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5.84KB ,
资源ID:1319520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952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docx

1、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P8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二、诗经中的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意义。P82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指各地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土风歌谣;雅,正声,朝廷的音乐。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P82采诗说民间采集献诗说诸侯之乐献给天子 “献诗”的说法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删诗说 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

2、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四、诗经在先秦时的作用:P831、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2、娱乐;3、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4、作为教育的课本(美化语言;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五、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P85,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亨、毛苌。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为今文经学,官方承认学派;毛诗是古文经学,民间学派)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毛诗。六、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七、诗经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八、简析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挟击政治的诗。 揭露宫闱丑行的诗,如邶风新

3、台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予以严厉批判的诗,如风相鼠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诗,如邶风击鼓 直接描写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风东山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如魏风伐檀。2、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的诗。 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 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错庸无道,如小雅中的正月。3、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宣泄对于人生的感慨和郁结的情怀。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如魏风园有桃。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九、简析情爱诗(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1、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1)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4、如召南biao有梅。(2)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呈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2、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社会问题的诗。(1)反映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诗。如郑风女曰鸡鸣。(2)写女子的恋爱遭到家人的反对(3)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如邶风中日月。十、诗经中最著名的是周人的五篇史诗P86: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公刘和绵各自记录了周民的一次大迁徙。十一、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1、大雅的五篇史诗,叙友谊赛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2、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是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

5、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十二、农事诗七月(国风)P90七月最为著名。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新时期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修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十三、诗经的主要特色和影响P98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十四、诗经的其他特色(语言形式、表现手法)

6、P101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2.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3. 作为歌谣,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以获得声韵上的美感;4.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十五、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1、抒情与定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叙事,如大部分诗经。可以直接刻画描写,如 fouyi可以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如大部分社会政治诗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

7、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这样的“比”法在诗经中运用很多。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没有意义相关时,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2)其次,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3)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诗经的语言也很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8、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十六、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2、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第二章 先秦散文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1、经济原因:周平王东迁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各诸候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兵强国富。2、政治方面:东迁之后,内忧外患,王朝日益衰微,天子已逐渐失去对诸候的控制,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3、文化方面:“天子失宫,学在四夷”。一直为贵族王官所垄断的文化,此时下移,与“官

9、学”对立的“私学”纷纷而起。一些有责任心的读书人,纷纷游说,著述,“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二、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儒家又称之书经。(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三、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经孔子修订,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语言表达谨严精炼。突出特点: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四、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十

10、三年。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民本”思想。P109五、左传的文学特色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5、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P113六、国语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载言论为主,故称国语。相传作者也是左丘明,后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七、战国策 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

11、、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三十三篇,定为现名。八、战国策的文学特色:1、富有文采。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3、描绘人物,形貌毕肖。特点、活动描写具体细致,更显活泼生动。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抱薪救火”,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第三章 诸子散文一、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意义: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包涵着文

12、学因素,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从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二、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墨子始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2、战国中期,有孟子庄子。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起来看,先秦散文的基本趋向: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三、孔子与论语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的创始

13、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孔子主“仁”倡“礼”,(“仁”,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礼”,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明白易懂。其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论语编篡成书最早也在春秋战国之际。在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四、墨翟与墨子墨子名,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

14、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思想:“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子文章的特点: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五、孟轲与孟子孟子,名轲,邹人。后世尊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孟子共七篇,记录孟轲的言行。由孟子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属于语录体。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孟子文章的特点1、它的雄辩色彩,富有气

15、势。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平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辨驳的机会。如滕文公上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以形象帮助说理。(1)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2)比喻的例子更多,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为长者折枝”。(3)寓言故事,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楚人学齐语”。孟子散文的影响1、 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成为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章之美,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某些唐宋古文家的绝好典范;2、 孟轲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如何

16、理解古诗的一些看法,对后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六、老子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战国中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将两者与“道”联系起来,具有“形而上”的强烈特征。政治方面,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手段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人生态度方面,主张虚静、退让、柔弱。“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老子的中心:自然无为的政治。七、庄周与庄子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崇尚自然,但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庄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

17、子自作,外篇和杂篇则基本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哲学著作,从满浓厚的文学色彩。文章体制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的中心: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思想及影响:思想: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完美的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影响: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从消极意义上来说

