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1.38KB ,
资源ID:1289255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8925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docx

1、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人类文化遗产可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 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

2、,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然而,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辛亥革命,专制政体打倒了;新文化运动,古老民族文化破坏了;新中国成立,结束内外忧患动荡的时代,但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破四旧”形成传统文化的断层;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喜欢矫

3、枉过正,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发展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认;从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看改革开放后,让洋节日和英语上升到一个空前绝后崇高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冷漠的传统节日,受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均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一、孔子与屈原,竟然比不上引进国外的圣诞老人名气大新华网报道:重庆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的王老师给幼儿讲解经典文化课。上课前,王老师拿出一幅彩绘孔子肖像悬于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孩子们好奇地盯着画像,犹豫了一下,然后30多人同时脆生生地回答:“圣诞老人。” 南国都市报报道

4、:记者在海师附中、海口九中几所中学采访38名初中学生,调查题目有: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吗?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为纪念谁吗?31名受访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和圣诞节,理由是:过春节可收到红包,过圣诞节又好玩又有人请客吃洋快餐。初中生们大都喜欢过圣诞节,多数学生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而立,没有人知道重阳节是为纪念谁而设。现在的孩子们,不懂孔子和屈原,不懂得重阳节的来历,只知道圣诞老人、情人节这与我们崇尚洋节、崇洋媚外的社会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你看,离圣诞节差不多有个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就挂上圣诞老人的张贴画,每家酒店和商场布置了雪松,挂上各种各样

5、的小玩意,来烘托圣诞节的气氛,这些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相反,教师节,没有人会挂出孔子像;端午节,没有人会挂上屈原像;重阳节,没有几个家庭,会认真把节日的来历,结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美德传统好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恰恰是许多传统纪念日,往往流行于只做形式,不讲实效,象学雷锋,3月5日来了,3月6日走了。端午节,虽然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划龙船的风俗,但很多人连吃粽子都不在意了,更多的孩子们,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倒是我们相邻的韩国,却硬生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少年儿童追捧洋节的现象,绝非一地所独有,具有普遍性的时代特征。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茫然无知,更令人担忧。传统文化断层责任应由谁

6、来负呢?爱国主义教育究竟落实在那里?二、是非与功过,大规模的拆迁是发展经济还是破坏文化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再掀起以经济为中心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轰轰烈烈地展开旧城拆迁的大规模改造建设活动,让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受灭顶之灾,旧城在旧貌换新颜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

7、、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包含着文物和文化两个概念。文物,是城市在历史过程中精华性的创造,大部分是以皇家建筑、古典建筑和宗教建筑为主;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的风格,大部分体现在大片大片的民居里。像北京特色不在故宫和天坛,而在胡同和四合院,潜藏着丰富的文化财富。文化名城要有血有肉有光彩,要有精神个性。而我们对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剩下文物保护,没有文化保护,文物保护是孤零零的点,大规模城市改造没有约束,乱拆一通,越拆越疯,为了眼前小利,地方连文物都敢拆,弄得历史文化名城接近于面貌全非。一些地方城市的官员,没有文化远见,只是片面追求现代化的速度,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效应,顺从开

8、发商放肆要求,旧城改造结果成了文化破坏。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旧城,不但破坏了城市的文化,还损害了众多民众的经济利益,败坏了党群关系和政府形象。象江西宜黄官员面对着发生的拆迁悲剧,却十分冷漠网上撰文说,“没有强迁,就没有新中国”。国人认为不破就不立,新中国就要破旧立新,结果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将传统文化,混等为落后文化、旧文化的观念,导致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许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风貌,让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长此以往带给民族是文化的弱化。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

9、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一个全新的社区发展,最少也要六十年的时间。邻里间相互了解是建立互助合作的基础,这些互助合作,使社区有如城市里的村庄,使居民有归属感,并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拆迁后的新公寓楼,隔绝了邻里间的互访,导致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陌生感,这种现象被称为现代城市病。曾经报道说,西方人文景观是邻里不相往来,我们津津乐道的邻里相亲优良传统,在拆迁后差不多丢失了,这种城市病降低了居

