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6 ,大小:63.37KB ,
资源ID:1341064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4106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x

1、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实训一 被动活动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被动活动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被动活动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因力学因素所致软组织的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主要仪器设备】 PT床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患者取舒适、放松体位,肢体充分放松。(2)按病情确定运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髋到膝)的顺序有利于瘫痪肌

2、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肘,足到膝)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3)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4)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5)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6)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7)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关节;不仅有单方向,而且应有多方向的被动活动。 (8)患者感觉功能不正常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被动运动。 (9)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次/天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

3、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a.躯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膝屈曲,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使肩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秒钟。b.肩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然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c.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额状面向上高举过头。d. 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伴肘关节屈曲,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以肘关节为轴,将上肢向

4、内、外方向旋转。e. 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上肢呈外展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做肘关节的屈曲动作。f.前臂和腕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进行固定,另一手握住手指,然后旋转前臂,进行旋前和旋后的动作。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腕关节的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下方,做腕关节屈曲和伸展动作。g.髋关节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托患者足跟处,双手将大腿沿矢状面向上弯曲,使大腿前部尽量接近患者腹部。h.髋关节伸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抓握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从下方抓住膝关节前部,并用前臂

5、拖住患者小腿和膝关节部位,用力向上方抬,被动伸展髋部。i.髋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放在膝关节下方,另一手抓握踝关节上方,将下肢沿额状面方向移动。j.踝节背屈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托患者足跟处,前臂贴住患者脚掌及外侧,用力向上方拉动。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患者应在舒适体位下进行,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的衣物或固定物。 (2)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训练

6、,避免使用暴力,以免发生组织损伤。 (3)感觉功能障碍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4)进行多个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可按照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逐个关节或数个关节一起进行训练。 (5)关节活动训练中如配合药物和理疗等镇痛或热疗措施,可增加疗效。实训二 关节松动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关节松动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关节松动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 力学因素(非神经疾患)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禁忌证】 关节松弛或习惯性脱位,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急性炎症,关节部位的

7、恶性肿瘤或结核,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主要仪器设备】 PT床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患者体位:应处于舒适、放松、无痛的体位,治疗肩关节多取卧位,治疗肘、前臂、腕及手部关节多取坐位。(2)治疗师位置:尽可能靠近接受治疗的关节,便于操作;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松动。(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先评估拟治疗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根据问题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图2)。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级)改善活动。 图2 关节松动技术手

8、法分级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1)上肢带关节松动术:盂肱关节 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使用靠近治

9、疗部位的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置于患者腋下的顶端,另一只手握住肱骨外侧面。以在腋下的手用力,将肱骨向外侧移动。尾端滑动: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一只手置于患者腋下,提供1级的关节牵张,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蹼置于肩峰远端。上位的手将肱骨向下滑动,或用替换手法,即治疗师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臂,利用身体后倾的力量将手臂向尾端牵拉。向后滑动: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背向患者,站在患者的躯干与上肢之间,将其上肢靠在治疗师躯干上作为支撑。以侧边手握住患者肱骨远端,上位手置于关节前缘远端,该手为作用力手。治疗师移动上肢将肱骨头向后滑动。向前滑动:患者俯卧位,上肢放松,垂出床边,由治疗师大腿支撑。治疗师面对治疗床头,治疗

10、师的外侧手将患者手臂固定于治疗师的腿部,为患者的肩部提供1级牵张,另一只手尺侧远置于肩峰远端,给予松动力量。作用力方向朝向前并且稍向内侧,以免肱骨向前半脱位。(2)肘关节及前臂:肱尺关节a. 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肘关节伸出治疗床边缘,肘关节放松,手腕搭在治疗师肩部。治疗师双手交叉环抱尺骨近端掌面。与骨干呈45角的力量对尺骨近端施力。b.远端滑动:患者和治疗师体位同上。治疗师先以双手环抱方式牵张关节,然后再沿着尺骨长轴牵引。肱桡关节a. 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手臂放于治疗床上。治疗师站在患者前臂尺侧。上侧手固定肱骨,下侧手的大鱼际部及其余四指握住桡骨远端。将桡骨向远端牵拉。b. 桡骨的背

11、侧或掌侧滑动:患者仰卧位或坐位,肘关节伸直并旋后。治疗师在患者手臂内侧面固定肱骨,外侧手的手掌置于肱骨头的掌面,手指置于桡骨头背侧。用手掌将桡骨头向背侧推,或是用手指将其向掌侧推。c. 关节挤压: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一只手的大鱼际与患者手的大鱼际部相扣合,另一只手固定好患者的肱骨及尺骨近端。用手大鱼际部施力,沿着桡骨长轴推,同时前臂旋后。(3)髋关节:向后侧滑动:患者仰卧位,髋关节放于床尾端。屈曲健侧髋膝关节,并用双手环抱健腿,以协助固定骨盆。治疗侧髋关节休息位。治疗师站在患者患腿的内侧,以一带套在治疗师肩部及患者大腿下方,以拖住下肢重量。将远端手放在带子及大腿末端下方,近端手放在大腿近端

