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101.71KB ,
资源ID:131764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764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微观经济学课件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微观经济学课件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docx

1、微观经济学课件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9.1 引言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都肩负着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神圣使命。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根本条件,这基本上是经济学家们共识。但对于收入分配是否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问题仅仅看作是一般价格形成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在他们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要素按其价格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旧福利经济学把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为经济福利提高的充分条件。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条件之外。社会福利

2、函数论者认为经济效率只是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条件。但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经济学家始终未能找到满足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优组合点的条件,这就给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和美国“新政”的大规模实施,收入再分配已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政府用来对付不平等现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引致凯恩斯经济学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再度崛起。瑞典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选中的失败、80年代初撒切

3、尔夫人和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效率的负面影响,“福利国家危机论”一直比较流行。但福利国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务、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预防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又难以否认。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又为政府实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加之收入分配的过于悬殊不仅可能影响效率,而且其本身就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相冲突。因此,收入分配问题重新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边际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推崇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化倾向,贬低伦理化倾向。近年来,主流经济学对规范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4、和科学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1998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明证。另外,罗尔斯、诺齐克等政治哲学家也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已得到经济学家的认可。这都为多视角、多方位、多学科综合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无论是从西方经济理论自身的演变来看,还是从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合理回归与相互融合来看,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都愈来愈受到关注。目前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中,集中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二是对社会最底层成员的关注。9.2 收入分配的含义和测度 一、收入分配的含义在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要素分配(也叫功

5、能收入分配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二是居民收入分配(也叫规模收入分配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分配,它所考虑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与其所得收入之间的关系。要回答的问题是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即收入来源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则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收入所得的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收入分配。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各个阶层的居民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也就是居民分别获得了多少收入。从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史来看,西方经济学家最初注重对要素分配的研究,强调资

6、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随着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社会问题突显,效率与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收入分配理论也越来越注重对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福利经济学正是以帕累托最优为起点,从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分配关系上探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从而测度经济增长给社会成员带来的福利效果以及公平性问题,它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偏向于后者。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出现了福利国家,收入分配问题也由此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制度化研究以及制度的实践。二、收入分配的测度(一)个人收入的定义狭义的收入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个人的经济活动和资本的收益获得的货币。(K F齐默尔曼经济学前沿问题2004年4月第1版P28

7、9)这仅仅对个人购买力收入分配的研究有意义。劳动成本可以是不同的。这既包括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金,也包括假期薪金、其他社会开支和疾病的成本。从广义上来讲,收入也包括非现金收入部分,如物主所住的住宅、或拥有和个人自己使用的其他资产,以及自产自销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在这种概念下,如果可以认为“全部收入”也包含闲暇效用和或无效用的工作,那么,个人收入应该是他或她来自于经济活动的潜在的福利的综合指标。这个定义应该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家庭生产活动在内的活动,如修理、准备膳食和养儿育女。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个人在一个给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能够被定义为:在这一时期结束时,这个人积极和消极状态(active and

8、passive positions)的所有价值(按在这一时期结束时的市场价格来计价)减去基期所有积极和消极状态的价值(在这一时期的开始的市场价格)加上这一时期的消费。根据上面提到的这些项目来定义的在这一时期的期内市场收入。这个广义的收入定义包括所有没有实现的资本收益和损失。然而,通常对收入的个人分配的分析被限制在狭义的收入定义范围。尽管从获得对个人分配的福利的研究的目的来说,这可能存在误导。但对于统计数据的取得而言,这样的定义方式相对要容易得多。(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度由于每个人在经济社会中所拥有生产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所能得到的收入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收入分配的不

9、平等问题。一个经济社会如果收人分配严重不平等,就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正因为如此,建立一个能够测度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标准或指标就是至关重要的。1.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洛伦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于1905年提出来的,旨在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与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收入和财富的平等情况。 图9-1中,对角线OY是45线,在这条线上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因此OY表示了经济社会中每个人得到了同样的收人,因而OY又被叫做绝对平均线。而折线OPY则表示了相反的收入分配状况,因而这条线又叫作绝对不平均线。一个国家的收人分配状况既非绝对平均,又非绝对不平均,因

