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42.29KB ,
资源ID:1348397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4839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docx

1、云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云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云和县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索引号:002654358-01-2010-0001生成时间:2010-04-05发布机构:云和县农业局1.前言31.1规划背景31.2规划编制依据31.3规划范围41.4基准年、水平年 42.基本情况 42.1地理位置 42.2土壤类型及面积分布、立地条件42.3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52.4粮食生产现状72.5 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92.6 粮食生产的主要潜力因素11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123.1 指导思想123.2 原则123.3 规划目标134.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内容154.1 总体布局154.2

2、重点建设内容16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85.1 投资估算依据与方法182010-2017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0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分年投资计划表212010年云和镇、沙铺乡、赤石乡、大源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22011年崇头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32012年云坛、安溪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42013年云丰乡、黄源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52014年大湾乡、朱村乡、紧水滩镇、石塘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65.2 资金筹措276.功能区管理276.1 建设管理276.2严格认定验收276.3加强责任考核286.4 建后管护287.效益分析2

3、97.1经济效益297.2社会效益297.3生态效益308.保障措施308.1加强组织领导308.2强化政策扶持308.3加强农业科技支撑318.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338.5完善土地流转机制34附表1: 云和县20102014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表35附表2:2010-2014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具体目标表36附表3: 2010-2014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表37附表4 :2010-2014年功能区机具配置表38附表5:2010-2014年服务组织建设表3910 附图附图1:云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图(缩略图)附图2:云和县13个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图(缩略图)1.前言1.1规划背景:为切实

4、增强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7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编制云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计划在地势平坦、田面平整、耕地相对集中连片、适宜水稻种植的标准农田内,选择30个区块,规划建设1万亩粮食功能区,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规划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

5、农业机械化促进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2.2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一号文件”)(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7号)(3)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粮食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浙农专发201029号)(4)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及验收认定办法(5)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6)与本规划有关的政策和其它资料1.2.3相关规划(1)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云和县

6、城市总体规划(3)云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云和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5)云和县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1.3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县域内标准农田项目区。涉及全县13个乡镇,30个区块,要求功能区平原连片面积100亩以上,山区连片50亩以上,规划建立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4基准年、水平年:规划基准年:2009年。规划水平年:2014年、2018年。2.基本情况2.1地理位置:云和县地处瓯江上游,浙西南山区,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19/,东邻丽水,西接龙泉,南靠景宁,北与松阳毗邻,境内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84平方公里,是个山多地少

7、的山区县。2.2土壤类型及面积分布、立地条件: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以及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而来的。由于地形地貌不同,生物条件、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土壤发生不同的发育方向,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及分布。我县整个地形西南部狭窄,东北部较宽广,以中低山为主,多狭谷和山间小盆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云和盆地、低山、中山区三种类型。云和盆地指海拔在130200米之间,主要包括现在云和镇的大部份土地面积,面积2.5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耕地面积1.3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47%;低山区指绝对海拔在800米以下,除盆地外的土地面积,总面积109.47万亩,占全县

8、总面积的74.6%;中山区指海拔在800米以上地区,面积34.6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3.6%。我县土壤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个土类、11个亚类、33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红壤面积89.61万亩,占土壤面积62.11%;黄壤面积36.26万亩,占土壤面积25.13%,岩性土面积0.19万亩,占土壤面积0.13%,潮土面积0.43万亩,占土壤面积0.30%,水稻土面积17.79万亩,占土壤面积12.33%。境内地形相对坡度以大于25度为主,有120.58万亩,占总面积的82.21%。由此可见,我县平畈少,陡坡多,要十分珍惜平畈土地和保护缓坡山地。2.3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2

9、.3.1 耕地资源现状全县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结构和各类土地的比例较为合理,但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根据2009年云和县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全县土地总面积146.7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37.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3.7%。在农业用地中,林地119万亩,占全县农业用地的86.6%;耕地11.49万亩,占农业用地的8.34%;园地3.93万亩,占农业用地的2.86%;其他农用地面积2.96万亩,占农业用地的2.15%,其中耕地面积中水田面积11.13万亩,旱地面积0.36万亩,人均拥有耕地1.04亩。2.3.2 标准农田布局与现状根据云和县国土资源局统计资料显示,云和县标准农田建设从1999年开

