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76.74KB ,
资源ID:1376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376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2.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2.docx

1、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2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2抗肿瘤药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采用化疗、放疗、手术、生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有效手段。其中,新型抗肿瘤药的应用,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络铂类化合物 、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 、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 、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在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延缓疾病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 ,这一

2、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 ,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 ,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研究 发展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失去基因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且肿瘤细胞的异常性可遗传给子代细胞。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癌症是一组疾病, 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 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最终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导致死亡。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1】。

3、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新患癌症,每年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在我国,其发病率为146.87/10万,累计率为22.08%。死亡率为85.06/10万,累计率为12.94%。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的研究 ,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 ,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 ,才能提高疗效 ,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细胞毒药物细胞毒药物是经典的抗肿瘤药,疗效肯定。虽然其毒副作用较大,但由于替代性药物缺乏,一直是化疗的基础药物。其主要有以下几类:1.1

4、烷化剂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 ,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 如盐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等。盐酸苯达莫司汀是携带1个嘌呤样苯并咪唑环的氮芥衍生物,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的双重作用机制。2003年,盐酸苯达莫司汀在德国上市,2008 年在美国上市。用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2】1.2抗代谢药传统的抗代谢药有抗叶酸药 ( 甲氨喋呤) 、抗嘌呤类(6 -巯基嘌呤)、抗嘧啶类 ( 阿糖胞苷、氟尿嘧啶、呋喃氟脲嘧啶) 等。近来新开发的有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 如雷替曲塞,可同

5、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及二氢叶酸 还原酶 ,其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优于氟尿嘧啶及与甲酰四氢叶酸钙的联合疗法 ,且耐受性良好 ;与阿糖胞苷类似的脱氧胞苷衍生物 ,如吉西他滨 ,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阻止 DNA合成所必需的蛋白质 , 与目前常用的顺铂、丝裂霉素异环磷酰胺等相当 ,而且骨髓毒性较轻 ,且易于逆转 ,极少有剂量依赖性。奈拉滨(Nelarabine,葛兰素史克公司)为脱氧鸟苷类似物9- - 阿糖鸟嘌呤(ara- G)的前体药,在体内活化为5- 三磷酸ara- GTP,选择性地在T 细胞中积累从而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导致癌细胞死亡。抗叶酸制剂Pralatrexate(Allos 制药公

6、司)由甲氨蝶呤改进而成,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2009 年,美国FDA 批准其单用于复发/难治性T 细胞淋巴瘤治疗,给药时定期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每日口服叶酸可减轻与治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和黏膜炎。1.3铂类抗肿瘤药铂类药物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之一,自1979年第一个铂类药物顺铂问世以来,铂类药物为许多肿瘤的化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由于顺铂的 毒性和耐药性,驱使一系列毒性或耐药性更小的铂类抗肿瘤药在此基础上产生 。30年间诞生的铂类化合物达23个,但至今只有5个药物成功上市,其中有 2个药物(卡铂、奥沙利铂)在全球广泛应用,其余3个药物(奈达铂、洛铂、庚铂) 在亚洲部分地区得以上市应用。

7、目前新型铂类化合物有奈达铂和奥沙利铂。1.4 蒽环类抗肿瘤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在结构上具有蒽并一个六元环为基础带有铡链和一氡基糖的化合物在体内、外都具有抗肿瘤作用。第一代蒽环类抗生素柔红霉紊和第二代的阿霉素在60年代已进入临床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 其对骨髓的抑制,尤其是心脏毒性,限制了剂量提高和临床治疗效果。因此 ,试图通过改变其化学结构以去除或降低毒性特别是心脏毒性,就成为近年来药理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多种蒽环类抗胂擅药物陆进入临试用其中表阿霉素( EDR)、去甲氧基柔红霉素( DMDR)及结构相似的 米托蒽醌已进入临床试用,显现较为突出的结果。1.5 微

8、管稳定剂有丝分裂抑制剂多为抗癌植物的有效成分 ,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有紫杉烷类和长春碱类化合物,新开发的微管稳定剂分为4 类:萜类(紫杉烷类)、大环内酯类(如埃坡霉素、伊沙匹隆)、多羟基四烯内酯类和甾类化合物。紫杉烷类代表产品紫杉醇自1992年由美国FDA 正式批准上市以来,已在40 多个国家获准上市,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NSCLC的一线治疗。但紫杉醇的低溶解度、低有效利用率及P- 糖蛋白相关耐药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紫杉烷类相关研究主要是紫杉醇新剂型研究及新化合物的开发两方面。埃坡霉素(Epothilones)是一类十六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相似,但对紫杉烷类耐药的