10、民的安全感,增加了对社会治安的忧虑。从传承传统文化角度说,大规模的城市拆迁,破坏了历史传承的人文环境,毁灭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其破坏力堪与战争、地震等大规模毁灭有的一比,甚至来得更彻底。战争和地震虽然厉害,但在重建后,原来居民还在,会恢复过去的传统,会继续发展曾经的辉煌。相反拆迁,将意味着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一切统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存在。原先的居民永远都不会回来,曾经存在的人文环境从此不再,随着原住民的各奔东西,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慢慢地被遗忘,最后消亡。近年来,致力于城市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

11、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等职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往往会自我轻贱,会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可是,一旦你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法国雨果早在1835年写一篇向拆房者宣战的文章,把那些没良心的开发商,臭骂了一顿,说他们把法国历史的精华,把那些石头上尊贵的记忆都毁掉

12、了;后出现一个作家,是卡门作者梅里美,成立了一个法国古典建筑保护委员会,保护的不是建筑,而是法国人的精神;再后来是了不起的小说家马尔罗,当过法国文化部部长,对法国整个文化做一次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做到彻底调查,明确宣布,美国是军事和政治上的超级大国,但法国是文化上的超级大国。法国人不随便说英语,坚持说法语,有强烈的文化自尊。现在每年有6000万人去法国旅游,尊崇法国,就是因为法国有先觉的知识界人物站在前沿。三、国语与英语,代表传统文化的国语和汉字竟被本末倒置改革开放后,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居然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像英语这样崇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评

13、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年近半百,捧着英语课本苦学,不喜欢英语,为评职称;莘莘学子,为过英语关,花大量精力,其他课程草草应付;博士硕士读研两三年,一半时间苦攻英语,剩下忙于准备论文,哪有时间研究专业?高考、考研、评职称等指挥棒的误导,人们学英语的时间精力,高于母语。为毕业、找工作、提职称,考外语、学英语;中医专业、历史专业、考古专业、汉语文学专业等评审职称,考英语;大学,考四、六级,为毕业,为考研;英语成了敲门砖,过关扔掉。许多学子迈出校门发现,学习多年,英语交流依旧哑巴。英语变身胜母语,幼儿园搞起双语。全民学英语,结果英语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多,研究生毕业能用汉语通顺

14、写文章的也不多。语言原本是承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工具,现将英语捧得至高无尚,实际上是对自已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学英语,有必要疯狂到下跪的程度吗?中国的孩子先要学好汉语,再学英语,现在反而搞本未倒置。汉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品,每个汉字都是一幅胜过比加索作品的精妙抽象画,汉字包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汉字书写蕴藏着博大精深的韵律和美学。学习母语文化,对孩子的思想和智慧成长大有益处。如今许多家长逼着3-8岁语言、神经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学英语,恨不得会讲英语,孩子就立即出国,不做中国人。母语靠边,方言消失。闽南已经出现一代比一代不会说闽南话的危机。汉语活化石的闽南话,由于城市和乡村孩子,从幼儿园实行

15、普通话教育,低龄化外语热,现在许多孩子不会讲或讲不好闽南话。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常常与文学混为一体,与西方相比,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方面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儒、道、释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处理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上已被国际上认可,而今日的国人对此类词语很多却一无所知,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结果文坛上充斥着颓废、迷乱、感伤,以丑为美,从宝贝系列到身体写作、从美女作家到80后,青春派、偶像派等潮流,让人目不暇接,以前国人尊崇“文以载道”“文以救世”眼下全无,老一辈作家不能转型的,守着纯文学阵地无能

16、为力,门庭若雀。今天生活的社会,传统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个性。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的普及已经到了气息奄奄的程度,中国人越来越不象中国人,中华民族面临着丧失自己的文化特性,被人同化的危险。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社科类教育远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都围绕着培养“驯服工具”转,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教育内容极其狭窄,芸芸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而语文课本中尽管有那么一点点传统文化的东西,但那更是断章取义,根本不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相反,教育制度惊人的重视英

17、语,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国际通例,主权国家没有不抓国语教育的。韩国、日本作为有美国驻军的半主权国家不得不学习英语,我们拥有主权国家,却违背愿望强制推广外语教育,这实际是潜移默化的进行西方奴化教育。 全球文化发展新的趋势,是中华文化正在崛起,现在全球设置的孔子学院有80多所,许多国外的人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来到中国留学。而我们大学生却不会分析文章,不会写篇像样的作文,读不懂文言文!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完全西化就是没有根,那还是中国人吗?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汉字本身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型

