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920.11KB ,
资源ID:13239306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2393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docx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的演变(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018江苏单科,5,3分小农经济历史解释2016江苏单科,3,3分灌溉工具历史解释2015江苏单科,4,3分农业的发展历史解释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015江苏单科,5,3分手工业的发展历史解释商业(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

2、展(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017江苏单科,21,14分商业的发展历史解释2014江苏单科,2,3分市的发展历史解释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锁国”2018江苏单科,1,3分商业政策历史解释2016江苏单科,21,12分商业政策历史解释2014江苏单科,4,3分商业政策历史解释分析解读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共四个考点。分析近五年考情可知,命题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商业方面,手工业和经济政策间或考查。农业方面主要考查灌溉工具、铁制农具的演变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及影响因素;手工业方面主要考查丝织、冶铁和制瓷业的发展;商业方面重点考查不同时期的商业政策及商业的发展

3、状况,命题视角主要是认识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特点,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商业政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的变化;经济政策方面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本专题在高考考查中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备考时建议重点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和小农经济的特征;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及影响;等。【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知识线索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

4、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考点集训】考点一农业1.(2019届江苏如东高三一检,1)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D.人定胜天的世

5、界观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答案B3.(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

6、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4.(2018天津文综,12,11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

7、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考点二手工业1.(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一检,1)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

8、中写道:“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A2.(2018浙江4月选考,3,2分)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答案B3.(2017课标,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

9、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4.(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5.(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10、。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考点三商业1.(2018海南单科,4,2分)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2.(2018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一模,4)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

11、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答案B3.(2017海南单科,4,2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4.(2016北京文综,15,4分)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

12、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答案A考点四主要经济政策1.(2019届江苏海门高三一调,3)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 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答案C2.(2018海南单科,5,2分)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

13、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3.(2014福建文综,13,4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C4.(2019届江苏南京学情调研,21)(节选)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14、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的配套措施。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

15、定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3分)答案(1)特征: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3分)探史料探究一“苏湖熟,天下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史料呈现史料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史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史料3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

16、.7%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汉代,江南地区经济不发达史料2: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史料3: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史料解读时空定位史料1:从史料出处定位为汉代江南地区。史料2:从“仰东南财赋”判断江南经济发展;从史料出处判断时间为南宋。史料3:从北宋后期南方入朝做官的官员人数增加判断南方文化教育水平提高重点阐释史料1: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说明江南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史料2: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说明长江流域成为经济重心。史料3:南方入朝做官的官员人数大大增加,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史料认识自战国至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17、,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史料应用1.从史料1到史料2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2)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史料3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答案从史料3表格信息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

18、过科举入朝为官的官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上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探究二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政策史料呈现史料1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史料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史料2:海禁政策的影响史料解读家国情

19、怀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统治者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而作出的一种消极回应,不但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而且使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也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重点阐释史料1: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政策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现状史料2: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史料认识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

20、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料应用1.史料1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答案主张:闭关政策。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答案“海禁”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政策?答案“海禁”和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1、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

22、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

23、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B5.(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D6.(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

24、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A7.(2014江苏单科,4,3分)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8.(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25、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26、。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

27、策和惠商政策。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海南单科,6,2分)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表格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A2.(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

28、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3.(2018海南单科,3,2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4.(2018课标,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

29、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5.(2018课标,27,4分)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6.(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B.C.D.答案B7.(2016课标,26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