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28KB ,
资源ID:1319907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1990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崇文区届高三一模.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崇文区届高三一模.docx

1、北京市崇文区届高三一模北京市崇文区【最新】高三一模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讷 芸芸众生 参与(y) 曲(q)径通幽 B揶揄 高潮迭起 包扎(z) 少安毋(w)躁 C沉缅 四季常青 笃(d)信 叱咤(zh)风云 D辐射 凤毛鳞角 粗犷(gung) 通缉(j)罪犯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为正处于寒冬之中的国内家电企业吹来暖风,各大厂商为抢占商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B足协方面对可能出现的给中超联赛造成冲击的意外情况,已经准备好了多套应对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C涂鸦绘

2、画在中国一直被视作地下艺术,而北京地铁四号线却能以开放的姿态让涂鸦从地下走出,使之登堂入室。 D借助某些营销手段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这只是干权宜之计,中国电信实在需要完善整个业务体系,通过服务赢得客户。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多年来,红桥市场凭借丰富的商品、可靠的质量、合理的价格、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顾客,其中有20%是国际友人慕名前来。 B未来五年内,所有公共交通设施将配备红十字急救箱,并对司乘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以有效增强公共交通设施的安全。 C艺术团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台科技相结合,大胆创作出一批符合当代观众欣赏的节目,使皮影戏这一古老剧种焕发了青春。 D西方国家对孔子

3、学说并不陌生,早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就已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4与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他,头戴峨冠,身佩兰草,徜徉在汨罗江畔,为民生多艰“长太息”,当国家衰亡之时,仍以纵身一跃坚守着理想。他,少年从戎,立志报国,跃马于大江南北,为收复中原而“挑灯看剑”,抒写理想抱负,以豪放词风闻名词坛。他,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标志性人物,擅长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一曲滚绣球感动古今。他,善于用十四行诗抒写人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天才,创造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脍炙人口。A屈原陆游马致远莎士比亚B宋玉辛弃疾马致远巴尔扎克C

4、屈原辛弃疾关汉卿莎士比亚D宋玉陆游关汉卿巴尔扎克5在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 , 。 。 ,。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A BC D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画网巾注先生传(清)戴名世顺治二年,新令剃发更衣冠,不从者死。于是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

5、、光泽山寺中。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日“画网巾”云。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

6、纲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姓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孕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日:“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

7、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不辍。 注: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裹发,始于明代。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盟栉毕 栉:梳头 B之纲穷诘其名 洁:追问 C顾死亦有礼 顾:回头 D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 筹:谋略7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画已,乃加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且夫改制易服 不出,火且尽 C因指其发而诟之日 因宾客至蔺

8、相如门谢罪 D命卒先斩基二仆 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从槛车中出先生 把先生从囚车里放出来 B危不即致身 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保全自己 C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 我们能够在黄泉之下为您做打扫、清除的事了 D吾笑手占今之循例而负义者 我耻笑古今以来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而背弃节义的人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许多人都因为违反剃发的命令而被杀的情况下,画网巾先生仍然坚持头戴网巾,体现顾念旧国的忠贞品格。 B画网巾先生因与王之纲是旧日相识,要求在死前见到他,是想要当面训斥他不顾忠义、背叛故国的可耻行径。

9、C文章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先以二仆互画网巾来侧面表现主人气节,后以二仆慷慨就义为先生从容赴死做铺垫。 D作者在这篇人物小传中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不仅塑造了感人至深的义士形象,而且表达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三、其他10用斜线()给下而画线句子断句。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蒋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选自贞观政要)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17分)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盂夏草木长,绕屋

10、树扶疏。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C“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12对“穷巷隔

11、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 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10分)五、句子默写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

12、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

13、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

14、意味。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15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

15、有怎样的异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董 阳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

16、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儿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

17、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一家,不遗余力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

18、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

19、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第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人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C第段中“集藏”等动词

20、,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E.“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17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18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怎样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19第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200字左右)七、话题作文20按要求完成作文。, 学者许衡一次外出办事,途中口渴难忍。路边庄园近处有几株梨树,其他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去摘。有人对他说:“此梨无主,何不摘而止渴?”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以“我心有主”为话题,自

21、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参考答案1B【解析】(A项,参与y;C项,沉湎;D项,凤毛麟角)2C【解析】(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手段本事。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3D【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为“其中有20是国际友人”;B项,搭配不当,“公共交通设施”不能“培训”;C项,成份残缺,应为“符合口味或需要”)4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与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所给句子一

22、一分析辨别,最后辨析所给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可使用排除法。句根据“汨罗江畔”和“为民生多艰长太息”可确定是屈原。可排除BD两项。句从“为收复中原而挑灯看剑”和“以豪放词风闻名词坛”可知是辛弃疾。这又排除了A项。句根据语句判断是关汉卿。句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天才”和“创造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脍炙人口”可判断是莎士比亚。故选C。5D【详解】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此类题一般

23、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在横线处填人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根据前句内容是说“北京胡同”,主要突出其古老的特征,可知为首句,排除AB两项,按照时间元以后是明清,紧接着是,可排除C项,再根据词语“现有”“现今”可知应按顺序排列。故选D。 6C7D8B9B【解析】6“顾”为“但是”的意思7(其:代词;他的,代“画网巾”。B乃:副词。才;却。C且:连词,况且;副词,将要。D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8(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献身国家)9(由“吾固不识若也”和“吾亦不识若也”可知二人本不相识)10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元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董

24、壶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歹E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共5分,每两处1分)【详解】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 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 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

25、,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11(8分)B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12答案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

26、深辙、颇回故人车”理解为昔日朋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详解】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

27、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先,“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说法牵强。“众鸟欣有托”是诗人实景描写的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故选B。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也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时,要先根据自己对陶渊明“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诗句的理解,确定自己的观点。分析时可以结合前后诗句的意思进行解读,并结合自己学过的陶渊明作品,从陶渊明的情感、理想追求等角度分析,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28、。如如果同意第一种理解,可根据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1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每空1分,有丢字、多字、错别字不给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

29、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砺、利、博、省、锚、铢、裂、帛、唯等词,都要格外留意。14D15相同点: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和“意境”都应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2分)不同点:“意象”常常局限于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意境”则可以使人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1分),从而引发一种有哲理的人生感、历史感(或:使人感到某种人生意味)(2分)。【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0、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D项,因果关系错,原文是“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可见没有意境是因为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故选D。1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抓住“意境”“意象”“异同”去通读全文,然找到评述“意境”与“意象”的相关语句,如“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常常把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近代王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