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74.21KB ,
资源ID:1271100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7110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华东师大《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专业硕士配套考研真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华东师大《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专业硕士配套考研真题.docx

1、华东师大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专业硕士配套考研真题华东师大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专业硕士配套考研真题一、杭州师范大学735艺术基础理论考研真题 二、传播学教程考研真题与分析19符号(西南交大2019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北交2016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中传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农2010年研;中传2010年研)答:符号是指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的特性: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

2、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又分为有声语言符号(口语)和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而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态、静态的视觉型语言符号和包括类语言及其他声音符号的听觉型非语言符号。20杜威(中科大2019年研;中传2010年研)答:杜威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与皮尔士、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1随机

3、抽样(中传2009年研)答:随机抽样,又称概率抽样,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随机抽样的操作思路是,按照随机性原则,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调查,用其结果推论对象总体的有关指标。随机抽样包括多种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为四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样易于操作,精确性较高,适用于传播学研究,对促进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2受众商品论(南京大学2018年研;中传2009年研)答:受众商品论是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密赛提出的关于当代受众研究的极具批判性

4、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广告时段或版面价值是传播产生的间接效果,媒介生产的节目、信息、娱乐等不是其主要商品,它们只不过是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才是媒介的真正产品,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将受众及其注意力打包出售以获取商业利益。受众商品论极具启发性,根据该理论,任何大众媒介,只要拥有了受众,就拥有了市场。媒介根据受众数量的多少和质量高低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的劳动凝结在了细分后的各种收视群体中了,也是我们称之为受众商品的根本原因。23符号互动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8年研;中传2009年研)、象征性互动理论(陕西师大2019年研;北工商2017年研;中传2016

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湖南大学2008年研)答: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性互动理论,符号互动一词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理论由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库利、米德创立,经布鲁默总结提出,主要研究语言等符号在社会的发展和维持中以及在形成个人精神活动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人的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个体基于对象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采取行动,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24沃尔特李普曼(南京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

6、16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清华大学2013年研;中传2009年研)答:沃尔特李普曼,美国专栏作家,政治活动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曾两次获普利策奖。一生写有20部著作,其中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25个案研究法(中传2008年研)答:个案研究就是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一般是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传播学中个案研

7、究法使用的不是很多。个案研究只涉及某一个别事例,它不能像抽样调查那样,可以据此作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的推论。因此,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其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也不证实什么假设。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可以作为其他研究的基础,经过后续的其他类型的研究得出一般性结论。26赖利夫妇模式(中传2008年研)答:赖利夫妇模式指的是1959年美国研究社会学的J. W. 赖利和M. W. 赖利夫妇提出一个传播结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都可以被看做是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传播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

8、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保持着相互关系。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27英尼斯(中传2014、2008年研)答:英尼斯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

9、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莎草纸等。这种媒介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

10、,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的向质地较轻、由偏向时间向偏向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把媒介特性与物质构造作为文明的起点,其思想深深的影响后世,为技术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8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中传2019、2014年研;杭州师大2019年研)、文化研究学派(南京师大2019年研)答: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为核心,又称文化研究学派。70年代以来,伯明翰学派成为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产生了大众文化,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意识形态

11、内容,反映了斗争之下形成的权力关系;由于符号的多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会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阅读。研究方法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包括: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受众的三种态度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大卫莫利的举国上下的观众:由于文化条件分配的不平等,受众使用的话语方式影响其电视文本的解读过程;洪美恩的解读达拉斯:受众从文本中获得快感,大众意识形态驻扎在感性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约翰费斯克:大众媒介进行了双重消费过程。受众在第二重对“多义的”文本生产出自己的快感,进行了创造性和抵抗性的消费。29法兰克福学派(上海理工2019年研;西

12、南交大2018年研;北大2014、2011年研;中传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北邮2010年研;复旦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文化产业与法兰克福学派(清华大学2018年研)答:法兰克福学派是指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

13、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清华大学2009年研)、“镜中我”(宁波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8年研;人大2015年研)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

14、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它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31知识沟(浙传2018年研;人大2013年研)、“知沟”理论(广西大学2018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中传2016年研;华科2016年研;浙大2015年研;暨南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电子科大2011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知识沟理论(上海理工201

15、7年研)答:“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32“沉默的螺旋”理论(复旦大学2019年研;中传2016年研;重庆大学2016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人大2012年研;北京师大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北邮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沉默的螺旋(华科2019

