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147.32KB ,
资源ID:134789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4789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影响煤矿企业中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的初探.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影响煤矿企业中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的初探.docx

1、对影响煤矿企业中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的初探对影响煤矿企业中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的初探孙皓(安徽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11安全工程2班 学号:11201040222)摘要:本文根据安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学理论, 以及学界已经通过调查研究所取得的一些结论,尝试将基于心理因素的事故形成模式应用结合煤矿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理论论述与初步总结,重新绘制了基于心理因素的安全事故模式图,试图通过对煤矿企业中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如职工个性因素、职工心理过程因素、企业组织管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与职工作业环境因素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最终为系统有效解决煤矿企业中导致不安全行为的

2、各类心理因素提供全方位解决思路。关键词:心理因素;不安全行为;安全生产;煤矿企业;对策0.引言目前,我国煤矿可采储量约为5.57万亿吨,其中95%以上为矿工开采。井下作业条件艰苦,现场管理不尽如人意,加上社会偏见、社会地位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矿工比一般职业人群所受心理压力要大得多1。较早几年的调查显示,在导致我国煤矿企业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88.37%,间接原因中,身体因素和不安全心理占46.11%2。此项数据虽然距今至少有五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煤矿事故原因构成在这几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此项数据依然很有参考价值。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控制好生产活动中的人,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3、是减少事故发生的主要途径,而控制人的不安全心理又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并完善基于心理因素的安全事故形成模式,从中提取出基于心理因素的安全事故的预防对策,将对安全事故形成机制的研究和预防事故发生有重要积极意义。1.对影响煤矿企业中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的分析1.1 基于心理因素的安全事故模式人的行为科学归纳出典型的人的认知模型主要包含三个因素和过程,即感觉、认识和响应,基本的行为模式为信息感觉认识响应3。易灿南、胡鸿、胡武在建立基于安全心理因素的事故形成模式是主要考虑了环境(空气质量、声音、光线等作业环境因素)、生理(包括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精神和醉酒等)、技能(教育培训、知识

4、和应急能力等)、动机(需求、目的等)、个性、气质和情绪七个主要方面12。而笔者认为,这些考虑依然是不够的,尤其是组织管理因素应当被编制进入其中并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其中各方面因素相互间联系和影响较多,笔者只能初步建立以下一个事故模式,见图1。图 1 基于心理因素的安全事故模式图1.2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个性因素人的个性与人的心理过程不同,具有典型的特殊性。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所

5、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4。1. 2. 1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的需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最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层次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总是在满足了基本需要之后,才会谋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如图2所示。图 2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示由此可以看出,在生产实践中,煤矿职工一定是在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考虑其他需要。因此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动力。安全需要是基本满足生理需要之后的必然要求。现代安全心理学研究表明,职工安全需要与生理需要紧密联系,都

6、属于人类的低级需要,也都是维持生命所必不可少的,一旦职工基本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追求安全需要就只能是空谈。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无法获得其他需要,同样生理需要也得不到保障。联系到我国煤矿企业的实际,绝大部分煤矿职工来自贫困地区,对保障基本生活的要求多,尤其对物质、薪酬要求较高,对高层次的要求较少。同时,大部分煤矿职工知识和文化水平不高,并不理解对安全需要的追求是对生理需要的保障。1. 2. 2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的气质因素苏联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巴普洛夫将气质类型分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大类,分别对应四种高级神经活动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见表1。表1 心理学上按体液对气

7、质的分类序号类型行为特点强度是否平衡1胆汁质热情直率、情绪外露但攻击性强,易冲动,不易约束,不可抑制强不平衡2多血质活泼敏感,善于交际和适应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强平衡3粘液质安静、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不好交际强平衡4抑郁质行为孤僻、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但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观察敏锐,有时也会过于敏感弱从职业安全角度来讲,当职工的个性特征与职业的要求相吻合时,其进行此项工作时才最适应,更易充分发挥其能力,不仅工作效率更加优异,同时也对职业安全提供了保障。反之,当职工个性特征与职业要求不相吻合时,其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感到束手束脚,心理上轻则有不舒适感,重则