12、前面。治疗师上肢伸直,膝节屈曲,通过近侧手给予向后的作用力。向前滑动:患者俯卧位,髋部垂出床缘,健足踩在地面上。治疗师站在患者大腿内侧,以一带套在治疗师肩部及患者大腿下方,以拖住下肢重量。治疗师远端手握住小腿,近端手放在大腿近端后面。治疗师上肢伸直,屈膝,通过近端的手给予向前的作用力。患者侧卧位,治疗师站在患者后方,以一手握住髂前上棘固定骨盆,另一只手放在大转子后面,给予向前的推力。(4)膝关节和小腿 胫股关节:a.关节牵引:患者俯卧位、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双手抓住小腿下段,沿胫骨长轴牵拉,分离关节面。b.向后滑动: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将其大腿固定患者足部,双手抓住胫骨,拇指朝前,其余四指朝后。

13、治疗师上肢伸直,将身体前倾,以拇指将胫骨向后推。c.向前滑动:患者仰卧位。治疗师远端手抓住胫骨末端,近端手掌放于胫骨近端的后侧面。通过放在胫骨近端的手,给予向前的推力。髌股关节:a.向远端滑动:患者仰卧位,伸膝。治疗师站在患者大腿旁,面向其足部,一只手拇指指蹼握住髌骨上缘,另一只手做加强作用。将髌骨向尾端滑动,平行于股骨。b.内-外侧滑动:患者仰卧位,伸膝。治疗师双手拇指、手指分别置于髌骨的内外侧。将髌骨向内外侧滑动。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

14、1)治疗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患的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掌握适应证和基本操作手法,并与其它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拉技术以及肌力训练技术结合使用,才能提高整体治疗效果。(2)治疗中应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3)治疗后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治疗反应,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实训三 牵伸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牵伸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牵伸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因组织粘连、挛缩

15、或疤痕导致软组织失去延展性、关节活动度受限、功能受限或障碍;肌肉无力而对侧紧绷、组织短缩;作为整体运动程序的一部分用于预防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用于激烈运动前后特别是减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禁忌证】骨性的关节活动受限,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继发性的关节过伸/过屈,以及有利于结构稳定、神经肌肉控制或瘫痪等因素的短缩软组织等【主要仪器设备】 徒手、沙袋、牵伸带、牵伸支架、滑轮等装置。【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 牵张训练前的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患者处于舒适

16、体位,必要时在牵张前应用放松技术、热疗和热身训练。 牵张训练时,牵张力量应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时间,逐渐放松力量,休息片刻后再重复。每次牵张持续时间10 20s,休息10s,再牵张10 20s ,每个关节牵张数次。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牵张,每日2 或3 次;牵张中避免使用暴力或冲击力,以免损伤组织。 牵张后,可应用冷疗或冷敷,以减少牵张所致的肌肉酸痛,冷疗时仍应将关节处于牵张位。 在获得进展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主动训练,可增加肌肉功能;同时加强肌肉之间的平衡能力训练。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3.

17、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低强度、长时间牵伸能够提高组织耐受性,利于维持在拉伸后的位置。(2)低强度、长时间的徒手牵伸对患者来说较舒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3)高强度、长间隔的牵伸利于组织修复和肌肉酸痛的消除。(4)徒手和自我的静态牵伸可选择15至30秒,重复8次,每天2组。(5)避免使用弹跳式牵伸,以免引致张力反弹性增高或拉伤组织。(6)利用器械的机械式牵伸,每次可维持20-30分钟。(7)注意患者的适宜与舒适体位、治疗师的体位及操作手的摆放

18、位置。实训四 肌力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肌力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肌力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1、失用性肌萎缩 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2、肌源性肌姜缩 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3、神经源性肌姜缩 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4、关节源性肌无力 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5、其他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6、正常人群 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主要仪器设备】 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器

19、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

20、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的最大用力。(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 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

21、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的阻力方向,固定相关肢体。 (2)训练时应避免用力憋气,尽量选择准确适宜的阻力负荷,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 (3)训练前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调动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训练中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4)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可进行肌力训练,需严格控制总的运动量;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可继续肌力训练,以特定肌肉肌力训练或闭链运动进行。 (5)严格掌握训练适应证与禁忌证。实训五 转移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转移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22、熟悉转移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者;禁止或限制步行者;中枢神经疾患使独立步行有危险者;高龄老人及长期卧床者。【禁忌证】严重的臀部压疮或骨盆骨折未愈合者不宜选用坐式轮椅;缺乏足够视力、判断力和运动控制能力者。【主要仪器设备】 PT床、轮椅、转移滑板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1)床上转移 从床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或从仰卧位转移到侧卧位。(1)侧向转移:偏瘫患者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