16、年研;上海理工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清华大学2018年研;北京师大2018年研;南京大学2018年研;华中师大2018年研;浙传2018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答:“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包括个人的孤立恐惧动机和意见气候。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

17、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支持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引向了以往研究忽略的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把民意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沉默的螺旋出现的条件提出了质疑,议题性质(是否与个人利益相关)、人格差异(中坚分子)可能使其失效,孤立恐惧动机和大众传播

18、效果也遭受了批评。33文化帝国主义(兰州大学2019年研;上海财大2018年研;云南大学2018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研;北邮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答: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

19、性文化支配;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34信息(information)和讯息(message)(人大2014年研)相关试题:(1)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3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北京师大2012年研)(2)讯息(江西师大2018年研)答: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对接受者来说,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

20、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有共享性、扩散性、传递性、浓缩性、替代性等特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的外延比较狭窄,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35自我传播(人大2015年研)、内向传播(西南大学2016年研;中国政法2013年研)、人内传播(南昌大学2019年研;华农2011年研

21、;湖南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答: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自我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自我传播的特点有:传播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自我传播的环节,自我传播的

22、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36威尔伯施拉姆(人大2013年研)、施拉姆(中央民大2019年研;山东师大2018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答: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了传播学,这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施拉姆的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是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

23、播学研究机构,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施拉姆曾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并先后创办四个传播学研究机构。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界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他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数次访华,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37准(类)社会互动(人大2018年研)相关试题:类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又称“类社会互动”“拟社会互动”“准社会交往”,是指受众将大众传媒中的人物当作真

24、实人物做出反应,并与之形成一种准社会关系的现象。这一关系类似于面对面交往中建立的人际关系。1956年,芝加哥学派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准社会互动”的概念,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他们坚守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立场,认为人的自我认同取决于他是否能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并与人互动。霍顿和沃尔最早是在电视的收视情境中发现准社会互动现象的,他们观察到当地方新闻播音员在节目结束时说“晚安”时,很多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回答“晚安”,就如家庭成员在睡前互道晚安一样。即某些受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往往会对其喜爱的电视人物或角色(包括播音员、名人、虚构人物等)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

25、的人际交往关系,由于其与真实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霍顿和沃尔将其命名为“准社会互动”。38刻板印象(中山大学2018年研;中传2017年研;清华大学2015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人大2014年研;北邮2014年研;厦门大学2012年研)答: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学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3

26、9网络民族志(人大2019年研)答:网络民族志是指基于线上田野工作的参与观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量“网络社区”(或是“线上社区”)的涌现,为民族志研究带来的新的对象,因此,“网络民族志”应运而生。库兹奈特定义它为“一种专门的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当前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社会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网络民族志的核心方法是参与观察研究者沉浸在研究田野中,与研究对象互动、对话。网络民族志者最好进行多点研究以弥补情景单一的问题,从单一网站、游戏、社区、论坛等跳脱出来,构连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40媒介素养(上海师大2019年研;华东政法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8年研;中传2017、2014年研;人

27、大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中央民大2015年研;暨南大学2012年研)答: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即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包括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教育”有别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专业教育,前者的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民思辨与产制资讯的能力,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芝加哥学派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杜威最早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他认

28、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认识、识别以及批判大众传媒及其传递的信息;参与、使用媒介及其信息。41健康传播(中传2019、2014年研)答:健康传播是指健康信息的传递与分享的行为与过程,从大众传播的视角看,健康传播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健康信息,大众媒介是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健康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到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健康传播以传播为主轴,包括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个层次。健康传播首先由杰克逊于1922年提出,他指出,健康传播就是以大众传媒为信道

29、来传递与健康相关的资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在将医疗成果转化成大众健康知识加以传播、正确构建社会图景以帮助受众建立预防观念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医疗费用不断上升。公共卫生工作的加强和大众健康教育的开展,都使得健康传播理论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42新闻框架(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人大2012年研)答:新闻框架(news frame)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

30、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的学术概念。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43CIS(南京大学2012年研)答:CIS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到统一的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传送到企业的周围,包括企业内部与社会

31、大众,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 system,MIS)、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 system,BIS)及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VIS),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CIS的三个层层展开、环环紧扣的基本组成部分。44把关人(厦门大学2019年研;华东政法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大2019年研;浙传2018年研;中传2014年研)、“把关人”理论(浙工大2018年研)答:把关人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把关使信息精粹,减少冗余信息,但也可能使一些信息被迫丢失,造成信息流通环节不畅。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