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4.72KB ,
资源ID:1268503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6850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共17页.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共17页.docx

1、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共17页 化石(hush)是指保存在各地质(dzh)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bocn)条件:(1)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nnggu)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软体不利于保存 (2) 埋藏条件 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 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a充填作用 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

2、更加致密。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 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 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未变质实体 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

3、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2)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印痕化石 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印模化石 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c.复合模 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核化石 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

4、,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nib)构造,是实心体。 内核(ni h)壳体内部的空腔(kn qin)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铸型(zh xn)化石。 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 特点: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 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4)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它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生物的命名法则 (1)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5、(2)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都采用单名法,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3)属的命名采用单名法,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4)种名采用双名法,它由本身的种名和它所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5)亚种采用三个拉丁词构成学名,即属名+种名+亚种名三个词均用斜体字 ,属名第1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第1个字母小写(6)优先律 生物学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应以符合国际生物命名法则的最早刊出名称为准,后来提出的名称(同一类生物)应作为同义名而废除。必须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和日期。分类单元的命名需要

6、用两国文字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一、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1) 进步性发展 从异养到自养的发展从两级(合成者和生产者)到三极(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发展从水到陆的发展 (2) 进化的不可逆性 指已经演变的物种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经灭亡的种类不可能重新出现。生物的进化发展是不可能走回头路的(3) a 相关律: 生物身体的各部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b重演律系统发生和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生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比较进步的特征。因此,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短暂重演。(4)a

7、适应(shyng)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现象,这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yul)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ji gu),使其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而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这种现象叫做特化。 c趋异(分歧(fnq))起源于同一始祖类型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物种分化,一个种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 d 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如中生代的爬行动物。(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e 趋同和平行进化-趋同是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

8、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平行进化-不同类群而亲缘较近的生物,当其从共同的祖先产生后,由于进入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发生了分歧。以后又发展到非常相似的环境中,它们的对等器官,应适应相似的环境而产生了相似的性状,这种现象称为平行进化,与趋同不同。蜓亚目一. 蜓的一般特征 (1) 蜓又名纺锤虫,属肉足虫纲有孔虫目。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原生动物 。 (2) 通常认为是一种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50-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可作为指相化石。 (3) 蜓具钙质微粒状壳。 (4) 一般大如麦粒,最小者不到1毫米,大者可

9、达2030毫米以上。 (5) 石炭纪-二叠纪C-P,是进行全球性对比的重要的标准化石。二叠纪末期绝灭。二蜓壳的形状 (1) 壳形:蜓为多房室包旋壳,一般为纺锤形或椭圆形,少数为球形或透镜形。 (2) 度量:壳轴蜓壳平旋所围绕的一根假想轴 壳长轴向上最大长度 壳宽垂直于轴的最大宽度根据蜓的长宽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 长轴型长大于宽,呈纺锤形椭圆形 等轴型长等于宽,呈圆形、方圆形 短轴型长短于宽,呈透镜形三. 硬体构造(1)基本构造 初房 蜓壳的初房位于(wiy)壳中央,多为圆形,有时呈椭圆或不规则形。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ki ku),是细胞质溢出的孔道。 旋壁细胞质在初房外继续分泌(fnm)壳质形

10、成的壳壁叫旋壁,旋壁围绕一设想轴增长,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初房 外壁最外圈的旋壁。 隔壁(gb)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按上述方式依次生长形成多房室。两条隔壁之间即为一个窄长的房室。 隔壁沟在壳的外表面,隔壁所在的位置呈沟状。 壳圈每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壳圈从内到外层层包裹。 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称为前壁,在壳的增长过程中,当一个新的房室形成时,原有的前壁即变成了隔壁。前壁上不具口孔,生物靠隔壁孔与外界相通。 隔壁孔隔壁上有许多垂直表面的微孔,叫做隔壁孔。 口孔隔壁基部中央由再吸收作用形成一个开口。注意:前壁上没有开口。 通道相邻隔壁上的开口位置相对,彼此贯通形成通道。 旋脊通道两旁