9、动物模型仍具较强活性。2007 年10 月,经美国FDA批准用于多药治疗无效的转移性或进展性晚期乳腺癌,成为第1 个上市的半合成埃坡霉素B类似物。目前,在中国已上市。【3】1.6 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多由微生物筛选而得到 ,与脱氧核苷酸结合而阻止 DNA 或 RNA 的合成起到化疗作用。常用的抗肿瘤抗生素有放线菌 D 、 光辉霉素、正定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阿柔比星等。1993年在日本上市的新型抗生素型抗肿瘤药齐诺他丁酯,主要用于治疗肝癌。临床结果表进入21 世纪,有多个肿瘤内分泌治疗药陆续上市,除了已进入我国市场的醋酸亮丙瑞林(2000 年)、曲普瑞林(2001 年)外,已

10、在国外上市或即将上市的还有氟维司群(Fulvestrant,阿斯利康公司)、阿巴瑞克(Abarelix,Praecis 制药公司)、Degarelix、组氨瑞林(Vantas,维勒拉制药公司)等。组氨瑞林通过长期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阻滞卵巢和睾丸功能,为Hydron(吸水性丙烯酸聚合物)植入剂,只需每年给药1 次。2004 年10 月,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前列腺癌的姑息疗法。【4】3 免疫治疗药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理论不断丰富,免疫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肿瘤抗原尤其是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不断被发现,以抗体疗法、T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免疫细胞CD4 是T细胞

11、的标志,在多数T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全球首个单抗制剂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和首个放射免疫复合物替伊莫单抗(泽娃灵)的靶点均为CD20,最新上市的药物是Ofatumumab(商品名:Arzerra,葛兰素史克公司,2009年),用于对氟达拉滨和阿伦单抗耐药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Ofatumumab 是一个全人源的抗CD20 抗体,与美罗华相比,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效应近似,诱导细胞凋亡效应弱。用于氟达拉滨和阿伦单抗耐药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氟达拉滨耐药并伴显著淋巴结腺体肿大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8和47,中位PFS及总生存期分别为5.7、13.7个月和5.9、15.

12、4 个月。肿瘤疫苗是直接应用肿瘤抗原进行主动免疫治疗的一种方法,早期批准上市的癌症疫苗主要有膀胱癌疫苗、结肠癌疫苗和黑色素癌疫苗。近期上市的疫苗有Gardasil(默克公司,2006 年)和Cervarix(葛兰素史克公司,2007 年),均为宫颈癌疫苗。Gardasil 能预防人乳头瘤状病毒(HPV)6、11、16、18 型感染长达5 年,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Cervarix 能有效预防HPV16/18 型感染4.5 年。【5】4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真核细胞 DNA的拓扑结构由两类关键酶即拓扑异构酶 ( TO PO) 和 TO PO I I 调节 , 这两类酶在 DNA 复制、转录、重组以

13、及形成正确的染色体结构、染色体分离、浓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任何一种酶被抑制 ,均可阻止肿瘤的生长。TO PO抑制剂主要为喜树碱类化合物 ,近年来发展了两个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1994 年日本上市的伊立替康和 1996 年在美国上市的托泊替康即为两个疗效较好且抗瘤谱较广的TOPO抑制剂 , 除对多种癌有效外 ,尤其对已产生多种耐药性或虽经强化治疗仍然无 效的恶性瘤有明显效果。而且临床证明托泊替康对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优于紫杉醇。临床上主要对卵巢癌、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疗效较好 ,但其均存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不足的缺点 ,因此目前开发喜树碱类药物的新剂型来提高

14、生物利用度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5 基因治疗药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 ,使肿瘤本质正在阐明 ,同时结合基因工程、DNA芯片、结构学等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 ,针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 ,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其包括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抗耐药基因,。治疗策略包括肿瘤抑制基因治疗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 、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等 。基因治疗主要是通过基因替换或基因过渡,前者导入的基因可以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 ,因此导入的基因能够稳定地长期表达 ,而后者一般没有这一过程 ,基因表达效应的时期短暂 。目前研究的最深入最广泛的是 P53基因治疗。6 靶向抗肿瘤药6.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蛋白酪氨酸激酶(PTK

15、)是多种肿瘤最常见的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其活性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而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拉帕替尼(Lapatinib,葛兰素史克公司)是一种可逆性ErbB1、ErbB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07 年3 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PLX- 4032(罗氏公司/Plexxikon 公司)是目前最有希望的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选择性抑制位于MAPK/ERK途径入口处的BRAF蛋白。目前,正处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期临床试验,是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V600E突变的BRAF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期临床试验显示,该药对V600E 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有效率达42.

16、9,而对未突变者基本无效。【6】6.2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Ser/Thr 激酶,属于PIKK 超家族,对调节细胞周期、蛋白质合成等具有重要作用,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TOR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门靶点。第1个上市的mTOR抑制剂是Temsirolimus(惠氏公司),2007 年通过美国FDA和EMEA批准用于治疗肾细胞癌。与常规的干扰素或白细胞介素- 2 免疫疗法相比,该药单独治疗可延长总生存期、明显延长PFS,且耐受性更好。6.3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剂大量研究已经证实 ,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以新生血管的不断生成为前提的 ,肿瘤不