18、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不可否认,现在汉字的书写正退化,时代亮出了黄牌。随着网络时代,电脑上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如何书写出美观大方的方块字中国毛笔书法。很多大学生能制作精美的电子简历,但当用笔书写时却往往写不好汉字,提笔忘字,患上书写遗忘症,更不要说写毛笔字。许多孩子对毛笔、墨汁、砚台等传统书写工具了解甚少。有些家长说,现在孩子学习、就业压力大,每天应付“英语辅导班”“奥数培训班”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练书法?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表上书法是必修课。可是中国的孩子,却患上汉字遗忘症。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以其优美的形体

19、和精深的内涵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汉字书写的危机,反映出国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汉字书写遗忘的出现,对整个民族文化肌体的损害是致命的。 如今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着送孩子上双语幼儿园,中小学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班,这些国际班无一不以强化英语教学为己任,重外语轻母语现象十分普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把语文当作语句和文字来教,失去了语文教学传承语言和文化的功能。结果是很多学生能熟练地用英语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子却形同路人,提到作文便搜索枯肠,甚至充斥着大量的中英夹杂语体。中小学国学传统教育的缺失,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很多出国留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不用说

20、四书五经。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痛感教育界出现的香蕉现象,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却是黄皮白心,说起西方的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杨叔子院士为此不得不要求自己的博士生想过入门关,先背诵论语和道德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齐家直指这种弊端时说: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但在有些地方应试教育仍搞得扎扎实实。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趋向于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畸形发展,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因此,郭齐家大声呼吁:我们已经留下一个破碎的山河(意指环境污染),如果传

21、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掉了,我们对得起谁?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因为它具有文化上的向心力。我们之所以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并不是因为国家多么富裕,也不是因为国家多么强大,更不是因为现政权有多么清廉和高效,而是因为我们认同中国的文化。爱我们的母语,爱我们的汉字,就是爱我们的祖国!四、传统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刻不容缓任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说,民间文化消失速度令人忧心忡忡: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到陕北黄土高原采风,窑洞窗花和刺绣底样的民俗剪纸,窑里窑外铺天盖地,前年去时,近于消失,连偏僻的村庄里,年画不见,绣花不见,进窑只见贴满墙壁是西方名模裸体彩画。年前,对

22、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个,皮影被转卖到北京及世界各地收藏。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余未人调查,许多侗族青年不知道侗族有鼓楼和风雨桥,不会唱侗歌,到上世纪年代,平时连侗族裙子、侗族银饰也少有穿戴。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逐渐淡漠,让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飞速瓦解,没等人们意识到危机,就荡然无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分析,古村镇文化遗存的流失,与近年大批古董贩子走村串乡,穿街入户,上门淘宝有着直接关系。村民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古老的村寨中已经很难见到传衍久远的遗存。冯骥才指出,保护古村

23、镇,既要保留古老的村容镇貌,更要留住它的内涵。否则这些古村镇,即使保留下来,也成为记忆的真空。如今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不断地吸引着世界目光。无论是“中国京剧欧洲行”的顺利开展,昆曲和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世界认同之时,一些国家甚至将本属我国的许多文化遗产,纳入它的国家文化产业战略,进行开发利用。我国敦煌艺术的流失,景泰蓝、宣纸技术被窃,到美国花木兰的高上座率,韩国皇家音乐申遗,韩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及韩国欲夺我国端午节申请世界文

24、化遗产,少林商标美国抢注之类事件频频发生,进一步证明我国非物质文化独特地位,同时敲响警钟:如果行动迟缓,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必被他人端走,我国优秀的文化将被肢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如昆曲、苏州评弹、蒙古族长调民歌、土家族摆手舞、杨柳青木版年画、针灸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传统民俗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有护根的意义。百姓信仰心理需要,历代不断造神,形成许多民俗节日。一面用物资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降福;一面演戏作醮,献

25、艺娱神。无论是物质供奉,还是精神娱乐,实际是活人享受。因为有了民俗节载体,许多伴随着载体的民间文化,才得以生存和延续。众多民间文艺藉此竞技斗艺,薪火相传。鲁迅先生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绝的。同理,有民俗节日的存在,民间文化才不至于泯灭。如果没有民俗节日,那些“绑灯篙丹、造王船、扎王爷马的工艺可能早已失传,而像古稀老人演“车鼓弄”,这样的民间曲艺,可能由于没有登场的机会而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虽说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很脆弱。目前,我国非物质文