18、,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庄子的特色1、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想象丰富奇特2、 文章富于抒情性3、 文章结构奇特,句式富于变化,辞汇丰富,描写细致,不规则押韵,极有表现力和独创性。庄子的寓言特色。1、奇幻谲诡的想象。如鲲可以自由变幻体貌,由鱼而鸟。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庄子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往往能用很少笔墨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3、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阐释义理时,虚构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又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4、谐趣和讥刺横生。如:“ 得腐鼠”讥刺惠施怕人与他争夺相位的俗态。八、

19、荀况与荀子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隆礼重法。荀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荀子和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新成就。荀子思想:出于儒,吸收了其他各家学说,对儒学有所改造。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人性恶”观点。荀子说理文特色1、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深厚;如劝学。2、从文学观点看,荀子说理文值得注意的则是它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点3、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4、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荀子赋篇存有礼、知

20、、云、蚕、箴五篇赋作。汉代人即把荀、屈当作赋的始祖。九、韩非与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韩非子:法家代表作韩非思想:法治韩非子说理文的特色: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1、 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例清晰2、 篇幅大多很长3、 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4、 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屈原与楚辞一、“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所谓“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后专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

21、进来,书命名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二、楚辞与赋的区别1、从体式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2、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感的抒发。三、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1、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1)首先,楚辞的产生,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国民歌一般在单句末尾加一“兮”字,这成为楚辞的主要句法形式。(2)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九歌就是在民间神乐

22、的基本上加上而成的。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成不同神祗,载歌载舞,神秘浪漫而有故事性,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2、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总之,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四、楚辞的文体特点: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

23、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兮”字“些”字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五、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国争斗最为激烈的时代。六、屈原的作品:史记本传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五篇。对于屈原的作品看法大体一致的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七、离骚题义:“离骚”,“遭忧作辞”(司马迁、班固)或“离别的忧愁”(王逸)离骚创作旨意: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后,面临个人的厄运和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离骚的主题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

24、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为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分不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洞晓当时形势,提出“美政”理想,但遭歼人排挤打击,楚王又不信任他。他的诗中,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小人,他痛加指斥。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对理想热烈追求

25、,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八、离骚的艺术特点: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不仅运用了更其丰富的喻象,而且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1)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文学表现形式。(2)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3)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4)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九、九章P149篇目: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

26、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九篇诗歌。九章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九叹.忧苦。橘颂最早。九章的风格。平实素朴,直抒胸臆,多用白描。以纪实手法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十、九歌、招魂及天问P151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前两部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质疑。九歌 “九”为虚数。包括湘君湘夫人大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共11篇作品。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招魂招魂的艺术特色。1、结构精密完美。先从“四方”统招,次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招。2、长于铺排描摹,铺陈手法,

27、直接影响汉赋。3、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用夸饰手法,恐怖与奢华形成强烈对照,造成特殊美感效果。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思想性强,形象描写较少。十一、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十二、宋玉及其赋作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九辩: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塑造出一个坎坷不遇、憔悴自怜的才士形

28、象。宋玉与屈原思想异同:思想上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深广的忧愤、追求理想的巨大热情。面对不平际遇,他缺少屈原那种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对抗精神,反而以清高为掩饰,屈服于社会势力的压迫,选择退守保身。九辩的哀愁,主要是一种狭小的、压抑的哀愁,基调是“惆怅兮而私自怜”。九辩的艺术特色1、善于选择具有一定特征的景物与幽怨哀伤的感情融化在一起来抒写,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烘托出阴暗时代被压抑者的心理;2、在这种景物和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笔触3、九辩的语言更加散文化而十分讲究。句式多变,语言节奏灵活自由。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韵、叠字等修辞手段,保持音乐之美。九辩突出的艺术成就,使宋玉成为

29、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与之并称“屈宋”。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一章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一、秦汉散文 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二、楚歌 汉代最早的楚歌是项羽的垓下歌。个人的自主欲望与外界控制力量(命运)相互冲突的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此后,汉代诗歌中充满了这样的感叹,并在汉末魏晋间达到高潮。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表现出关于人在世界中的处境的新的思考。西汉中期初步形成五言诗,接近于形成七言诗。三、辞赋的兴盛汉赋: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是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1、汉赋发展脉络。汉代的辞赋他两种类: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整个汉代辞赋创作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