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6.83KB ,
资源ID:12675990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6759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密四大名著之谜.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密四大名著之谜.docx

1、解密四大名著之谜解密四大名著之谜西游记十大惊人真相谜团一:为什么悟空被山压住,他不变小出来? 孙悟空的老师是菩提祖师,属于道家的神仙。如来用五根手指化做五行山,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础元素压住孙悟空,又贴上六字真言,属于道家加佛家杠上开花。而孙悟空在如来掌心翻筋斗的时候,如来的手掌他却翻不出去,这说明如来的变化程度大于和快于孙悟空。谜团二: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母子还是夫妻? 没有关系,他们之间是清白的。西王母在中国历史中出现得远比玉皇大帝早,玉皇大帝是后来道士们发明的天界一哥,把王母娘娘变成一个开瑶池Party 的女主人。他们勉强可以算作是同事关系,但是,王母娘娘的资格要更老一些,所以玉帝要参加她

2、的蟠桃大会,为她祝寿。谜团三:为什么唐僧每次都不相信悟空的话,非要说别人不是妖精?观世音把孙悟空交给他时交代过,这个人有历史问题,不能轻易信任,唐僧忠实地执行了这一命令。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孙悟空的直接上级,冤枉孙悟空一万次都没有关系,大不了你辞职走人嘛。但是,唐僧绝对不敢得罪自己的直属领导观世音。谜团四:猴哥以前在东海想干吗干吗,后来为啥总说自己水性不好?孙悟空以前下水是要念避水诀的。但是,被压了五百年之后,长期没有人交谈,他就变成了话痨,见谁都要狂喷一气。这样,他就无法一直专心致志地念避水诀了。此外,孙悟空在长期的职场生涯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一定要在领导面前做,所以他要叫猪八戒他们

3、去诱敌出水,然后在陆地和空中表演给唐僧看。谜团五:到底是谁先传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九九八十一难既然是用来考验唐僧的,说明就是设计好的局。那么,谁设计的局,想一想不就明白了吗谜团六:为什么孙猴子的火眼金睛看不出牛魔王变的猪八戒? 请注意,牛魔王和孙悟空曾经是拜把兄弟。如果牛魔王本事不如孙悟空,大家怎么可能结拜?此外,之所以会有变形术,就是为了抵御三灾利害。牛魔王是高级魔怪,说明他已经抵御成功,所以也就能反火眼金睛。谜团七:在最后拿经的时候那俩看经书的问他们要好处,沙和尚给了他们那个紫金钵,很心疼的样子孙悟空不是会变那么多东西,为什么不变个给他们?因为变化出来东西,无非是个障眼法,本质还是一

4、根猴毛。如来如果看不出来,当年怎么能把孙悟空压住?孙悟空根本就不会动这个念头,因为他知道根本无效。这就说明,你一次把别人收拾得服服帖帖的,以后对方就不会动任何邪念。谜团八:为什么大闹天宫时,玉帝直到最后关头才去请如来佛祖? 关于玉帝直到最后关头才去请如来,是因为西方雷音与天庭政府是两个实质分立的实体,而非从属关系。一旦请如来出马,天庭可能会在以后的西方外交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从大圣降伏后诸神仙对如来的殷勤态度也可以看出,天庭实际上是很折面子的。而从后来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对各路神仙大加劳碌的情况来看,天庭付出的代价也显而易见。谜团九:孙悟空是不是暗恋唐僧的? 不是。暗恋唐僧的是白龙

5、马,为了唐僧,他不惜在车迟国变成女身色诱敌人。孙悟空对于唐僧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唐僧是他无法逃避的苦难,所以最后他变成了唐僧的坚决拥护者。这不是爱,而是唐僧用紧箍咒和话痨长期奴役的结果。谜团十:为什么他大闹天宫时无敌,而取经时次次搬救兵? 可以参考宋江,当他被整编为宋军集团军中将司令之后,征方腊就损兵折将。但是之前,他进攻宋军的时候,所向披靡。这个变化,就叫做体制化。另外,孙悟空之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听从了观音的建议后,成了一名职员。职员工作时,不借用其他友邻部门的力量,而要单打独斗,那才是怪事。三国演义十大未解之谜第10名 荀彧之死之谜荀彧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