10、始到2007年底,全县共完成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9个,分布在14个乡镇,整理耕地总面积8.81万亩,整理后建成标准农田2.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7万亩。据地力监测调查,我县27962亩标准农田,分等定级以二等田为主,占标准农田的51.4%,其中二等三级6077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1.7%,二等四级8321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的30.6%;没有一等田,三等田12773亩,占标准农田的48.6%,其中三等五级8888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32.7%,三等六级3885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14.3%。标准农田布局与环境:从地域分布看,标准农田主要分布在高丘和低丘,面积分别为7378亩和19793,

11、占27.15%和72.85%;从坡度情况看,平坡(3)和微坡(3-6)面积分别为10439亩和3670亩,分别占38.42%和13.51%,坡度15-25面积8908亩占32.78%;地下水位5080厘米的14323亩占52.71%、100厘米以上占45.15%;抗旱能力小于30天易旱田17506亩。标准农田物理性状:全县标准农田全土层比较深厚,剖面发育良好,耕层较浅薄,耕层厚度12-16厘米的面积14272亩,占52.52%;16-20厘米的11091亩占40.81%;质地以壤土、粘壤土为主,分别占79.07%和19.27%;耕层土壤容重在0.9-1.1 g/cm?占13.37%,1.1-1

12、.3 g/cm?占70.63%,大于1.3 g/cm?的占16.00%。标准农田养分状况:有机质平均含量36.02g/kg,有机质大于30 g/kg标准农田面积占66.67%;有效磷平均含量72.09 mg/kg,其中缺磷和严重缺7670亩,占28.2%;速效钾平均含量59.7 mg/kg,其中缺钾和严重缺钾的22036亩占81.0%;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较低,平均为8.50cmol/100g,其中小于等于15 cmol/100g的占97.27%。标准农田土壤以微酸性PH5.5-6.5及酸性PH4.5-5.5为主。2.4粮食生产现状2.4.1 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云和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是浙江省最小

13、县之一,面积小,耕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辖10乡4镇、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1.09万。其中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等库区移民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全县面积98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9万亩,耕地11.49万亩,水域5万余亩。1991年粮食播种面积最大为13.5万亩,实现总产量3.9万吨。近年来,随着农田结构调整,茶叶、水果、蔬菜、吊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水果、茶叶的迅速发展,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滑。200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0万亩,亩产331公斤,粮食总产2.67万吨,与1991年相比,种植面积减少40.7%,产量减少31

14、.5%,全县约50口粮需要外调。粮食生产主要构成:春粮(蚕豌豆、马铃薯)0.82万亩、单季晚稻4.62万亩、旱粮2.9万亩、油菜0.2万亩。主要种植模式,以“马铃薯春玉米(毛芋、西瓜、绿肥)杂交稻”三熟制、“香菇(马铃薯)单季稻”两熟制等粮经型种植模式为主。2.4.2 粮食生产条件情况气候与土壤:云和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不严寒,夏无酷暑;春早夏长,温暖湿润,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6,山区和平原温差大,因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光、温、水的小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变化明显,气温的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很大。我县海拔350米以下,分布着洪

15、、冲积水稻土及黄泥砂田等,有效积温5500左右,可做三熟制栽培;海拔在350600米,分布着黄泥田、白沙田、黄泥砂田、砂性黄泥田水稻土,有效积温4500左右,是两熟制地带;海拔6001000米,分布着黄泥田、山地黄泥田、砂性黄泥田、山地砂性黄泥田等水稻土,有效积温3500以下,单季稻栽培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具有雨量充沛、分布不匀的特点,平均降水量1546.4毫米,充沛的雨量有利于促进土壤的化学分化,使土壤的盐基物质大量淋失,进而使我县土壤向酸化发展。年总蒸发量1290.5毫米,蒸发量与降水量相反,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夏季大于冬季,沿溪盆谷地开阔地蒸发量比山谷地形狭窄的要大,6-8月蒸发量最大,

