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55.45KB ,
资源ID:128827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8827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艺心理学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艺心理学2.docx

1、文艺心理学2一、童年创伤经历对人生的影响很多父母和老师都不太重视孩子童年的各种创伤经历体验,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会忘掉这些痛苦的事。其实不然,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的阴影,即童年创伤经历体验,表现在: 1、影响他们的婚姻。有一个网友在QQ里向我求助,她来自于遥远的黑龙江,她在打工时认识了一个我们湖北的男子,她明知道该男子有妻室、孩子,但她就是忘不了他,他走了,回到湖北,但她依然常常打电话找他,在QQ里和他聊天。她从小就是一个孤儿,在贫困、寄人篱下的环境长大,由于从小就缺乏爱,她很容易被爱感动,并执着下去,那男子与她有共同经历,似乎有了共同语言,她对我说,就

2、要嫁给他。现在,他走了,她感到痛苦和日夜对他的思念2、影响人的性格。有些成年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差,难以溶于集体中,追溯起来,他们都有创伤的童年经历,或单亲家庭长大,从小就缺乏家庭温暖,或小时候常遭受父母打骂,叛逆性大、攻击性强。在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在社会上往往具有攻击性,喜欢动用武力解决问题。3、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寄人篱下、受人欺负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他们形成反社会人格,典型的例子就是杀人恶魔张君。小时候他家很穷,没钱看病、没钱读书,除了被人瞧不起,还常受人欺负。一次,他奶奶病了,因为没钱看病,死了。他发誓以后一定要有钱,青少年时代他就是当地有名的混混。由于他恨社会不公平,他的反社

3、会人格趋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他以后杀人不眨眼的个性基础。他心灵是扭曲的,因为他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扭曲的。4、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我曾接待一个患抑郁症的女子的心理求助,她对婚姻和人生非常失望,第一次婚姻不到一个星期就结束了,因为丈夫知道她不是处女;第二次婚姻,她对丈夫又很失望,她曾三次试图自杀,但都因可怜孩子太小,怕孩子以后受苦,而没死成。咨询中,知道她有一段痛苦的童年阴影,即在她八岁时遭人强暴过,这段童年创伤经历的痛苦让她一辈子都挥之不去,以至于已影响到她的心理健康。人的童年经历对他的人生相当重要。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很重要,要关心、爱护和教育好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二、

4、自卑与超越理论及其运用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一、

5、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其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价值取向的,理论的最后落脚点是追求人的优越感和自我完善。为优越而奋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他把为优越而奋力称作生命的实质。后来,阿德勒又把个人优越而奋力的观点改变成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即社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类生活在“意义场”之中,而这一意义更多的是大家同感的体认,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一)自卑感与优越感 在阿德勒看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

6、的事实,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这是因为他们常依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有了自卑感,它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就会迫使个体采取行动来解除这一自卑的困扰。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下,个体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自卑,一种是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方式,设法克服障碍最后往往会战胜自卑。而有些时候,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自欺的“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烈,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因。在阿德勒看

7、来,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追求优越并不是说人人都天生要寻求在地位上、等级上超过别人,也不是说人们要追求保持自己比别人更重要的态度,而是个体无论追求什么都渴望有能力和有成效的动机。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二)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不同于自卑情结,在阿德勒看来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正如弗洛姆认为的“人是所有生物中最无能的”,因为人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对

8、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因此,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二、自卑感的功效及其机制 自卑既能摧毁人,也能塑造人。每个人在克服自卑、寻求优越感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补偿不当,另一种是适当补偿。补偿不当指的疟缺乏或过度补偿,这都会引发自卑情结,甚至患有神经症。有自卑情结的

9、人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是缺乏补偿时,人面对自己卑微、无能而消极,不敢正视现实,极力掩饰,并放弃自我改善处境的想法;二是过度补偿,为了摆脱卑微,人极力寻求另外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陶醉于自我虚幻的优越感中,盲目追求个人优越,对自己缺点克服过犹不及,甚至表现出某些变态的行为举动。这都是自卑导致心理异常的副作用。 但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适当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催人上进的推动力,使人不断开拓进取,体验积极的生活。一个适当补偿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如外貌不是很好的女性,往往会

