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25KB ,
资源ID:134104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4104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docx

1、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 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在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话语系统中,“理想”和“梦”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在他对“理想的校长”的阐述中,他把强烈的成就动机排在了第一位。有人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他的话语方式。透过朱永新的言说方式,我们试图探寻他思想的路径。 说起来朱永新的身份很有些复杂,他既是苏州市的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又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同时,由于近两年积极投身基础教育实践,他作为“新教育实验”的主持者而倍受中小学校长、老师们的“追捧”。外显的个性使他具有了某种“明星”的特质,与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学者形象和固有的政府官员形象都相去

2、甚远。而他敢怒敢言的做派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气质又使他既受拥戴也招致非议。 星期天为理想打工 记者:近两年您在教育界好像特别活跃,经常到各地学校调研、演讲,还主持着“教育在线”网站,并且不时有文章著述见诸报端,大家都想知道,您用什么时间当市长呢, 朱永新:我曾说过:“每周一到周五,我为苏州市打工。每周六、日我为自己的理想打工。”我绝大部分精力毫无疑问在政府,我分管的工作不能说最出色,但可以说是最出色的之一。无论是教育、文化、体育还是新闻出版,应该说做得都是很棒的,创造了很多经验,出台了很多在国内有影响的条例、法规。我做了7年的市长,自己觉得问心无愧,对我这个城市我是尽心尽力的。并不像有些人讲

3、的,这个人不务正业,市长不好好做去做学问。 记者:有这样的说法吗, 朱永新:当然有。因为我这些年文章写了不少,但他们不知道我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到九点上班我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别人可能睡懒觉、搓麻将、喝酒,我在看书,在思考问题。我想这是别人不知道的。 记者:听许多校长谈起您就像谈他们的老朋友。在您身上确实少见“官”气,倒是彰显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气质。您怎么评价这种个性, 朱永新:我承认自己比较张扬。但也得承认,任何个性都有两面性。外显的个性使很多人容易跟我一见如故,大多数人喜欢这种率性、率真的风格,跟我相处不需要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比较容易坦诚相见。我在和很多校长接触时,常会单刀直入

4、,直陈这个学校的缺点,他们一时可能比较难堪,但过后他们会理解。当然,也有人觉得我喜欢出风头,说我搞“新教育实验”就是标新立异,以此标榜自己。我倒不是很在乎,也很少考虑别人怎么说。我知道这种个性和中国传统的谦谦君子风格相去甚远。 记者:但您的身份比较特殊,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学者,您尽可以保持这种鲜明的个性;现在您还是个政府官员,有没有刻意地去改变什么, 朱永新:我从未想过改变,因为人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谓个性就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有人开玩笑说,你能够在中国的官场上存活下来是个奇迹。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生存的这个环境比较宽松,我们的历任市委书记、

5、市长和我的同事们,对我都很理解和宽容,大家知道我是从大学里来的,相对来说,大学里的人总是比较率真、耿直、敢讲话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有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我有幸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搞“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 记者:一说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好多人就会觉得头痛,觉得高不可攀。我注意到,在“新教育”的实验学校和“教育在线”网站都有一批热衷撰写教育随笔的校长和老师,而从“新教育”核心理念的表达和您的文风来看,短小、活泼、言之有物的话语风格已成为“新教育实验”的切入点。 朱永新:是这样。我们原来的教育科研往往是专家关在书斋里搞的,因此与教育实际是脱节的。我们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我概括为四个字

6、:上天入地。“上天”就是能影响决策;“入地”就是能影响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真真正正地贴近教育实际,从教育实际出发,为教育实际服务。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觉悟的,尤其是对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的关系的认识。 朱永新:在大学里我主要做教育史、心理学史的理论研究,接触的还是理论形态的教育,是没有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我相信现在大学中的绝大部分老师做的还是这样的教育研究。我大约在2000年初读过一本叫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书,书中主人公的朋友熊比特在弥留之际对德鲁克说,我到现在才真正明白:研究多少理论写多少书都是无足轻重的,除非你的理论能改变生活。这段话对我心灵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开始想我写那么多

7、书为什么,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学问。我自觉地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式,这时我开始往学校去了,去中小学。我写的东西也不再是那些谁都看不懂的“大”文章,而是开始写活泼的小文章了。你看我现在很多文章都是千字文。没想到的是原来写的许多专著没人看,现在的小文章倒有很多的读者,甚至不少人都能够背诵。 记者:您觉得是您文章中的什么东西打动了他们, 朱永新:我想可能是最朴实、平白的表述方法,无非是说出了他们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我似乎在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个走近中小学老师的学者。 记者:“上天入地”,您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 朱永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可以通过提案的方式建言献策;而作为苏州市的副

