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5 ,大小:58.54KB ,
资源ID:1300897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0089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docx

1、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试复习题库一、选择题 每题 2 分 共6 道题、12 分1、意识是 ABCA、人脑的机能 B 、人脑的属性 C 、物质的反映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BA、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B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BCDA、互相联结 B 、互相依存 C 、互相渗透 D 、互相贯通斗争性是指 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B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无所不在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无时不有5、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表现有

2、ABCA、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C、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6、实践的基本特点有 ABCA、客观实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AB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8、真理的基本属性有 ABA、绝对性 B 、相对性9、以下哪些是社会存在的范畴 ABC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ABCA、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B、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C、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的关系

3、问题11、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ABC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12、以下哪些属于意识形态 ABCDEFA、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 C、道德 D 、艺术 E 、宗教 F 、哲学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体现在 ABC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4、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A、坚信人民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 B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

4、点 D 、虚心向群众学习15、党的群众路线是指 ABCDA、一切相信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 D 、到群众中去16、商品使用价值是 ABCA、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B、它为商品的自然物体本身所具有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17、商品价值是 ABCDA、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B、是商品的社会属性C、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价值的本质D、二因素之一 (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1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包括 ABC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5、时间决定B、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C、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 实行等价交换。19、价值规律的作用 ABCA 、调节作用 B 、促进作用 C 、分化作用。20、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 促进资本集中有两个强大有力的杠杆 ABA 、竞争 B 、信用21、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 ABA、资本积聚 B 、资本集中22、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ABCDEA、促进资本积聚的必然性 B 、促进资本集中的必然性C、促使资本有机购成提高的必然性 D 、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必然性E、造成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必然性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 ABCA、国家垄断资本 B 、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6、C 、国私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24、二战以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三个新特点是指 ABCA、经常性 B 、稳定性 C 、全面性25、以下哪些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理论 ABCDE P68A、科学发展观 B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建设创新型国家 E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F、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G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6、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 ABCD P69A、把握发展规律 B 、创新发展理念 C 、转变发展方式 D 、破解发展难题2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BP70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7、义道路 B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BC P64A、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29、创新包括 ABCD P74A、理论创新 B 、制度创新 C 、科技创新 D 、文化创新30、小康社会将是我国社会 ABCDEF 的发展阶段。 P79A、经济更加发展 B 、民主更加健全 C 、科教更加进步D、文化更加繁荣 E 、社会更加和谐 F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 ABCDE 。P101-105A、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D、民族区域自治 E 、基层

8、群众自治制度32、人民民主专政是 ABCA、我国的国体 B 、无产阶级专政 C 、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33、人民代表大会是 ABCA、权力机关 B 、立法机关 C 、代议民主机关3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ABA、我国的政体 B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5、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是 AB P104A、一党领导 B 、多党合作3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 ABCA、政治协商 B 、相互监督中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 C 、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37、我国目前规范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有 ABA、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B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9、ABCDEFA 、民主法治 B 、公平正义 C 、诚信友爱 D 、充满活力 E 、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ABA、共同建设 B 、共同享有40、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其主要内容概括为 “一条主线、 五大建设其中“一条主线”是指把 AB 作为主线。A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B 、党的先进性建设41、党的五大建设包括 ABCDEA、思想建设 B 、组织建设 C 、作风建设 D 、制度建设 E 、反腐倡廉建设二、简答题 每题 10 分 共 4 道题、40 分1、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P8-9答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 它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10、 以及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意识的起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2、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P8答 之所以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是因为生产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劳动是猿进化成人的决定因素 二是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从生产劳动中 并与生产劳动一起产生和发展的 三是生产劳动促进意识内

11、容日益丰富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3、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什么样的片面观点。 P9答 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它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但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另一种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方面,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 决定物质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强调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4、如何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P14答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规律也叫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

12、盾。逻辑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逻辑错误。5、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P14答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辨证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有共同的基础,相互为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的转化总是互相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性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有区别的。6、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P14答 内因是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

13、之间的对立统一, 也称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也称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依据, 外因是第二位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 内部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基本趋势和方向, 外因加速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局部的改变着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的作用。7、简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P14-16答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无所不在。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一是物质运动形式及其

14、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特殊性。 二是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三是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P16答 第一 它们互相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 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 第二 它们互相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同类矛盾的共同本质 并非把矛盾的特殊性包括无遗 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 第三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在一定场合、 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外的场合和时间可变为特殊性 反之亦然。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P16答 第一 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世界运动、 发展的内在的

15、源泉和动力。第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整个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 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10、怎样理解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P18答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认识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特别是认识的高级形态科学理论 对实践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 没有认识的指导 实践无法进行 其次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增强 它为实践提供预见和预测 再次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科学理论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进程 用它来指导实践 能合乎规

