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19.29KB ,
资源ID:12753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753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docx

1、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

2、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

3、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

4、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

5、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

6、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

7、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答案】1C2B3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曲解文意。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8、原文第三段指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由此可见,这种“新的话语”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B项“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这样一种中介”理解为“唯一”的

9、说法是片面的。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有误,第一段作者认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众所周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

10、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妄加揣测。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

11、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

12、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退缩,收缩C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D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籴:运送5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B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

13、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C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D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嫉妒他,担心他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

14、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也望风溃败;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答案】4D5B6A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要点:“整弓、中、诵叹、劳之”各1分,句意1分。)(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要点:“乞入见、控守、西隅”,补出省略的兼语“之”各1分,句意1分。

15、)【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D项,因为“以运费增价”是用运输粮草的费用,且前文说了“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故应解释为“购买”。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

16、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这句话的大意是:何灌曾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次射却没有射中。辽国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是出于礼节让让客人你。”。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

17、辽使”“玉津园”“客”“太尉”。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18、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

19、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辽使”“玉津园”“客”“太尉”。【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

20、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7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整弓”,整理弓箭;“中”,射中;“诵叹”,赞叹;“劳之”,犒劳他。第二句中,“乞入见”,请求入见;“控守”,把守;“西隅”,西部边角;“而令控守”,补出省略的兼语“之”。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观者”“帝”“灌”“西隅”。【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

21、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观者”“帝”“灌”“西隅”。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而令控守”,补出省略的兼语“之”。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从事的官职。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位奇士啊,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

22、火山军巡检的官职。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告戒并划定边界,禁止辽国人前来。辽国人忿怒地兴兵进犯。何灌面对敌军高高地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射中山崖,箭头都能没入到岩石之中。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了好久,终于退缩离去了。之后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会,说起往昔的事情,历数何巡检的神妙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何灌啊。”萧太师震惊地起身向何灌行礼。何灌在河东做将领,与西夏人相遇,敌人的装甲骑兵追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贯穿敌人的铠甲,甚至于洞穿前胸,从后背射出,叠连贯穿后面的骑兵,西夏人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情况,何灌用笏板在御

23、榻上画,并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观察(掌握)之中了。”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并兼任威州刺史、治理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再升任转运使。朝廷下令运粮三十万石到太原等三州。何灌进言说:“河水太浅负载不起大船,如果改用陆路运输又要用八千辆车,这时沿边麦子正好成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请报上去,得到了许可。过了不多久,何灌又治理岷州,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田不受旱灾之苦,那么人民就会

24、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要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得到了质量良好的耕地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与)其他行政路区(相比)最成功的。何灌曾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次射却没有射中。辽国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是出于礼节让让客人你。”他整理弓箭再次射中了靶心,观看的人赞叹(不已),皇帝亲自赐酒犒劳他。何灌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进犯,朝廷全部调出禁军交付梁方平带领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往南败逃。何灌的军队也望风而溃。整个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敌军,金兵于是径直南下

25、进攻京城。何灌来到,乞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守卫西部边角。何灌在京师城下坚守奋战了共三天,受伤死在战场上,当时六十二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得

26、2分,简要分析3分)9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朱熹很喜欢写咏花诗,特别是梅、菊等。例如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熹与李缜等人同到泉州显庵赏梅,作和李伯玉用东坡韵赋梅花,一和不足,以至于二和、三和。是什么原因使朱熹对苏轼的咏梅诗再三追和呢?除了苏诗自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就是梅花的幽艳姿态和高洁品格对他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宋末方回编瀛奎律

27、髓,在卷二十“梅花类”中选录朱熹咏梅诗即多达八首,可见朱熹的咏梅诗很受诗坛重视。与宋代诗歌的审美风尚相适应,朱熹在诗歌创作中也有意识地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从魏晋到唐代,古典诗歌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声律、丽辞等艺术手段上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至李白、杜甫而达到巅峰状态。虽说唐人在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也念念不忘向清真自然的回归,但以陶诗为代表的较少人工雕琢而更为自然朴素的诗美境界毕竟是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宋人更多地越过唐朝,有意识追求先唐时期质朴自然的诗风。朱熹本人也对苏、黄以后的本朝诗人趋于平淡的表现都深表赞赏,特别是江西诗派的中坚陈师道,其近体诗的创作对朱熹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这首咏梅诗为例,朱熹放弃了穷

28、貌尽相、竭力雕绘的一般咏物诗写法,几乎无一字一句涉及梅花的色香,以环境为衬托,以感情为线索,展现给读者的,更多是一个竟日吟哦徘徊于梅树之下,沉吟低回的诗人形象。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以烘托和渲染的方法从侧面刻画梅花的精神和标格。这种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写法正是朱熹诗歌美学追求的典型表现。【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29、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诗可从诗中的词语“惆怅”“沉吟”“独自回”等词语看出,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具体解释。(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答案】(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考

30、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刘重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

31、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