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67.78KB ,
资源ID:1303483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034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docx

1、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单元整合提升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针对训练1(2017郴州模拟)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

2、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弃商从政 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 D政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答案:D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

3、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

4、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

5、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训练2(2017荆州质检)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解析:材料中自西晋以来,“百姓之自拨南奔”,北方百姓南迁长江流域,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侨州郡县的设立因此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侨州郡县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出北人实现还乡的愿望,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侨州郡县

6、与江南士族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一、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之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2从范围看,宋朝的商业革命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西方的商业革命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3从影响上看,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

7、式迈进;西方商业革命迫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针对训练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做其依据的是()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一句出自战国策,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故A项错误;“坊

8、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这一时期店铺林立,市坊界限已打破,符合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此时已出现雇佣关系,应当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中“万历”是明朝皇帝年号,故D项错误。答案:B二、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比较项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9、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针对训练4(2016黄山模拟)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解析:在郑和航海的15世纪前期,西方受教会长期统治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处于初始状态,

10、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就综合国力来说是强于西方的,故A项错误;明朝时中国社会没有实现转型,而且材料重点不是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到“被动”,并没有表达完全停滞的意思,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续发展方向的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答案:D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解读: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近(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由此引起相应的经

11、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系列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与转型。2主要线索。(1)横向看,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表现:政治方面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是工业化、市场化;社会方面表现为平等化、世俗化、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等特点。此外还包括均富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2)纵向看,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启动的新型现代化。真题展示(2013浙江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克思在1853年就

12、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材料,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l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析:在解答时要求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对西方扩张所带来的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进行辩证分析。答案: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

13、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备考指导1关于现代化的类型根据其途径可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类。前者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后者如日本、中国等。根据社会形态可分为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两种。2世界现代化出现多元模式。如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等。3现代化虽然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等同于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立足国情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借鉴有关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防止生搬硬套。4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5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它也有消

14、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趋利避害,学会循序渐进。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西方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普遍权利。1工官。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始于周,各朝代不同程度存在。春秋以前,工官垄断了手工业;春秋开始,手工业出现了官营、私营和家庭并存的局面。秦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县以上直到中央有工室、邦司空、大官、左府、右府、左采铁、右采铁等,官员有丞、啬夫等,县的令、丞对官府手工业的管理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劳动者则有工师、工匠、徒、隶等,由曹长领班工作,生产门类有铁的开采和冶铸、铸钱、车辆、兵器、用具,漆树的种植与漆

15、的生产等。产品主要归官用,也有出售的。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汉武帝时,官府手工业有很大的扩展。当时,中央的许多机构,如太常、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将作大匠、水衡都尉等,属下都设有各种名目的工官或兼营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其中以供应皇室需要的少府设置最多。官府手工业的生产,由护工卒史、工官长、工官丞、掾、史、令史、佐、啬夫等管理,劳动者有工、卒、徒、工巧奴等。从唐朝开始,工官制度进行了调整,工匠出现了“雇募制”。直到明朝前期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居主导地位。2屯田制。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汉前元十一年

16、(前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3庄园经济。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

17、而形成。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唐中期以后,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租地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庄园(田庄)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4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铁的官营控制

18、更紧,包括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即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不像盐的民制官收。民私自煮盐和铸铁会被处以刑罚,工具和产品没收入官。管理盐铁事业的官吏,多为商贾出身。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方面有积极意义,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5匠籍制度。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这种匠籍制度限制了工匠的独立自主的经营。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全为手工业者

19、,军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者,称为军匠。从法律地位上说,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匠、军籍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二身隶匠、军籍是不得应试跻于士流的。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要手工官坐头的管制盘剥,工匠以怠工、隐冒、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这样,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明中期开始的逐步深化的匠役改革无疑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到了清代顺治二年,持

20、续了4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匠人才获得自由身份。6两税法。中国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开始实行于德宗建中元年(780)。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次年(建中元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

21、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兼并限额(畔限)。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而且愈来愈以土地为主。7货币白银化。中国白银虽有很久的历史,但西汉以前,多做工艺上的用途。东汉以后偶有用作支付工具的,然而一直到明初,白银算不得十足的货币。明中后期,在民间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冲击下,政府正式取消白银的禁令,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是明政府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8

22、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9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15世纪至19世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