16、12-2月蒸发量最小。日照:年均日照时数为1754.9小时,七、八月最多,二、三月最少;日照跟地形相关明显,开阔度越大,日照时数越多;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灾害:我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干旱、冷害,尤其是暴雨对土壤的倾蚀作用最强,低温冷害机遇多,雨量分布不匀是我县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农田基本条件:项目地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洪涝灾害基本得到控制。特别是近几年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和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冬季可旱作面积扩大,低产田得到充分治理,旱涝保收面积达80以上。交通道路:随着龙丽高速公路开通,道路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快捷方便的运输缩短了与上海等大

17、市场的时间距离,确保了鲜产品的及时销售。乡村康庄公路、田间机耕道路建设及拓宽,土地平整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方向发展。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比较健全,信息网络服务得到相对完善。全县有农业技术人员26名(粮油和综合类),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0名,农民技术员4282多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网络和110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主要乡镇配备了网络硬件设施和信息服务专职人员。2.5 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2.5.1规模化经营水平低 千家万户经营体制,在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我县还没有根本改变,造成了技术到位难度大,增产增效不平衡等问题。2010年全县种粮大户232户,承包面积3645亩,占全县水

18、田3.31%,户均15.7亩。由于土地流转面积少,生产规模经营水平低,种粮经营者普遍存在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举高不下,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更为突出,我县的粮食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增效增收难,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2.5.2农田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 引起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的原因主要是投入减少,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农田蓄、引、灌、排能力下降。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土地流转短期性使得农民对设施的修复、保护意识淡薄,对农田基础设施重视程度不一,造成了生产条件发展不平衡,水利设施失修、老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还有较大部份农田沟、渠还不配套,机械化作业水平低。2.5.3粮食生产主体老化 在家务农的

19、均以妇女、老人组成的“3860”部队为主体。据调查,2009年我县149户(包括1户垦荒种粮户)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岁以下的仅有2人,3039岁的16人,4049岁的45人,5059岁的61人,60岁以上的25人,50岁以上的占种粮大户的57.7%,4049岁的占30.2%。粮食生产主体的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接受农业知识能力弱,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后劲。据市农业局对1047户粮食规模经营户的调查统计,其中50岁以上的占54%,40岁以上的占了近90%;且文化素质低下,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占73%。2.5.4生产成本攀高比较效益走低 生产资料价格攀高,其中以2005年及20072009年

20、涨幅巨大。2005年以来,部分年份单一品种涨价超过50%,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种子化肥农药等所有农资产品全面提价,磷、钾肥年涨价幅度超过1倍。农资价格连年上涨,加上农村雇工成本的大幅增加,严重影响种粮效益的提高;与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比较,粮食生产效益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比较效益低下。以水稻为例,目前产值千元左右,经营较好的也只有200300元利润,尽管粮食价格保持连续小幅上涨的趋势,但其价格上涨远赶不上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粮食是国家战略物资,价格受到宏观政策制约,加上靠天生产因素大,种粮效益低,生产风险大。2.5.5耕地资源约束,面积难以稳定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交通、生态

2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与粮争地矛盾突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世人共知,而今却被淡化,滥占、蚕食、弃耕、撂荒及“占而不补”、“占优补劣”的现象时而发生,耕地质量连年持续下降。据2008年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三等田积占总面积48.6%,普遍存在有机质偏低,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耕作层浅薄,养分不平衡等问题。2.5.6 自然灾害频繁,生产风险加大 由于全球工业化的发展,气候趋暖明显及波动性增大,造成不可预见性灾害天气的机率增加,干旱、洪涝、低温冷害、连阴雨、大风冰雹等不良天气现象时而发生,给粮食生产带来的风险加大。2.6 粮食生产的主要潜力因素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强化