11、由致密方解石次生堆积形成从内到外盘旋的两条隆脊,叫旋脊。 列孔某些高级的蜓类。在隔壁基部有一排小孔,叫做列孔。复通道隔壁上的列孔彼此贯通,蜓内部就有好几个通道,称为复通道。拟旋脊列孔两旁的钙质堆积物,叫做拟旋脊。(2)旋壁的结构 旋壁具分层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的蜓类旋壁的结构也相应不同。因此它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 旋壁由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和次生壁(内、外疏松层)组成。 致密层是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显微镜下不透光,呈黑色。所有的蜓都有致密层。 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层浅色透明的亮层。在较低级的蜓类中具有这种结构。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层较厚的具有蜂巢状构造的壳层。在切

12、面上,可见许多垂直于表面短而粗的黑线。蜂巢层是高级蜓类所具有的构造。疏松层为壳壁上的一种次生堆积,通常不太致密,不均一。呈暗灰色,附于原生壁的表面。 外疏松层附于致密层的外表面 内疏松层附于壳壁的内表面。注意:终壳圈上无外疏松层可分为4种 单层式旋壁:仅由致密层组成 双层式:a.致密层透明层 b.致密(zhm)层蜂巢层 三层式:a.致密(zhm)层内、外疏松层 b.致密(zhm)层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zhm)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4)隔壁褶皱及副隔壁 隔壁的变化:a 平直 b 轻微褶皱 c 强烈褶皱 副隔壁 由蜂巢层局部下延形成规则的薄板,比隔壁短和形成晚。 a.轴向副隔 b.旋

13、向副隔壁切面观察 由于蜓类具包旋壳,只能在各种切面上进行内部构造的观察研究。一般主要用下面几种切面(1)轴切面: 即通过初房、平行于设想旋轴的切面;(2)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旋轴的切面;(3)弦切面: 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4)斜切面:除以上切面的任意切面。 四射珊瑚亚纲一. 特点(1) 具钙质外骨骼,由外壁向中央伸出呈辐射状排列的板状隔壁。(2) 隔壁数一般为4的倍数加2,但只在4个部位生长(3) 在软体不断向上生长的过程中,分泌出横板构造,托起身体。另外还有泡沫板和鳞板等辅助构造来支撑身体。(4) 有单体和复体。(5) 晚奥陶世-二叠纪,二叠纪末期绝灭。 四射珊瑚形态有单体和

14、复体之分,单体形态以角锥状或弯锥状为主。 复体珊瑚由许多个体组成,个体之间紧密相连、无空隙的块状复体;个体之间保留一定距离的叫丛状复体,它又可分为枝状和笙状两种。(2)复体珊瑚 丛状复体:个体之间保留一定距离。 树枝状个体间以不同的角度向上生长。 笙状个体间以相同的角度向上生长。三. 基本构造 隔壁 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叫隔壁,根据生长顺序有原生隔壁以及一、二、三级之分。 a.隔壁的发生 幼年期最早生成的是6个原生隔壁,然后依次生长出一级隔壁、二级隔壁、三级隔壁。原生隔壁的生长最先长出的是主隔壁和对隔壁,然后长出的是两个侧隔壁,再长出两个对侧隔壁。至此六个原生隔壁长齐。 c.隔壁沟 隔壁

15、所在位置在外壁表面(biomin)为一条浅沟。由于隔壁按序生长(shngzhng),隔壁沟的排列也可以外壁上反映出来。主部外壁隔壁(gb)沟与主隔壁相交。对部外壁隔壁(gb)沟与侧隔壁相交 d.内沟 由于一级隔壁在4个部位生长,所以在主隔壁、侧隔壁这几个部位一级隔壁长得较晚,空隙较大,往往是软体所在的部位。主内沟主隔壁退缩,形成沟状空腔,是软体主要的存在之处。侧内沟侧隔壁退缩,形成沟状空腔,软体在侧隔壁所在部位 横板 横板可分为完整横板和不完整横板完整横板横板完整的穿越中心,有水平、上凸、下凹的形状。不完整横板上下横板交错或有分化,不能直接穿越中心到达另一侧。 鳞板、泡沫板(边缘构造)鳞板位于

