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2 ,大小:82.71KB ,
资源ID:1297624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9762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6篇文言复习要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6篇文言复习要点.docx

1、16篇文言复习要点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六街中学 马龙昌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相关识记: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

2、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2孔子,名丘,字仲尼_,春秋(朝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4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统称为“五经”。5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举一反三。6、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4、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5、:“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时/同“悦”,愉快,高兴2、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恼恨,怨恨 3、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4、可以为师焉:可以凭(这一点)。以:这里是凭借的意思。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7、何以谓之文“也:凭什么8、是以谓之文也:因此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记/指学习所得的东西/满足10、

6、必有我师焉:在里面。 11、不愤不启:这里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启发、开导12、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1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提出,举出/方角/类推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开放性试题 1、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

7、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5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

8、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7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二)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实词: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

10、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 绝 多生怪柏: 山峰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良:的确,实在。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属引凄异:属 ,(zh)连续。/引:延长。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

11、绝 (山峰):极 阻绝:断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5、通假字:阙;同“缺”,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

12、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和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6、理解性背诵: 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

13、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14、,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0、探讨: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结合文章内容,用一

15、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12、

16、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13、开放性试题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

17、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早发白帝城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18、 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七年级下册 (三)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 自李唐来:从,自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9、:被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副词,更 亭亭净植:树立。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二、译文: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

20、明以后很少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三、理解背诵: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21、不妖。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四、回答问题: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23、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五、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

24、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七、开放性试题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八年级上册:(四)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作者:苏

25、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 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原来是 但: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

26、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

27、,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8、,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八、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九、开放型试题: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

29、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

30、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

31、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略)(五)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解释词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心乐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