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39.58KB ,
资源ID:1310908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090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1、必修一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国史部分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先代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3、特点: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4、作用: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5、破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

2、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

3、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时期的

4、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地方: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作用: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

5、皇权;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措施:削实权(“权”)削弱藩镇,州郡直属中央;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通判负责监察;设二府三司削弱宰相权力。制钱谷(“钱”)设转运使,各州郡赋税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设三司,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收精兵(“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元朝的政治制

6、度在中央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亲掌六部,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 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设立背景: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的

7、最大特点:“简、速、密”。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专题二、三 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英国)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衰落;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和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割地:将香港

8、岛割让给英国; 赔款: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开放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向英国商人征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衰败的封建主义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遭到拒绝。2、结果:中国

9、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洗劫北京并火烧圆明园)。3、影响:政治: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经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道路走不通,从此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尝试。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寻求对外扩张,并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

10、: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3、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原因:

11、根本原因: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 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2、结果:清朝战败,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3 3、影响: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列强侵华的影响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先进的政治制度、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1)主观上: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打断了中国正常的社会发展

12、进程,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其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2)客观上:列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角色,相对其破坏性而言,其建设性作用无疑是次要的。抗日战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371945年)一、日本侵华的罪行1、侵华战争 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日军的滔天罪行 1

13、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被称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称为“七三一部队”。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通过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大肆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在占领区内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二、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1、背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2、主要事件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14、;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规模的正面会战。(意义: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精和支持。)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战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政策,集中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国民党的政策重心由抗日趋向反共,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共产党多次击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

15、胜利作重要准备。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3、性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4、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期间中国的民主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5、抗战胜利原因根本原因: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兴起原因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

16、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3、经过: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兴起和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时期;转折和挫败: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4、重要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结果:无法实施(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否定。 局限性:空想性,落后性 资政新篇(1859年)内容: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结果:无法实施(根本原因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评价:

17、革命性: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否定封建主义。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当时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5、作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6、局限性: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超出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近代的中国

18、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爆发原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外国传教士在山东活动猖獗,导致与民众对立严重。2、特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3、作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4、口号:扶清灭洋 (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尖锐;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

19、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前提;民族革命;实质:反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20、共和国政体。(核心;政治革命;实质:夺取政权)“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补充;社会革命;实质:资级的经济纲领)三民主义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士兵在武昌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清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1912年3月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

21、的权力。内容: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政体:责任内阁制; 政治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队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四)、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教训结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社会: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

22、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易错易混: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3.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口号:“外争国权

23、,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4、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结果:初步胜利6、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

24、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立党的奋斗目标。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3)国共合作的条件: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二)、国共合作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2、作用:国民革命运动迅速高

25、涨。3、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1927年,国共合作掀起了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国民革命运动(1)高潮:北伐战争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2)成果:基本消灭吴佩孚主力、孙传芳主力(3)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陈独秀犯“右倾”主义。(4)影响: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5)教训:进行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进行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四、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26、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概况: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义: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五、红军长征和遵义会义1、红军长征原因: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北上,进行长征。过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

27、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为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2、遵义会议:背景: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纠正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党的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六、

28、抗日战争1、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2、第二次国共和作实现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国共联合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主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路线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主战场)4、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29、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和抗战日本: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七、解放战争1、重庆谈判(1945年)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结果:签定双十协定、召开重庆政治协商会议2、解放战争(19461949年)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

30、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果: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49年4月国共北平和谈破裂: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二、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1954年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