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56.88KB ,
资源ID:1346397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4639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docx

1、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

2、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

3、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

4、阳,便能治疗疾病。(一)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 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趾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无名趾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 下肢外侧后小趾属胃,络脾属胆,络肝络脑属

5、膀胱,络肾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胸腹第三侧线下肢内侧前、中大趾内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足心小趾下属脾,络胃属肝,络胆属肾,络膀胱络心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这就是脉行之逆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之无端的流注关系。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而是按流注顺序。 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的相互衔接表肺内手太阴肺经手次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旁足阳明胃经足大指内侧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

6、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指外端肺内足厥阴肝经经 脉 脏 腑 配 合 五 行 表阴经(里) 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 足厥阴肝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手厥阴心包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相火阳经(表) 手阳明大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阳胆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手少阳三焦奇经八脉分布和交会经脉简表八 脉分布部位交会经脉督脉后正中线足太阳、任任脉前正中线足阳明、督冲脉腹第一侧线足少阴带脉腰侧足少阳阳蹻下肢外侧、肩、头部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阴蹻下肢内侧、眼足少阴阳维下肢外侧、肩、头顶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少

7、阳、督阴维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颈足少阴、足太阳、足厥阴、任(二)经络的作用: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三)经络的临床运用: 1.经络诊法: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的检查。2.分经辨证: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3.循经取穴: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头面、躯干部,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脏腑五官,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4.药物归经:即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

8、,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真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邪气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

9、部位施以针刺、温灸、推拿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协调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以山川溪谷命名:人体较大的肌肉相会处比作谷,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溪;而许多在骨骼、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髎。以日月星辰命名: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少海、小海、尺泽、曲泽、阳池、曲

10、泉、涌泉、经渠、太渊、清冷渊;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攒竹、禾髎;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天井、玉堂、巨阙、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承泣、听会、劳宫、廉泉、关元、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以治疗作用命名:光明、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

11、命名:阳陵泉、阴陵泉、阴都、阳纲、三阴交、三阳络。国际通用穴名 :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中府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全 身 各 部 主 要 体 表 标 志部 位体表标志说 明头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额角(发角)完骨枕外隆突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前发际额部曲角处颞骨乳突枕骨外侧最隆起的骨突

12、面部眉间(印堂)瞳孔、目中两眉头之间中点处平视,瞳孔中央颈项部喉结第7颈椎棘突喉头凸起胸部胸骨上窝胸剑联合中点乳头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胸骨体与剑突结合部乳头中央腹部脐中(神阙)耻骨联合上缘髂前上棘脐窝中央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髂脊前部的上方突起处侧胸侧腹部腋窝顶点第11肋端腋窝正中央最高点第11肋骨游离端背腰骶部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肩胛冈根部点肩峰角髂后上棘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髂嵴后部上方突起处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后纹头肘横纹肘尖腕掌、背侧横纹腋窝皱襞的前端腋窝皱襞的后端尺骨鹰嘴尺桡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下肢部髀枢股骨内侧髁胫骨内侧髁臀下横纹犊

13、鼻(外膝眼)腘横纹内踝尖外踝尖股骨大转子内辅骨上内辅骨下臀与大腿的移行部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中央腘窝处横纹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骨 度 折 量 寸 表部位示意图起 止 点折量分寸度量法说 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寸直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寸直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后发际正中3寸直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寸直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寸横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寸横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寸直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

14、的纵向距离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8寸直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寸直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两乳头之间8寸横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寸直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背腰部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3寸横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横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9寸直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12寸直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直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13寸直股骨大转子 横纹19

15、寸直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 横纹,相当14寸) 横纹外踝尖16寸直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指寸定位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

16、,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胸部属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上腹部属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属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肾、膀胱、肠的病症。分 部 主 治 规 律 表分 部主 治头面颈项部前头、侧头区后头区项区眼区鼻区颈区眼、鼻病神志病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眼病鼻病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胸膺胁腹部胸膺部腹部少腹部胸、肺、心病肝、胆、脾、胃病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肩背腰尻部肩胛部背部背腰部局部、头顶痛肺、心病肝、胆、脾、胃病腋

17、胁侧腹部腋胁部侧腹部肝、胆病,局部病脾、胃病,经带病上肢内侧部上臂内侧部前臂内侧部掌指内侧部肘臂内侧病胸、肺、心、咽喉、胃、神志病神志病、发热病、昏迷、急救上肢外侧部上臂外侧部前臂外侧部掌指外侧部肩、臂、肘外侧病头、眼、鼻、口、齿、咽喉、胁肋、肩胛、神志、发热病咽喉、发热病、急救下肢后侧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跟后、足外侧臀股部病腰背、后阴病头、顶、背腰、眼、神志、发热病下肢前侧部大腿前侧小腿前侧足跗前侧腿膝部病胃肠病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神志、发热病下肢内侧部大腿内侧小腿内侧足内侧经带、小溲、前阴病经带、脾胃、前阴、小溲病经带、脾胃、肝、前阴、肾、肺、咽喉病下肢外侧部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足外侧腰尻、

18、膝股关节病胸胁、颈项、眼、侧头部病侧头、眼、耳、胁肋、发热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抽搐等筋的病症。分 经 主 治 规 律 表经 名主 治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肺、喉病心、胃病心病神志胸部病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头面、鼻、口、齿病头颞、胁、肋病头项、肩胛、神志病耳病眼病、咽喉、热病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前头、面、口齿、喉、胃肠病

19、侧头、耳、胁肋病后头、背腰、脏腑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三阴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脾胃病肝病肾、肺、咽喉病前阴病、妇科病任督脉任脉督脉回阳、固脱、强壮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神志病、脏腑病、 妇科病特定腧穴,特定主治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同一腧穴,双向主治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如足三里穴、天枢穴,在腹泻时起止泻作用,当便秘时又起通便作用;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合谷穴在解表

20、时可以发汗,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主治相同,疗效有别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例如,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疗效最好;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均有转胎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主治要领: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ying、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

21、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荥:指小水成流,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合:指水流汇合入深,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五 输 穴 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井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窍阴大敦荥鱼际二间内庭大都少府前谷通谷然谷劳宫液门侠溪行间输太渊三间陷谷太白神门后溪束骨太溪大陵中渚足临泣太冲经经渠阳溪解溪商丘灵道阳谷昆仑复溜间使支沟阳辅中封合尺泽曲池足三里阴陵泉少海小海委中阴谷

22、曲泽天井阳陵泉曲泉五输穴主治特点: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

23、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十 二 原 穴 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

24、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的络穴治疗。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十 五 络 穴 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任督脾之大络络穴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鸠尾长强大包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蹻

25、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十 六 郄 穴 表经脉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阴蹻阳蹻阴维阳维郄穴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交信跗阳筑宾阳交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十 二 背 俞 穴 表五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十 二 募 穴 表两侧正中脏腑募穴募穴脏腑肺中府膻中心包肝期门巨阙心胆日月中脘胃脾章门石门三焦肾京门关元小肠大肠天枢中极膀胱俞募穴是脏腑之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