6、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彧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贡献,曹操曾经称他为“张良”三国志上关于他的死因写的含糊不清,他的死因也成为了三国的迷案、有人说荀彧是自杀的有人说是曹操杀的还有人说是病死的,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他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第9名 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东汉的丞相,许多人说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大权在手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到死也没有称帝,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许多势力,统一了北方。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话题都没有一个好的定论、总之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第8名

7、赤壁之战之谜悠悠赤壁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经过此战没有打败孙权刘备,这场战役曹操元气大伤,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曹操当年赤壁之战兵力真的有83万吗?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古人爱虚张声势,曹操的兵力撑死不会超过30万,赤壁之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美化了,可以这样说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战有可能就是一场普通的战役被人们美化了。第7名 马腾是因何而死马腾字寿成,马超父亲,原是西汉时代伏波将军马援后人,马援传到马肃时,马肃和姜女结婚,生下了儿子马腾。一向以来,马腾忠于汉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约刘

8、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后被曹操引诱入京杀害。马腾在因衣带诏一事败露后,返回了西凉。不久,曹操以提升马腾官职为由,召马腾入京许昌。马腾的三个儿子马超、马休、马铁等人认为不入宫是逆命;侄儿马岱认为曹操心怀叵测,入京有危险。马腾综合各人意见,还是入京参见曹操。马家各人也同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只好小心行事。于是长子马超留守西凉,马腾带领五千人马前往,二子马休和三子马铁为先行部队,马岱押阵。大队人马在许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曹操打算派行军参谋黄奎前去接待马腾,诱他入城面见皇帝,然后趁机令人擒捕马腾。殊不知这位黄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黄奎亦清楚知道,马腾从前曾参

9、加衣带诏密谋杀曹。两人饮宴时,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圣,不太安全,倒不如反过来要求曹操巡察兵营,乘机杀他。马腾和黄奎计划订好,黄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黄奎有个心爱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黄奎妻舅苗泽私通,当晚春香侍奉黄奎,从他半醉的口语中知道他明早要会同马腾杀曹操。春香告知苗泽,苗泽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将领四面包围,将马腾和西凉兵重重围困,马腾和黄奎被擒。他们两人坚持生罪,曹操便引出苗泽和春香指证。马腾大骂黄奎:竖儒误我大事!我不能为国除贼,是天意也!众人被斩。而告密者苗泽和春香也被曹操斩首,曹操认为留此不义之人无用。马腾一族真的是就这么没了吗?第6名 魏明帝曹

10、睿身世之谜近日有幸拜读金性尧先生所著三国谈心录一书,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谜,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观点魏明帝曹睿并非曹丕亲生。关于这个观点,笔者现将金氏原文摘录如下:甄氏总算生下一个明帝,能为其屈死的亡母报仇,但这里却又留下一个很有兴趣的疑问,即明帝的父亲究竟是谁?后人为此而议论纷纷,因为甄氏原有前夫的,这疑问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为证。先让我们看一看魏志明帝纪: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应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纳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么会生下明帝呢?如果确是曹丕所生,至早应是建安十年。裴松之就说过:“魏武以建安九

11、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近人冒鹤亭先生疚斋日记因而说:“则明帝为袁氏血胤矣。”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说:“窃谓承祚(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曹睿之字)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卢氏的意思是说,陈寿原是知道应作时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写上“时年三十六”,这就是故意给读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种子。冒鹤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学者,而著有三国志集解的卢弼,在三国学界更是享有盛誉,这二位均认为魏明帝并非曹丕亲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论断显然有相

12、当的权威性。但由于这一观点并没有足够的史料来作支撑,因此不能算作盖棺定论,说到底还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观点。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睿为武德侯。我们知道曹丕继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年十一月他逼汉献帝禅位,并改元黄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事实上是同一年,即: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是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这一年曹睿十五岁。而我们按曹睿三十六岁驾崩所推出的年表却显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为武德侯的,与魏志文帝纪中的记载整整差了三年。难道魏志文帝纪弄错了?我们知道,建安二十二年时,曹操身为魏王,尚未辞

13、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将以外,并没有受爵,连曹丕尚无爵禄,那他的儿子曹睿被封作武德侯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继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封侯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纪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第5名 李严获罪之谜在托孤之前,李严任犍为太守大约9年左右。李严的地位如何理解?据卢弼三国志集解云:蜀国有中左右三都护。三国志辞典称其地位相当于魏国的都督,即是都督一或两三个州的军事,如司马懿的都督雍、凉,蜀国只有一州,但李严的中都护应该是都督几个郡的地位,职权大于一郡,但小于一州。但是,李严的托孤大臣地位却被废了,这是为什么呢?章武三年与诸葛亮同