8、市长,使我有机会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苏州实践。说到“入地”,我把“新教育实验”当作我耕作的园地。 “新教育”越发展,我就越惶恐 记者:从2002年9月,“新教育”首个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至今,参与实验的学校已达到200多所,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可以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同时也有来自多方面的异议,您如何对待不同的声音, 朱永新:据我了解,大家的意见主要是:“新教育实验”不新;“新教育实验”没有什么理论体系。关于“新”的问题,我们知道,在欧洲历史上有新教育运动,后来影响到美洲。新教育本来就是教育历史上的财富,我们以此命名,是自觉地把我们做的东西和传统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挂起钩来

9、,力求成为新教育运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对“新”的理解是,过去时代的“新”,对我们这个时代是久违的,就有新意;很多东西以前提得比较模糊,现在渐渐清晰了,那就是新的;很多东西可能过去有人说过,但没有人好好去实践,比如说读书,我们做了新的诠释,那就是新的。“新教育”的“新”不是推倒别人,而是继承。 关于理论体系问题,我不否认我们还没有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形成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与其说它是新教育的理论还不如说它是新教育的行动。我们用的是行动研究的方法,名义上是实验,实际上是试图变革教育的尝试,所以我觉得把它作为实验也未尝不可。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理论体系,或者说不是拼凑起来的理论体系,最缺

10、少的就是行动,缺少能真正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让我们的老师和孩子更加快乐的原生态的行动的方式。我想恰恰是这种行动研究使“新教育实验”在没有政府推动、也没有媒体广泛宣传的情况下,却能流传这么广的原因吧。 记者:您认为“新教育实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朱永新:简单、实用、可行,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觉得这就是“新教育实验”最有特点的地方。我们从基本观点出发,鼓励学校去创造,去尝试,然后我们把大家做的加以总结和提炼,不断提升,相信理论会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我想“新教育”走的是另外一条研究路径,而不是传统的教育研究的方法。 记者:有人对实验学校的老师、学生以及“教育在线”网站出书过多、过快等现象尖锐地提

11、出:“新教育实验”或许会成为新的名利场。您觉得这是耸人听闻吗, 朱永新:首先,我认为无论是实验学校还是网站,都不存在出书过多过快的问题。从网站的情况来看,我们一共才出了20多本书,而且大部分是老师长期的个人积累,相对于我们网上200多万条帖子,是不多的。其次,说到名利心,其实,扪心自问,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有一点名利心也是很自然的,有时候,适当的名利心,未尝不是人们进取的动力。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态度是不要太紧张,当然,也不能不警惕。我们的事业是开创性的,许多问题是一边探索一边前进,一边行动一边总结的。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结果都是完美的。 “新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是发展,我越是心虚,我常常自问:

12、你的实验能不能真正成为教师自觉的行动,而我的行政力量最多只能影响苏州的学校,外省的学校到底是真做还是假做,是全心全意的做还是形式主义的做,我心里并没有太大的底。所以我非常坦诚地希望大家来批评“新教育”。 记者:理想和梦,在坚硬的现实面前难免显得飘渺和脆弱,作为高举教育理想大旗的理想主义者,您怎么看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朱永新:我一向认为,理想主义本质上是人类本性和理性的斗争,人类在发展中不断需要一群理想主义者站出来,和本性的东西抗衡,人类就在这样的抗衡中调整自己的步伐,从而得以前进和发展。我想我们的探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相信它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生命力,因为我们倡导的教育理想和几千年来

13、人类追求的人文主义之美是一脉相承的。 /P ?校长没有空间,怎么可能给教师空间,教师没有空间,又如何给孩子空间孩子没有空间,就像关在笼中的鸟儿,不可能飞翔。 ?因为有空间,我就可以勤奋学习,独立思考,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尝试,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做自己想做的。 ?十余年来,我们从来没有跟第二所学校进行横向的分数比较,我们从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对老师评价的唯一标准 我很庆幸,在我当校长的日子里拥有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因为有空间,我就可以海阔天空地想,想自己的发展,想孩子的发展,想教师的发展,想学校的发展;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我的思维无拘无束,我的心时刻在飞翔,我期待

14、飞得更高。 因为有空间,我就可以勤奋学习,独立思考。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我心潮澎湃地记录,我满怀深情地聆听,我慷慨激昂地陈述。我参加省级骨干校长培训,与专家对话、与同行交流;我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聆听教授的教导,体验思考的乐趣;我和我的很多同事每天辛苦地工作,然后用笔记录下自己心灵的历程。 因为有空间,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尝试,手脚放得很开,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比如开展环境教育,比如建设书香校园,比如创建绿色人文温馨办公室,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室,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还有实施名师工程,在全市举办儿童美术作品展等;为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我们在网站上开辟论坛,请华中师大的教授到学校来指导,