23、移向床的健侧,再移动臀部,最后依靠健侧上肢将上身转移到该侧。截瘫患者先坐起,然后用手将下肢移向一侧,再用手撑床面,将臀部移动到该侧。(2)仰卧转向侧卧:偏瘫患者转向健侧有困难。训练时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再用健手握住患手,先上举到患侧,然后突然摆动向健侧,利用惯性将躯体翻向侧方,同时用健腿帮助患腿完成转移。(2)坐-站转移 从坐位转移到站立位。偏瘫患者先将脚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后方,上身前倾,两手交叉握紧,手臂伸直向下,然后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手臂上举的惯性和股四头肌收缩,完成站立动作。(3)床-轮椅转移 由床上移动到轮椅或由轮椅移动到床。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斜向转移:轮椅靠在床边

24、,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如果轮椅的侧板能够移动,对患者的转移有很大帮助。正向转移:上床时将轮椅正面推向床边,刹车,用手将瘫痪的下肢逐一移到床面上,然后用手撑轮椅扶手,逐步推动臀部和腿移动到床上,完成转移。下床时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将臀部移到床边,背对轮椅,再用手撑床面逐渐移动向轮椅。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

25、【注意事项】(1)转移训练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2)转移过程注意安全,治疗师要严密监视;(3)选择轮椅时需注意安全因素,如车轴的位置、脚轮的位置和直径、座位的位置和高度、载物的放置位置以及大车轮和地面接触点的间距宽度等;(4)测量用坐椅的椅面不可太软。实训六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平衡功能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平衡功能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中枢性瘫痪(如脑损伤或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或其他神经疾患(如外周神经损伤或病变)所致感觉、运动功能受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软组织损伤或手术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等。【禁忌证】严重认知损害不

26、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关节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而不能维持特定级别平衡者。【主要仪器设备】体操垫、治疗球、泡沫筒、坐椅、治疗台、平行杠、平衡板、体重秤,镜子、滑板、踩踏板。【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训练顺序:从稳定支持面至不稳定支持面;由最稳定体位逐步进展到最不稳定体位;从静态平衡进展到动态平衡;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2)训练强度:由于未应用更多的外在阻力和负荷,因此,总的来说,对此无特殊要求。 (3)训练时间:通常由患者的疲劳程度所决定。若患者不能保持开始训练时的平衡水平则停止训练。(4)训练频度:原

27、则上训练频度越高则效果越佳。训练频度应尽可能达到平衡反应可成为习惯性动作时为止。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1)坐位平衡训练:1)I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坐姿稳定;2)II级平衡:患者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3)III级平衡:患者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如患者双手胸前抱肘,治疗者从不同方向推患者以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2)立位平衡训练:1)I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站立稳定,开始时两足分开站立,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

28、撑面,增加难度;2)II级平衡:患者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开始时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动作;3)III级平衡: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并保持身体平衡。患者可以借助于平衡板或在站立位完成作业训练等。(3)平衡板训练:治疗师与患者均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足缓慢地摇动平衡板,双手调整患者的立位姿势,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向中线的调正反应以及一侧上肢外展的调正反应。(4)球、棒或滚桶训练: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站立抓握体操棒,患者先用健侧下肢支撑体重,患足置于球或滚筒上,治疗师用脚将球或滚筒前后滚动,患者

29、下肢随着滚动完成下肢的屈伸运动;随后患侧下肢站立,健足踏于球上完成类似动作。(5)硬地板-软垫训练:患者先站立于硬地板上,逐渐过渡到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6)平衡训练仪训练:患者站在平衡仪平台上,按平衡仪屏幕上各种图形要求完成重心的调整。图形的设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平衡水平,采用数字、图案、彩色图标等。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训练顺序:由易到难。支撑面从稳定到不稳定,逐步缩减支撑面积;训练体位从卧位、坐位到立位,逐渐提高重心;动

30、作从简单到复杂,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训练。(2)训练强度:由低到高。训练时间开始较短,逐渐延长,并根据患者的疲劳程度调节。训练频度由少到多。(3)从静态平衡训练到动态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I级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II级平衡)、他动动态平衡(III级平衡)。(4)平衡训练前,患者先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5)加强安全措施,患者穿软底、平跟、合脚的鞋。(6)若训练中发生头晕、头痛或恶心症状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训练。实训七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协调功能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协调功能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

31、。【适应证】深感觉障碍如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震颤性麻痹;因不随意运动所致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障碍者。【禁忌证】严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者。【主要仪器设备】 PT床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卧位开始: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进行训练。(2)简单动作开始: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动作;最初几天的简单运动为上肢、下肢和头部单一轴心方向的运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多轴心方向;复杂的动作包括:双侧上肢(或下肢)同时动作、上下肢同时动作、上下肢交替动作、两侧肢体做互不相关的动作等。(3)大动作开始: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上肢和手的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应速度快慢、动作节律性等方面进行;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向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4)睁眼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