10、而实际的洛伦兹曲线位于绝对平均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图9-1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将OYP三角形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A,另一部分为B。显然A的面积越小,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越接近,说明收入分配越平等;A的面积越大,即洛伦兹曲线弯曲的弧度越大,它与绝对不平均线越接近,它所代表的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2.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洛伦兹曲线只是大体上反应收入分配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具体分配情况。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G.Gini)于1912年,根据洛伦兹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9-1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

11、右下方的而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兹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人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GA/(A+B)。基尼系数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也被现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作为衡量各国收入分配的一个尺度。据经济学家钱纳利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计算,对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来说,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

12、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2-0.35之间。目前国际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警戒线,是基尼系数等于0.4。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注意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虽然一些看法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不能以基尼系数一般的标准来看待中国。对一个不是二元经济的国家,基尼系数可能管用,但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管用。无论是采用洛伦兹曲线还是基尼系数,都要注意一点,即西方国家的实际财产的分配和实际收入分配之间有所不同。根据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些国家的实际财产的分配

13、要比实际收入的分配有较大的不平均程度。这是因为,虽然收入分配与财产分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人们拥有的财产不同,收入状况也会有差异,但是某些人的收入并非来自财产,而是来自劳动,来自经营管理,加之由于各人能力不同,即使拥有同等数量财产的人未必会有相同的财产收入。因此,收入分配与财产分配并不一致。还应该注意到,财产分配不平均有历史的、制度的原因。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存在,使得财产分配的不平均这一社会既成事实不可能很快改变。所以财产分配的不平均程度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除了以上两种对收入不平等进行测度的方法外,还可以给定每人的经济福利(如净等价收入)水平的指标,通过个人价值从最低的到最高的

14、个人指标排序的详细列表,来描绘总体的不平等。(我们是否仅仅假定效用水平的差异是可比较的,或者假定效用水平他们自己能够被比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参阅Sen(1973,chap.2)。)因为这种列表太复杂且难于理解,所以要继续完善不平等测度的方法。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三)对收入贫困的测度:收入分配中的特殊问题在高度工业化的市场经济中,所有基本产品都能够通过消费收入来购买,个人的贫困是因为收入不足的缘故。例如,福利水平如此之低,以至于它在各自的社会里,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大多数贫困学生认为,在高度发达国家,贫困是一种相对的现象。这意味着,贫穷(在贫困线以下)是相对于社会的平均收入的测度来说的。平均

15、收入可以用算术平均数,即中位数,甚至净等价收入的分配方式来表示。然而,贫困线的划定是否是规范性判断,还存在争议。只有先划定贫困线,才能计算贫困测度,并提供关于贫困人口规模,贫困程度和穷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等信息。如果减少贫困的政治目的是以等价收入来确定的,且如果净等价收入的贫困线与社会的平均净等价收入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体制的再分配,可能部分地或全部地消除贫困,尽管从市场收入角度看,贫困将持续下去。贫困测度也要考虑政治的因素,它能够测度贫困人口规模的逐渐变化和他们贫困程度的变化。考虑效率和公平因素,这种解决办法无法让人接受。(因此,必须注意的是:收入贫困测度(如入口中的最低的十

16、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是不合适的,因为只要如果市场收入差距完全通过再分配来补偿,并由此形成每个人的平等净收入,那么,个人中的最低的五分之一部分将会消失。)表9-1列出了最常用的收入贫困测度。表9-1 收入贫困的测度其中:H = 贫困率I = 贫困差距PS = 森(Sen)指数(森的贫穷指数,即P=HI+(1-I)G,其中G为基尼系数,I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处于0和1之间,G和I均针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群体计算得出。)PFGT = 福斯特(Foster)/Greer/Thorbecke指数n = 人口规模P =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口规模P =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口的平均收入 Z = 贫困线GP =