15、搞沙龙,办校报,一出20余期 因为有空间,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中人的主体作用。我就会给老师空间,我们从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对老师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引导老师全面评价自己:学生的成绩固然有老师的贡献,还要看老师你自己进步没有,你发展没有,是不是离开了孩子,你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老师你自身是否享受到了教育的快乐和幸福;你是否理解孩子眼前的分数与孩子终生发展的辩证关系,你是否把孩子当作立体的人来看教师有了空间,他们主体、个性化的、幸福的人性和精神状态才得以充分张扬,他们为了孩子,但不依附孩子;他们投身教育,但不为教育所累;他们允许孩子在某方面失败、犯错,他们知道对于孩子成长的广阔空间而言,这些微不足道,9

16、0分和95分可能毫无差别。 因为教师有了空间,孩子才可能有空间。虽然仍有一部分孩子觉得学习有时不快乐,但这是他们的独立思考,就怕自己连快乐与不快乐都不知道,都麻木了。虽然孩子考试的成绩家长都很关注,但我们引导教师、家长、孩子辩证地看,允许暂时落后,允许有差异。而且我们认为身体健康、行为品质、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样重要,孩子在童年时期都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长大了就会留下许多难以弥补的缺憾。所以只要孩子愿意说,愿意听,愿意画,愿意演,愿意运动,愿意写作,他们都有空间,都有机会,老师也一样。所以我所在的校园师生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的:老师们和孩子们一样读书、开运动会、春游秋游、新年联欢,跟孩子们一样在教室和

17、办公室里养花,在操场举行跳绳比赛、排球比赛、篮球比赛,在培训室里开展诗词华章诵读、教育情怀演讲、教育现象评说我们认为教育就是提升,教育就要快乐。 十余年来,我和我的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就是这样自己评价自己,从来没有跟第二所学校进行横向的分数比较。我们评价自己的标准就是国家的课程标准(原来的大纲)、教育方针的要求和每一个孩子童年时期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和收获,以及他们在更高学段的发展乃至走上社会后的发展。我们当然也听别人的评价,但我们却能独立思考:这些评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我们要十分小心,不能成为别人的工具,不能完全为别人活着。如果说反思是校长和教师最重要的素质的话,我以为

18、有充分的空间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反思。 因为有了这样的空间,我是自由的,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同时也是不断向上的,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和我的老师们总是在思考自己应该怎样进步,怎样提高。我深深地感受到是这样的空间,才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精神越来越充实,行动越来越果敢,思想越来越睿智。我感觉自己如同一只飞鸟,努力地追赶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早已知道没有结果,但在振翅飞翔、努力追赶的途中,我享受着阳光,享受着快乐。然而我也了解另外的一些情形。 一些如我一样的小学校长,每学期教育局对他们考试的成绩都要进行排名,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然后以这种排名来断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光期末要排名,期中考试也要

19、排名。校长累啊,今年排第一,明年决不敢考第二,不然就落下个教学质量下降的“坏名”,谁担当得起学校质量下降,就有可能流失大量的学生,没了学生,学校就完了,校长且不说丢了“乌纱帽”,还可能成为“千古罪人”。其实第一和第二有什么差别呢,就那么一两分,甚至零点几分,但是压死人。用校长的话说,“我还能干什么,盯着分数,想着排名呗。”为了考好,校长只能把压力转到老师身上,校内也如法炮制,年级考试成绩排名论质量,论奖惩。学生也一样,排名论优劣。考得高分就是好样的。为了排名,校长、教师、学生终日提心吊胆,校内老师与老师之间猜疑、隔阂,校与校之间如仇人一般敌视、提防,甚至互相拆台,还谈什么合作。人人把眼睛死死地

20、盯住分数,盯住升学率的时候,学校也就只能抓升学率了,那么校长就盯住了老师,老师就盯住学生,从上到下,谁也别想松一口气,谁也别想越雷池半步。于是学校、校长、老师、学生就都成了“工具”取得分数的工具。这样,教育不仅丧失了生动感人的特质,反而诞生机械、冷漠、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反教育现象,非常可悲。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在吉林大学访问时谈道:“给孩子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然而,校长没有空间,怎么可能给教师空间,教师没有空间,又如何给孩子空间孩子没有空间,就像关在笼中的鸟儿,不可能飞翔。所以我要说给校长空间非常重要,给教师空间非常重要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

21、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2002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截至2008年7月,新教育实验共拥有19个实验区,530余所实验学校,有近7万名教师、100多万名学生参与了实验。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

22、,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二字,首先是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同时,这个完整还是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

23、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打造特色学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等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行动:建设“书香”生活环境 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建设充满书香的教

24、育环境,还包括以下行动:师生共写教育日记,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教师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新教育实验倡导行动与反思,用笔反思是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教育实验正研究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并日渐积累成一个“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多元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讲故事、演讲、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使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融合。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