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81.59KB ,
资源ID:1298208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29820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1、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历史学科学案教案考点总结课时训练考前必备名师指导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贯穿于本课的线索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条线索是介绍了明朝以来皇权的不断加强,这实际上是分割相权的必然结果。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问题: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措施。2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3内阁是何时设立的?其职权是怎样演变的?4指出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演变、影响。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

2、据与集权措施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_刘邦_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_汉景帝_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_七国之乱_”,三个月后平定叛乱。(2)措施:实行“_推恩令_”,强干弱枝,_监察_地方。(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教师指导: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2唐末割据与宋太祖集权(1)背景唐朝后期,形成_藩镇林立_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_五代十国_的分裂局面。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2)措施收精兵。统兵之权归“_三衙

3、_”,发兵之权归_枢密院_,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废除_节度使_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_中央_,_文臣_掌地方行政,设_通判_监察。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_中央_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3)影响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藩镇割据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造成了“_冗官_”、“_冗兵_”、“_冗费_”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思考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提醒:(1)核心:集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2)“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4、”。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_中书省_,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_六部_,直接管理国家政事。(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明朝的内阁(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_殿阁大学士_,仅备顾问兼_协理奏章_,并不参与决策。(2)明成祖:设立_内阁_,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_票拟_”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_批红_”。3清朝的官制(1)清初承袭明制,设立_内阁_,负责处理日常事务。(2)

5、重要的军国大事,由_满洲_贵族组成的_议政王大臣会议_处理。(3)清_雍正_年间,设立军机处。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_军务_,后来可以参与处理_机要政务_;军机大臣本身_品级_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_跪奏笔录_。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4中央官僚制度变化的特点: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思考2:有人评价明朝内阁阁员和清朝军机大臣的地位时说“虽有宰相之责,却无宰相之权”。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提醒: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均没有决策权,二者官员只是参与机要政务,决

6、策权在皇帝手中。一、中央集权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材料二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请思考:(1)据材料一,为“矫秦之枉”,西汉初期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导致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提醒:(1)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

7、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君弱臣强”。作用:改变了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拓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2)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4)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5)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典例1 (2017湛江)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

8、度的设置旨在(C)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教师参考解答】材料中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确保文书安全,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到丞相,且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上作弊”分析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增加盖半印,所以是增加了流程,不能说是提高了效率,故D项错误。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

9、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过几天就死了。材料二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请思考:(1)“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3)某班举办题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提醒:(1)实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激烈,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阶段。(2)君

10、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3)利: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成长等。拓展: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政治:有利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粉碎内部叛乱,抵制外来入侵,巩固国家统一。经济: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影响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衰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推行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1、,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外交:推行闭关政策,隔断了与外国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与西方差距拉大。总之,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造成中国落后,近代落伍,被动挨打的根源。典例2 (2017郑州)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清代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省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得谓是总辖全国之行政长官。又各部尚书,侍郎均有单独上奏之权,则各部尚书亦并不得谓是统率各该部之惟一长官。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B)A清代通过“以满制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新的发展C对六部的权限规定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清代中央机构的设

12、置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教师参考解答】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可以判断出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故本题选择B项;A项中“以满制汉”不符合题意;C项是军机处的设立;D项中完善不符合题意。1(2016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教师参考解答】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13、”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项。B项“全都真实可信”表述过于绝对;C项与材料无关;宋太祖不愿记录其失误,并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错误。2(2017九江)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下列行政区的出现属于这一现象的是(B)A秦朝郡 B汉代州C宋代府 D元代行省【教师参考解答】据材料提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州的刺史,原来的职能属于监察,后变为地方行政区域,故B项正确。秦朝郡的长官不属于监察职能,故A项排除。宋代府也没有监察职能,故C项排除。元代行省,一直是地方行

14、政区域,故D项排除。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地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D)A秦代 B汉代C唐代 D宋代【教师参考解答】中国古代社会中以钱买官现象比比皆是,注意材料中“通判”之职位,便可判断此话反映的是宋代的情况,因为通判是宋代增设的。4(2017新课标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教师参考解答】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

15、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A项正确。B项“日趋衰落”、C项“已经丧失”、 D项“决策权力”皆不符合史实,排除。5(2016全国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B)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教师参考解答】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与中央官制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这种牵制导致效率低下,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设置,有利于统筹协商地方

16、事务,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项错误;六部是中央官制,削弱还是加强与地方行政制度关系不大,且材料并未提到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否仍直属六部,C项错误;明初不存在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矛盾,排除D项。6(2017湖南六校联盟)“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D)A枢密院 B中书省C内阁 D军机处【教师参考解答】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南书房”是清代官署名,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17、可知该机构成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应是军机处,故选D项,排除C项。基础训练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 D郡县制【教师参考解答】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2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C)A兄弟情谊 B爱屋及乌C分割实力 D分封

18、爵位【教师参考解答】汉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表面上是施恩,实际上分割了王国的实力。3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C)A秦朝 B唐朝C宋朝 D元朝【教师参考解答】“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体现了兵帅分离的措施,这出现在宋朝。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C)A中书门下 B通判 C枢密院 D三司使【教师参考解答】宋代王师北定事务属于军事方

19、面,枢密院拥有发兵之权,故选C项; 中书门下、通判、三司使分管行政、地方监察、财政,排除A、B、D三项。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C)A藩镇割据出现 B科举制完善C分割事权 D重武轻文【教师参考解答】为防止权臣篡权,宋代采取了分割事权的策略,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这在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了北宋行政效率的低下。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C)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军机处【教师参考解答】“虽无相

20、名”说明已废除了丞相,这只能是明代以后,“实有相职”说明该制度还有一定的权力,这只能是内阁制度,清代的军机处无任何实权。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于(B)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教师参考解答】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万年红”,“红”与“朱”义同,并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可知,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其真实意图。8(2017杭州)明朝初年为防止宦官干政,严格禁止太监识字,但明宣宗时设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

21、凡皇帝口述命令,先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明宣宗的目的是(D)A设三省六部 B设三公九卿C设军机处 D以司礼监牵制内阁【教师参考解答】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所以以太监予以牵制,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发生在唐朝、B项说法发生在秦朝、C项说法发生在清朝雍正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教师参考解答为D。9(2017山西联考)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A)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22、 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教师参考解答】依据材料“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故排除C项;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排除D项。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为解

23、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哪些具体措施。每个朝代举12例即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教师参考解答】(1)秦:创立皇帝制度或三公九卿制或郡县制。汉:察举制或中朝或刺史。唐朝:三省六部制或科举制。(2)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明朝废丞相,

24、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能力训练11(2017杭州)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C)A举荐官吏候选人 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C监察地方高官 D征收地方赋税【教师参考解答】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汉代皇帝先后设置监御史、刺史等官职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项说法正确;A、B、D各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教师参考解答为C。12(2017湖南六校联盟)“(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

25、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教师参考解答】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说明明朝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御用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正规机构,故A项正确;大学士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排除B项;C、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13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26、。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D)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教师参考解答】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1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

27、认识到(D)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教师参考解答】材料中嘉庆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故选D项;其他各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5(2017杭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

28、)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明代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几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明内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概括明内阁地位的特点。【教师参考解答】(1)举措:任用丞相不拘

29、于出身,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任用贤良文学之士参政以监察大臣,频频更换丞相。(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特点:内阁是辅佐皇帝的办事机构,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教师参考解答】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郡举贤良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教师参考解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教师参考解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力图摆脱控制”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教师参考解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