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26.29KB ,
资源ID:1352528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5252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4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评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4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评估.docx

1、14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评估 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评估(修订稿)重庆工商大学 陈新力chxli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促进东、中、西地区的和谐发展。为此,中央政府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通过财政扶持、政策优惠、投资启动等措施,积极发展西部经济。本研究拟采用历史数据,量化研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五年来,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一、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GDP总量增长的影响(一)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GDP增长效率的贡献分析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GDP,是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参数。促进GDP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

2、目标之一。GDP的增长有质的提高和量的增加两个方面。所谓质的提高,就是各种经济要素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量的增加仅考察GDP在数量上的增加。首先考察西部大开发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质的方面即经济要素的生产效率方面的影响。影响GDP的因素有多个,主要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外国直接投资额和劳动力数量。为考察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引入政策虚拟变量Dt。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从2000年开始对西部产生影响,所以1999年以前(包括1999年)的Dt数据取0,表示没有实施该政策;1999年以后的数据取1,表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即:。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1)其中,Ln表示取

3、自然对数,GDP是国内生产总值,FA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M是进出口总额, FDI表示外国直接投资额, L指就业人数,是随机项;为待估参数。这是一个双对数模型。模型用于分析各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要素对GDP的贡献。引入政策虚拟变量Dt,考察Dt与各要素的乘积项在模型中是否有统计上的显著:如果显著,则说明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各投入要素对GDP的生产效率有显著变化,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这是经济的内涵式增长,是经济增长中质的提升;反之,如果Dt与各要素的乘积项不显著,则说明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效果。利用统计资料,收集整理得1990年至2004年

4、西部地区的基本经济数据(表1)。表1 西部经济数据年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万美元)就业人数(万人)19903746.74 786.49 33.7911101.00 14923.86 19914326.08 988.92 51.329403.00 16856.40 19925113.87 1365.09 77.9339480.00 17195.70 19936508.06 2099.75 96.86199558.00 17428.00 19948456.74 2564.56 129.16231

5、131.00 17696.70 199510579.31 3046.45 144.25187518.00 17965.00 199612295.90 3619.99 127.96175920.00 18104.90 199713645.90 4112.27 135.97250725.00 18289.50 199814647.60 5047.00 132.72235050.00 18138.00 199915354.10 5421.50 137.01183735.00 18140.00 200016654.62 6110.70 171.66185206.00 18263.00 20011824

6、8.44 7158.80 168.37192219.00 18286.00 200220168.55 8515.40 206.07200527.00 18539.00 200322954.66 10843.51 279.30172260.00 18795.90 200427585.17 13754.42 367.02174370.00 19078.2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计算得到。根据上述数据,利用Eviews软件,采用OLS进行估计,得到如下估计结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7、 C18.0897114.255561.2689580.2603DT180.9649596.06610.3035990.7737Ln(FA)0.8748930.0966909.0484280.0003DT*Ln(FA)-0.1518230.975020-0.1557130.8824Ln(XM)0.3405560.3317251.0266210.3517DT*Ln(XM)0.8412203.2265890.2607150.8047Ln(FDI)-0.1173510.073147-1.6043260.1695DT*Ln(FDI)0.8382371.9205540.4364560.6807Ln(L)

8、-1.6465891.544266-1.0662600.3351DT*Ln(L)-19.8015265.04752-0.3044160.7731(2)R-squared=0.995 Adjusted R-squared=0.986F-statistic=111.77 Prob(F-statistic)=0.000032从回归结果看,模型虽然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其F统计量也很显著,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是有解释力的。但从各变量的t统计量看,基本上都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特别是各项涉及到政策虚拟变量Dt项的,其对应的t统计量都高度不显著。因此,模型统计检验不显著;而且部分参数的符号显然也不符合经济意义。改变

9、模型的形式,不考虑政策变量影响,建立新模型,并去掉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常数项,重新回归,得到如下回归结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LOG(FA)0.8044860.01189867.615450.0000LOG(XM)-0.1830300.014073-13.005680.0000LOG(FDI)0.0174900.0037484.6666640.0007LOG(L)0.3478500.00429580.984400.0000即模型的回归结果:(3)S.E.= 0.0119 0.0141 0.0038 0.0043T=67.615

