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9.19KB ,
资源ID:1277387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7738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5杜甫诗三首.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5杜甫诗三首.docx

1、25 杜甫诗三首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过程与方法: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

2、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安排:三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诗一、 简单介绍有关古体诗,近

3、体诗的一些常识。古诗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若干种类。从格律的角度来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从唐初开始,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后人多沿称为近体诗。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一种诗体,是不受格限制的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诗。唐人称为往体诗或古体诗,后人多沿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朝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的。古体诗和近体诗,还可以各分成若干种类,一般是按“言”,即按每首诗的字数来划分。古体诗如按言分,可分为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后代也有写四言诗的,如曹操的龟虽寿。一般都把杂言归入

4、七言古诗一类。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都有是八句,分为四联。五言律诗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共五十六个字。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

5、绝句只有二十八字。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二、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三、简介作者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6、“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7、,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

8、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四、诵读诗歌,初步把握诗意。1、 教师范读2、 学生齐读,教师提示本诗的诵读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 个别学生诵读,其他学生

9、感受诗意。五、逐句诠释诗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明确:“夫”是个虚词,“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尽,完的意思。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明确: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赞叹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

10、聚集在了泰山。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泰山之大,使山的南北昏晓不同,这是近望所见。六、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先大致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这首诗诗在借写泰山,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分析诗歌的内容。七、布置作业背诵本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望岳、春望一、 继

11、续分析望岳一诗前两联是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明确:这两句主要是写作者望岳所见,那么他都望到了什么呢?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冲击激荡着心胸,胸襟为之豁然开朗;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眼眶几乎都要睁裂了啊,那是在凝视归鸟入巢。这两句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明确:“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极顶,最高峰。“览”,俯视。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

12、泰山的最高峰,那时俯视群山,一定会显得低矮渺小。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时俯视山下之所见,故谓之虚景。这里着力表现的是作者想要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里是极望泰山。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二、教师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但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望有近望,有虚有实,有细望有极望。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三、导入春望一诗天宝十四载(

13、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意。1、 教师范读或学生听课文录音。2、 学生齐读,教师提示本诗的诵读节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

14、/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 个别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感受诗意。五、逐句诠释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明确: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这一联虽

15、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板书:首联:借景抒情表达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确:颔联写到了“花”和“鸟”两种形象,“时”,指时代,指的时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感”是感叹、伤感,“恨”是遗憾,遗恨,“别”指安史之乱造成的人民的生离死别。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由于感伤时事,见到春花更使人泪水飞溅

16、,由于恨于家人离别,听到鸟鸣叫声更惊动愁心。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这一联同样也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方法。板书:颔联: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战乱已经持续了三个月,此时若得到家信胜过万两黄金。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此联同样也用了对仗的手法。板书:颈联:“抵万金”家书的

17、珍贵(强烈思念家人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明确: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因烦恼而搔头使白发更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板书:尾联:感叹衰老忧国、伤时、思家之情借景抒情 首联:借景抒情表达忧国伤时之情忧国伤世 颔联: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思念妻儿 颈联:“抵万金”家书的珍贵(强烈思念家人之情)自叹苍老 尾联:感叹衰老忧国、伤时、思家之

18、情三、教师小结: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一、 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也就是古体诗石壕吏(板书课题)。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二、介绍背景唐肃

19、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三、朗读课文。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逾(y) 邺(y) 戍(sh) 咽(y)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四、感知诗意1、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最后提出疑问。天黑了(我)投宿在石壕村里,

20、(听到)有差役(在外面)捉人。老头吓得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去开门应对。那差役的叫嚷是多么凶狠!老妇人的啼哭声是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那两个儿子最近都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了的人(却)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可以当兵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体衰,请让我跟您连夜回营去吧。赶快让到我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你们准备早饭呢。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在低声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单独和老头告别了。2、 引导

21、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3、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

22、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表现出老妇

23、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一、“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 老妇人诉说家中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二、主体部分 老妇人诉说家中现状 老妇人自请应征三、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五、分析人物形象1、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写了老翁、老妇、差役三个人物形象。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并不是是一口气

24、表达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这种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叫藏问于答。2、为什么要对差吏进行暗写,对老妇人则采取明写呢?明确: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歌颂老妇自请应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

25、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板书:老妇(明写):歌颂老妇自请应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差吏(暗写):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含蓄地予以揭露六、问题研讨1、“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明确: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明确: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也有杜甫在哭的成分在里面。3、为什么不抓杜甫?明确: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在此投宿。七、教师小结: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肯定是有的,只是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