17、但通过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和氧气 ,而且通过肿瘤血管不断地向新的组织和器官输送癌细胞 ,因此通过抑制血管生成 ,阻断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已成为一个崭新的、有希望的抗肿瘤靶点。目前已有 20 余种 TA 抑制剂分别进入 至 I I I 期临床试验,大致可分为四类:1) 抑制基底 膜降解的产物 2)直接抑制内皮细胞的药物 , TN P4703)抑制血管生长因子活化的药物 IFN4)抑制特异性细胞整合素/ 生存信号的药物 ,如 EMD I21974/ avb3小分子拮抗剂。近年来 ,我国对 TA抑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信它一定会在实体瘤的治疗方面产生剧变 。肿瘤的血管系统已成为一个崭新的 、

18、有希望的抗肿瘤治疗靶点 。人们正致力于开发和研究能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 ,有效地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药物 ,这类药物称为TA抑制剂 ,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TA 抑制剂治疗具有许多优势 :1)肿瘤发生时 ,血管形成已被启动 ,故有良好的特异性 2)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血流中 ,药物能直接发挥作用 ,故用药剂量小 、疗效高 、不良反应小 3)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 ,不易产生耐药性 。目前已有 20余种TA抑制剂分别进入 I 至 I I I 期临床试验 。Vadimezan(Antisoma/诺华公司)被称为“破坏肿瘤血管制剂”,可通过微管蛋白非依赖性机制选择性地阻滞肿瘤脉

19、管系统,选择性地切断肿瘤供血,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该药联合卡铂、紫杉醇治疗NSCLC 的期研究表明,总有效率为37.946.7,进展期为5.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4.9个月。【7】6.4 其它靶向抗肿瘤药默克公司的Vorinostat(商品名:Zolinza)是世界上第1 个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另一个HDACI 为Gloucester 公司的Romidepsin(商品名:Istodax)。两药分别于2006、2009 年被FDA批准上市用于皮肤T淋巴细胞瘤的治疗9。已获得美国FDA快速审批资格的BSI- 201(赛诺菲- 安万特公司)是首个进入期临床试验的多聚ADP核糖聚

20、合酶抑制剂,与吉西他滨和卡铂联合治疗三阴性转移性乳腺癌,耐受性良好,可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由7.7个月延长至12.2个月。7 抗癌中草药合成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草 药的作用机制是中药现代化 、科学化 、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 也是抗肿瘤中草药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 。药理实验证实 ,莪术挥发油制剂对癌细胞有直接的 破坏作用 ,冬凌草甲素 、乙素以及大黄 、人参 、等均具有良好的损伤 DNA而有抗白血病的作用 。另外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其分化的中药有如 : 淫羊藿甙对 HL 60细胞有诱导分化用 ,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细胞

21、内 cAM P/ c GM P 比值有关 ;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 M E180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 ,与维甲酸作用相仿 ;大蒜素对两类增殖周期相差 较大的肿瘤细胞株-人白血病细胞株 K562和人大肠癌细胞株HR8348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使通过 S期的细胞阻留于G2M 期 。其它如人参皂甙 、苦参 、熊胆 、巴豆与葛根有 效成分 S86109等均有此作用10 。近年来,全球抗肿瘤药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抗肿瘤药的研发领域异常活跃,在研药物类别多样,其中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研发占主导地位。但仍需清楚地认识到:1,肿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抗肿瘤药单药疗效并未提高(30);2,肿瘤耐药问题仍是

22、目前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新靶点的揭示和不同靶点药物联用,从一定程度上克服或延缓了耐药问题,但多药耐药性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3,与传统细胞毒药物相比,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较少,但该类药的某些反应仍需引起关注,特别是皮肤反应、间质性肺疾病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等特殊不良反应;4,靶向抗肿瘤药长期应用带来的耐药问题和对机体的影响也值得探究。近几年来 ,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 深 入 、尤其是在肿瘤的部分共同关键环节上进行了大胆和深入的探索 ,如血管生成抑制剂 , 端粒酶抑制剂以及抑癌基因的导入,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总之,在不久的将来,相信特异性针对肿瘤细胞的

23、药物将不断上市,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将显著提高,肿瘤完全可能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作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与机体长期和平共处。参考文献:1 郑红,周有俊.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 24(2): 139- 142.2 王碧芸.对转移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 (2): 204 - 20513 刘川.抗肿瘤药物PixantroneJ .中国新药杂志,2004;13(8):763.4 Klotz L,Boccon-Gibod L,Shore ND,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garelix:a 12- mon

24、th,comparative,randomized,open- label,parallel- group phase study in patientswith prostate cancerJ. BJU Int,2008,102(11):1531.5 刘川.Hu Max-CD4 获得治疗皮肤T 细胞淋巴瘤孤儿药物地位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2):1180.6 刘秀峰, 秦叔逵, 王琳等. 恩度与化疗联合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12(4) : 241- 250.7 张石革.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进展与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9(1):4- 7.8 汤志强,戴媛媛.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进展J.专家评说.2005,3(2):5.9 傅卫国,杨东煜.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南京军医院学报.2000,22(3):176.10 李荣华,张增叶,崔海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4(1):16.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