10、 -13.006 4.667 80.984P=0.0000 0.0000 0.0007 0.0000R-squared=0.999999 Adjusted R-squared=0.999999模型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其各变量的t统计量十分显著,模型有良好的统计性能。对模型进行怀特(White)检验得怀特统计量为8.52,其伴随概率为0.384,表明模型没有异方差性;再对模型进行各阶拉格朗日乘数(Lagrange Multiplier)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没有序列相关性。综上所述,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和计量经济学性质,有一定的可用性。比较模型(2)和(3),得到,在样本数据支持下,政策虚拟变

11、量对GDP并没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各经济要素的生产效率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前后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单位投入要素对GDP的贡献并没有因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而有根本的改变。也就是说,从要素的生产效率上看,即从经济增长的质的方面看,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作用不明显。(二)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GDP增长数量的贡献分析尽管从要素的生产效率方面即经济增长的质的方面看,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作用不明显;但如果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GDP在总量上有显著的增加,也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有贡献的。整理19902004年西部GDP数据,得下表(表2)。表2 1990-2004年西部12省区

12、GDP及增长率 年份GDPGDP增长率19903746.7419914326.0815.46 19925113.8718.21 19936508.0627.26 19948456.7429.94 199510579.3125.10 199612295.916.23 199713645.910.98 199814647.67.34 199915354.14.82 200016654.628.47 200118248.449.57 200220168.5510.52 200322954.6613.81 200427585.1720.17 将上述数据表达在下图(图1):从上表和上图中看到从1990年

13、至1999年,西部地区GDP增长经历了一个由快速增长到增长放慢的阶段,到1999年经济整体上处于发展的最缓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逐步提高,从1999年低谷时候的4.82%逐步提高到2004年的20.17%(未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下同)。平均来看,从1999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2.39%,经济增长从量上看,增长速度较快。为验证并量化这一结论,建立关于GDP增长的趋势回归模型: (4)其中,trend()表示时间趋势项。本模型考察GDP随时间的趋势发展情况。如果Dt*trend

14、()项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则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促进GDP总量的增长上的作用显著;反之,则作用不大。利用前述统计数据(表2),用Eviews软件采用OLS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C2952.981463.91386.3653670.0001DT-13711.483051.380-4.4935320.0009TREND()1447.65586.8990116.659050.0000DT*TREND()1209.077264.29304.5747580.0008R-squared0.990253Mean depe

15、ndent var13352.38Adjusted R-squared0.987595S.D. dependent var7086.792S.E. of regression789.2994Akaike info criterion16.40335Sum squared resid6852930.Schwarz criterion16.59216Log likelihood-119.0251F-statistic372.5366Durbin-Watson stat1.530031Prob(F-statistic)0.000000即回归模型为: (5)S.E= 463.9138 3051.38

16、(86.90) (264.29)t=(6.37) (-4.49) (16.66) (4.57)p=(0.0001) (0.0009) (0.0000) (0.0008)R-squared=0.990 Adjusted R-squared=0.988D.W.=1.53 F=372.54模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其各变量的t统计量十分显著,F统计量显著,综合看模型有良好的统计性能。对模型进行怀特(White)检验和拉格朗日乘数(Lagrange Multiplier)检验,模型没有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因此,模型具有实用性。模型(5)中,Dt*trend( )项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促

17、进GDP总量的增长上是有显著作用的。具体而言,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平均来看,西部地区GDP每年比政策实施前多增加1209亿元。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作用非常突出。上述两方面分析表明,尽管从要素的生产效率即经济增长的质的方面看,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尚不明显;但就经济增长的量上看,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二、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一)西部地区三次产业比重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五年多来,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优化。从1999年2004年各地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情况表(表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构成比例呈现出

18、“东低西高”,而第二产业产值构成比例则基本上是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众所周知,在目前的形势下,农业是一个效益比较低的产业,而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1999年,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构成为23.8:41:35.2,调整为200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构成的20:41.3:38.7,再调整到2004年的19.5:44.3:36.2。其中,第一产业从1999年到2004年已下降了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了3.3和1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999年到2004年的相差顺序依次是7.7

19、、10.9、9.5、7.6、8.3、5.5个百分点,总体趋势是逐渐在缩小,但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的大。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99相差3.5个百分点到2000年持平再到2004年进一步的扩大,差距达到4.9个百分点。从以上分析得出,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空间。相比较而言,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快的,特别是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接待人数由2000年的490.65万人次增加到619.38万人次,增加了128.73万人次,增幅为26.2%,增长速度较

