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50.65KB ,
资源ID:1332310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3231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复习提纲 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复习提纲 2.docx

1、复习提纲 2(复习资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灵魂?(论述题)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

2、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

3、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揭示出:有关“费尔

4、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的实质问题。而马克思在揭示黑格尔哲学:是从哲学的基地上的自我异化。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从宗教上”和“从哲学的基地上”所理解的自我异化都是一样的性质。费尔巴哈从宗教上理解的,其实是从哲学的基地上理解的。有关这个问题恩格斯也在终结的第四节说明了。马克思确定的“世俗基础”、“自我分裂”、“神圣家族的秘密”、“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等等这些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名词解释)那么就连解读者自己也就不会明确马克思说的“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其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世俗基础”所指的是:“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

5、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同上卷,第100页。)这就是“世俗基础”在现实中的表现。所谓“自我分裂”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同上页)这就是“自我分裂”的思想根源。所谓“神圣家族的秘密”,一旦揭开这个秘密而暴露在公众的实质是:神圣家族的观念是“要保持事物的现状”不被改变而成为永恒的神圣家族。所谓“在实践中

6、使之革命化”就是要改变现存事物的现状,才能真正地使“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或在文章中解释如何-如何地解决,这种方法是思辩哲学即任何解释学的共性,用这种方法那是实现不了的。马克思揭示出:这种方法是在理论上与在实践上那是脱节的、不一致的。三、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六条的观点,要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的第一章节才可说明(1)和(2)中的观点。因为马克思在那一章节里揭露了“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去“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情感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在那部书是这样

7、揭露的:“其实,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选集同上卷、第88页。)这句话就包括对“宗教情感”和“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由此而批判揭露出了那种埋藏在“普遍性”的实质性问题。然而,恩格斯对第六条只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个“纯粹”加进去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抽象哲学观的“普遍性”只能是“纯粹”的性质。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

8、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1、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指的是单个人同外在于他的社会(包括他人、群体、人类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当中,他最先是把人放到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来进行分析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

9、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生产、生活的过程,赋予了不同个人以不同的社会本质。2、人的实践性。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提纲中,对“

10、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四、第九条,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名词解释)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在这条对旧唯物主义,用了个定性概念即“直观的”;并且用“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去确定其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同时,也阐明了“直观的”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就是说:

11、旧唯物主义没有从“实践活动”去理解人的“感性”那只是属于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人的活动;单个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类社会”整体的活动中,只是短暂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感性”是在这种“社会的人类”整体参入中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不这样来理解“感性”认识,就是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这种形式就是“直观”。五、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区别问题。“市民社会”是现存的社会;而“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现实的社会。六、重要意义 (一)、提纲立足于科学

12、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二),提纲为系统的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列宁的唯批等著作中,对提纲的思想有进一步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三),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四),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德意志意识形态注

13、意写作背景和中心内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恩格斯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丹麦)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原文发表在该杂志1886 年第四、五期。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 春写的笔记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为什么在马哲学产生四十年之后,阐述马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呢?这要从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状况说起。 恩格斯写这本书,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

14、史过程,阐述这一理论的本质,这是写作本文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反击资产阶级的时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疯狂进攻。第三、全面评述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二、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部著作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 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章, 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章, 分析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

15、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学习这部著作,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变革,掌握其哲学的革命实质,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理解。三、内容讲解 一 、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本章共18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问题。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2 段) 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社会的产物,是德国资产

16、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反映。是进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恩格斯以德国准备1848年革命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仍然占统治地位;在政治上还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的冲击,又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于是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革命要求。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非常软弱的。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既向往,又害怕。他们不是与人民群众结合推翻封建统治,而是寄希望于一些封建“改革者”身上。德国社会历史的

17、特点和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产生了与之适应的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体系”,在他的哲学中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两面性。1848年德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虽然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建立了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由于1848年革命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及其主要理论活动已经成为过去,德国古典哲学已宣告终结。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9世纪的德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是不同的。法国资产阶级以唯物主义做革命的向导,一些重要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如伏尔泰、拉美特利、狄德罗等都是战斗的唯

18、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因此,不仅他们的哲学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本人也都受到残酷的迫害。相反德国的哲学革命情况就不同了。德国哲学产生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又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德国革命就是依此为前导的。但是,它不象法国哲学那样旗帜鲜明,而是掩掩盖盖,其革命的内容隐藏在迂腐晦涩的言辞后面。因此德国的哲学家不但没有受到什么迫害,反而倍受推崇。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因素,是用唯心主义的体系包裹起来的。他的辩证法表达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因此,黑格尔本人没遭迫害。同样的哲学革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遭遇?这完全是当时法德两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不同,和由此而来的资产阶级的不同特点造成的。十