22、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加大力度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二是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强土壤培肥,提升地力水平,提高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硬件增产设施,进一步挖掘增产空间。三是农业科技推广增产空间广阔,农作物良种、新型农作制度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较大的增产空间。四是加快土地流转、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集约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3.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稳面积、攻单产、保总产、毫不放松粮食生产,保粮食安全这个总目标,通过大力

23、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培育、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社会化服务体制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达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3.2 原则结合省政府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3.2.1 坚持保障粮食安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原则 要切实落实中央、省有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精神,牢固树立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坚持不懈。3.2.2 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科学

24、规划原则 要统筹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用地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用地的关系,统筹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及新农村发展规划科学地相结合,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确保功能区建后在较长时间不被建设征用,提高稳定性和综合经济效益。3.2.3 坚持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原则 不仅要整合标准农田提升、“三新”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涉农涉粮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资源,而且要借助水利、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资源,为我所用,扶大、扶强粮食功能区建设。3.2.4 坚持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同步原则 既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地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又要加速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健全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

25、,提高功能区建设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生命活力。3.2.5 坚持因缺补缺,全面完善的原则 要根据各个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不同现状,按照农田基础设施、土壤地力培肥、社会化服务及三新技术推广等四项建设内容,缺什么,补什么,全面完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2.6 坚持政府主责,社会参与原则 要按照粮食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明确责任,政府挂帅,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同时要鼓励动员工商企业、专业大户等社会力量和广大农民积极参与。3.3 规划目标3.3.1 总体目标根据省政府下达我县建设任务,结合我县实际情况,20102018年在全县13个乡镇,30个区块建设1万亩粮食功能区,达到路、渠

26、、沟、电配套、地力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粮经多熟制技术推广,提高复种指数超过200%;推广先进技术,良种覆盖率100%,先进技术90%以上(主推95%以上);开展统一服务:品种、肥水、植保、技术、机械化“五统一”服务,水稻统防统治服务80%以上,机耕达到90%以上,机收达到40%以上,机手插达到50%以上。以达到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作物单产比当地同类作物增产10%以上、经济作物效益高8%以上高产高效目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主要指标 年 份 内 容200920142018 建设面积(亩)1002710027 农作物复种指数()150200200 粮食作物复

27、种指数()90100100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608085 农田地下水位60厘米以下比例()556080 农田耕作层厚度16厘米所占比例()426080 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25g/kg比例()808590 农田规模经营比例()21020 水稻生产耕收种综合机械化比例()206060 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909595 水稻生产主推技术覆盖率()809595 水稻统防统治比例()1580100 水稻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比例()7090100 技术培训覆盖率()5060603.3.2 分年度目标根据省政府下达我县十年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重点提出2010年-2014年五年1万亩建设目标,在全

28、县13个乡镇37个行政村,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0027亩。其中:2010年建设云和县云和镇、赤石乡、大源乡、沙铺乡合计2148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011年建设云和县崇头镇2265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012年建设云和县云坛乡、安溪乡面积2257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013年建设云和县云丰乡、黄源乡1742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014年云和县石塘镇、紧水滩镇、朱村乡、大湾乡1615亩粮食生产功能区。4.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内容4.1 总体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总体布局,因我县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云和盆地大部份在城镇规划范围内,依据云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崇头镇梅源梯田和云和盆地周边的程宅畈为重点,兼

29、顾山区乡镇,近10年内不会被占用的且适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标准农田覆盖区范围内,面积达到平原地区连片100亩以上、山区连片50亩以上,四至范围明确,交通相对便利,农户集中,示范带动效果较好,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20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季种植粮食作物,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相对较高的标准农田上建设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万亩功能区涉及全县13个乡镇。20102014年建设的30个功能区分布情况:2010年,建设云和镇云章村云章畈150亩、庄前村庄前畈150亩、新岭村、河坑村云扬公路423亩、溪口村溪口畈75亩,赤石乡担布坑150亩,大源乡徐湖村100亩、大源村200亩,沙铺乡沙铺、朱宅村750亩,沙铺乡林山村150亩。合计面积2148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011年建设崇头镇南山畈1210亩(梅源、崇头、南山三个行政村),下洋1055亩。合计面积2265亩粮食生产功能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