17、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口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Yi = 个人i的收入= 贫困回避资料来源:Faik(1995,p317-321);Foster,Greer,Thorbecke(1984);Scheurle(1996,p80-86)。9.3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述评价值理论是分配理论的基础,历史上所有的分配理论都是建立在相应的价值理论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时代开始,从劳动价值论到后来的效用价值论,在价值理论变迁的过程中,收入分配理论也相伴而生。一、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一)斯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及收入分配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1723-1790)集当时经济学之大成,写成了国民财富的性

18、质与原因问题的研究,里面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用劳动说明了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比较混乱。在国富论中至少有三种价值理论:第一种,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二种交换中购买的劳动(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三种,工资、利润、地租决定价值。斯密经济学的主题主要定位在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价值理论及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地位还比较低,可以说是从属和服务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到了李嘉图(1772-1823),收入分配理论在其理论中占主导,以至于被看作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开头说到:“土地产品即

19、将劳动、机器和资本联合运用在地面上所取得的一切产品要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确立这种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李嘉图比较彻底地贯彻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不仅把生产中直接耗费的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基础,而且把使用的不变资本,如原料、厂房、设备、工具等耗费的劳动等也同样作为衡量价值的基础。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是“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是在他们的理论里,按照自然规律(他们把市场经济运作看成是自然规律),劳动者

20、也就是工人,只能得到维持最低基本生活费用的工资。并认为这是“自然”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且也是对生产、经济发展有利的。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工资一旦增加,人口就会增加,工资就会降低,所以工人只能得到维持最低水平的“生存工资”。利润一旦增长,资本就会增多,相应的利润也会低下来,所以利润在长期中有下降的趋势。地租增加,但是土地在短期内不会增加,所以地租总会一直增加。为了发展经济,只要想办法通过自由贸易,刺激国外的粮食进口,把国内的粮价和地租压下来让利润增加就可以了,较低水平的“生存工资”对经济发展无害而且有利。(二)与萨伊的效用价值理论及其延伸理论相伴生的要素

21、分配论。如前所述,源自斯密经济学体系中价值理论的混乱,经济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分歧。李嘉图修正并彻底的贯彻了劳动价值理论,而以萨伊(1767-1832)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则沿着斯密价值理论的另一条思路创立了效用价值论或者说生产费用论及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斯密认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以后,劳动产品就不全归劳动者所有,而必须与资本和土地的所有者共分。于是,商品价值就不仅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部分组成,而且由这三部分来决定:“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斯密教条”的价值理论,这对以后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萨伊从效

22、用决定价值出发,认为把创造价值的力量,仅归纳于人的劳动,这是一种错误;他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具体地说,就是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于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生产费用即工资、利息和地租决定的。二、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1818-1883)沿袭了李嘉图贯彻的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路线,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是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他之前的一切按劳分配学说(按劳分配的思想,最早由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及其学派提出),都是空想的按劳分配学说。李嘉图在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来贯彻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遇

23、到了不能解决的困难,即通常所说得“李嘉图难题”,主要是理论本身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创造性的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把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马克思把价值看作人们生产关系的体现,十分明确的提出,价值必须在交换中通过与其他商品发生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使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更加严密,并把价值的运动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用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而引起的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说明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理论。马

24、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应当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后来列宁将这种分配方式直截了当地称为按劳分配。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为未来社会设计了一种理想的分配模式:除劳动力以外,所有的其他生产要素为整个社会所占有,“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设想的详尽阐述集中体现在1875年他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还对公平与效率进行过思考和论述。

25、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分配领域中,我们必须采取层次有别的公平分配原则去适应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与各自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分配原则发生作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都会带来程度有别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效率与平等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这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化解,因为只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才可能使效率的发挥达到顶峰,使分配也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由此而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某种程度的不平等是绝对的规律。假如社会仅仅专注于经济效率,那

26、么,分配的不平等可能达到相当的程度,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而如果社会着力解决不平等问题,就有可能造成对效率的损害。除非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否则,人类将不得不时时面临着效率与平等的权衡与选择。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成员之间在分配权利上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内容上的平等。但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权利平等”相比,这已经是一种进步。在分配领域中,只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多少进行分配,对任何劳动者个人都一视同仁,都以同一尺度衡童,这似乎是平等的权利,似乎很公平。但是,各个劳动者的婚姻、家庭状况可能不同,而公