19、八世纪后半期,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比较强大,他们强烈要求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便以宗教神学做思想武器,宣传神权论、天命论,把君权和特权都归之于神的意志,要人们俯首帖耳,甘当奴隶。于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用唯物主义战胜宗教神学。同时,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拥有比较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因而根本不可能用妥协的办法来解决。所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统治者所不容、他们的著作不能在国内出版,他们本人遭到迫害。与英法相反,德国在当时比较落后,资产阶级也不够强大,他们不敢而且也无力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与封建贵族的矛盾。特别是当

20、德国资产阶级起来革命的时候,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早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德国资产阶级目睹这些情况,吓的胆战心惊。这样德国资产阶级就处在一个十分矛盾的状态中,要革命,自己没有力量,有不敢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不革命,又不能发展资本主义。这就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面临自身矛盾的状况。这种状况决定了他对宗教唯心主义,不敢持公然反对的态度,对现存封建国家制度不敢采取革命的行动。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在政治上走妥协改良的道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

21、主义和保守的特性,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德国哲学革命与法国哲学革命遭遇不同;另外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发展资本主义革命和改变封建统治现状的要求。(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7 段) 1、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事实上,黑格尔话语中的“现实”和“现存”是有区

22、别的,“现实”并不是“现存”。“现实”有一种能动性的意思,实际上是发展着的东西,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现存的东西。现存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不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已经不现实了,它必将被现实的东西所扬弃、所否定。黑格尔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他的哲学体系中“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不要用静态的永恒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这就是他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当然,这也是他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的表现之一。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其中只有具有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

23、,才真正是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 第二,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必然性。 第三,恩格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的革命结论。这样一来,黑格尔这一命题中的辩证法思想,它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

24、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即否定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恩格斯并且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运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论述了认识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针对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具体的东西都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恩格斯说:“这样一来,黑格尔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样,恩格斯就通俗化地把黑格尔的思想推向“大部分误解的人”的反面,这就成了革命者的强有力的战斗口号了,这样黑格尔才终于脱去了他灰色的外衣。 当然,无论黑格尔的革命倾向如何,历史是不能假

25、设的,但他博大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一切(包括自然、历史、思维)都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都是暂时的。处在不断地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而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恩格斯剖析了黑格尔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一切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是暂时性的,都处在不断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它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 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以辩证法的发展观,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

26、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3)揭示了历史的辩证法。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 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如此。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三)指明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

27、系间的矛盾(第 8 10 段) 1、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但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是矛盾的。方法是辩证法,发展是无限的,不能有终点;按体系的要求则要有终点。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什么?第一,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

28、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所以,旧哲学应该结束了,哲学面临着革命变革。恩格斯指出:“一旦我们认识到(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结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我们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任何单个人都无法达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已经完成了的终极真理体系,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无疑是哲学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标

29、志。 第二、把辩证法奠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哲学学派的独到之处。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马克思说过:“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头足倒置的。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对待自己学说的问题上,黑格尔形而上学了,这不能不说是这位辩证法大师的悲剧。把辩证法奠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用发展的观点观察自然和社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学说,这是马克思哲学学派的独到之处,是以往的哲学家们无法与之相比拟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决定了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不断地

30、充实自己学说的内容,也部分地修正被实践检验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恰恰是马克思学说的辩证性质,使它永保生机和活力。 第三、对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多年来,我们对蕴涵辩证本性的马克思主义采取了形而上学的态度,把本来具有历史制约性和局限性的无产阶级领袖神秘化。“文化大革命”中的“顶峰论”和新的造神运动,使之发展到极端。 恩格斯在讲到发展观即“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时指出:“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 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

31、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始终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愿做囿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愿对未来社会作过细的描述。 2、分析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德国资产阶级既反对专制制度,又不敢割断同封建君主的关系,既想革命又害怕人民。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使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思维形式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革命要求,而不敢把革命行

32、动付诸于实践,因而革命的思想方法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恩格斯概括为两点:第一,黑格尔哲学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阐述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黑格尔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生著述十分丰富。第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哲学家们不要一味追求那种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过去一切哲学家们所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都不是最终的,所谓最终体系,只是哲学家们的主观愿望,而客观实际是办不到的。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 11 18 段) 1、说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