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8 ,大小:7.39MB ,
资源ID:134670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467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

1、四、产业发展13(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3(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9(三)生物产业。22(四)新能源产业。25(五)节能环保产业。30(六)新材料产业。33(七)新能源汽车产业。36五、空间布局38(一)布局思路。38(二)空间结构。41六、保障措施45(一)加强组织领导。45(二)提升创新能力。46(三)构建融资体系。48(四)拓展承载空间。49(五)强化政策扶持。50附件1: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表附件2: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前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2、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等产业特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主要有: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我国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条件,当前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浙江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确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

3、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提出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杭州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进入新一轮又好又快增长,同样必须依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十二五”期间,根据杭州市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基础,在我市打造“3+1”现代产业体系与大力发展十大产业的战略框架指导下,同时与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指引充分衔接,确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4、重点领域。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掌握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基础上,借鉴其它城市的成熟经验,理清未来一段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确定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任务,明确产业集聚和布局框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并梳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本规划依据国家、浙江省、杭州市相关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而编制,规划范围涵盖杭州市域,规划期限从2011年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一、发展背景与意义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兴产业。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战胜经济危机的

5、根本动力。一批又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是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的创造、拓展和满足新需求的强盛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技术革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全球经济的着力点,高科技领域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写未来的国家力量对比。面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提出经济复兴计划,正着力推进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革命,将能源改革作为振兴经济的主力和经济复苏的核心。欧盟推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本提出重点扶持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中国也将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

6、口,力求争夺未来科技制高点,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国家宏观政策驱动产业创新。2010年2月初,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召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工作启动暨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成立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由20个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组成。会议还决定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文件起草组,负责研究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两个“带有纲领性的、确定方向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描绘出一张清晰的五年路线图。从2010年2月到4月,部际小组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包括区域调研、重

7、点行业调研和政策问题专题调研的系列调研活动。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目前,国家宏观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非常有利。低碳经济时代酝酿产业革命。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之后,低碳经济浪潮正在兴起,中国也在寻找发展低碳经济之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为这种发展模式奠定产业基础。我市在全国最早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碳城市,即在全国率先建成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着力打造低碳城市的重要抓手,低碳城市建设将催生我市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

8、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我市紧紧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引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革命机遇,并以之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时代”转为“低碳时代”,势在必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和根本途径。从长远来看,我市需要更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项目来助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整中拓展我市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才能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增强高技术产业优势

9、,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产业竞争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只有取得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足。充分认识并利用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资源,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寻找科技含量大、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形成突破,建立在某些资源领域不同技术方向上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群和企业群,有利于我市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城市,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环境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缺少港口和矿产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先天条件制约。“

10、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迈入人均GDP20000美元的新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必须突破对要素资源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人力和资本等优势,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来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领域渗透强等特征,可以有效突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这些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素质、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短缺压力、保障健康和食品安全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二、现实基础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进一步

11、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基本形成。1.创新基础能力良好。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良好,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已累计培育认定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51家。其中,新材料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有3家,省级研发机构16家、市级研发机构16家,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从事硅材料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之一。我市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资源也非常丰富,集中了浙江省主要的生物科技资源,有22家涉及生物技术研发的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我市还有创新型城市试点、首批“三网融合”试点、信息化综合试点等21个国家级

12、试点和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23个国家级基地,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优势产业比较突出。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大重点领域,一直保持主力军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新经济类企业异军突起,涌现了阿里巴巴、支付宝、连连科技、网盛生意宝等30多家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目前,我市累计有2.08万家中小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运用。我市生物产业特色优势非常明显,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已形成以生物技术药物为核心,现代中药为基础,现代化学药物与新型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的态势。同时,新能源产

13、业加快发展,目前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140余家,以太阳能光伏为主,同时涉及风电、新型电池、潮汐能及核能等多个领域,2010年新能源产业销售产值约200亿元。另外,作为全国首批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推广城市之一,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起步早、基础好,万向、众泰、东风裕隆等纯电动汽车均有一定特色,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有12家,整个行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此外,我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位处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到2010年底,已集聚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近10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正加快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

14、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3.龙头企业引领发展。龙头骨干企业是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力量,这些企业规模大,体制活,创新能力强,掌握了一批行业核心技术,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结构日益优化,若干龙头企业开发了不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如一批重点装备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进入了国家重大装备配套领域,成为我市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优势产品,其中有些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发展环境与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杭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5、,在我市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多出台了引导发展、加大投入、吸引人才的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累计约有20亿元。我市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机制、社会上强烈的创业与创新意识,再加上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撑,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1.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目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在主城区,重点又集中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他城区和县、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度偏低,布局较分散,招商引资各自为政。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又呈现

16、结构趋同化趋势,对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形成不利。2.政策落实还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与苏州、无锡等地相比,我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具备优势,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的整合优化、各级政府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3.风投机制尚待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处于初始启动阶段的企业缺乏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的支持,融资较为困难,启动资金、创业资金尤其缺乏,只能靠自身积累一步步做大,影响了发展速度,有的错过了最好的市场发展时机。

17、4.高端人才有所欠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我市虽人力资源丰富,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仍很短缺。有些企业在培育期也吸引了一些科技人才,但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开发人才及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吸引、留住高端人才。5.研发投入存在不足。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整体不高,研究开发能力不够强,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推进产业发展的研发基地。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还不够紧密,没有较好地实现成果转化与优势互补,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力。三、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和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转

