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06KB ,
资源ID:1311787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178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docx

1、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摘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有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影响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中国仍然应坚持重化工业道路,而不能轻言跨越。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7-0034-03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和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竞相投资高科技,努力实现产业化,并动用各种政策工具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新高潮推

2、动下,一场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面对信息化的热潮,中国应脚踏实地、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还是一味追赶潮流,成了中国众多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从容地应对外部的结构调整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冷静的从中国的国情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以钢铁、化工等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当前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重化工业发展的特点 重化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增长速度快。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工业,是一种规模经济,能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2)增长周期长。重

3、化工业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的产业,附加价值比较高,市场生命力比较强。汽车、住房等商品的长周期特性,能为国民经济的较快而长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3)企业规模较大。庞大的规模使重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容易产生规模效应,但由于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长,回收期亦长,投资风险比较大,属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4)技术含量较高。重化工业是为国家各产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原料的产业。各国很多最新的科研成果都应用于重化工业尤其是军工生产。相对于轻工业尤其是需要大量人手进行加工生产的传统轻工产业来说,重化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工企业使用大型机器设备,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生产技术含量较高。(5)产业牵动性强。

4、重化工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由于产业关联度高,大型重化工业项目的带动效应非常显著。因此,重化工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乃至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产业。(6)消耗能源较多。很多重工产品尤其是电解铝、钢铁等的生产需要进行切割、熔化、冷却等耗能很多的工序。再加上大多数重工产业生产使用大型重型机器,这些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据统计,我国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7)环保成本较高。重化工业如炼钢、石化、建材等产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比较多。如果不妥善处理,很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很多现代重

5、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排污、净化处理设施建设,才能尽量降低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二、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农村改革全面展开时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1984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达32%,比1978年的28%提高4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下降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只上升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阶段,1985年至

6、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4%左右,达到历史的最高点。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资源配置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8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使10多亿中国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三阶段,1993年至1999年,是我国重化工时代前导时期。因为1992年开始的一轮房地产投资热潮对工业增长的推动作用在1993年达到高峰,当年工业增速达21?1%,重工业增长开始加速,1993年其增速快于轻工业2?3个百分点,随后在央行大幅收紧银

7、根的作用下,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不断回落,刚欲抬头的重工业增长受到抑制,再次陷入低增长。再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到1998年,重工业的增长一度降至低谷。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势头。但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质的不同,后者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而前者结构变动的趋势基本符合工业演变的规律。这一轮的重化工业快速增长是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等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下而发生的,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可见,在产业系统中,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而成

8、为主导产业,同时,主导产业又不断地更替,这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按照上述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主导部门应是重化工业。 三、我国发展重化工业的内外部动因 与上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推动下的重工业超前发展截然不同,促使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新型重化工业时代,主要有内外几重因素: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是重化工业发展主要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国人均收入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其中收入较高的地区和群体己开始进入”大额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使居民对重化工业产品产生了巨大需求,开始大规模消费万元级和十万元级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

9、 (二)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聚集条件。重化工业对专业化分工要求很高,而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是产业聚集,而城镇是产业聚集的空间依托。城镇化速度加快与重化工业重新大发展是相互支持的:一方面重化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城镇化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重化工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提供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革命对重化工业发展形成了支撑。重化工业所需原材料和能源较多,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大。过去几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

10、为近年和今后一段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 重化工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开,我国基本抓住了这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在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这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民营资本开始进入重化工业,为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民企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步积累起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资本”,完成了人才力量、资源力量、管理力量和经验准备的积累,有能力、有条件也应该进入以前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统天下的重化工业领域。这一次重化工业重新大发展是在市场机制

11、已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的背景下推动的,因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可持续性。 (五)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重化工业时代提前到来的重要外部力量。加入WTO后,我国重化工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国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开始较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重化工业,虽然外商的进入会对我国重化工业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但也带动了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 四、我国发展重化工业面临的挑战 (一)重化工业阶段将导致能源、重要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的紧张。重化工业行业及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大都对煤电油运的需求极为庞大。因此,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资源的全面紧张。虽

12、然重化工业的到来不可避免,但重化工业大发展意味着能源和原材料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无法向重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同时,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交通运输有巨大的需求,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受资金、土地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非短期内可以很快发展起来。因此,交通运输紧张成为重化工业阶段的重要特征。 (二)重化工业阶段将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带来巨大压力。由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不少重化工业高污染、高能耗。一方面,许多重化工业(如化工等)生产排放的“三废”较多,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另一方面,一些重化工业产品(如汽车)的使用也对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三)重化工业阶段将会出现就业岗位的持续紧张。由于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和

13、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虽然对GDP的增长贡献较多,但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的能力较低。与轻工业或第三产业主导发展阶段相比,重化工业阶段容易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在许多重化工业企业(如汽车、机械等)中,机器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人操作的环节和空间越来越多,对工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一直稳定增长,但就业形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却日趋严峻。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成为重化工业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重化工业的发展将导致重复建设。发展重化工业对当地经济,很明显的正面影响是:税收上得非常快,GDP也会增长迅速

14、。因此,由于现存的财政体制、当前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使地方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去搞重化工业的“政绩工程”。由此走上了靠投资、拼资源、损环境的粗放增长方式。重复投资是市场竞争中的合理现象,但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如果过度集中,给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害却是巨大的。 五、政策建议 (一)重化工业化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中长期趋势,但重化工业化一定要适度,不能破坏国民经济的内在比例关系,尤其重要的是,发展我国重化工业化不能走传统意义上“粗、笨,重”的粗放型重化工业化道路。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都表明,基础类重工业必须与深度加工类重工业同步发展。否则,必然导致工业内部结构甚至国

15、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使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降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因此,新阶段推进重型化为取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应以高加工集成类重化工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钢铁、石油化学工业也应着重于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继续提高轻型产业的产品技术档次。 (二)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上演,应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在集约型的增长模式下,发展中国现代新型重化工业。要把“绿色制造”理念贯穿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对落后设备、工艺的改造升级步伐。大大降低能耗、物耗水平,推

16、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降低资源消耗;在产品寿命终结时,要做好产品的拆卸、回收和再利用,做到所剩废弃物的“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加强有关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立法与执法。 (三)在推进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兼顾扩大就业的要求。我国的社会保障刚刚开始建立,随之而来的重化工时代排斥劳动力的特性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将加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所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关系到中国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龚养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7、? 3吕政?当前中国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新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 4刘世锦?对中国进入新重化工业阶段的解析J?经济前沿,2004,(1)? 5李佐军?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符合客观规律J?经济,2004,(9)? 6吴敬琏?质疑重化工业化阶段中国经济之必然J?财经,2005,(12)? 7王庆,李素兰?中国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几点思考J?观察与思考,2004,(1)? 8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责任编辑:耿玉春) 注:本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2工程项目”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创新基地的资助。 收稿日期:2006-05-10作者简介:金成晓(1966-),吉林舒兰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