16、律的改造世界 促进事物的发展。 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所以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1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18答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主观认识或客观事物本身都不可能为这种统一提供证明 唯有实践能够沟通二者 把主观内容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简释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P21答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一个真理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是作为系统和过

17、程而存在的 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定层次、 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13、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21答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既有绝对性的一面 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因为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即使一时不能证实或推翻 迟早都会由实践来检验并得出正确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 但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水平未必都能对当时已经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做出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14、简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8、及其关系。 P21-22答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5、简释生产方式及其为什么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P22答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其内部的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因为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

19、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其作用表现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变革与更替。16、简述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P22答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 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层次来看可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 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17、简释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成及其二者关系。 P22答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具体直接的反映 是一

20、种自发形成的不系统、 不定型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 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思想体系 是一种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同社会心理属于高低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意识素材 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心理起指导作用。18、如何认识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P23答 从本质上讲 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 反映着经济基础的内容、 性质和发展要求 是社会经济关系在人们观念上的深刻表现。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或对立 实质上是它们各自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的反映。19、简述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

21、立性。 P23答 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是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纵向 意识形态与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变化不完全同步 前者往往落后于后者 横向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 三是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提供必要的思想条件 具有指导、 动员、 批判、教育和规范的作用 它为团结本阶级成员提供强势精神凝聚力 。20、简述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P28答 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

22、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是 坚信人们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1、简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意义 P32答 概念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 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所谓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殊具体形式的劳动。 所谓抽象劳动是指抽掉或撇开特殊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表明怎样劳动和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劳动量的大小和劳动时间的长短问题。作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 生产性质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 形成性质相同的商品的价值。意义 劳

23、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是它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二是它是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钥匙 是建立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三是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2、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和作用 及贯彻价值规律的条件 P35答 涵义与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是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三是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 实行等价交换。作用 价值规律在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 主要发挥调节作用、 促进作用和分化作用。

24、贯彻 市场竞争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 通过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现价值规律的如下要求 同行业各企业生产的商品 不论其个别劳动时间多少 通过竞争 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 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实现价值规律的如下要求 在竞争中 人、财、物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流动 使每个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 由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决定。23、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理论依据和目的 P37答 依据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所谓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

25、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目的 表明剩余价值并不是由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带来的 而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而创造出来的。24、简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P37答 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看 无产阶级出卖劳动力 只有被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购买之后 劳动力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二者这种特殊结合方式 形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基本特点。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看 劳动者作为雇佣工人在资本家或其代理人的支配或监督下劳动 劳动隶属于资本。从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的关系看 劳动成果由资本家占有 劳动者仅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25、简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P38答 相对剩余价

26、值的生产是在雇佣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又叫额外剩余价值 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距因为生产技术的改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熟练劳动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多 。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的劳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抢先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 而获得的剩余价值。二者的相同点表现为 来源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和创造。 两者都以在一定范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26、简述利润

27、和剩余价值关系。 P46答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资本家却将其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这样 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 也就是说 利润和剩余价值都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部分 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就叫剩余价值把它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就叫利润。可见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实质。2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P39答 区别 内涵 资本积聚是通过个别资本积累实现的 它不仅能增大个别资本量 而且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 资本集中则只是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和。 实现的手段方式 资本积聚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增大资本总量的速度较慢 资

28、本集中是既存资本的重新分配 与社会财富增长无关。 实质 资本积聚直接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而资本集中直接反映的是资本家之间吞并和联合的关系。联系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相互促进。 资本积聚使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改进从而增强竞争力量 为资本集中创造条件 资本集中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采取新的科学技术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加速资本积聚。28、简释资本的有机构成。 P40答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 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资本价值构成 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29

29、、为什么资本积累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P40答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 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不论在新追加的资本中 还是在原资本的更新中 都会使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可变资本的比重降低 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 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使雇佣工人失业陷于贫困境地。30、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P43答 一是 I (V+m)=C (只有第 I 部类为第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 与第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稳和第部类为第 I 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与第 I 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保持平衡 才能保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

30、实现。)二是 I (C+V+m)=IC+C(只有第 I 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 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保持平稳 才能, )三是 (C+V+m)=I(V+m)+(V+m)(只有第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消费资料保持平稳 才能, )3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P44-45答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 ( 或物质) 条件是 :I(V+m) C(即有多余的产生资料) 。具体的实现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一是 I(V+ V+m/x)= (C+C)二是 I(C+V+m)= (I C+ C)+ (I C+C)三是 (C+V+m)= (I V+ V)+ (I V+V)+( I m/x+ m/x)只有上述 三个平衡公式得以实现 ,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 其实现的途径有二: 一是外延扩大再生产 ( 粗放型), 二是内含扩大再生产 ( 集约型) 。32、为什么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 而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 P47答 利润率向平均利润率转化的过程 , 既是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也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以后 , 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售 , 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 生产价格 =商品成本 + 平均利润 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