16、珊瑚体边缘隔壁之间上拱而又相互叠复的鱼鳞状小板称为鳞板,在横切面上呈同心状或“人”字形排列。泡沫板位于边缘,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称为泡沫板。 轴部构造 中轴和中柱统称为轴部构造。中轴有的珊瑚体中央可有一实心的“灰质柱”,称为中轴。中柱-有一些珊瑚的中央在横切面上表现为蛛网状的构造为中柱。 四. 四射珊瑚的构造类型(1) 单带型横板(2) 双带型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轴(中柱)(3) 三带型横板+鳞板(泡沫板)+中轴(中柱)(4) 泡沫型外壁内只有泡沫板横板珊瑚亚纲一. 特点(1) 横板珊瑚亚纲(Tabulata)又称床板珊瑚,全是复体,没有单体。(2) 横板发育而隔壁不发育。(3)个体与个

17、体之间具有联接构造。(4)个体较小,4-5毫米。(5)寒武纪-二叠纪二. 外形 只有复体,也分为块状和丛状两类。块状复体的个体横断面多为多角形、半月形,复体外形有球形和铁饼形等丛状复体的个体为圆柱状,复体外形有笙状、蔓延状、枝状及链状等 三. 骨骼构造(1)表壁极薄的钙质层,位于骨骼的外表面,常具有同心状生长纹。(2)体壁包围个体内部空腔的灰质壁。 (3) 萼部珊瑚个体最上部的凹陷,原来的珊瑚虫所居住的地方。(4)隔壁 横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 隔壁刺附于体壁的内表面,隔壁呈刺状,一般可成排出现。 隔壁脊(瘤)隔壁不明显,呈极低的脊状或瘤状。 板状隔壁(gb)向中心延伸较远,类似四射珊瑚的

18、隔壁,有时(yush)也可分级。 鳞片状隔壁(gb)隔壁刺伸长,在横向(hn xin)上扩展成鳞片状。 (5)横板 是最发育的构造,是体壁中的横向板状构造。 完整横板有平行横板、下凹状横板、上拱状横板。 交错状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倾斜,上下交错。 漏斗状横板横板规则地下陷,在中央形成管道状,形如漏斗,也称为笛管。 泡沫状横板极不完整,分化成许多泡沫状小板。四. 联接构造 横板珊瑚另一主要特征是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相互连接的一种特征构造,称为联接构造或共骨,可进一步划分为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三种。(1)联接孔-是块状复体的个体之间相互联通的孔状构造 壁孔分布在个体体壁的壁面上,排列规则或不规则

19、。 角孔分布在个体的棱角上。(2)联结管为丛状相邻的个体所具有,其外形为管状。排列规则或不规则,是一种横向构造。(3) 联接板为丛状个体之间所共有的连接构造,在横向呈板状,板内可发育横板或泡沫板。双壳纲一、 一般特征(1)双壳类一般具有左右两侧对称两壳瓣。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常见的如海扇、蚶、珠蚌等。 (2)有左右两片外套膜,分泌双瓣的壳,故称双壳纲。外套膜之间的空腔叫外套腔,腔内有呈瓣片状的鳃,故又名瓣鳃纲。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故又名斧足纲 。(3)神经系统不发达,具三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心脏较发达,有一对肾。 (4)生态分布和生活方式 分布陆地:河湖沼泽均有,海洋:从

20、滨海到深海均有,是水生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泛的门类之一。 生活方式底栖固着、底栖移动、平躺海底、游泳、挖泥、穴居等。(5)时代:寒武纪现代,中新生代繁盛。二、外部形态及构造(1)壳形 主要看侧视的形态,有圆形、三角形、卵形、扇形、壳菜蛤形、四边形、偏顶蛤形、不等壳形 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dxio)相等。但每个壳瓣一般前、后不对称。固着、躺卧、漂浮生活者壳形不对称(2)外部(wib)构造 喙 壳体最早形成(xngchng)的壳尖为喙 。 前转指向(zh xin)前方 正转指向上方 倒转指向后方 壳顶区包括喙在内围绕喙的凸起部分为壳顶区。 顶脊线壳面呈一条隆基(最凸处的连线),通常位于后部,叫

