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61.90KB ,
资源ID:1312902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290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1、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两部分。第部分为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第部分为材料题,共2小题,共50分。第部分 选择题1.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两图,其中图二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图一 图二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农业文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C有利于安排农事,

2、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3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5宋代农学家陈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3、。”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C小农经济的延续 D农业技术的积累6.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企业A.B.C.D.7.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

4、馆你可能( )A.看到有粉彩瓷器 B.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8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闭关锁国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9.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

5、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A.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极高重视程度B.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C.体现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极力提高生产效率D.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10.“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11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

6、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 )A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C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12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13清代陶煦的

7、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瞚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4明代冯梦龙和凌蒙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表现出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等品质,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这反映出( )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 B文学创作摆脱了儒学的束缚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15.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

8、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16.“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卖布买米,有饭落肚。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近代民谣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纺织业的发展17近代,汉口原先主要销售土布的大布店,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兼营广庄竹布(由西洋布匹在广东加工染色而成),汉口开埠后,又转营洋布生意,“大布店”也逐渐为“布匹店业”所替代。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自

9、然经济已经解体 B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强烈冲击C商业发展呈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18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说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人内地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解体19 1894年,华盛纺织总厂投产之后,李鸿章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键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保证洋务派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B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

10、器生产C通过限制生产规模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D满足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20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21 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 D.地

11、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2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3下表反映了 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该表说明(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A.民族工业地理布局规划科学 B.民族工业发展比例趋于协调C.日本大举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D.军事需要影响民族工业结构24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

1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对此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农业生产已经基本使用机器 B.农业近代化发展缓慢C.民国政府积极倡导农业机械化 D.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机具的发展25.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这一方针 ( )A.有利于经济危机的缓和 B.导致美

13、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二、材料题26(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体的产物。说文中记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

14、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单元。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并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 根据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

15、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8分)(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0分)27(26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屯41

16、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至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

17、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12分)(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 图一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二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所取代。2.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生肖纪年

18、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对研究掌握自然科学规律,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C项正确。3. 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土地买卖的现象却来越频繁,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5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精

19、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从材料中的“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三位农学家都在强调农业生产的策略和方式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人地矛盾其实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可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农业如何耕作,而不是强调小农经济的延续,故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业生产的技术,所以D项的说法不符合题目的意思,可排除。6. A 解析:“雇工经营”材料中没有体现。7.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南越王国是秦汉之交的边际小国,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铁制农具尚

20、未出现,C项符合当时史实,明清时期才出现彩瓷,A项不合题意,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才比较繁盛,广州应在此时成为重要港口,B不合题意,曲辕犁在唐代北方地区出现,D项也与题中给出的时间特征不符,答案选C项。8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材料信息“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说明农业的发展对市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即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对市镇的规划,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地域性商帮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市镇经济陷入停滞,故C项错误。9 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

21、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吕氏春秋”、“农家之言”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内容关于农业生产的相关经验总结。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D项具有一定迷惑性,但根据题干“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仔细斟酌,可知,其表述客观,正确。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的表述本身符合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状况,即铁犁牛耕的出现,但题干材料无法看出来,属于无关项,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0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11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材料只是说商人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

22、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并没有体现贸易畅通无阻,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体现了清廷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中心是伦敦,而不是广东,故C项错误;“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说明了当时存在走私现象,“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故D项正确。12D 本题考查元朝的对外贸易。根据“诏谕福建行省”“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无法体现元朝时期对外贸

23、易十分兴盛,排除A项;“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说明东南岛屿诸国崇尚中华文明,B项中“周边各国”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不能够直接得出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C项错误。13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思想。材料“金宝庐舍,转瞚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了当时人们把钱财 优先用于购田,不屑于对工商业进行投资,这是当时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不利于资本的积累,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14D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材料信息是明代商人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正面,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认可商人

24、,即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叙事方式的创新,故A项错误;“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等品质,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说明文学创作仍然受儒家思想影响,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时代的国策,不可能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15.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三千年来一大变局”、“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等,结合所 学可知,根据题干语境,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 B项,“中体西用”应当指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经济是基础,从传统

25、的重农抑商和近代工业化潮流来看,是一个解题思路。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至于C项,“实业救国”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无疑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排除C项。AD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段,排除A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6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材料反映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土布在质量与价格上无法与洋布竞争,依靠男耕女织方式生存的农民陷入贫困,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洋布的涌入,自然经济走向解体,A项正确。17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由材料可知,布店由经营土布,到经营广庄竹布、洋布,这从侧面反映出,鸦片战争以来,洋货对中国传统商业的影响不断

26、增大,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传统商业受到冲击,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已经解体,A项不准确;材料说明了商品的变化,但没有突出商业发展的阶段性,C项错误;D项“商业经营观念”无法由材料得出。18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由材料可知,红茶大盛后,原种植红薯、麻的地方,都改种茶树,商民通过对外出口红茶获取利润,可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生产种植受到世界市场需求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植技术,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内地,C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可排除。19A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华盛纺织总厂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投产后李鸿章下令各口岸的其他纺织企

27、业十年内规模不能超过“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这反映了洋务派力图保障自己的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A项正确。20.答案: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创举”这个中心词,它在材料中指的是“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是指皇权的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A、C、D三项。“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B。21.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庶蕃商肯来,动得

28、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所以本题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地域性商人群体是明清时期的。22.答案:B 考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影响,明成祖时明朝早已实现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北京后,需要南方物资支持,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B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明成祖迁都后并没有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D项错误。23.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的中国工业发展。由题干时间“1937年”“1942年”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由重工业(与军事有关)的比 重呈现出上升趋势可知,抗战时期的军事需要影响民族工业结构,D项符合题意;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被迫内迁,谈不上“布局

29、规划科学”,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比例趋于协调,B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24.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由表格中“农机具”在不同时间段的进口数量可以看出,进口数量出现了反复,且农机具进口所占机器进口总量的百分比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近代化发展缓慢,故选B项。25.答案:D 本题考査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全盘之统制”分析,其特点是实行经济垄断,因此容易导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二、材料题26(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

30、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6分)(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8分)(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仍旧存在。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交流较少,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使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10分)27【参考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6分)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6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