8、产生心理焦虑、抑郁症等,容易引发不安全行为,对职业安全产生危害。1. 2. 3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性格因素在生产活动中,人的性格与安全生产也有着紧密联系。根据实际生产的特点和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人的性格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见表2。表2 对成年人性格特点的分类序号类型特点关于是否安全的归类1活泼型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精力充沛,勤劳勇敢。安全型2冷静型头脑清楚,善于思考,工作细致,判断准确。安全型3急躁型反应迅速,求成心切,草率冒进。不安全型4迟钝型反应迟钝,头脑简单,判别力差。不安全型5轻浮型做事马虎,眼高手低,轻举妄动。很不安全型1.3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心理过程因素人的心理过程在人类中具

9、有普遍性。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反映的过程。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自身感知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即行为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在煤矿生产中,职工的某些心理状态一旦控制不当,往往会诱发不安全行为,最终导致事故。综合大量调查研究,笔者对引发事故的心理状态总结出以下几种重要的表现:麻痹心理、侥幸心理、捷径心理、逃避心理、逞能心理、恐慌心理、逆反心理、厌倦心理。具体分析如下:1. 3. 1 麻痹心理麻痹心理是煤矿职工人为事故中常见的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10、,往往凭经验行事,在任务较紧时选择放松安全要求,生产中马马虎虎,对安全隐患满不在乎,不注意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一旦有异常发生,往往措手不及,无法采取有力措施,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1. 3. 2 侥幸心理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将“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的事故中的偶然性绝对化。主要表现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一通三防”检查只走过场,顶板空顶作业,放炮接线不符合要求,运输时超挂车或扒车跳车等。煤矿职工中流传一句谚语:“闯侥幸,万侥幸,庆幸终不幸”,道明了侥幸心理的危险1。1. 3. 3 捷径心理捷径心理往往由于由于企业或者职工为了赶进度、

11、多挣钱、省时间、少费力等需求产生的,此心理往往表现为加快生产速度或者跳过生产必须的环节,为实现目的必然地轻视安全,产生安全隐患直至引发事故。1. 3. 4 逃避心理煤矿矿井往往位于地面以下几百米,井内黑暗、潮湿,作业环境复杂而险恶,水、火、瓦斯、顶板和煤尘时刻威胁着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样的环境极易自矿工下井之初就使矿工产生消极、紧张、逃避的心理,加上全国范围内造成人员遇难的煤矿事故时常发生,大部分煤矿职工潜意识里对自身安全产生了忧虑,自始至终有着强烈的逃避工作面,早上井的意识,由此造成即将上井时职工工作不细致,留下安全隐患。1. 3. 5 逞能心理青年矿工群体普遍具有逞强好胜的心理

12、特征,而当一些矿工安全意识淡薄,自制能力弱,又想要表现自己与别人不同时,往往会做一些其他人不会做的冒险的事情,使得原本不会发生的事故发生。实践证明,生理、心理及技术素质很好的员工并不一定遵章守纪,有时越是这三方面素质很好的员工越敢于冒险违章5。1. 3. 6 恐慌心理近年来,由于全国范围内造成人员遇难的煤矿事故时常发生,导致一些职工心理上对所从事工作有畏惧,工作时总担心发生事故,而一旦发生事故更无法冷静应对,往往产生过激反应,最终加重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1. 3. 7 逆反心理职工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是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不满足而产生的对上级不信任,不愿接受正确的管理;二是由于

13、自己工作上受到批评,违章行为处理不公正或者偏重,而上级又只是批评或者以罚代教,罚款了事,并不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使职工从内心上不服气,对管理人员产生反感;三是由于煤矿张贴的诸如“违章操作是自杀”、“违章指挥是杀人”、“进入生产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等强制性标语。这些标语从保障职工人身安全的角度来说无可非议,但强制性命令性色彩很浓的标语,会使一些职工本能地对安全生产产生一种逆反的、对抗性的心理活动。逆反心理对安全生产危害性极大,它往往直接影响上下级关系,使领导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三违”行为更难制止。1. 3. 8 厌倦心理由于前述的煤矿工作环境复杂而险恶,煤矿职工又多进行体力劳动,重复度