14、为辅命大臣,任中都护,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有诛杀一般官员的权力),加光禄勋。这个地位与诸葛亮的地位差距不大,而实权却差之甚远:诸葛亮是“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诸葛亮传)。早在刘备手里,诸葛亮就录尚书事、假节了(录尚书事才有实权)。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因诸葛亮准备北伐而负责后方事务。移住江州,其间曾写信诱降孟达:“吾与孔明俱受(刘备)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诸葛亮也给孟达写信:“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李严)性也。”大约在此时,因诸葛亮权重,李严曾经写过一封信试探诸葛亮是否忠心于刘

15、禅,劝诸葛亮应该加九锡,进爵称王。而诸葛亮不但不接受,反而委婉地批评了李严,鼓励大家用心消灭曹魏。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李严迁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当时蜀汉无大将军),因曹真大举三路伐蜀,他受命带兵二万赶赴汉中,后代管丞相府事务。因李严远在边郡,曾经希望割巴郡等五郡为江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蜀汉仅有一个益州),又以曹魏司马懿为例请求开府。诸葛亮没有允许,李严大概心里有些不平,所以这次诸葛亮调走李严后,表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以安慰李严。这时李严改名为李平。三国志记载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督运粮草。因秋夏之际,值天大雨,运粮不继,李严遣参军狐忠、督军

16、成去呼诸葛亮退军;诸葛亮同意退军(退军途中射杀曹魏名将张郃)。三国志称李平闻大军退,为了推卸责任,不惜编造谎言,佯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说他欲以解脱自己办事不力之责,显出诸葛亮不进军之过错。他又上表后主,说:“我军伪退,是欲诱贼作战”。直到诸葛亮拿出其书信揭露其行径后才认罪。李严性格有缺点,平素自私,如陈震曾经对诸葛亮说:“(李)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他人际关系差,招致一些同僚的排斥,所以被罢官流放梓潼郡。诸葛亮还曾经写信给李严的儿子李丰,要求他劝其父反思过错,日后仍有还朝的机会。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李严闻知诸葛亮逝世,认为后继执政者

17、不会给予起用他的机会,于是忧愤大哭后病死。三国里有多次托孤,李严是争斗失败的大臣里唯一没有被杀的,这是非常幸运的,也和诸葛亮的大度有关,事后,他仍然任用了李严之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朱提郡是犍为郡所划分出去的)。三国志是良史,但这样的记载也颇有可疑之处,在网上的争论也很厉害:诸葛亮明明手中有李严的信,他怎么么会出此幼稚、前后矛盾的下策?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国里说:第一,李严犯罪的动机不明;第二,作案手法拙劣;第三,只有一面之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田余庆在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中说此事“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有能名之人所干的,所以他“颇疑其间另有文章”。由于蜀国没有史官,史料极少,蜀国的记载

18、在三国里是最简略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人,如果史料稍微宽裕一些,其中的蜀书当不会如此简单),因此,事情的真相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第4名 诸葛亮“弃曹操投刘备”之谜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

19、刘备?“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今属山东沂南)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

20、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

21、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

22、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当时,他也苦闷极了。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

23、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

24、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

25、让诸葛亮感动了。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第3名 华容道关公义释曹操之谜黄盖火烧曹操的连环战船之后,甘宁又在其陆上联营放火,曹操见无处可守便要退回夷陵,但是一路十分狼狈,先后遇甘宁、凌统、赵云、张飞,又加天逢阴雨水米未进,几乎可用束手待毙来形容。最后关头中诸葛亮之计奔走夷陵小路(诸葛亮料定曹操生性多疑,所以令关羽在小路生烟以诱之,是曹操认为此处乃为疑兵之计而必不设伏与此),曹操果然弃大路而走小路华容,结果正遇在此的关羽。至于说关羽义释曹

26、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念其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对其的不予追究,放其护嫂去河北寻兄,再加上关羽乃义士,敖大夫而重士卒,从不恃强凌弱,在华容见曹操一行人实在可怜(其狼狈状参见三国演义原文众士哀求,实在是惨不忍睹),曹操身为一国的丞相几欲下跪求饶,加上关于在曹营的好友张辽的出现,使关羽更念起在曹营时的经历,应该算是报恩于曹操,再念想从此可与曹操再无瓜葛。难到不怕回去被砍头吗?还是一个忠义之人。第2名颜良之死罗贯中版: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