18、型升级的需要,围绕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依据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科研技术能力和人才支撑条件,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重点领域,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以国家、省级开发区、国家级试点和基地为载体,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经济增长新引擎、转型升级突破口和自主创新生力军。经济增长新引擎。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较长,发展前景良好,能够快速加大投资、吸引就业、带动

19、关联产业发展等优势,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增强集群优势,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突破口。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无污染、绿色环保的行业,成为我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自主创新生力军。整合优化各类创新资源,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1.强化协调,联动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要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增强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协调性,统筹考虑,创新机制,抓规划统一思路,抓链条沟通产业,抓

20、市场促进流通,抓政策提供保障,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联动发展。2.政策引导,健康发展。在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高潮。政府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导,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划,强化产业发展导向,避免一些尚在培育之中的新兴产业也呈现“一哄而起”的苗头,出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局面,确保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3.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各区、县(市)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区域特色经济,推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和空间整合,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互惠共赢

21、。4.人才为本,创新发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改进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紧紧围绕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通过创新驱动、增量带动和集约推动,加强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掌控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5.优化布局、集群发展。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条件,加快布局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合理布局产业与各项配套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在各重点领域形成若干规模产业集群,培育骨干企业集团,推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良

22、好的发展局面,形成一批规模壮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拓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平台,使我市成为省内核心、长三角前列、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基地之一。具体要力争实现以下五大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做大产业上千亿和做强产业年均增长20%为主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继续稳步增长,超过4000亿元;其余六大产业销售产值突破60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达到1500亿元;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均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0%,产业规

23、模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新建成25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左右省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力争掌握一批行业生产核心技术,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组织结构更趋合理。通过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更趋完善,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40个左右,

24、发展和壮大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打造若干国际品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引导企业集中布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以现有交通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以国家级开发区、基地为着力点,以各省级开发区、各区、县(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为主要平台,“一城三区两带多点”的总体布局框架初步形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10%,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年均递减10%。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杭州在全国、全省

25、率先实施低碳新政、建设低碳城市作出贡献。展望到2020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占整个现代产业体系比重进一步提高,“一城三区两带多点”的总体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产业内部实现联动发展,建成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成为具备相当国际知名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四、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等领域。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软件、服务外包、下一代互联网、现代通信、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产业。1.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

26、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000亿元;重点骨干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力争达10%以上,在一些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12个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巨型企业集团;35家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30家上市公司;120家企业通过CMM/CMMI“双模”认证;培育3-5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企业,5-8家互联网经济国内龙头企业,20家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其中,物联网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超过3家;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年均增长60以上,6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培育5家以电子商务服务为

27、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服务外包营业收入总额达到60-80亿美元,软件出口与离岸服务外包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0-40亿美元。建设和培育30个以核心区块、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区。形成以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为核心,软件、服务外包、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为重要支柱,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物联网为新优势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信息产业集群,使杭州成为在全国一流,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兴信息产业基地。2.发展重点。围绕“天堂硅谷”建设,做大做强通信、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游戏和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游“6+4”条产业链,培育壮大物联网等新兴领域

28、,打造“世界电子商务之都”、“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物联网经济高地”。(1)电子商务。着力抓好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积极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计划,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农村、进政府采购。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积极实施网商培育计划、平台集聚计划、拓展数字电子、移动电子等电子商务服务。着力加快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强产学研合作,构筑电子商务技术平台。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加速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套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等支撑体系建设。(2)物联网。坚持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积极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动态,强化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

29、、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先优势,整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互联网经济、有线无线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等各类资源,建立以感知层、物联层和数据应用层等为主要内容的物联网产业结构;以“智慧中国智能杭州4433工程”建设为重心,实现试点示范、核心产业、关键技术、公共平台协同突破,通过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推进物联网技术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渗透融合。将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具有战略性地位的新兴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率先将杭州打造成市场化程度高、标准体系领先、产业化应用好、专业化水平强、辐射带动面广的物联网经济强市和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物联网示范城市,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

30、“两化”融合。(3)软件。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为依托,在巩固应用软件、通信软件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网络化软件,加强对证券金融软件、网络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软件、旅游信息管理软件、信息增值业务应用软件、通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教育软件、娱乐软件等的开发。积极推进软件委托加工和软件出口。在应用软件领域建设成为国内主要的出口基地,在若干重点软件领域建立起拥有核心开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软件。推进“云计算”技术研究,建设具有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加快应用环境建设,推广示范应用。(4)服务外包。大力推动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的发展。发挥人

31、才优势,重点突破金融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托管应用管理外包;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制作、电信运营服务外包;适当培育医药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打造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领先的软件外包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的托管应用管理中心。坚持政府鼓励引导和市场化推进原则,推动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滨江、下沙两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支持重点企业创造自主品牌,继续推动企业开展CMMI、ISO27000和ISO27001等各种类型的国际认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5)下一代互联网。精心培育、加快发展以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游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新经济。大力发展专业化信息交换平台等为特色的网络增值服务业,强化国内行业网站的聚集地地位,吸引更多知名运营商落户杭州。发展面向个人用户的商业应用和面向企业的商业应用,培育即时通讯向垂直类细分、差异化细分、无线应用、虚拟应用与游戏、电子政务、电子社区融合应用发展。培育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搜索引擎由“泛搜索”走向即时、准确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