14、高,劳动强度大,加之煤矿企业进行安全教育时往往形式死板,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际,这势必会造成职工在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际工作时对于机械的重复产生厌倦心理,从而要么接受安全教育不到位,要么实际工作中操作不到位,从而产生安全隐患。1.4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组织管理因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组织管理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博得、亚当斯、彭澎、傅贵以及Olive等人均认为组织管理因素对事故发生有显著影响。而薛韦一、刘泽功则采用自行编制的组织管理测评表及不安全心理行为调查问卷对安徽两家大型煤矿的250名一线煤矿职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组织管理因素与矿工

15、不安全心理及行为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矿工不安全心理水平与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组织安全态度呈负相关、与生产任务呈正相关,矿工不安全行为水平与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组织安全态度呈负相关,与生产任务呈正相关; 矿工不安全心理受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及生产任务的影响显著; 矿工不安全行为受组织安全态度及生产任务的影响显著。其不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多元回归结果显示,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和生产任务三个因子对矿工不安全心理产生显著影响。矿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会随着组织的管理合理性而改变。当生产任务分派不科学,矿工的生产任务过多过重时,矿工很容易出现生理疲劳及心理不平衡现象,其对生产作业的态度也会由此受影响10。

16、煤矿经营者为了利润,片面追求产量,超强度、超定量开采作业,忽视矿工的生命,领导对矿工肆意责难,重罚轻教等,都易导致矿工不良心理反应的形成11。当遭遇不公平公正的组织奖惩,或在经济困难、家庭发生不幸的情况下没有得到足够的组织关怀支持时,矿工的不良心理反应也会随之加重。此外,矿工无法参与组织管理决策,无法形成必要的主人翁感和责任感,长此以往,便会激化矿工的逆反心理。其不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还显示,组织安全态度、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不安全心理有显著影响。生产任务对矿工不安全心理会产生显著影响。说明长时间、高强度的井下作业对矿工不安全作业状态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9

17、。1.5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煤矿的安全生产以职工拥有稳定的情绪和心境为重要前提。然而,由于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职工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社会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等方面问题发生。此时,职工们的心理状态将比较复杂。一旦在劳动过程中,职工没有把这些矛盾和杂念处理适当,就极易发生反应迟钝或走神,使工作中的失误增加,导致不安全行为增多,产生安全隐患,最终导致事故。1. 5. 1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层次,是社会与个人直接联系的媒介,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企业群体凝聚力增强,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工

18、作积极性提高,使群体成员团结一致,提高群体及其成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绩效。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一时又没有妥善解决,双方就会产生冷淡、敌视、忧虑或苦闷等心理状态,就会使人们产生紧张,注意力分散。这不仅了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的不稳定,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国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不良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发生事故的比率比正常条件下要高。对个体人际关系的研究认为,与上级有对立情绪、与同事矛盾重重、与下级关系紧张的个体容易发生事故。1. 5. 2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一定的家庭

19、中生活,人们每天除了工作、学习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因此,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不仅如此,家庭还是人们调节情绪和消除疲劳的场所。如果家庭关系和睦,人干完一天的繁忙工作,通过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就能得到休息和调养,使精力得到恢复,有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如果在工作单位里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心情烦闷,通过向家庭成员的诉说,往往会得到安慰和劝解,使情绪获得平静。一旦家庭关系不好,家庭成员之间整天闹矛盾,不但这些有益的作用只是空谈,职工的烦恼也会加深,导致其在工作中情绪消极,注意力不集中,易于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1. 5. 3 群体行为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类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

20、和生活,以群体的智能和力量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现代生产活动更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群体的社会环境和动力状态,对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及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是个大群体,煤矿区队班则是小群体。群体内无论大小,都有群体自己的标准,也叫规范。这个规范有正式规定的,如小组安全检查制度等,也有不成文,没有明确规定,人们是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如果有人违反,就会受到群体的压力和“制裁”。群体中往往有非正式的“领袖”,他的言行常被别人效仿,即常见的从众行为,因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领导期望的,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