26、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著名作家冯骥才目睹了太多民间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现代化速度下悄然死亡和奄奄一息的现实,用笔写檄文,新著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蚀问题。如津门老城老街老房子、梁启超的书斋、绘画、戏剧、妇女缠足、年文化、武强年画、剪纸、小人书、博物馆、民间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2003年初,我们国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政府开始重视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审定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面临日渐萎缩的困境。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

27、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工作仍然困难重重。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在两会上,或常年在为中国文化的保护和战略奔走呼吁。年初3月份两会上的提案是建议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机制,以此来约束商业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保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冯骥才先生特别忧心忡忡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后的后续保护工作无法延续。五、根源与原因,传统文化的不断丢失追源究本症状何在?民族文化的根基,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我们悠久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上,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

28、建筑等。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多样性的大自然。我们正在保护濒危的动物,但是却没有保护好我们濒危的文化。 就象我们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和经营城市的引导下,变得面目全非,没人怜惜。究其原因,源于中国许多观念,如 “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破不立”等,说是旧的一定要毁掉。 (1)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中国文化注重以文载道,而道都承载在文言文中,新文化运动一大成就,就是将文言文颠覆,白话文占据主流地位,虽然使文学走入平民间,但无疑使传统文化受了致命的

29、一刀,割断了文言文,同时割断了文言文所蕴涵的前人哲学、文艺精髓。这弊端在当时并不明显,因为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本身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而下一代直接接受白话文成长起来的人,就像断了母乳的人,找来替代奶粉,先天营养不良。文言文中虽然有些部分生涩古奥,但不能不说它是一种成熟而凝练的语言,充满韵律美与形式美,其中沉淀的精髓更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汲取营养的源泉。白话文虽然易于接受,但与生俱来的浅显和俚俗,不能不说是致命伤,像是兑了水的溶液显得淡而寡味。(2)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一场全民族浩劫,让人不堪回首,经历过类似焚书坑儒的浩劫。从挖祖坟挖到批孔,将中国许多文化遗迹破坏殆尽

30、,各方人才下放牛棚田地,教师成臭老九使得中国文化出现空前断层,导致一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脑中少有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如今是父母辈年龄,本身文化理念缺乏,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能盲从潮流,让七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家庭教育先天不足,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以致整个社会思潮混乱,容易被外来事物清洗。(3)商业文化不追求永恒、不负传承,只要谋利人的价值存在于自己独立的价值中,民族的价值也存在于民族独立的价值中。东方的智慧,我们的传统,我们独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在文化里。但是我们文化载体正大量地从生活中消失,而且是不知不觉地就失去。今天整个文化进入了全球化时代,遭遇到非常重要的商业化的过程。原有的农耕文

31、明进入现代后,要被现代文明取代一部分,另一部分就被商业文化所改造。商业文化的残酷性是不追求永恒,不需要建设,不对文化本身负责任,不负有传承责任,只需要从文化里谋利,在原有的文化中挑选卖点,没有卖点部分就撇掉。商业文化里的菜单只剩两道主菜,一道名人,一道时尚。虚构人物林黛玉,没有陈晓旭有新闻价值,引发公众兴趣,这是商业文化特点。陈晓旭是名人,林黛玉仅虚构。名人的逸事、车祸、绯闻都成为媒体、公众的兴趣,文化生活与消费的重菜;另一道主菜是时尚。如今时尚与唐代尚胖、楚王好细腰、30年代流行旗袍不一样。现代商家事先制造出的时尚,如明年流行紫色,就先造势紫色,明年生产紫色。因而所有现代的时尚,实际都是商业

32、的陷阱。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菜单充满商品内容,有人说商品有什么不好?因为商品有商品的规律,要促销,要不断炒作,然后热销;走红之后,新商品出来,开始滞销。最大特点是永远要有新商品代替以前商品,否则无法发展,无法获利。现在很多地方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但热衷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某项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不仅能提高知名度,还能获得经费支持,创造经济利益。仅把“申遗”当作一种经济行为,以“保护”之名,行“生财”之实,有的甚至打着保护的旗号对文化进行破坏。(4)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 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普查力度不大,缺乏深入和广泛的对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的了解;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许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的廉价开发,造成误导和原生态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如对古代的科技、工艺、音乐、舞蹈、历史声音、历史图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科学界定和权威的说明,现有法律不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