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1 ,大小:86.27KB ,
资源ID:1258438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5843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docx

1、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

3、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

4、系,形成了“温病学派”。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方面,就是中医认识

5、与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就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就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包括症状与体征。2)病:就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3)证:指证候,就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就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就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与体征反映出来的。证就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

6、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就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就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就是指精,就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就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2)气:就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就是推动与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就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就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

7、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3)精气就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二、阴阳学说(1)概念: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 立统一的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事物的无限可分性:类经 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的改变也可以发生变化。(4)阴阳

8、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就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排斥。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阴与阳相互制约与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疾病的产生。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寒”2)阴阳互根互用含义: “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与

9、条件。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的关系。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3)阴阳交感互藏 含义: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就是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就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就是阴阳双方交感合与的动力根源。还就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阴阳的消长平衡含义:阴与阳并不就是处于静止与不变的状态,而就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5)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就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

10、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1)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沉降、肃杀 、收敛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3)事物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

11、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与促进关系。 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含义: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五行相乘 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多度制约或克制。五

12、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木(乘)土(乘)水(乘)火(乘)金5)五行相侮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与克制。五行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侮)火(侮)水(侮)土6)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 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人体之

13、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就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谓之“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就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3、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第二节 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就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气的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宗气

14、)相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一)气的运动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气机调畅: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4.气机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二)气化1.气化: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各种变化。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就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四、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

15、五、人体之气的分类1、元气(1)含义: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就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推动与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与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宗气(1)含义:就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与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3)生理功能行呼

16、吸; 行血气; 资先天。3、营气(1)含义:就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3)生理功能:化生血液与营养全身。4、卫气(1)含义:就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又称“卫阳”。(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3)生理功能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就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1.水谷之精就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与津液就

17、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就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2.肾精也就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就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脾胃就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与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

18、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就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与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二)相关脏腑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就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与促进血行,就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功能,可

19、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就是推动与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与肝气的藏血就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四、血的功能(一)濡养(二)化神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与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就是液态样营

20、养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四、津液的功能(一)滋润濡养(二)充养血脉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五节 神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二、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4)

21、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2.气能行血(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3.气能摄血(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与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二

22、)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2.血能载气(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2.生理体现(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与充养;(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

23、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二)津血同源1.含义:津液与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2.生理体现(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气能生精、摄精2.精能化气(二)精、气与神的关系1.精、气化神2.神

24、驭精、气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就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第三章 藏象第一节 概论1 藏象的概念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脏腑脏化生与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包括肝、心、脾、肺、肾腑受盛与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形态上中空而密闭,功能上以贮藏精气为主。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2)藏象学

25、说的形成基础:古代解剖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来分析与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 五脏一、心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必须以心气的充沛、血液充盈与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 心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的生理特性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二、肝1、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调畅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逍遥散

26、、痛泻要方)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促进消化气机脾胃(脾升胃降)分泌胆汁、排泄胆汁男子排精 性功能女子月经、泌乳、排卵 “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2)主藏血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肝者,凝血之本”2、肝的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 “肝体阴而用阳 ” 肝气升发3、志液体华窍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筋膜或宗筋) ,其华在爪“肝为罢极之本”开窍于目睛明 与春气相通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三、脾脾:孤脏(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官)生理机能1、主运化(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运化谷食(2)运化水饮2、主统血 (生血统血) 控制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机理一致,而习惯

27、将下部出血与肌肉出血称脾不统血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运化水谷机制:脾气升清阳气温煦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生理特征1、脾气上升:升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升举内脏:维持内脏恒定2、喜燥恶湿脾主升清:脾气运化的表现形式:清气在下, 则生飱泻内脏下垂:胃、肾、子宫(阴挺)、直肠(脱肛)体在体合肉,主四肢窍、华在窍为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相关 脾气通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志在志为思液在液为涎涎清稀,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可自口角流出,(注意与唾比较)通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四、肺肺:相傅之官,五脏之长,气之本,水上之源

28、,华盖,娇脏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诸气者,皆属于肺)(1)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也) 产生宗气,调节气机2、主行水(通调水道) 机理:宣发肃降肺为水上之源:肺居高位,又主行水运用:宣肺利水,降气利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有辅心行血的生理机能主治节:呼吸、气机、血液、津液等(4、主宣发肃降)肺主呼吸系由肺宜肃降运动维系肺主一身之气生成体现于宗气生成,其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调节作用肺主气,实际上就是基于肺主呼吸机能呼吸调匀就是气生成与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呼吸调节以肺肾最为相关宣肺利水:开鬼门、提壶揭盖、开上源而利下流肺对血液运行有促进调节作用(肺主治节) 协助肺

29、主行水:脾肾三焦等生理特征1、肺为华盖(肺在五脏六腑位置最高)2、肺为娇脏生理:清虚娇嫩 病理:易受邪侵3.肺气宣降宣发:呼出浊气,宣发精微、卫气肃降:吸气资元,肃降精微、浊液肺为脏之张,为华盖:肺居高位,脏腑外卫 肺主一身之表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降,维持肺司呼吸,主行水机能与调节汗液排泄相关的就是:宣发卫气肺宣降功能异常:尿少体华肺合皮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对皮毛作用:宣发卫气与津液于皮毛皮毛对肺:宜散卫气调节呼吸皮毛收邪,内含于肺窍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鼻者,肺之官。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志在志为忧(悲)液在液为涕通与秋气相通应五、肾肾: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五脏阴阳之本生理功能1.主藏精(最基本机能) (1)主生长发育生殖(2)卡脏腑气化2.主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