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91KB ,
资源ID:1314195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419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苏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苏教版.docx

1、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苏教版文言文知识整理马说1、 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 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2、 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3、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 展开论述。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最 后总结全文。4、 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 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7、

2、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 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 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10、 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 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 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策 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11、 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3、。”应 该用“? ”结束。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 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 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13、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14、 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5、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6、 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万马奔腾 马到成功 一马平川 老马识途 车水马龙 马不停蹄17、 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

4、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 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18、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的命运。19、 “策之以其道” “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 千里的才能。20、 选段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实际上是讽刺了不能知人善任 的昏庸的统治阶级。陋室铭1、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2、 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 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答: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 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3、 表

5、现作者写作主旨的是哪一句话?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重点词语的解译: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 劳:使 劳累5、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孔子云:何陋之有?6、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7、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 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10、 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1、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

6、,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12、 写社会交往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 调素琴,阅金经。13、 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答: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 情趣。活板1、 如果遇到生僻而平时没有准备的字,怎么办呢?答: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2、 为什么不用木料刻字印而用胶泥呢?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 ,用讫再火令药 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3、 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运用时间顺序(工

7、作程序) 和逻辑顺序说明活板的“活”体现在:A制字是活的、B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C 印刷是活的(一板 一板 ,更互用之)、 D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E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F收藏活4、 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一一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 的制字、制版、排版(印刷)、(拆版)、布字、火炀、按平5、 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6、 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答:更互用之、每一字皆有数印7、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程序。答:刻字、排板、印刷、拆板&制作活板

8、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 是(令坚)(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9、 课文采用了(程序)说明方法。10、 用文中的词句回答。(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 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 字平如砥(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11、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3分)答:列数字: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如平砥。作比较: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12、 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而用胶泥刻字的优

9、点又是什么?(用 原文回答)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13、 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密布字印”说 明排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一板一板, 更互用之”说明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说明做法也是活的。14、 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答:(1) 更互用之 (2)每一字皆有数印_15、 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刻字一制版一一排版一一印刷16、 文章介绍活字的制版过程,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

10、的。17、 文中极为神速、瞬息可就、瞬息可成、殊不沾污等说明了活板印刷的优越性。18、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答:印刷术是我 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 展。北宋庆历年间,毕生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己 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 化的发展和交流。核舟记1 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 船头(或舟首),以空间顺序_为说明 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舟长、高、舱、窗、雕栏、窗 上的刻字2、 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

11、3、 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4、 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答:先说船的正面,再说 船的背面。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5、 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答: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 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6、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答: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 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

12、说明,使读者体会 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 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7、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答: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 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 肖像一一“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 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答: 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 节,放浪形骸。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

13、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 的说明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9、 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 一种共同的氛围一一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 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10、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答:使读者得 出核

14、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 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 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 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11、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依次介绍作者细致的介绍了核 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的技艺。口技一、 课文中表时间性的词语的分类是:(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 几。二、 在下列()中填上适当的量词:(1) 一 (张)桌、一(把)椅、一(

15、把)扇、一(把)抚 尺而已(2) 俄百千(个)人大呼,百千(个)儿哭,百千(条)犬吠(3)虽人有百(只)手,手有百(个)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张)口,口有百(条)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三、联系课文回答问题1、 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善。2、 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答:侧面描写,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3、 文中前后两次把表演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 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 的技艺有什么作用?答:开头提到“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明道具的 简单,作为烘托,与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重提道具,是证实、 强调刚才发出的一切声响都主要是从一

16、张嘴里发出的,从而更加突出表演者技艺的 精妙。从结构上看,首尾 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4、 课文中有两处以动写静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味其妙处。答:遥闻深巷中犬吠;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咳嗽;以动写静,更显其静。古诗中这样的例子:蝉噪林愈 静,鸟鸣山更幽5、 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6、 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动?答: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 水声。7、 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有人说:“俄而百千人大呼” 一句前转接太快,不合生活实际,应

17、当由夫妇一家, 写到邻家、街坊,再写“百千人大呼”,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理由。答:这样写反而 过于唠嗦,不能表现大火灾“间不容发”的情景,更不能极快地将口技推向高潮, 反而冲淡了口技者的技艺。9 口技者的表演具有逼真的效果,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哪里 ?答: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0、课文中重叠使用五个“呼”突出了“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紧张,渲染11、 写宾客的神色、动作、心情是为了烘托了口技者技巧之高。12、 为表现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作者运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13、 第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口技者的表演经过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送东阳马生序1

18、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2、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是:1四支通“肢”肢体 2皆被绮绣 通“披”,牙着3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

19、言概括。 答:幼时 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6.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 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 要刻苦 读书,以期有所成就。7.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作用。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9.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 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 什么关系?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 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

20、获得知识, 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1.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 句话照应?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相照应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 能可贵的。13 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得到哪些启示?答:与同

21、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 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表现在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 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2.“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3.本文的主旨句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这句话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 力。4.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 聚精会神

22、,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5. “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因为:他 们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涵义是: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 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1.这段重点写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是: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2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3.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4.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5.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6.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与之论辩 ,言和而色夷。7.现代中学生应该这样读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 读书虽然苦 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8.读完此文后,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 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