21、后壳顶脊,前壳顶脊较少见 基面喙与两瓣壳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叫基面。 新月面喙前常呈心形的凹陷 盾纹面喙后常呈长槽状的凹陷 耳有些种类在铰合线之下的前端和后端具有翼状伸出部分,分别称为前耳和后耳。耳与其余壳面或呈过渡,或以凹槽即耳凹相隔。 耳凹耳与壳本体之间的凹线(3)壳饰双壳类壳饰通常分为同心饰和放射饰两类。按其强度及粗细,壳饰有线、脊、褶等。 同心饰 同心饰有同心纹、同心线、同心脊、同心褶或同心层; 放射饰放射饰有放射线、放射脊、放射褶等; 网状壳饰有些种类同时具有上述两类壳饰,相交呈网状壳饰; 此外有的具剌、瘤、节等。 三、内部构造(1)外套线外套膜的近外缘部分附在壳内面所留下的痕迹。

22、 外套湾外套线在后部有一凹状弯曲,它由水管系统的伸缩造成。(2)闭肌痕闭壳肌的附着痕单柱型1个闭壳肌痕双柱型2个闭壳肌痕,等大的称为同柱型,前小后大的称为异柱型。(3) 韧带痕 位于壳喙之下,壳内或壳外,由韧带所留下的平面、凹面或凹坑。 外韧带位于壳外 内韧带位于壳内铰缘中央之下(4) 铰合构造 铰缘喙下部使双壳铰合在一起的线段,又称铰合线。 铰板齿槽附着的板状物。 四、壳的定向与度量(1) 定向 背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前后生活时的运动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左右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2) 前后的判断标志

23、一般(ybn)喙指向前方; 壳前后(qinhu)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 放射及同心纹饰(wn sh)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有耳的种类(zhngli),后耳常大于前耳; 外套湾位于后部; 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 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3) 度量壳长前后两端的最大的水平距离壳高壳顶至腹缘并垂直与壳长的最大距离壳厚垂直于双壳接合面的最大距离五、壳的结构及成份(1)成份钙质(2)结构多层 表壳层角质,薄而光滑 外壳层柱状层,垂直于壳面 内壳层薄片层,也称珍珠层,有珍珠光泽。(有的具瓷质层)头足纲一、一般特征及分类 (1)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发育

24、最完善的一纲,包括鹦鹉螺、杆石、菊石、箭石和现代章鱼、乌贼等,全为海生的肉食性动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水中游泳。(2)头在前方而显著,头部中央有口,两侧具发达的眼。触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的周围,用以捕食,另一部分则在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一般认为触腕起源于足,因而名为头足类。 (3)头足类身体两侧对称,并具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鳃有四个或两个,前者具外壳,后者的壳体则被外套膜包裹而形成内壳或无壳。根据壳的位置,头足纲可分为外壳亚纲和内壳亚纲。(4)外壳亚纲为多房室壳。壳体直-旋转。(5)早寒武世出现,O、D3、C2-P、T、J-K为其繁盛期,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二、外部

25、构造(1)壳形 旋卷壳大多数为平旋。 平旋壳每旋转一周称为一旋环,最后旋成的环为外旋环,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为内旋环。 平旋根据旋卷程度,可以划分为四种: 外卷外旋环与内旋环接触或仅包围其一小部分称外卷。 内卷外旋环完全包围内旋环或仅露出极少部分的为内卷。 半外卷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侧面不超过一半。 半内卷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侧面超过一半。 (2)壳的定向 前后(qinhu)开口(ki ku)部位为前方 背腹 腹弯所在的一方为腹方,相对(xingdu)的一方为背方;体管靠近的一边为腹方,相对的一方为背方。 a 直壳体管偏向(pinxing)腹方,生长线在腹方向后弯曲。 b 旋壳旋环外侧为腹方,内侧