20、快。总之,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则是呈现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是呈现出波动的趋势。表3 19992004年各地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情况表(单位:%)东部11省市中部8省西部12省区市1999第一产业12.61823.8第二产业48.739.341第三产业38.742.735.22000第一产业11.419.222.3第二产业49.246.238.3第三产业39.434.639.42001第一产业10.918.421第二产业50.246.340.7第三产业38.935.338.32002第一产业10.215.320第二产业48.946.841.3第三产业40.937.9

21、38.72003第一产业9.216.319.4第二产业51.24842.9第三产业39.635.737.7 2004第一产业9.11719.5第二产业49.849.244.3第三产业41.133.836.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计算所得(二)西部地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分析农业结构调整是新形势下西部产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迫切要求,也是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现就农业结构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调整情况进行分析。通过1999年和2003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构成情况表(表4)可以看出。1999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农业(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2

22、%,到2003年,农业比重下降到53.9%,下降了8.3个百分点,尽管调整的速度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下降了7.4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而言,在2003年,仍然高于2.8个百分点。从西部地区内部不同省、市、自治区可以看出,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差距较大,青海省农业比重最低,在2003年为38.6%,比最高的新疆低31.5个百分点,同时也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了11.5个百分点。林业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3.9%上升到2003年的4.9%,上升了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的3.6%和2003年的4.2%)。但从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发展看,西部地区尤其

23、是西南地区,有着发展林业的条件和基础,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除了云南、西藏、宁夏的林业比重较高外,其余省份的林业产值比重均较低。同样,牧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比重有所增加,但如果与西部地区的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资源的97.83%相比较,牧业产值在2003年仅占全国牧业总产值的35.3%。这说明,西部地区牧业发展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西部地区的渔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上尚须加强,可调整的空间还较大。表4 1999年和2003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构成情况表 (单位:%)项 目地 区农林牧渔业结构比重农业比

24、重林业比重牧业比重渔业比重19992003199920031999200319992003全国57.550.13.64.228.532.110.410.6西部12省市区62.253.93.94.930.835.33.13.2内蒙古59.950.43.97.235.240.110.7广西53.948.64.45.23133.310.711.2重庆59.955.32.8333.836.43.53.8四川57.645.13.33.336.746.62.43贵州68.4593.95.526.629.91.11.3云南61.554.37.19.229.430.322.1西藏54.143.11.99.14

25、446.20陕西72.462.54.9521.927.20.80.8甘肃75.768.82.94.921.123.40.30.2青海49.738.62.33.447.852.90.20.1宁夏65.852.43.37.22935.21.92.5新疆73.970.11.6223.823.50.70.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2000、2004)计算所得。(三)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分析1从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看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工业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2002年,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1%(未包括西

26、藏自治区),远低于东部11个省市(43.1%)和中部8个省(39.6%)。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工业有所发展,但如果和东中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02002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11.5%,中部地区8个省为9.5%,而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只有8.1%。同时,在2002年和2003年,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5.73%和21.77%,中部地区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4.5%和18.05%,西部地区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3.4%和17.5%。由于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必然会导致工

27、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我们也可以通过从19982003年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变化情况来进行分析(表5)。从1998年2003年,西部地区12省区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是由14.7%下降到13.3%,中部地区工业比重由26.2%下降到23.6%。东部地区的这一比重由59.1%上升到63.1%。可以看出,各地区工业增长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三大地带工业增加值随之出现东部上升、中西部下降的态势。这说明,尽管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西部地区工业在发展,但我国工业生产力仍在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西部地区工业占全国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工业化水平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拉大。西部地区的

28、工业发展亟待加强。表5 19982003年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情况表(单位:%)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各地区合计100100100100100100东部11省市59.160.161.161.461.863.1中部8省26.225.5252524.823.6西部12省区市14.714.413.913.613.413.3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年鉴(各年份)计算所得2从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规模的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当前,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小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例如中小企业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重大作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小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如表6所示,在1999年,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构成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是42.8%,而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是25.6%,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低了17.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是61.6%,而东部地区的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44.2%,比东部地区高了17.4个百分点。到2003年,东部地区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