21、煤矿事故中,许多事故都与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有关6。1.6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作业环境因素所有采矿作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作业空间、气候、照明、噪声、振动、粉尘和空气等,并且煤矿井下的作业环境存在着各种危险,如煤尘爆炸、瓦斯爆炸、各种有害气体浓度偏高等,需要关注的因素多,如水、顶、底板、火、瓦斯、设备等,这对于工人的心理十分不利。矿工在井下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会产生厌烦、恐惧和疲劳等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影响生产情绪。同时会引起矿工生理上的病变和损害、食欲衰退、全身困倦、头痛、失眠、视觉发生障碍、听觉衰退等引起误操作而造成事故。可见,环境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环境方

22、面的因素或直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或通过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及运动系统等自身因素而间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针对作业环境主要作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空气质量、色彩、振动。1.6.1 温度因素矿井内空气的温度对工人的工作有巨大的影响。体力负荷100w、风速1m/s、湿度88%时不同气温对生理参数的影响测定值如表4所示。气温过高或过低,对人体均有不良影响。最适宜的井下空气温度为1520,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低于26是合适的。气温在28时,工人除稍有闷热外,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无不良影响;当温度超过28时,汗流浃背、心率速增,使人感到闷热难耐、不适乃至疲惫和头晕,在生产操作中的反应会变

23、得迟钝,操作能力必然会逐渐降低,因此也就容易产生差错,甚至造成事故。人体散热的程度取决于人体皮肤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之差,空气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流动速度。井下空气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体温,随着生产现场的温度变化,要想保持体温的恒定,人体就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人体自行调节身体温度的生理机能很有限,人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也很有限,当超过人体正常调节的限度,人的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影响到心理、情绪,导致人的心情烦躁,行为出现异常反应,从而导致违章和事故的发生。表4 体力负荷100w、风速lm/s、湿度88%时不同温度对生理参数影响测定值1.6.2 湿度因素空气的干湿程度称为湿度。湿度有绝对湿度与相对湿

24、度两种。在一定温度下,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克数称为绝对湿度。某种温度、压力条件下空气的水蒸气压强f与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饱和水蒸气压强F的百分比称为该温度、压力条件下的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有重大的作用,它起两个作用:一是空气的热传导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二是潮湿的空气会干扰蒸发过程。人体内的热量通过辐射、对流和汗水蒸发三种方式散发出去,而矿井内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对人体散热的影响是综合性的。空气温度影响对流和辐射,当空气温度达37左右时,对流和辐射的散热作用完全停止。湿度影响汗水蒸发,风流影响对流和蒸发。职工主要是通过排汗的方式将热量蒸发出体外,而潮湿的空气,会

25、阻止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职工在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的空气中工作,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就会觉得闷热、不舒服。在煤矿井下,温度都在10以上,有些更高,这样相对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分蒸发的快慢。当温度高、湿度大时,再加上人的工作、活动,虽然出汗,但不易蒸发,而附在体表或浸在工作服上,散热效果很差,使人感到难受、心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更不利于健康和安全生产。一般相对湿度在50%60%以上时,蒸发量减少,人就会有潮湿感,矿井的湿度一般都在 84%以上。1.6.3 照明因素实践证明,人和外界接触中,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眼是人在生产劳动中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人体器官。照

26、明会影响人的情绪,影响人的一般兴奋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良好的照明总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和刺激。职工置身于令人愉快的照明坏境,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可使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而在煤矿井下,人们最偏爱的日光色是看不到的,至少在现在的经济技术条件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工作场所照明条件很差,单凭职工头盔上的矿灯,照度低、照距短,职工观察事物和操作时很吃力,并且影响职工视觉的分辨能力。光线过暗,视线不好,会使人多耗费精力于看清事物,时间一长,易产生疲劳,则必然会影响安全生产,甚至因此而发生事故。同时在井下矿灯是直接光,直照人眼时,还会产生耀目效应,强光刺激眼睛造成短暂的视力骤降,使视觉的暗适