27、平原则、“平等的权利”只是根据他们提供的劳动量多少进行分配,这就必然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劳动者的生活富裕程度有所不同,造成一定的贫富差距。对于那些生活贫穷的人来讲,按劳分配这种平等的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公平的。马克思认为,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产生出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生产方式决定消费资料分配不能消灭事实上的不平等,因为它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群众思想觉悟程度等因素。马克思设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的分配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时候真正的权利才得以实现。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设想

28、以不存在商品经济为前提,所以才把等价交换看作是资产阶级的权利。按劳分配的实质在于相对按资分配的公平性。马克思的原意只是产品型按劳分配,而不是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后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三、新古典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一)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马歇尔(1842-1924)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他的均衡价值论的具体运用,是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论等的综合。他认为,分配问题的实质是各生产要素如何分割它们共同创造的国民收入;分配份额应同各要素所创造的价值一致;各要素的价值决定可依照一般的均衡价值论来说明。与此同时,马歇尔还发展了萨伊的三要素说而提出

29、了四要素说。在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企业家才能”这第四个要素。这就是说,马歇尔把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看做商品,因而和其他商品一样有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这两种价格的均衡价值就是各要素的收入份额。马歇尔这里的要素需求价格不是总需求价格,而是边际需求价格,即对要素最末一单位的需求。要素的边际需求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的高低,进而决定要素的需求价格。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越高,则对它的需求越大,从而需求价格越高。进而,马歇尔解释了各要素的供给。他说:“任何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不论什么时候都首先取决于它的现有存量,其次取决于它的所有者把它运用到生产上的意向。而这种意向不单纯是由预期

30、的眼前报酬来决定的;虽然有一种在某些场合叫做直接成本的下限,在直接成本以下,生产势必停止。”他的结论是,各要素的供给受生产成本的制约,不过这个成本不一定是边际成本。把上述原理具体应用到各生产要素,马歇尔得出他的工资论、利息论、地租论和利润论。1.关于工资马歇尔认为工资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按照他的解释,劳动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他认为,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会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最后增加的一个劳动所提供的生产率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所谓劳动的供给是由养活、训练和维持有效劳动的成本所决定的。马歇尔的工资理论认为,工

31、资是劳动的报酬,劳动者取得了工资,就得到了劳动的全部报酬,因此,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并没有受到剥削。工资的提高只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能靠阶级斗争。2.关于利息马歇尔承袭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把一部分利润归结为利息,把另一部分利润归结为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他认为,利息是资本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的价格。资本的需求价格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资本的供给价格决定于资本家的“节欲”,利息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3.关于地租马歇尔认为土地没有生产成本,因而也没有供给价格。“我们不应当忘记,土地所固有的收入是热、阳光、空气和雨量,它们都不是人力所能加大影响的;至于位置上的利益,其中有许多亦非人力所能驾驭,

32、而只有少数是土地所有者个人投资与劳力于土地的直接结果。这些就是土地的属性,它的供给不以人的努力而转移,从而,并不因该劳作的报酬增加而增加。地租是受土地的需求和由它的边际生产率决定的。4.关于利润按照马歇尔的解释,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报酬。马歇尔的解释仍遵循供求均衡的路线,但边线就不那么清楚了。就企业家才能要素的需求来说,马歇尔认为,企业家像熟练工匠一样,所提供的服务是社会所需要的,如果没有企业家才能这种服务,则取得这种服务所用的成本也许会更大。这种需求的程度如何确定呢?由市场竞争决定。就是说通过自发的竞争和淘汰,可以显示出哪些企业家是社会需要的,对他们的需求价格是社会所接受的。他反复强调企业家处于重要地位,起着指导者的作用,对他们的需求有很高的需求,具备这种才能必须花费很大的成本,因而应当获得高于普通劳动者的报酬。(二)新古典主义的宏观分配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古典经济学家开始建立了一种宏观分配理论,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职能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它实际上是克拉克动态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这种宏观分配理论建立在其微观分配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即生产函数和替代弹性加总基础上的,它以边际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