10、通过获得高的学业成就来达到心理补偿。正因为自卑,人类追求优越感永远不会停止,而人类文化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三、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早期教育启示 (一)重视早期家庭教养方式,预防问题儿童的出现 除天生的器质性病变因素以外,所有儿童都具有能正常发展的生物前提。可是为什么有的儿童却成了“儿童问题”?个体成长是环境(广义的环境包含教育在内)与遗传两因素影响下展开的过程,阿德勒认为这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早期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教育孩子,他们不知道去顺应自然、使子女成为自己生活的客体对象,忽略儿童的主体性,以自己的意志统摄子女的一切。这样,儿童处于工具性的地位,容易囵隅于自卑之中。另外,即使是父

11、母意识到这一点,但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不同的长幼排行而产生无形的作用,使幼者、病弱者或因父母的偏爱,而引发自卑情结。因此,问题儿童的产生既有父母的主观意志的原因,也有某些容易被忽视的客观因素的涉足。虽然阿德勒也承认问题儿童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状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仍然强调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影响。所以,家长要有这种意识,适当地予以干预,取长补短,发挥儿童的优势,弥补不足,科学地施教,在自然与干预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客观对待自己的优缺点,避免“自卑情结”的产生 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卑感,自卑是正常的、必须的。适度自卑感是激励个体超越的动力,去战胜

12、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争取更大的成功。事事都有一个“度”,而如果自卑感愈积愈多,而不能积极地宣泄、释放,就会引发“自卑情结”。过度的自卑就会变成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礁,关键期儿童自然健康的生命航船,就容易触礁。这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家长和教师)正确看待儿童的优缺点,警惕儿童有可能的自卑,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引导学生,使儿童扬长避短,保持适当自卑感,也就是客观对待自己的不足。作为一种“强化物”,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与态度对儿童早期成长关系密切,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家长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优缺点,多与儿童沟通,引导儿童正视自己的长与短,并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无完人的事实。我们要做的是

13、立足于实际,发扬儿童的优势一面,正视并尽量克服其欠缺的一面,促进儿童良好社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郁积为自卑情结,使儿童拥有活泼开朗、外向的性格和健康体魄。 (三)引导儿童超越自卑,树立良好生活风格 每个人在克服自卑,寻求优越感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基于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情结源于不良的生活风格,所以家庭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扬弃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强调的个体过去特殊的经验对近日生活的影响,指出意义并非为环境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于是阿德勒宣称“促使人类行动的动机是个人对未来的期望(虚构),而不仅是

14、他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他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做出各种行为”。为此要使儿童超越自卑对其行为方式进行导引,就必须让他们学会在自身外部探求生活目标,在集体中体验到快乐,才有可能避免、克服自卑儿童要超越自我,超越个人的私利,把自我与他人统一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成为一个社会人。 (四)引导学生从自卑走向超越 “失败乃成功之母”: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于自卑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丧失了对自我的信心与信念。应对自卑的方式可概括为两种取向,一种是意志消沉掩藏退缩,另一种是克服障碍努力改进,只有后者才能真正摆脱自卑的阴影,从自卑走向成功,实现自卑的超越。自古

15、寒门出贵子,人往往因自卑感产生对优越感的渴望,并为获得优越感而进行奋斗。这种奋斗不仅在个体身上可以见到,整个人类也进行着同样的奋斗。可以说自卑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他们的无知感到自卑,从而努力奋斗的结果。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卑为动力,补偿为方式,超越才是终极的目的。愈来愈多的人认为,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分道扬镳的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也颇为深刻、亲切,给教育者一种不同的育人视角。我们要借鉴其理论的精华,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地成长。综观阿德勒的人格理