27、应遭到破坏,产生视觉不舒适感和分散注意力,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1.6.4 噪声因素噪声是一种令人烦恼的、影响工作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声音。研究表明,噪声在80dB(A)以上时,对人体健康就有影响,而在110dB(A)时则会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上和井下作业地点的噪声,不应超过85dB(A)。噪声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会导致人的误操作违章等不安全行为。1.6.5 空气质量因素新鲜清洁的空气使人的大脑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思维敏捷,肢体动作协调一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相反,吸入气味不好的空气,则会引起诸如头痛、倦怠或昏昏欲睡的综合症,甚至中毒

28、。煤矿井下的空气,混入诸如化合物、烟尘等“杂质”,导致气味变异,含氧量降低,井下空气中的主要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甲烷等,其中无味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和甲烷。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另外有的采掘工作面处于风量小、空气流动速度慢,有些气味、烟尘不能迅速排除,粉尘飞扬,降低了能见度,因而影响职工判断危险的能力。煤矿井下的照明环境本就不好,如果井下工作面的除尘工作没有做好,粉尘浓度大,则会影响工人的视觉,影响人的正常的信息获取过程,也会影响人的行动,从而间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1.6.6 色彩因素科学研究表明:红色使血压升高,脉搏加速,呼吸加快;蓝色使人神智清醒;淡

29、绿色和淡蓝色可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色彩在情绪上、心理上引起的反应是眼睛和躯体接受光刺激的结果。色彩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直接影响着安全工作。在煤矿井下,只有黑灰两色,人机环浑然一体,加上空气浑浊,灯光暗淡,难以明辨,黑色的煤壁、顶板、机器设备,灰色的工作服,长期在这种灰暗的环境中工作,就会使人的视觉退钝、注意力下降,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1.6.7 振动因素振动的物体振幅较大时,由于视野抖动不稳定,可影响视觉准确度和仪表认读的正确率。从而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6。1.7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之外,价值观、角色等社会心理因素,舆论、风格、时尚包括国家有关政策

30、、法规、煤炭的市场价格等社会因素也会对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2.消除影响煤矿企业中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的对策2.1 注重测量员工个性心理特征目前,发达国家对职工的个性特征与职业要求是否吻合比较重视,在职位确定过程中会进行个性方面的测验或重点观察,以确定应聘者确实适合此职业,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不具备各行各业都进行职工个性特征与职业要求的考察,但应当在重点行业与重点岗位进行安全心理测量选拔。尤其在任用性格特征为急躁型、轻浮型、迟钝型的人员时要尤为慎重。若工作环境多发事故,则应尽量避免上述三类人员,负责安全的人员一定要避免任用上述三类人员。2.

31、2 注重了解员工心理过程管理人员应当对职工在工作中主要出现的几种不安全心理有深入了解,搞清楚原因所在。运用人体生物节律的科学原理,事前预测分析人的智力、体力、情绪变化周期,控制临界期和低潮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调节心理状态,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对控制不安全行为是十分有效的。对存在麻痹心理的职工,要多进行说服教育,增强他们对安全的重视,加强对新措施、新规定的宣传学习力度,使其充分理解和认识新措施在保证安全方面的良好作用,老方法不科学、不安全的地方,要使职工彻底丢弃。侥幸心理是一种比较顽固的心理活动,因为它与人的一些本性是相通的。要彻底根除侥幸心理是不可能的,只能控制这种心理活

32、动的发展、蔓延。在教育职工克服侥幸心理的同时,要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自保和互保,建立职工间的相互安全监督机制,对违章现象要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并要从严处罚,不让违章人员侥幸过关,从根本上抑制侥幸心理。对存在捷径心理、摆脱心理的行为人,管理者应通过众多活生生的事故案例教育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对待职工的逃避心理,要加强教育,告知职工在工作中抱有这种心理反而会引发安全隐患,最终是的伤害反作用于自己和他人,要积极乐观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工作时按章办事,杜绝事故发生,这才是保障自身安全最有效的办法。逞能蛮干心理行为人忽视了“安全第一”的道理,忘记了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个最基本的道理。生产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的,脱离安全来谈生产,生产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了。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要让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