27、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嘉靖版:关羽当时倒提青龙刀,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来到颜良阵前,河北军根本没有与其交战,而是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这种情况下关羽飞奔前来。而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而且某些版本的嘉靖版三国中还用括号补充一段(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关羽归神时,作者借普净禅师顿悟关羽之言也明了颜良之死“向日白

28、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颜良被刺时,书中特地加上一句诗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已经明言是因为刘备临行语,才导致颜良束手亡。这是嘉靖版中特意解释的,小学生都知道,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编故事。赤兔再快快不过公车火车,中国普通路人还有奔跑哥火车哥呢,作为堂堂一名大将(徐晃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回本阵。诸将栗然。),看到有人飞奔过来难道还是一个急刹车漂移转个圈然后问我大耳哥在不在你们那?董卓那么大个身子看到阿瞒两刀都会“急回身”。而如果按嘉靖版所说,关二哥是报恩心切急欲离开曹操,就不说关羽不晓得刘备有可能在袁绍那(被阿瞒瞒住),二哥又不是翼德,二哥作为一个智商流,看着颜良“不

29、准备迎敌”说明有可能颜良已然得到刘备或袁绍的吩咐,如果一刀刺死了他袁绍怪罪下来把刘备给砍头了那还搞个毛。所以颜良到底是被快马过来一刀刺死还是武神藏刀脱盔趁之不备一刀刺之,至今未解。第1名 五丈原时,诸葛七星续命,结果魏延破坏,真能续命?这是出自三国演义中孔明在五丈原,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点的灯,按诸葛亮的说法:“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一纪12年,在中国12是个经常用到的数字),但最后因魏延迅速入帐,使灯熄灭。此事见于三国演义104回。按照北斗七星摆设,前三后三,主灯居中(共七盏灯),每晚亥时到丑时由求寿之人点灯再走天罡步求神赐寿,灯旁按八卦摆设六十四枚旗帜,每枚旗帜上面必须有不同的

30、神仙,每日走完之后都要添油三分之二即可,走完灭灯晚上再点燃,若途中主灯灭了就说明天命如此,汝当绝命。水浒传中六大谜团揭秘谜团一:水浒传为何刚好108位好汉?宋江降服了张清、皇甫端之后,计点大小将领,共有108员,心中大喜。时天降石碣,上刻天书,将108位好汉分别与36颗天罡星、72颗地煞星相对应,并排定了座次。从此,梁山好汉齐聚一堂,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水浒传中将108位好汉分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36与72相加之和正好是108,这带有明显的传统道教色彩。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颗天罡星,每颗天罡星各有一个神,合称“三十六天罡”;北斗丛星中还有72颗地煞星,每颗地煞星上也

31、有一个神,合称“七十二地煞”。“36”与“72”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两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数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孙子兵法中有36计;传统武术套路中常有36招式;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有36景;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72个;据说汉高祖刘邦的左腿上有72颗黑痣;蚩尤有72兄弟;俗语:“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还有尽人皆知的孙悟空72变另外,人们还喜欢用36、72来描绘美景,像武夷山有36峰之说,黄山、衡山、嵩山有72峰之说。看来,“36”和“72”两个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那么,这两个神秘的数字有什么来历呢?“36”是六六相乘之和,“六”是我国古人崇尚的吉利数字。周易每卦有六爻,音声有六律

32、,古代士大夫有六卿,家庭关系有六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数以六为纪”,帽子六寸,车六尺,用六匹马驾车等等。水浒传中最初也是36将,所以宋江说:“六六雁行连八九。”“72”作为神秘数字起源于五行思想。在五行观中,一年被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一年360天被分为72候,每候5天。闻一多先生就此问题特意撰写七十二一文进行考证,他指出:“七十二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五等分数,而这个书乃是由五行思想演化出来的一种术语它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表征。”可见,72是古代历法中的基本计算数,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人们的数量概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它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到语言风格都带有浓厚的时代和民间色彩,被打上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书中称水泊梁山有108位英雄好汉,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数字观念。谜团二:武松武大郎两兄弟为何一高一矮?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