16、论,有以下几大贡献: 、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是受社会驱力所推动的。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更重视“社会兴趣”,他相信社会可助长人格的发展。、创造的自我这一概念对精神分析而言,是相当新颖的。、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动机、特性、兴趣与价值的个人独特之组合;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正代表着他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他的说法减低了弗洛伊德学说“性”在行为动力中的重要性。、认定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行为;这与弗洛伊德完全相反。、修正了弗洛伊德提过的个人对性发展不完全而求其补偿的理论。因为不健全的器官,总会有从别的方面的特

17、别活动来纠正这种缺陷的趋向。四、儿童的自卑心理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1、生活的意义 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会,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18、,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 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同为所谓“意义”,只有在和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 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人们对生活意义的错误理解往往起自儿童时期。那些自幼就带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或被忽视的儿童,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一味关注的就是自己,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最容易赋予生活以错误的意义。因此,要改造他们,应该训练 他们培养起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导他们以坚定的勇气面对生活。 2、灵与肉理论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

19、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 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

20、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

21、结果。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只有透过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22、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和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企求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这是整个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都能看到它的影像。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决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无数的印象中选出来的记忆,是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中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人的记忆反映了他的“生活故事”。在所有记忆中,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

23、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人会记住不同的事情,也能对他记得的事件予以不同的解释,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改变。 3、 人从降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最为紧密,而且对孩子影响深远。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训练自己的母道,要真正对孩子有兴趣,和孩子很好地互相合作。事实上,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人类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难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被宠坏的孩

24、子对别人毫无兴趣。奥迪帕斯情结表明了孩子希望占有母亲的全部注意力,它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与性无关。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从而证明自己对妻子、孩子和社会都是一个好伴侣。在不幸婚姻中 长大的孩子,不可能训练出合作之道,他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障碍,因此夫妻之间应该平等、和谐相处。总之,家庭对儿童的未来影响非常重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那些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挫折的人,往往与其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有关,我们要避免这一类害处,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

25、合作训练。社会生活需要它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更高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必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该遵照人类的利益来工作。对于那些没有准备好接受社会生活的儿童,教师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容易纠正或防止,否则它对儿童以后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将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 那些没有学会合作之道的儿童,以后容易成为神经病患者、自杀者或罪犯。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因此,“人类幸福的最大保证便在于这

26、种工作之中”。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高峰体验(一)需求层次理论释义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1943年,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

27、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最初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给定七层次需要,广为流传的五层次需要的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在晚年马斯洛在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超自我实现需要,作为其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种总结。生理需求级别最低,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缺乏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

28、、威胁或疾病等、钱。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榜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的不相信这社会,变的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而藉此来保护自身安全。 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社交需求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 这些需要如果得不

29、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例如: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地寻找朋友或是同类。 激励措施: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尊重需求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缺乏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

30、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富豪为了自己名利而赚钱,或是捐款。 激励措施: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优秀员工光荣榜。自我实现需求最高层次的需求,是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具体包括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的需要等等,在前面各低层次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也开始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

31、过金钱、爱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例如:一个真心为了帮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术家、运动家把自己的体能练到极致,让自己成为世界一流或是单纯只为了超越自己。激励措施:设计工作时运用复杂情况的适应策略,给有特长的人委派特别任务,在设计工作和执行计划时为下级留有余地。超自我实现马斯洛在晚期时,所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所出现短暂的高峰体验,通常都是在执行一件事情时,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时,才能深刻体验到的这种感觉,通常都是出现在艺术家、或是音乐家身上。例如:一位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体验。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

32、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2、 这五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3、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近来的研究有些新发现:(1) 缺乏型需要几乎人人都有,而成长型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部分的人没有。(2) 满足需要时不一定先从最低层次开始,有时可以从中层,或高层开始;有时个体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而牺牲低层次的需要。(3) 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在许多情景中,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 (二)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与最佳状态显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高峰体验就是最佳状态本身。马斯洛在很多地方论述了高峰体验。他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同一性体验。为了说清楚这种同一性体验,马斯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来表达。马斯洛下面的这些描述看起来有重复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