务为取向的。知识基础是信息鉴别的前提,只有通过鉴别,才能获取有用的真实的丰富 的信息。第三,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实质上是将所获取的信息与自身信息需求进行匹配 的过程。对处理的信

11、息进行分析,就是要发现信息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信息分析能力实际 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第四,信息利用能力。人们在收集信息并适当处理信息、分析 信息的基础上,应能够妥善地利用信息,进行各种决策。第五,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这就要求人们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妥善地管 理。第六,信息传播交流能力。包括通过信息设备传播信息、口头或文本形式传播信息。总之,信息时代要求每个儿童青少年学会处理海量信息,学会整理分析与表达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 容,变革学习方式。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是难以适应信

12、息时代要求的。因此,世界各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增设综合实践类课程,完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在 开放情景中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收集与处理信息来进行学习。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课程计划则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来加以设计,特别强调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 信息意识,具备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满足了时 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3. 知识经济时代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方面,在人类生

13、活领域和对自然界的认识中,人们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学科分化与综合成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新领域不断产生。在世纪更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科技的竞争,世界经济竞争日益剧烈,而经济的竞争进一步 加剧了科技的竞争。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 术的更新变革了生产方式。在世纪更迭的时期,资本经济逐步转变为知识经济,预示“着知 识经济”时代的带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认识到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注重建立创新体系。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知识

14、经济时代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成为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伴随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日益呈现出“学习化”社会的特征。学习化社会强调,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社会是人学习的基本背景,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人的学习 资源,而开放学习、社会学习观念的产生,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机制,探索 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书本知 识的教学来实现,相反,需要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并模仿科学

15、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英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问题解决能力”是中小学课程教学应培养和发展的六种基本技能之一。日本课程改革颁布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指出,“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根本指导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布的“德洛尔报告”强调,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具有基本的创 新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并把“学会认知”作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4. 可持续发展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资源匮

16、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激增、区域或民族矛盾激化,这些问题导致人类生存危机。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各国首脑出席会议并签署了大会宣 言和行动纲领。大会最突出的成就是认同了瑞典首相提出的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关系的 基本法则:可持续发展。人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从而,它成为世 界各国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这表明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时代,是思考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发展前景的时代。可持

17、续发展的思想,赋予人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产生于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产生于人对自我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克服一切短视的、功利的观点,着眼社会和人的长远发展。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具有强烈的学习性特征,一个学习型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地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郎葛郎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念,到21 世纪又一次发挥活力。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规划人生。同时,可持续发展时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起码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

18、能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应克服仅仅关注知识结果获得的功利主义教育观, 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重新建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开设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改革中小学课程教学弊端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的要求。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新的时代面前,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远离时代需要的局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克服下述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针对性。1. 课程教学目标单一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认知目

19、标,知识目标往往居于决定性的地位。当前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基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需要 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单一,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我国 2001 年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转变课程功能,主张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核心,设计课程目标体系。各类课程标准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具体设计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集中地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转变课程

20、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 课程教学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体现出强烈的书本化倾向,偏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活动,日益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空间中的自然环境,远离学生的生活本身,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广泛的、鲜活的课程资源没有有效地进入教育过程。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得课程和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而联系生活 并不仅仅是要求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作为例证来引入,而是要 求课程教学本身具有生活意义,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

21、入社会,关注并参与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学习方式单一中小学教学方式过去普遍存在着单一性的弊端,课程实施和教学方式过于依赖以知识获得为目的的接受性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教学空间狭小,仅仅局限于封闭的课堂或教室,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教材成为课程实施的唯一课程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改革目标之一,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

22、多样化具有直接的作用。三、综合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诉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3-6 年级、初中7-9 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 标,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十年来,仍然有许多人对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理解,其实,构建实践教育体系,是教育的本质诉求。(一)时代拒绝“书呆子”我国的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会考试的学生,很多中小学过于注重考虑把他们送入高一级学校或者送入大学。面对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开放的时代、全球化浪 潮,以及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仅仅会考试,缺乏充分的

23、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难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我们对 4 所共 400 名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有25-30%的毕业生未能就业,其原因如下表:这些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难以就业?可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缺失有关。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 综合实践能力的缺失,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局限,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全球化 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仅仅会考试的“书呆子”一走出学校,就会被社会所抛弃,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是教育的悲剧!中小学教育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眼前,要多一些对每个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行为式,开设综合实

24、践活动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学生完整的发展机会。1.2 周大众作:就业(二)“处事”胜于“解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务必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学会生存”,并把这“四个学会”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获得知识,善于解题,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获取知 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合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团队 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25、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引导他们分享人类共有的核心价 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越来越成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对基础教育 的本质要求。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实践教育。(三)实践出真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诚教授说,在我国大学优秀毕业生中,90%以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参与 实践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的学生,在重点大学中,这一比例更高。世界著名大学, 比如哈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每年在中国录取的高中学生中,100% 都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且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对 不是中国各地普通高中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对学生而言,教育中传递的知

26、识大多属于“公共知识,”惟有学生个人的体验、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个人知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来。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过于依赖教师的教授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实践学习,这是当 前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人才培养方式问题。(四)全人教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知识获取也不是教育的全部任务和职责,即使是知识,它也不仅仅是个科学的问题,而是与学生的命运、幸福有关的问题。教育指向的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生的认知领域发展、情感领域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的发

27、展和人际技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是教育必须关注的。学生是一个有待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所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面对多元化社会的需要,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育的全部,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 展的需要了。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处图1.4 华君武作:某种教师理好“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和“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的关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言,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甚至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同样,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悟与升华也是不可或缺的。

28、(五)生活是个大课堂华君武作:大教室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已经成为一条教育的公理,同时,也是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 念之一。因为生活时时有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处处有教育,生活具有丰富教育的资源。现实的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基础教育既是个体生活的需要,又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应体现其对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功能,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将中小学生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而且是儿童的生长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建构理想生活的活动,因而,基础教育不仅应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应关注儿童在基础教

29、育中的生活方式,并从发展的角度建构儿童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育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地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生活学习和实践学习这一重 要的方式。单一的书本知识教育教学的方式,剥夺了学生在开放的社会背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教育机会,导致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远离生活的教育弊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华君武作:教育(六)“学校不是鸟笼子”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教育!2001 年春节期间,江泽民同志在看到了浙江金华市一个中学生因不堪学

30、校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压力,残忍地杀害亲身母亲的报道后,发表了关于 教育问题的谈话。他说:中小学“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建议。多少年来,中小学过于封闭,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封闭的学校教育活动,导致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缺乏充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在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全方 位的特征,学校教育尤其应该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开放的教育视野,超越

31、学校空间对学生 成长的局限性。(七)经验就是财富2001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大作文题是“诚信”。江苏省教研室语文教育研究专家通过对考生的作文试卷分析发现,普通高中毕业生在作文中所列举的例子表明,他们的经验 普遍存在着低幼化、虚假性等特点。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缺乏,导致考生对“诚信”这一与社会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作文话题,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说不到点子上,缺乏基本的理解 和深度。据分析,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 解和认识。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缺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经验就是人生的财富,是发展中的过程性资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 条件性资源。经验是认识的基础,是理解的条件,是观念表达的背景。对学生生长必须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来说永远仅仅是一种“材料,”而不 能成为一种“养料”。从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需要经验的参与,需要经验的改 造过程,需要各种“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不仅来源于对“公共知识”的转化,还来源于个人经验的升华。对学生的生长而言,如果我们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称为“外在输血过程”的话,那么,学生个人经验的升华为“个人知识”的过程则是“自我造血过程”。丰富学生经验,积累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对人身甚至对 文化的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