26、为背方。 (3)壳饰 横向在壳的生长过程中形成平行壳口边缘的纹、线、肋称为生长纹、生长线、横肋。 纵向与壳体旋卷方向平行的纹、线、肋叫纵旋纹、纵旋线、纵肋。 网状有时横向与纵向线相交成网状纹饰。 不少类别还具有壳剌和瘤状突起。 (4)外部构造 脐平旋壳体的两侧中央下凹部分称为脐,脐内四周壳面叫脐壁,脐壁与外旋环壳侧面转折处为脐棱或称脐缘。 脐线(脐接线)内、外两旋环之交线称脐接线。 腹弯腹部排水管在壳口造成的凹缺。 口盖石灰质或角质,壳口的封闭物。有单口盖、双口盖、合口盖等。三、内部构造(1)胎壳(原壳)壳体最初形成的原始壳。有圆形、椭圆形、滴珠状等。(2)住室壳体分为许多房室,最前方具壳口的

27、房室最大,为软体居住之所,叫住室。(3)气室除住室之外的其余各室充以气体和液体叫气室。 闭锥所有气室总称闭锥。 (4)隔壁壳壁内横向的板称为隔壁,隔壁把壳体分 为许多房室。 隔壁孔 隔壁颈 连接环(5)体管 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的一条贯穿住室到胎壳的钙质通道称为体管。 体管一般位于中部或偏腹部,少数偏向背部。 体管的大小: a 大占体腔的2/3-1/4 b 中等占体腔的1/4-1/10 c 小占体腔1/10 体管的形态:直管状或串珠状 体管类型 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管可分为五种类型:(a)无颈式;(b)直短颈式;(c)亚直短颈式;(d)弯短颈式;(e)全颈式(6)次生堆积

28、 体管生成后堆积的钙质残余物。 体管内堆积 体管外堆积(7)缝合线 隔壁(gb)边缘与壳壁内缘的交线。 隔壁(gb)不褶皱,则缝合线平直;隔壁褶皱,则缝合线弯曲。缝合线的基本要素鞍缝合线向前弯曲(wnq)的部分。叶缝合线向后弯曲(wnq)的部分。四、分类(1)鹦鹉螺超目壳形变化大,但以直壳为主。0000体管发育,较大。可具不同的次生堆积,隔壁颈后伸。缝合线简单,只有鹦鹉螺式。无口盖,壳面光滑或具简单装饰。寒武纪到现代,早古生代繁盛,奥陶纪被称为鹦鹉螺的时代。古生代末衰退,现代只存一属一种(鹦鹉螺) 。(2)菊石超目 以平旋壳为主(外卷-内卷)。 体管小,无次生堆积。隔壁颈一般向后伸,但也可向前

29、伸,形成隔壁领。 缝合线复杂,共有4种:无棱菊石式、棱菊石式、齿菊石式、菊石式。 有些类型可以具有口盖,壳面装饰复杂。 泥盆纪-白垩纪,中生代为繁盛期,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期绝灭。三叶虫纲一、特点(1)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个纲,仅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生活。(2) 身体扁平,背部被以坚固的甲壳,成份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3) 背甲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而得名。自前而后又横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通常长3-10cm,最小不及5mm,最大可达70cm。 (4)背甲分为若干节,头部和尾部的节与节之间彼此愈合成为一块板,因此常常保存完整。胸节常常分散保存。(5)浅海底栖为主,也有浮游和游泳类型(6)寒武纪至二叠纪,寒武纪是三叶虫的时代,二叠纪末期绝灭。二、背甲构造(1)头甲 多呈半椭圆形,中间有隆起的头鞍和颈环,其余称颊部。颊部中央常具眼和眼叶,在多数三叶虫中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狭缝(面线)切穿颊面,将头部分为头盖和活动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